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省思

一、親子關係

在打這篇論文時,常常進入時空錯置的感受,字字句句中,童年的影像似乎 對我眨眼招手,每個畫面如跑馬燈快速轉動,提筆書寫,又暫停下來整理情緒,

走走停停之間,不知道自己位於哪一個時空。或許出社會了,出來工作了,心底 的傷痛,一直被壓抑在心中的某個角落。藉由這篇論文,訪談、閱讀和重新審視 母親在照顧哥哥的過程,自己的生命鑰匙重新啟動,真正的瞭解過程,誠實的面 對每個歷程的困難,生命的美與善,從苦難中淬煉出來。

研究的進行很難完美,因為自己是研究對象的女兒,所以在這個研究當中,

有時會失去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母親的生命故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聽著母親 敘說過往,許多回憶翻騰而起,時而高興,時而悲傷,因為當初母親的注意力都 在哥哥身上,我不得不堅強獨立,曾經曾埋怨母親,曾經一度討厭過我的家庭,

但在研究論文的過程中,雖有不順利,當我呈現母親的生命故事,進行分析,看 清楚母親生命故事的發展脈絡,試圖明白母親所做的選擇用意是什麼,這對我而 言是有難度的挑戰。怕母女情感過度涉入,影響判斷,如果又過度推論,又怕影 響結果。儘管訪問方法與分析方向是參考相關文獻,但文獻整理後形成的分析框

架與深入訪談的結果,在編碼與歸納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是研究者日後要 改善的地方。

二、訪談過程

因採深度訪談方式,很多是要讓研究對象回朔過去人生中印象深刻的情緒經 驗和調適過程,雖然我也身處其中,但仍因為時間因素,記憶較為模糊或遺漏,

而影響事件經過的陳述。另外,當下的訪談所敘述的情感也因為不在當時現場,

或是經歷許多沉澱之後有了新的人生哲學,所以會和事件當下的情緒有所不同。

在訪談中,研究對象會時常用閩南語傳遞情緒上的表達,但翻譯成中文文字時,

就很難用貼近的字詞呈現,所以較難完整呈現受訪者的原意。研究對象照顧思覺 失調症患者的過程中,因家庭任務、生活因應、社會支持和社會觀點等的資源和 樣本有限,因此無法將所有研究結果推論至所有的研究。

三、未來展望

至今,母親持續照顧哥哥,同時在尋求社會資源和在宗教團體中,不斷的修 身養性、經營人際和發展個人生活,哥哥從階段二的不穩定到階段三前往醫院日 間病房進行職業復健訓練,母親一路以包容的心和無限的陪伴與支持,看在父親 眼裡,母親的成長與轉變,也開始協助母親照顧哥哥的行列,一家人期望在下個 階段,哥哥能夠獨立自主,回歸社會,順利就業,不必依靠父母過日子,也不成 為社會的負擔。

還沒做研究前,對於家庭圓滿的朋友分享家中父母相處,和兄弟姊妹相處有 羨慕之情,羨慕他們有健康的哥哥可以跟他們一起做作業,一起出去玩樂,一起 分享心事。我羨慕他們一家人有融洽的氣氛,而不是高壓的氛圍,時不時緊張是 否有炸彈要爆發。一開始對於哥哥的病情感到自卑,並認為他人無法理解,漸漸 和人群漸行漸遠。父母的注意力始終在哥哥身上,很多事情必須自己獨立與完成,

同時也成為母親講解心事的對象。本身壓抑的個性,耐心的聽著母親字字句句,

無數個夜晚暗自啜泣,獨自消化,無法諒解為何母親不堅強一點?為何父親不盡 一點責任?為何要跟幼小的我哭訴這些無法負擔的心情?直到做這份研究,我才開

95

始回首過去時光,喚起失落的記憶,找回遺忘的感受,重新審視母親的立場,整 理歸納出父母背後的辛酸,才明白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原來當初我自 以為是的從自己角度來批判事情。現在,家中仍會因為哥哥的病情偶爾爭吵及抱 怨,我不再自怨自艾,轉而能理解與包容父母的處境。經過這研究過程,我學會 以換位思考了解親人處境,學會原諒親人與自己,相信在下個階段,下個十年,

親人之間更趨成熟的態度相處,不管遇到任何形式的挑戰,都會往好的方向前 進。

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孔繁鐘編譯(1999)。DSM-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孔繁鐘編譯(2007)。DSM-Ⅳ-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王怡樺(2006)。女性精神分裂症病患之母職經驗及其社會支持情形初探(未出版碩

台灣精神醫學會(2014)。台灣精神醫學會。取自 http://www。sop。org。

tw/Official/official_15。asp

任玉智(2006)。精神分裂病人主要照顧者之烙印經驗及其因應行為(未出版碩士

版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院。 經驗。安泰醫理雜誌,9(2),75-88。

范聖育(2002)。家庭功能與安寧療護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探討(未出版 理雜誌,55(1),43-54。

張秀桃(2004)。精神分裂症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之探討:以某醫學中心復健及

99

程景琳(2014)。父母親心理控制量表之編制研究。測驗學刊,2(61),頁 239-258。

黃韋欽(2014)。從精神病的宗教醫療到精神病患者的生命關懷~基督宗教與精神 醫學的對話(未出版碩士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黃瑞琦(2001)。社區精神分裂症病患之病識感、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未出版碩士 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楊芝菁(2008)。手足罹患精神分裂症之認知歷程。實證護理,4(3),182-190。

楊延光(1999)。他病了,他是我家人。張老師月刊,254,頁 135-137。

楊淑君(2004)。新婚階段個人角色轉換之經驗與調適(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健康狀況之探討。領導護理,5(1),41-50。

陸雪芬(2008)。精神分裂症病患與家庭成員面臨疾病遺傳不確定情境之生活經

貳、外文部分

Colombo, F. , Llena-Nozal, A. , Mercier, J., & Tjadens, F. (2011). Help Wanted?

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Term Care, OECD Health Policy Studies,

OECD Publishing.

Heller, T. , Harris, S. P. , Albrecht, G. L. (2012). Disability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Howard, P, B (1994). Lifelong maternal caregiving for children with schizophrenia.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8(2), 107-114.

Howard, P, B (1998). The experience of fathers of adult children schizophrenia.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19, 399-413.

Hamada, Y. , Ohta, Y. , & Nakane, Y. (2003).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mily support system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survey in the remote island of Tsushima.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7, 161-168.

Martyns-Yellowe, I. S. (1992). The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on the family: A study from

Nigeria. British Journal od Psychiatry.

Tsang, H. W. H. , Pearson, V. & Yuen, C. H (2002). Family needs and burdens of mentally ill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25, 25-32.

Tuck, I, Mont, P. D. Evans, G. & Shupe, & J. (1997). The experience of caring for an Adult child with schizophrenia. Archives of psychiatricn Nursing, 11(3), 118-125.

101

附錄一 訪談綱要

1.兒子發病,您如何調適自己?這件事對家庭造成什麼影響?

2.您如何看待思覺失調症和孩子的遭遇?

3.對孩子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這件事,您的想法或感受?

4.兒子在發病階段,在校的適應行為、學習行為、人際關係如何?和老師的關 係如何?有困擾嗎?是什麼?

5.學校中接觸過兒子的老師們,對您有何建議?您的感受如何?

6.經過大大小小的事件,您和家人的互動有改變嗎?改變了什麼?為何改變?

7.兒子第一次進精神療養院的期間,兒子的進步情況如何?有何困擾?需求是 什麼?

8.兒子住在療養院期間,希望院方、政府和學校給予什麼服務?

9.面對過去,您如何詮釋自己的境遇?面對未來,您有何想法?

10.您是如何度過這些難關?調整自己的情緒?

11.您又怎麼看待這樣生活中的挑戰?

12.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您去面對生活的困境?

13.這些幫助您度過困苦的想法、能力與態度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14.您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影響您很深的事件?他們對您的意義是什麼?

15.家庭任務和資源如何處理和分配,您是怎麼看待這樣的處理和分配?

附錄二 訪談資料

訪談資料收集

方式 日期 地點 訪談時間 備註

面訪 2017/1/25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1/26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02/02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02/03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02/06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02/07 家 15:00-17:00 面訪 2017/02/08 家 15:00-17:00

其他訪談者的訪談資料

訪談對象 方式 日期 地點 訪談時間 備註 丈夫 面訪 2017/1/25 家

職能治療師 面訪 2017/1/26 醫院 醫院護士 面訪 2017/02/02 醫院 母親的妹妹 面訪 2017/02/03 高雄 朋友 A 面訪 2017/02/06 咖啡店 朋友 B 面訪 2017/02/07 咖啡店 朋友 U 電訪 2017/06/02

朋友 Y 電訪 2017/0602 弟媳 面訪 2017/04/22

2017/05/28

老家

小叔 面訪 2017/04/22 2017/05/28

老家

小姑 面訪 2017/05/28 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