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價值」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題材,價值概念與 價值系統的研究乃由經濟學的範疇延伸至行為科學的領域 (郭為藩,1972;教育部 教育計劃小組,1983) 。經研究者彙整相關文獻,將從價值觀的內涵、定義與分類 進行探討。

一、價值觀的內涵與定義

國外學者指出,價值是一種基本信念,當個人對於物品、行動、生活方式、社 會或政治團體及其結構所做選擇時,這些選擇不分場合,且重要性不一,其所謂好、

更好或最好的一種原則或標準 (Schwartz & Bilsky, 1990)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價 值觀按強度大小排列,則形成這個人的價值體系(value system) (引自徐寶聲,2006) 。 價值觀是一種對特性行為或結果的持續性信念 (Hoyer & MacInnis, 2001) 。

McCrachen and Falcon-Emmanuelli (1994) 認為價值觀是人類行為的偏好,也是人類 對事物的比較、讚賞和好惡的一種標準。

Kluckhohn (1951) 主張價值是個人或群體其所擁有好的或是壞的想法,這種獨 特的概念會影響目前個人或團體自身對身邊事物所抱持的行動方式、手段和目標選 擇。根據此定義,他指出價值取向具有下述四項特質:

(一) 價值含有認知、感情與行動傾向的成分。

(二) 價值雖然是內在化的心理結構,可是卻能有行動中明顯或隱含地表現 出來。

(三) 個人或團體具有獨特的價值體系。

(四) 價值功能不但影響目標的選擇,對於達成目標的方式與手段亦具有影

響力。

Rokeach (1973) 認為價值觀是:一種持久的信念,此一信念使得個人或社會偏好 某種特定行為方式或生存方式,是對所欲求事物的認知,且為某特定的行為模式或 事物的最終狀態;價值觀可以瞭解人們知覺、態度和動機的基礎。Rokeach 分析價 值觀有以下幾項特質:

(一) 價值觀兼具持久性及可變性。

(二) 價值觀是一種具有知、情、意的信念。

(三) 價值觀影響行為方式或目標的選擇。

(四) 價值觀是一種獨特偏好。

(五) 價值觀是個人或社會的喜好。

吳明清 (1983) 對價值觀的研究,他認為價值是一種信念,也是個人或社會的 喜好。價值觀是介於理性與情感間,對特定事物、行為或目標的偏好或重視,用以 引導個人行為以滿足個體各層次需求和個體目標的達成 (吳鐵雄,1996;賈馥茗,

1972) 。學者並指出,價值觀涉及個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並表現出個人由內至外 的信念,對自身生活意識的反省與追求,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因社會時代的變遷 而改變,影響著個人態度與行為 (林靜宜,1998;張欣,2002) 。王令瑩 (2001) 也 提到個體價值觀會隨著成長過程及社會化而有所改變,而個人價值觀念是個人與社 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所以價值觀與個人、團體、社會文化或家庭背景等有所關連。

張春興 (2001) 則認為價值觀的意義,包括下列兩點:

(一)價值觀是指個人評斷人、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義時,所依據 的價值標準。個人有了價值標準,然後才會做出價值判斷。

(二)價值觀是指個人自認或社會共識,並據以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竿。合於該 目標即判為有價值,不合於該目標則判為無價值。

林建煌 (2002) 提出,價值觀是一種持續性的信念,而價值觀可分為社會價值 觀與個人價值觀,群體成員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稱為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界 定了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正常」行為;而個人價值觀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特有價值,

通常界定了一個人的「正常」行為,反映了個人對社會價值觀所做的篩選,並決定 了其獨特的個人行為。

綜合上述價值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價值觀是個體、團體或一個社會的一種信 念或信仰,包含著知、情、意等三個向面,用來衡量事物;雖然不會隨時改變,但 卻可以藉著時間、經驗的累積,有所調整;價值觀也是行為的準則與評估行為的標 準。

二、價值觀的分類

價值的內涵十分廣泛,許多學者為將概念歸納的更有條理,並使其具體化,都 曾針對價值進行分類。哈佛哲學家 Perry 最早將價值觀分為:「價值論」、「心理學」、

「歷史論」三種立場來做的分類 (吳明清,1983) 。

國內教育學家郭為藩 (1972) 提出,價值若是依其功能分類,可分為:

(一) 意欲的價值:越能滿足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其價值越高。

(二) 成就的價值:越成功達成目標者,價值越高。

(三) 情感的價值:越獲得快樂,幸福感越高者,其價值越高。

文崇一 (1990) 則將價值觀依中國傳統分為下列七種:

(一) 認知價值:如尊重儒家傳統的宇宙觀與權威態度。

(二) 經濟價值:如種農、重視家族資產。

(三) 政治價值:如尊重專制政治、追求權力。

(四) 社會價值:如重視家族與官紳地位。

(五) 宗教價值:如敬天、祭祖、祀鬼神。

(六) 道德價值:如強調四維八德、君臣父子關係。

(七) 成就價值:如追求功名,重視立德、立功、立言。

國外學者 Kluckhohn (1951) 從價值的意向將價值觀歸納出三類:

(一) 方式性價值:凡是行動表現較可取的方式就是價值。

(二) 工具性價值:凡能達成目標的手段,就有價值存在。

(三) 目的性價值:凡能成為行動或社會期許的目標,就是價值。

Rokeach(1973)將價值觀分類成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並細分如下:

(一) 工具價值 (instrumental values) :

1. 能力價值 (competence) :為實現自我目標與才能所應具備的價值觀,包 含的項目有:

(1)有企圖心的 (ambitious) 。

(2)開闊的心胸 (broadminded) 。

(3)有能力的 (capable) 。

(4)爽快的 (cheerful) 。

(5)富有想像力的 (imaginative) 。

(6)獨立的 (independent) 。

(7)有邏輯推理能力的 (logical) 。

(8)自制的 (self-controlled) 。

2. 道德價值 (moral values) :為了在人際行為上適宜的舉止,所應具備的價 值觀,包含的項目有:

(1)整潔 (clean) 。

(2)勇敢 (courageous) 。

(3)寬恕 (forgiving) 。

(4)熱心助人 (helpful) 。

(5)誠實 (honest) 。

(6)友愛 (loving) 。

(7)服從 (obedient) 。

(8)有禮貌 (polite) 。

(9)負責任 (responsible) 。

(二) 目的價值 (terminal values) :

1. 個人價值 (personal value):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舒適的生活 (a comfortable life) 。

(2)刺激的生活 (an exciting life) 。

(3)幸福 (happiness) 。

(4)內心的和諧 (inner harmony) 。

(5)成熟的愛 (mature love) 。

(6)愉悅 (pleasure) 。

(7)超脫 (salvation) 。

(8)自尊 (self-respect) 。

(9)智慧 (wisdom) 。

2. 社會價值 (social value) :滿足團體需求與發展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成就感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2)和平的世界 (a world at peace) 。

(3)美麗的世界 (a world of beauty) 。

(4)平等 (equality) 。

(5)家庭安全 (family security) 。

(6)自由 (freedom) 。

(7)國家安全 (national security) 。

(8)社會的認同 (social recognition) 。

(9)真摯的友誼 (true friendship) 。

綜合上述價值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價值觀的分類分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

其中又可細分為能力價值、道德價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