•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民意探索之方法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政策規劃或進行澄清,例如 318 學運使得服貿協議退回立院重審(陳俊明等,

2015)。

儘管政府近年來致力於各項公民網路參與機制的推行,然而各政府所推行的 社群平台服務往往缺乏即時的互動性或流於政策宣傳的功能,而無法滿足民眾政 策參與的需求。再者,民眾使用的網路平台也與政府機關提供的參與機制有所差 異,例如:民眾大部份以臉書、PTT 及討論區等平台進行公共議題的討論及意見 交流,相較於非官方的參與機制,臉書、PTT 反而更能貼近民眾的使用習慣及溝 通語言。基於此,為了有效掌握網路民意的趨勢,我國政府已於 2015 年提出網 路白皮書的相關政策,做為日後政府及網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指導原則,期望 善用社群媒體的溝通管道,進行網路播放及與網民進行即時線上互動。

綜上所述,在我國政府現行網路參與機制的缺失下,已存在與民眾在政策參 與需求的落差,再加上 Web 2.0 的時代,網路帶來大量的民意,更加擴大政府與 民意的脫節。因此,在落實民主治理的壓力之下,政府如何將網路民意即早納入 政策過程,使得政策更具「回應性」將是政府未來重要的課題。然而大量的網路 民意,政府傳統蒐集民意的管道已無法有效因應,換言之,必須運用新興的資料 分析工具進行網路民意的探勘,這部份將與民意探索的方法有關,下一節本研究 將依循前章的脈絡,從民意探索的方法進行文獻的討論。

第二節 民意探索之方法問題

一、民意研究方法的發展

在民主的社會裡,民意的探詢成為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余致力,

2000)。而在各種不同的民意蒐集機制中,依據資料量化程度的問題3,又可分為

3 民意調查資料的量化程度問題,主要是指調查資料取得與應用過程,也就是過程中應用大量 數據及統計的比重,比重越高量化程度越高;反之,資料的取得應用上較少應用到大量統計數 據來處理,則偏向質化性質(游清鑫等,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量 化 的民 意調 查及 質 化 的 民意 調查 兩類( 游 清鑫等 ,2009 )。 以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民意調查方式,包含:面對面訪問(Face-to-Face Surveys)、

電話訪問(Telephone Interviews)、郵寄(Mail Surveys)、網路調查(Internet Surveys) 等方式,也就是一般常見的民意調查;而以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民 意調查方式,包含: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等,然而,在現今的民意調查研究中,多元化或多 元途徑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Dillman et al., 2009; Shine & Dulisse, 2012 ),研究者 開始嘗試結合多元的研究方法來精進調查品質,其中常見的方式像是以質量化並 重或是以多元量化調查方式同時進行,相互補充彼此的不足,為民調的結果帶來 更精確的結果。

在上述眾多的研究調查方法中,民意調查(Opinion Polls)因其具備系統性、科 學性及公正性的特質,已逐漸被廣泛地運用。對於政府來說,運用民意調查來了 解民眾的政策偏好,已經成為各政府的普遍趨勢。換言之,民意調查可增進政治 決策者手中與民意相關資訊之品質,且來探測民眾的真實想法,與過去資訊匱乏 的時代相比,決策者可獲得更多資訊。有關民意調查的定義,存在各家見解,

Lake(1987)指出民意調查是一種有系統、科學和公正的資料蒐集方式,這些資料 來自母體中抽取的部分樣本,以此推估至更大的母體(陳義彥等,2001)。賴世 培等(2005)將民意調查定義為:「運用抽樣調查方法蒐集民意資料的工作,也 就是以系統化、標準化的程序向個人蒐集相關資料」。綜合各家說法,可得知民 意調查是經由標準化的樣本蒐集過程,以對一個母體進行推估(瞿海源,2007)。

民意調查自 1930 年代開始,已經普遍與民主政治的研究相結合。例如 1936 年 Gallup、Roper 與 Crossley 等人,以抽樣調查的方式成功預測了美國總統選舉結 果,開啟科學民意調查的濫觴(Price, 1992:45;賴世培等,1996)。其後,研究 者陸續運用不同民意調查方式,為政府與商業部門尋找公民和顧客各種面向的集 體偏好資訊。

然而民意調查究竟是民意的真實反映,或是真實的謊言?過去對於科學民意 調查的看法,始終爭論不斷。部份論者認為,科學民調程序所探測出來的統計結 果就是民意的真實反映;部份論者則認為民意調查的結果,會受到調查者或執行 機關的動機,進而影響調查品質的公正及客觀性,民調只不過是「意見的製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反應、替代與操縱」(Salmon & Glasser, 1995 )。余致力(2002)也提及民意調查 所 引 起 的 問 題 , 不 外 乎 涉 及 專 業 能 力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與 專 業 倫 理

(Professional Ethics)兩類。前者指涉問卷設計、抽樣方式與調查執行上的技術 面問題。後者指涉從事民調工作者必須維持客觀、中立的立場來進行民調工作。

周祖誠(2006)指出民意調查結果應注意幾項原則,包含:養成質疑數字合理性 的習慣、理解調查數字的定義、抽樣誤差及樣本代表性、不可過度推論問卷意義、

引述有意義的調查結果等。

有鑑於傳統民調本身應用上的缺失,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提倡以「焦點座談」

及「審議式辯民調」等公共諮詢模式來探詢更具深度且代表性的民意。作為一種 質化的諮詢方法,焦點團體法有助於研究者在短時間探詢民眾或利害關係人深度 的意見,主要是透過專家會議的方式進行,近年來也逐漸成為政府蒐集民意的方 式之一;此外,隨著審議式民主的興起,學界開始倡導在政策過程透過公民知情 的對話及討論,促使公民在政策參與過程更具意義。審議式民調的構想是由 Fishkin(1991)所提出,其目的是解決民主政治中平等與思辯的兩難,提供政府另 類探詢民意的方法。黃東益等(2006)比較傳統民調、焦點座談及審議式民調三 種調查方法,如下表 1 所示。

三者在應用上各自有其優缺點,如傳統民調雖可探詢民意的廣度,但無法兼 顧意見的深度;而焦點團體雖可進一步探詢不同意見的差異性,但容易陷於少數 人的團體盲思以及受訪人數過少面臨代表性不足等質疑;而審議式民調雖可彌足 上述兩種方式的缺失,然而其執行的成本較高,對於具有時效性處理的公共政策,

仍存在執行上的困難。因此,對於政府部門來說,採行何種調查方式來探詢更精 緻的民意,仍須考量機關的成本面向及議題的本質而定,近年來,多元調查研究 方法及巨量資料分析方法也開始受到實務者的重視,本研究分別於後續兩節進行 討論。

100-500 人

3-6 月 依人數、

天數及對 象分佈約 300-1000 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方面,雖然有助於調查者了解深層民意的內容及傾向,但是訪問成本高、訪員的 素質不佳、問卷題項的敏感性等因素都會影響調查結果(劉應興,2002)。游清 鑫等(2009)也指出面訪成功率日益降低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有受訪者遷移、拒 訪及抽樣的母體資料不確實的因素有關。而郵寄調查也面臨代表性不易掌握、缺 乏訪員協助及回收率不足等限制(Dillman et al. 2009; Groves et al. 2009; Shine &

Dulisse, 2012)。

1990 年代隨著資通訊科技的發展,網路帶來的低成本、方便性及即時性,使 得網路調查成為新興民意蒐集的工具(Davis, 1997; Witte et al., 2000),研究者開始 將網路調查與其他調查方法進行比較(Kaplowitz et al., 2004; Fricker et al., 2005)。

Scherpenzeel(2008)以荷蘭的一般民眾作為調查樣本,比較傳統民意調查(包含電 訪和面訪)與網路調查在資料品質的差異,結果發現網路所蒐集的訪談資料比傳 統訪談模式較具信度與效度。再者,網路問卷可以避免面對面訪問時,對受訪者 造成的威脅感,特別是當問卷內容涉及較敏感的議題時(Walsh et al., 1992)。然而,

運用網路調查仍有其缺失和疑慮,網路調查難以令人信服的最大的原因,來自於 網 路 使 用 人 口 不 具 母 體 代 表 性 (Sample Representativeness) 、 缺 乏 抽 樣 架 構 (Sampling Frame)與自願性樣本(Volunteer Sample)等爭議點(朱斌妤等,2014)。 此外,網路調查較容易出現不知道的回答以及題項無回應(Item Nonresponse)的情 況(Heerwegh & Loosveldt, 2009)。

除了上述網路調查的出現,近年來行動載具日益普及以及 Web 2.0 社群媒體 的興起,對於傳統調查及網路調查也帶來影響。以手機調查為例,洪永泰等(2014)

研究也發相較於傳統電話調查,臺灣地區唯手機族(Cell Phone Only)占了 18 歲 以上民眾人口比率的 9.3%,影響一般電話調查的涵蓋率;陳俊明等(2014)的研 究結果也顯示,隨著網際網路及手機的普及,已有部分民眾只使用手機通訊,故 採用傳統有線電話調查,可能漏掉一部分的受訪者(朱斌妤等,2014)。此外,

由於手機方便隨身攜帶,較不受限於時間、地點而便於聯繫,因此,其調查速度 也較傳統電話調查快速(Vicente et al., 2009)。綜合上述多元調查方法,朱斌妤等

(2014)將郵寄調查、電話訪問、網路調查及手機調查等多元調查方法,分別從 單位成本、調查方式、問卷資訊數量、資訊正確性、無反應率、速度及代表性等 七個面向進行比較(如表 2),單位成本部分,手機調查及電話訪問成本較高,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寄調查及網路調查較低;調查方式部分,四者皆有其調查模式上的限制;問卷資 訊數量部分,四者在問卷及訪問時間皆不易太長;資訊正確性部分,網路調查的 資料正確性較高,其他三者則較低;無反應率部分,郵寄調查最高,網路調查則 可透過電腦軟體加以控制;速度的部分,郵寄調查最慢;樣本代表性部分,網路 調查最差。

表 2:多元調查方法比較

郵寄調查 電話訪問 網路調查 手機調查

單位成本 較低 較高 較低 較高

調查方式 須有郵寄地址 只限於有電話 者

需有電腦及會 操作電腦

只限於有電話 者

資訊數量 問卷不宜太長 訪問時間不宜 太長

問卷長度是受 訪者訪問而定

訪問時間不宜 太長

訪問時間不宜 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