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三) 網路輿情可作為民調的第二管道

儘管網路輿情分析於目前仍存在限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量時代的來臨,

政府決策者勢必須發展新的技術來蒐集輿情,網路輿情分析在資料處理的效率上 都優於傳統輿情蒐集的方式。從中長期來看,本研究建議政策機關可將網路輿情 分析視為民調的第二管道,並且配合民調問卷題目的設計,提供長期網路民意的 觀察。

(四) 網路文本的引導

此外,政府實務者也必須注意網路輿情現實面的問題,其一,機器撈取的資 料有夾雜許多垃圾訊息,容易產生網路輿情失準的情形。其二,目前網路輿情的 言論多半以負面情緒的輿論及酸文居多(如社群網站及討論區的發言),但是探 究其內容可發現,大半內容並未針對議題本身的實質內涵進行瞭解與討論,網民 的討論常常只是情緒的謾罵或一窩蜂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未來政府或許可以設計 一套網路文本,引導網路輿情罵到一個「對焦」的地方,而成為「有意義的罵」, 這樣才能有助於政府與網民溝通的成效。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次級資料的限制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來源主要以次級資料進行分析,其有三個限制,第一,該 演算法的操作方式是以關鍵詞進行網路上公開言論的撈取,然而,對於未公開或 設有隱私設定且與示範區主題相關的言論,則無法被系統撈取;第二,即便是網 路上的公開言論內容,也與示範區主題相關,但不在該系統設定的關鍵詞範圍內,

仍然無法被系統撈取;第三,針對演算法系統本身也可能產生以下兩類誤判情形,

分別為相關性的誤判及單純情緒的誤判。進言之,在以上次級資料的限制下,本 研究僅能針對系統所撈取與關鍵詞相關的公開性言論進行分析,未包含在關鍵詞 範圍內的言論或者未公開言論則不在本研究的資料分析範圍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二、樣本數量的比例懸殊

由於上述次級資料的原始分佈,大部份來自新聞網站居多,因此,本研究為 了呈現原始資料的樣態,在資料的樣本選取上也依照原始樣本的比例進行系統抽 樣,然而,對於討論區及部落格的進一步輿情解讀則有所限制,主要是因為資料 樣本數過少,而不具推論意義,此也影響本研究對各來源輿情的個別解讀。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的方式作為立場分析的研究方法,然而在編碼人力的限制 下,對於網路輿情分析所撈取的大量資料,少數的編碼員無法將全數資料一一分 析,僅能以抽樣的方式針對少部份的內容進行檢測。此外,本研究僅以立場的角 度進行類目建構,未加入其他編碼類目作觀察,使得質性分析的面向有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朱斌妤、黃東益、洪永泰、李仲彬、曾憲立(2015)。數位國家治理(2):國情 追蹤與方法整合。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報告(編號:NDC-MIS-103-001),

未出版。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探究。中國行 政評論,9(4),81-110。

宋學文、陳鴻基(2000)。從全球化探討網際網路時代的政策管理。資訊管理學 報,8(2),153-173。

李仲彬(2006)。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數位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之影響 分析。資訊社會研究,11,177-218。

周芊、康力平(2014)。網路社會動員的新研究取徑:社群巨量資料分析,空大 人文學報,23,29-45。

周韻采、陳俊明(2010)。政府重大議題網路輿論趨勢調查研究–以死刑為例。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0992460052),未出版。

周韻采、陳俊明(2011)。網路輿論意向分析機制之建構與實證研究。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MIS-100-003),未出版。

林俊宏(譯)(2013)。大數據。臺北:天下文化。

林照真(2014)。社群網站與新聞生產:從聚合觀點檢視全球性媒體如何經營社 群網站。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嘉義。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應用。臺北:智勝文化。

施伯燁(2014)。社群媒體—使用者研究之概念、方法與方法論初探。傳播研究 與實踐,4(2),207-227。

莫季雍(2006)。民意調查與為民服務:精緻的年代需要創新的作為。研考雙月 刊,30(4),28-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陳俊明、周韻采、廖益興(2015)。政府因應公民運用網路參與施政意見表達 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NDC-DDS-103-007),未出版。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4)。電子化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中的網路公民 參與。研考雙月刊,28(4),37-51。

陳敦源、黃東益、李仲彬、林子倫、蕭乃沂(2008)。資訊通訊科技下的審議 式民主:線上與實體公民會議比較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46,49-106。

陳敦源、潘競恆(2011)。政府就是「我們」:Web 2.0 時代民主治理的希望 或夢幻? 研考雙月刊,35(4),23-34。

陳敦源(2012)。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第二版)。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敦源、蕭乃沂、廖洲棚(2015)。邁向循證政府決策的關鍵變革:公部門巨量 資料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3(3),33-44。

陳敦源、蕭乃沂、廖洲棚、陳恭(2016)。政府巨量資料分析與政策端應用效 能提升之研析。國家發展委員會(編號:NDC-104-035-003),未出版。

陳義彥、黃紀、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等人(2013)。民意調查新 論。臺北:五南。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挑 戰:台北市「市長電子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17,121-151。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6)。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 詢,研考雙月刊,30(4),13-2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方法與應用,8,5-42。

楊孝濚(199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廖洲棚、魏國彥(2012)。從協力治理觀點剖析臺北市 1999 市民熱線的營運與 管理。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50,1-26。

廖洲棚、陳敦源、廖興中(2012)。回應性政府的最後一哩路:政府公民關係管 理資料加值應用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號:RDEC-RES-101002),未出版。

廖洲棚、陳敦源、廖興中(2013)。揭開地方文官回應民意的「秘箱」:臺灣六 都 1999 熱線的質化分析。文官制度季刊, 5(1),49-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廖洲棚、陳敦源、蕭乃沂、廖興中(2013)。運用巨量資料實踐良善治理:網路 民意導入政府決策分析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號:

RDEC-MIS-102-003),未出版。

劉龍龍、葉乃嘉、何志宏、余孝先(2013)。各國政府之雲端發展策略與推動現 況。公共治理季刊,1(3),22-34。

劉麗惠(2013)。巨量資料時代全面來臨:發展新商業模式掌握先機。貿易

Trade Magzine,268,60-63。

熊澄宇(2005)。資訊社會 4.0。台北:商周文化出版。

蕭元哲、葉上葆(2003)。電子化政府之使用者行為分析。電子商務研究,1(2),

207-224。

蕭乃沂(2004)。公民關係管理與政策問題建構:以民意電子信箱為起點。國家 政策季刊,3(1),155-174。

蕭乃沂、陳敦源、廖洲棚(2014)。政府應用巨量資料精進公共服務與政策分析 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號:RDEC-MIS-103-003),

未出版。

戴廷芳(2014)。政府擁抱大資料。iThome 電腦報

─e 政府,8,91-95。

鐘慧真、梁世英(譯)(2013)。Big Data 大數據的獲利模式:圖解、案例、策 略、實戰。臺北:經濟新潮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英文文獻

Aikins, S. K., & Krane, D. (2010). Are Public Officials Obstacles to Citizen-Centered E-Government? An Examination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ors' Motivations and Actions. State & Local Government Review, 42(2), 87-103.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Bertrand, K. Z., Bialik, M., Virdee, K., Gros, A., & Bar-Yam, Y. (2013). Sentiment in

New York City: A High Resolu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iew. arXiv preprint

arXiv:1308.5010.

Bifet, A. (2013). Mining Big Data in Real Time. Informatica, 37, 15-20.

Borges, J., & Levene, M. (2000). Advances in Web Usage Analysis and User Profiling.

Berlin: Springer.

Boyd, D., & Crawford, K. (2012). Critical Questions for Big Data. Information, Comm

Bourgon, J. (2009). Why should governments engage citizens in service delivery and policy making? In OECD (Ed.), Focus on citizens: Public engagement for better policy and services (pp. 199-205). OECD Publishing. unication & Society, 15(5), 662–679.

Caverlee, J., Liu, L., & Buttler, D. (2004). Probe, Cluster, and Discover: Focused Extraction of QA-Pagelets From the Deep Web.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103-114.

Chen, H., Chiang, R. H. L., & Storey, V. C. (2012).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From Big Data to Big Impact. MIS Quarterly, 36(4), 1-24.

Decker, P. T. (2014), Presidential Address: False Choices, Policy Framing, and the Promise of “Big Data”. J. Pol. Anal. Manage, 33, 252–262.

Desouza, K. (2014).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Big Data: Implementing Big Data

Projects. 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

Dumbill, E. (2012). Big Data Now: 2012 Edition. Cambridge: O’Reilly Media.

Eaton, C., Deroos, D., Deutsch, T., Lapis, G., & Zikopoulos, P. (2012). Understanding

Big Data: Analytics for Enterprise Class Hadoop and Streaming Data.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Edelstein, Alex S.(1988).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in Public Opinion: 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 502-533.

Erikson, R. S., & Tedin, K. L. (2015).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Its origins, content

and impact. New York: Routledge.

Etzioni, O. (1996). The World Wide Web: Quagmire or Gold M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9, 65-68.

Fan, W., & Bifet, A. (2012). Mining Big Data- Current Status, and Forecast to the Future. SIGKDD Explorations, 14(2), 1-5.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xperience.

N.Y.: Harper Colophon

Groshek, J., & Al-Rawi, A. (2013). Public Sentiment and Critical Framing in Social Media Content During the 2012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31(5), 563-576.

Hoffman, D. L., Novak, T. P. & Schlosser, A. (2000),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 How Gaps in Internet Access May Impact Electronic Commerc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5, 0-0.

Ju,A., Jeong, S.H., & Chyi, H.I. (2014). Will social media save newspapers?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acebook and Twitter as news platforms.

Journalism Practice, 8(1), 1-17.

Kim, Gang-Hoon, Silvana Trimi, & Ji-Hyong Chung. (2014). Big-Data Applic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7(3), 77-85.

Key, V. O.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 New York: Knopf.

LaValle, S., Lesser, E., Shockley, R., Hopkins, M. S., & Kruschwitz, N. (2011). Big Data, Analytics and the Path from Insights to Value.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52(2), 21–31.

Lewis, Seth C., Rodrigo Zamith & Alfred Hermida. (2013). Content Analysis in an Era of Big Data: A Hybrid Approach to Computational and Manual Metho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7(1), 34-52.

Manyika, J., Chui, M., Brown, B., Bughin, J., Dobbs, R., Roxburgh, C ., & Byers, A.

H (2011).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Oberski, D. L. (2012) Comparability of survey measurements. In L. Gideon (Eds),

Handbook of survey method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NY:

Spring New York.

Pirog, Maureen A. (2014). Data Will Drive Innovation In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Next Decad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33(2), 537-543.

Price, V. (1992).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rice, Vincent. (1988). On the Public Aspects of Opinion Linking Levels of Analysis i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6), 659-679.

Shindelar, S. (2014). Big Data and the Government Agency. Public Manager, 43(1), 52–56.

Sjovaag, Helle & Eirik Stavelin. (2012). Web Media and the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Measuring On-line New Content.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18(2), 215-229.

Walejko, G. & Ksiazek, T. (2010). Blogging from the niches: The sourcing practices of science bloggers. Journalism Studies, 11(3), 412-427.

TechAmerica Foundation (2012). Demystifying big data. Washington, D.C.:

TechAmerica Foundation.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press_re lease_final_2.pdf.

United Nations Global Pulse (2013). 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A primer. Retrieved July 23, 2014,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unglobalpulse/big-data-for-development-a-primer.

Verba, S., & Nie, N. H.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van Dijck, J. (2009). Users like you? Theorizing agency in user-generated content.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1, 41-58.

Yiu, C. (2012). The Big Data Opportunity: Making Government Faster, Smarter and

More Personal. London: Policy Exchan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Zhang, Y., & Zhang, Y. (2013, May). The Study on the Governmental Tactics of

Persuasion of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In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Management (ICPM-2013). Atlantis Press.

Zikopoulos, P. C., DeRoos, D., Parasuraman, K., Deutsch, T., Corrigan, D., & Giles, J.

(2013). Harness the Power of Big Data.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附錄一 內容分析編碼簿

變項名稱 變項說明 選項數值說明 備註

Number

內容編號 請依序填入內容的

順序

Date

內容日期 請填入年月日(共

計 8 位數字,採西 元年)

C_name

編碼員 1. 編碼員 A

2. 編碼員 B 3. 編碼員 C

C_date

編碼日期 請填入年月日(共

計 8 位數字,採西 元年)

V1

立場 -1:反對立場 發言者對政策持

反對的態度 0:中立立場 客觀陳述事實 1:支持立場 發言者對政策持

支持的態度 7:正反立場皆有 發言者對政策持

正反立場皆有的 態度

V1_a

立場判斷依據 文字說明 判斷立場關鍵詞

或語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附錄二 編碼說明文件

編碼前請注意:

1. 本文以整篇內容作為文本分析單位,若內文有談論多個主題,則以自經區相 關的段落判斷即可。

2. 本文判斷的步驟分成兩部分,第一,先閱讀整篇內容後,判斷發言者或網民 的立場;第二,編碼者需挑選與立場有關的關鍵詞句,作為立場分析判斷依

2. 本文判斷的步驟分成兩部分,第一,先閱讀整篇內容後,判斷發言者或網民 的立場;第二,編碼者需挑選與立場有關的關鍵詞句,作為立場分析判斷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