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社會觀點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傳統社會觀點的影響

一位照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母親所承受的社會觀點影響,研究者綜合韓國 菁(2011)面對精神病患暴力行為其照顧負荷研究、林慧婷(2014)精神分裂症 患者家庭功能及復原研究,張育瑛(2016)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生命經驗初探、

連凱弘(2016)精神障礙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評價與因應方式之探討,在綜合其他 學者之論點歸納整理如下:

一、人際互動的排擠

思覺失調症照顧者感到被排擠的原因莫過於大家怕惹事生非的態度。楊延光

(2000)研究認為大部分人對於精神疾病多從媒體得知,又媒體所呈現的精神病 患往往是負面的,進而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如害怕。因此照顧者的羞愧感不敢 將家人罹患精神疾病一事告訴其他人。胡海國(1996)於國內研究中指出 64%

的家屬怕被人知道家裡有親人患有思覺失調症,漸漸和身旁的人漸行漸遠。

二、不合理的期待

連凱宏(2016)研究中精神障礙者家庭照顧者男性跟女性照顧這分別為 41 人 與 59 人,照顧者大多以女性擔任照顧者,身障者孩子的特殊性與社會所建構的

「理想化母親」有所不同,認為健康的孩子源自於健康的母親,擁有禮貌行為的 孩子來自於教育良好的家庭。但社會忽略「身心障礙者」不同的母職經驗,使得 這些母親艱辛的歷程不被看見。溫如慧(2007)指出女性較男性之主觀負荷為高,

且發現精神障礙照顧者為父母之照顧負荷較大之外,其中母親又更甚於父親。

三、機構環境中的不友善

在與社區中機構互動中,讓主要照顧者困擾或是造成負面情緒的部份,特別 是學校與教育單位成員,對於身心障礙者存在的偏見、排擠隔離,甚至刁難。

17

四、輪迴報應之說

受到佛教、道教兩個宗教的影響,大部人幾乎相信輪迴與報應,往往以業障、

因果、風水、鬼神之說看待精神病患,甚至在行為和言語等惡意對待,增添主要 照顧者額外的困擾。

五、偏見與負向互動

大部人在面對有明顯生理缺陷的身障者時,都會同情和包容,而患有精神疾 病的人,因為外觀完整性,和難以區分患者所表現出行為的真實性,患者和照顧 者都必須面對旁人異樣眼光的對待,這樣的偏見下,使照顧者感到自己單打獨鬥,

顯得無助。思覺失調症患的異常行為常遭受旁人異樣眼光或成為被指點、嘲笑的 對象。照顧者若感受到愈多偏見,則愈容易使用壓抑處理因應,愈不願意讓社會 知道精神障礙者的存在,故不願向外求助(林玫珍,2013)。

六、 遺傳性問題

張育瑛(2016)研究結論指出,當家中有人罹患精神疾病時,外界就認為這個 家庭是有問題的,或是遺傳上有缺陷的,但事實上沒實驗證明思覺失調症真正的 發病原因,一切僅只是推估,但這無形中迷思,為擁有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家庭貼 上不好的標籤。

綜合上述研究,身心障礙者的母親,仍被社會傳統觀期待善盡照護與提供支 持與關懷的角色。因外界對心理衛生的認識不足,與母親互動時產生許多負面經 驗。家人中,有思覺失調症患者時,不僅對個人、家庭影響大,其長期又慢性病 程深刻地影響照顧者,母親在照顧過程中,面對身體勞累、心理壓力、就業與照 顧責任的衝突、社會支持不足等許多壓力的情境下,如何將心境轉成正面,積極 的利用各種因應策略,來面對人生歷程中突發的轉折。因此,本研究於訪談過程 中,試圖了解母親在事件發生時,面對事件的心情是如何?展現哪些方式,因應 當時情況的發生?並將針對訪談內容綜合分析。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