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將採用質性研究中,長期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來取得資料,

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問題,利用錄音、錄影、文字、繪圖來紀錄資料,經由母親 的親自敘說,獲得其經驗與感受的生命歷程進行文件分析。訪談前,研究者先與 母親確定訪談時間和地點,並優先考慮母親的方便。第一次訪談時,先說明本研 究目的、意義、所需的時間、資料的使用與呈現方式、以及保密的原則,使母親 明白後,並開始母親生命故事的訪問。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對於訪問題目的順序沒有事先預設,依據母親的思考與 反應彈性調整。每次訪談時間針對母親的需要有所不同,而訪談期程是以每週一 次為主,依母親為主。本節主要說明從研究現場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的 方法,分為三部分。

一、蒐集

母親的想法、態度與觀點,透過問題、深層談話和觀察記錄內容,呈現母親 的生命歷程。針對研究目的,以開放的訪談綱要進行深度訪談,最好的方式是與 母親面對面對談,但因工作地點和母親分隔兩地,有時就進行視訊或電話聯絡,

進而瞭解母親對生活世界的思考方式,以及對於生命中重要事件所賦予的意義。

三種資料蒐集的方式分別為:

(一)訪談 1.訪談大綱

依據敘事研究的文獻整理形成半結構式的訪問問題,如附件。

2.逐字稿

為了不漏掉所有訪談的內容,在母親和相關人員同意下,以錄音方式錄製訪 談過程。訪談結束時,將錄音整理成逐字稿以便分析。

3.註記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蒐集是持續進行的歷程,透過不斷反覆閱讀和分析文本,

會延伸出不同的想法,每次訪談後,會記錄當下的心情,以免受到母親主觀情感

25

的影響,並另外註記當下訪談的想法和概念作為日後分析的依據。

(二)文件

為增加敘說生命歷程的角度,盡量取得各種可能的資料,藉由蒐集通訊軟體 Line 對話紀錄、照片和日記與他相關人員的受訪紀錄。

(三)觀察

林香君(1999)指出,唯有生活在當地人群中,才能掌握當地日常生活的社會 過程,了解當地人的觀點。為了更了解母親的生活處境,理解其所處之情境,所 以除了選擇以敘說作為蒐集資料外,也採觀察法,輔助研究者蒐集口語之外的資 料。訪談時,觀察母親的情緒、肢體語言或言談,以書寫為主要記錄語言及非語 言的表達內容,將觀察記錄成文本後,並再試圖詮釋。

二、整理 (一)逐字稿

研究者訪結束一週內即進行逐字稿撰寫。逐字稿撰寫原則為逐字逐句,完成 後再次聆聽錄音檔以確認及修正文字內容,並將非口語之肢體行為如皺眉、微笑、

沉默...等補充註記於()內,研究者會仔細聆聽逐字稿,並因應情況加以修正,盡 可能忠實呈現當下談話。訪談結束後,為了使資料紀錄能忠於訪談情境, 研究 者獨力地撰打對話內容。

表 3-3

逐字稿範例與解釋

符號 範例 解釋

… 我…我不曉得

…表示緊鄰前面的聲音延 長。 …數量表示延長的聲音長 度。

= 你知道=我很好 等號表示字句之間聽不到空隙 粗體字 你老爸 粗體字表示發言者的強調或重

音的部分。

? 喔,真的嗎? 問號表示提高聲調。

。 對。 句點表示降低聲調。

(閩) 我金甘苦(閩) 整段句子是包含閩南語。

(字) 你在(做)什麼 括弧裡的字包含作者的描述。

(二)詮釋

研究者重聽錄音,進一步還原當下談話場景,在述說過程中,研究對象的情 緒與感受,將聲音化為文字做適當註記。初步完成逐字稿後,再次重聽錄音,閱 讀紀錄過後的逐字稿,並同時間與訪談記錄做對照,當研究者再次有不同的感受 時,會在空白處,紀錄研究對象當時談話內容所要表達的意義。

(三)初步歸納

每個人對於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利用訪談或生命年表具體 明白生命事件或轉折給予研究對象的經驗意義。本研究主要以敘事研究為主,根 據研究對象的生命經建發展進行敘事寫作,分析研究對象在不同人生階段扮演的 角色。因此本研究分析研究對象成長背景如家庭因素、壓力來源、信仰歷程、生 態系統等不同向度,一起體驗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

(四)分析並完成

敘寫研究對象生命歷程故事時,研究者會依照異己的主觀判斷排序外,整個 研究過程為達成研究目的,盡可能地以客觀的角度來詮釋。雖然訪談中,研究者 已有身為子女框架存在,但不會因而限制訪談脈絡。分析結果以客觀立場做為重 述研究對象的經驗。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