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內容共分以下六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重要性;第六節、名詞定 義與解釋,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價值多元的改變,使人們的觀點充滿不同的選擇,個人的行 為模式進而受到改變。隨著教育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刺激,傳統價值觀逐漸轉向現 實價值觀 (張欣,2002) 。江暢 (1998) 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 要具備什麼樣的價值觀念。而在此時,「教育」在培養個人價值觀就佔有很重要的地 位。

體育為教育中的一環,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活動,所以體育可說是具 「目的化」

的身體活動。在九年一貫的課程綱領中,健康教育與體育合稱為「健康與體育領域」,

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同時學會 學習的方法並形成學生們正確價值觀,並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行為、運動技 能與體適能為首要目標 (教育部,2003) 。程瑞福 (2011) 指出,學校體育是整體教 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過程,從小學至大學的學校體育 教育中,除了培養品德、陶冶情操外,亦加強知識的學習、強化運動能力,使學生 已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為最終目標,藉以促進健康與體適能,進而享受運動之歡樂,

提升品質。

國小階段是所有運動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在個人運動休閒興趣的養成,亦或國 家競技運動實力的扎根 (許建民,2004) 。此階段的學童,正是學習動作技能與可 塑性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此時奠定正確的體育觀念,並培養良好的運動方式,可 以養成其終身樂於運動的習慣 (陳鶴姿,1997) 。而如果兒童時期養成靜態生活型 態,通常會持續至成人 (Reynold et al, 1990) ;Scot 與 Willits (1998) 也指出,早期 運動與休閒參與之經驗會影響日後運動與休閒的行為。規律運動的養成,應該從兒 童時期就開始培養。

體育運動能實踐「合群行為」與「規範理念」,由學習環境中能薰陶國民擁有 良好規範,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郭進財,2002) 。因此,國小學童運動推廣與參 與不僅能讓孩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藉著團體生活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透過 運動的學習之後,對運動信念標準的看法,這種特定性的運動價值觀將是影響人們 運動行為及規範的重要因素,即是運動價值觀 (陳其昌,2009) 。

但是,把運動中的道德行為僅歸因於運動參與,又太過於簡單。運動對運動道 德行為的社會衝擊,運動員和教練、隊友、家長或是支持者的社會互動,對於他們 在運動中的道德發展和道德行為影響極大 (Guivernau & Duda, 2002; Stphens &

Bredemeier, 1996) 。黃俊勳 (2001) 指出,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獲 得家人、同儕、其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Carron (1996) 等人指出,社 會支持如家庭支持、重要他人、教練、團隊凝聚力等對於運動之行為、認知與情感 上有著輕度到中度之正面影響。運動社會支持是影響運動行為的一種外在刺激,屬 於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支持 (謝秀芳,2004) 。Bach (2002) 針對兒童參與運動的研究 指出,預估有 70%的青少年運動參與行為是受到父母親興趣的影響,此外,父母親 的動機與道德觀也影響了活動的運作。Krotee and Bucher (2000) 則指出教練由於其 專業的特性,因此遠較學校中其他教職員隊選手更有影響力。章宏智 (2007) 提出,

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中,家人運動支持度高的學生,在個人性價值顯著大於家 人運動支持度低的學生。徐維辰 (2007) 發現,朋友的支持高度影響國小學童對於 體育活動之參與意願。由此可見父母、師長及同儕對個人運動的參與及價值觀的塑 造,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但是,體育運動經常面對傳統升學主義的干擾與阻礙,加上部分家長或學校老 師對「身體」運動教育的錯誤認知,而使得體育運動常成為智育課程的「犧牲品」 (郭 美華,2007) 。功利主義與升學主義,造成體育活動不被重視,加上老師、家長的 態度,常常影響學生體育活動的施行;體育活動如果減少,藉由體育活動培養正確 價值觀的機會自然降低。

由於電視網路等傳播媒體的發達,常常報導台灣體育健將在國際上的優異表現,

職業運動球員的王建民、曾雅妮;極限馬拉松的林義傑、陳彥博;桌球界的莊智淵,

或是即將步入美國棒壇、籃壇的小球員們,甚至美國長大的台裔球員林書豪等,都 藉由媒體傳播著運動員的優異表現,並試圖改變家長對於體育的傳統觀感,期許家

長們讓孩子們適性發展,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既有經驗。所以研究 者希望藉由此研究,透過學童的感受了解台北市六年級國小學童的家長與老師,對 於運動社會支持是否有改變其觀念或看法。

加上研究者本身在國小擔任體育老師,近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常常不重視 團隊的合作、不懂的包容同儕的失誤或犯錯,只著重於自身的表現與勝利,遇到困 難或阻礙即退縮與放棄,所以讓研究者想要深入探討運動價值觀的內涵,並作為日 後教學中,情意方面的施教重點,藉以改善孩童們對於價值觀的偏差,並培養其積 極、努力的生活態度。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供孩 童高度的社會支持,培養健全之運動價值觀,讓國小學童能從國小階段培養運動習 慣,並持續參與成為終生的運動。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 值觀與社會支持的情形及相關因素,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參考,作為未來學 校體育教學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對於運動價值觀及社 會支持情形。主要目的敘述如下:

一、 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之運動價值觀情形。

二、 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

三、 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情形。

四、 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的差異情 形。

五、 分析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