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 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崇舜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完 成 年 月:2013 年 6 月 研 究 生:林崇舜 指 導 教 授:程 瑞福.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探討 不同的背景變項中,學童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的差異,以及運動價值觀與運動 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研究對象是以101學年度設籍在台北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透過問卷調查方式 蒐集資料,採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收回有效問卷409份,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法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 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受調查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為學校運動代表隊成員,有超過五成 的學童參加過校外體育競賽,17.1%學生有規律運動習慣。 二、台北市國小學童普遍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在同儕部分有 高度的支持,但在老師與家人部分則偏低。 三、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在學童角色、不同比賽經驗與每週不同運動時間有 差異存在,運動代表隊學童、有比賽經驗與運動時間多的學童,在運動價值觀 都有較高的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方面,老師對女童的支持較高;家人支持不 會因學童角色或比賽經驗不同而有差異;老師支持不會因為學童每週不同運動 時間而有差異存在。 四、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顯著相關。. 關鍵詞: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運動社會支持. iii.

(3) The Study of Sports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for the 6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Date:June, 2013 Student:Chung-shun Lin Adviser:Jui-Fu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and relevance between sports value and social support of elementary pupils in Taipei City. Pupils enrolled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during2012 to 2013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for the quantitative survey. 409 valid questionnair es were return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cheffe’s test, and Canonical analysis a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data and analysi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 One- third of pupils in Taipei City are the members of sport teams; more than 50% pupils participate interschool competitions and more than 80 % pupils have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every week. 2. Pupils in Taipei City have highly identity of school values. They get higher social supports from peers than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3. The sports value of pupils in Taipei city varies in their role, experience and exercise time per week. 4、The sports value of pupils in Taipei city has positive relevant with the social supports they ge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schools and teachers increase sports value in instruction design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arental involvement, encou rage parents exercise with their children. This study suggests parents pay more attention on children’s sports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correct values.. Key words:sports values, social support iv.

(4) 謝. 誌. 兩年的研究所學習生活,在最後這論文完成之後,也將劃下完美的句點。在這 段日子哩,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程瑞福教授的付出,為了讓我們可以順利的完成 學業,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厭其煩的在研究方向、研究架構及論文寫作上給 予指導,並感謝口試委員湯添進副教授、水心蓓教授對本論文所提出的寶貴意見與 建議,讓本論文的內容敘述與分析討論能夠更加充實與完善。 求學中,旭祥、志隆、銘遠、清滿、心慈和繁琳等同學,我們一起上課學習、 參與學術研討會,你們的陪伴豐富了我的求學生活。在寫論文的過程中,要謝謝各 位好朋友不時的提供協助,常常關心我的論文進度,讓我如期通過論文計畫口試並 蒐集完備的問卷資料後,論文才能持續地進行。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始終給我的支持與關懷,讓我更有動力繼續研究,最後得 以順利完成學業。在此,謝謝所有師長和朋友們給我的協助,也希望一同求學的朋 友能順利完成學業。. 林崇舜 謹記 民國一 0 二年六月. 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壹章. 1.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釋義........................................................................................ 3 4 5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參章. 7. 價值與價值觀.............................................................................. 運動價值觀.................................................................................. 運動社會支持.............................................................................. 本章總結....................................................................................... 7 11 19 27.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研究流程......................................................................................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資料處理....................................................................................... 28 29 31 32 4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第二節. 台北市國小學童之背景結構特性..............................................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描述性統計分. 45. 第三節. 析.................................................................................................. 台北市國小學童不同背景變項與運動價值觀之差異分析....... 48 55. vi.

(6) 第四節 第五節. 台北市國小學童不同背景變項與運動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分析................................... 61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建議............................................................................................... 72 74. 中文部分......................................................................................................... 76. 英文部分......................................................................................................... 82.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運動價值觀量表使用授權書...................................................... 預試問卷....................................................................................... 85 8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90. vii.

(7)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次. 2-1 2-2 2-3 2-4 2-5 2-6 2-7. 運動價值分類表..................................................................................... 運動價值分類表..................................................................................... 運動價值觀背景變項研究結果整理..................................................... 運動價值觀家庭因素研究結果整理..................................................... 運動價值觀重要他人因素研究結果整理............................................. 運動價值觀運動參與研究結果整理..................................................... 影響運動價值觀的因素.......................................................................... 15 15 16 17 17 18 19.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摘要表.................................................. 20. 表 表 表 表. 2-9 2-10 3-1 3-2. 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整理.....................................................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整理......................................... 正式問卷發放表..................................................................................... 學童基本資料表...................................................................................... 24 26 32 33. 表 表 表 表. 3-3 3-4 3-5 3-6. 運動價值觀量表..................................................................................... 34 社會支持量表......................................................................................... 36 運動價值觀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38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 40.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名稱、特徵值與解釋變異量表....................... 運動社會支持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全體樣本性別分配統計表..................................................................... 學童角色分佈表..................................................................................... 學童競賽次數分配表............................................................................. 學童每週運動次數分配表.....................................................................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平均分數表.............................................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平均分數表......................................... 性別與運動價值觀 t 檢定摘要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8 學童角色與運動價值觀 t 檢定摘要表.................................................. 57 4-9 比賽經驗與運動價值觀 Anova 摘要表................................................. 59 4-10 運動時間與運動價值觀 Anova 摘要表................................................. 60 4-11 背景變項對運動價值觀差異整理表..................................................... 61 4-12 性別與運動運動社會支持 t 檢定摘要表.............................................. 63 4-13 學童角色與運動社會支持 t 檢定摘要表….......................................... 64 4-14 比賽經驗與運動社會支持 Anova 摘要表............................................. 65 4-15 運動時間與運動社會支持 Anova 摘要表............................................. 66 4-16 背景變項對運動社會支持差異整理表................................................. 67. 表 4-17. 運動社會支構面因素對運動價值觀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viii. 41 42 45 46 47 48 49 52 56. 69.

(8) 圖. 次. 圖 2-1. 運動價值觀類目....................................................................................... 14. 圖 2-2 圖 2-3 圖 3-1 圖 3-2. 運動價值觀類目...................................................................................... 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研究架構圖............................................................................................ 研究流程................................................................................................. 14 22 28 30. 圖 4-1. 運動社會支持構面因素與運動價值觀的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 70. ix.

(9)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以下六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重要性;第六節、名詞定 義與解釋,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價值多元的改變,使人們的觀點充滿不同的選擇,個人的行 為模式進而受到改變。隨著教育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刺激,傳統價值觀逐漸轉向現 實價值觀 (張欣,2002) 。江暢 (1998) 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 要具備什麼樣的價值觀念。而在此時, 「教育」在培養個人價值觀就佔有很重要的地 位。 體育為教育中的一環,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活動,所以體育可說是具 「目的化」 的身體活動。在九年一貫的課程綱領中,健康教育與體育合稱為「健康與體育領域」, 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同時學會 學習的方法並形成學生們正確價值觀,並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行為、運動技 能與體適能為首要目標 (教育部,2003) 。程瑞福 (2011) 指出,學校體育是整體教 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過程,從小學至大學的學校體育 教育中,除了培養品德、陶冶情操外,亦加強知識的學習、強化運動能力,使學生 已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為最終目標,藉以促進健康與體適能,進而享受運動之歡樂, 提升品質。 國小階段是所有運動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在個人運動休閒興趣的養成,亦或國 家競技運動實力的扎根 (許建民,2004) 。此階段的學童,正是學習動作技能與可 塑性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此時奠定正確的體育觀念,並培養良好的運動方式,可 以養成其終身樂於運動的習慣 (陳鶴姿,1997) 。而如果兒童時期養成靜態生活型 態,通常會持續至成人 (Reynold et al, 1990) ;Scot 與 Willits (1998) 也指出,早期 運動與休閒參與之經驗會影響日後運動與休閒的行為。規律運動的養成,應該從兒 童時期就開始培養。.

(10) 2. 體育運動能實踐「合群行為」與「規範理念」,由學習環境中能薰陶國民擁有 良好規範,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郭進財,2002) 。因此,國小學童運動推廣與參 與不僅能讓孩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藉著團體生活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透過 運動的學習之後,對運動信念標準的看法,這種特定性的運動價值觀將是影響人們 運動行為及規範的重要因素,即是運動價值觀 (陳其昌,2009) 。 但是,把運動中的道德行為僅歸因於運動參與,又太過於簡單。運動對運動道 德行為的社會衝擊,運動員和教練、隊友、家長或是支持者的社會互動,對於他們 在運動中的道德發展和道德行為影響極大 (Guivernau & Duda, 2002; Stphens & Bredemeier, 1996) 。黃俊勳 (2001) 指出,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獲 得家人、同儕、其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Carron (1996) 等人指出,社 會支持如家庭支持、重要他人、教練、團隊凝聚力等對於運動之行為、認知與情感 上有著輕度到中度之正面影響。運動社會支持是影響運動行為的一種外在刺激,屬 於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支持 (謝秀芳,2004) 。Bach (2002) 針對兒童參與運動的研究 指出,預估有 70%的青少年運動參與行為是受到父母親興趣的影響,此外,父母親 的動機與道德觀也影響了活動的運作。Krotee and Bucher (2000) 則指出教練由於其 專業的特性,因此遠較學校中其他教職員隊選手更有影響力。章宏智 (2007) 提出, 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中,家人運動支持度高的學生,在個人性價值顯著大於家 人運動支持度低的學生。徐維辰 (2007) 發現,朋友的支持高度影響國小學童對於 體育活動之參與意願。由此可見父母、師長及同儕對個人運動的參與及價值觀的塑 造,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但是,體育運動經常面對傳統升學主義的干擾與阻礙,加上部分家長或學校老 師對「身體」運動教育的錯誤認知,而使得體育運動常成為智育課程的「犧牲品」 (郭 美華,2007) 。功利主義與升學主義,造成體育活動不被重視,加上老師、家長的 態度,常常影響學生體育活動的施行;體育活動如果減少,藉由體育活動培養正確 價值觀的機會自然降低。 由於電視網路等傳播媒體的發達,常常報導台灣體育健將在國際上的優異表現, 職業運動球員的王建民、曾雅妮;極限馬拉松的林義傑、陳彥博;桌球界的莊智淵, 或是即將步入美國棒壇、籃壇的小球員們,甚至美國長大的台裔球員林書豪等,都 藉由媒體傳播著運動員的優異表現,並試圖改變家長對於體育的傳統觀感,期許家.

(11) 3. 長們讓孩子們適性發展,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既有經驗。所以研究 者希望藉由此研究,透過學童的感受了解台北市六年級國小學童的家長與老師,對 於運動社會支持是否有改變其觀念或看法。 加上研究者本身在國小擔任體育老師,近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常常不重視 團隊的合作、不懂的包容同儕的失誤或犯錯,只著重於自身的表現與勝利,遇到困 難或阻礙即退縮與放棄,所以讓研究者想要深入探討運動價值觀的內涵,並作為日 後教學中,情意方面的施教重點,藉以改善孩童們對於價值觀的偏差,並培養其積 極、努力的生活態度。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供孩 童高度的社會支持,培養健全之運動價值觀,讓國小學童能從國小階段培養運動習 慣,並持續參與成為終生的運動。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 值觀與社會支持的情形及相關因素,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參考,作為未來學 校體育教學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對於運動價值觀及社 會支持情形。主要目的敘述如下: 一、 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之運動價值觀情形。 二、 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 三、 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情形。 四、 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的差異情 形。 五、 分析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相互關係。.

(12)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台北市國小六高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為何? 二、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三、 不同背景因素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的差異為何? (一) 不同人口背景因素(性別)之學童運動價值觀為何? (二) 不同運動團隊經驗(學童角色、比賽經驗)之學童運動價值觀為何? (三) 不同運動習慣(每週運動時間)之學童運動價值觀為何? 四、 不同背景因素與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社會支持情形如何? (一) 不同人口背景因素(性別)之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二) 不同運動團隊經驗(學童角色、比賽經驗)之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為 何? (三) 不同運動習慣(每週運動時間)之學童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為何? 五、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關係為何?.

(13)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可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影響未來運動行為的參與, 因此探討國小階段所建立的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台 北市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將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101 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北市市立國民小學之六年級學生,作為 研究對象母群體進行抽樣。. 二、.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所取樣的樣本僅限於台北市立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然 而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可能會因為地區、環境等因素而有影響,因 此無法推論到台北市以外地區。 (二) 抽樣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但因為回收問卷的方便性,在各校挑選班級 時,部分對象採取利益取樣;因為研究者背景因素,皆是經由體育老師協 助取樣;其中,部分學校為體育特色學校,該校學生不論是否為運動代表 隊或是體育班學生,其運動風氣通常較高,因而容易產生研究結果的誤差。 (三)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受試者為六年級國小學童,受試 過程可能因為情境、態度、受試者理解題目能力等影響因素,未能全數據 實以答,因此僅能假設所有學童都能依個人的實際狀況誠實回答。 (四) 其他限制 因為本次問卷發放時間為三月下旬,此時也是台北市國小各項體育競賽的 比賽期,因此此時學童問卷填答的正確度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造成部分結 果的誤差。而影響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的因素相當廣泛,本研究僅就學生 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年級、是否為學校運動代表隊及每週運動(訓練) 時間作為分析,故其他相關影響價值觀的因素,不在本研究中探討。.

(14)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之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本節將 本研究所包含的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 國小學童 國小學童為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年齡介於六至十二歲之兒童與青少年, 因為學童的理解能力,為避免學童不了解內容而產生作答上的問題,所以選擇國小 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本研究之國小學童界定為台北市國小六年級之在學學生。 二、 運動價值觀 依據 Rokeach (1973) 的架構將運動價值觀分為四類:1.個人性目的價值。2.社 會性目的價值。 3.能力性手段價值。4.道德性手段價值。本研究之運動價值觀是指 個體參與運動時,所抱持的信念與行為標準,並透過運動參與表現出來,了解並感 受運動本身所具有的意義。以此來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的運動價值觀。 三、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知覺到舒適、關心、尊重或是來自他人與團體的協助 (Sarafino,2002) 。國小學童接受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家人、老師與朋友; 其他方面較為不顯著,是故本研究之社會支持,僅限定於家人、老師與同儕(朋友), 其他方面的影響不在本研究中做討論。所以本研究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受到社會支 持的影響,對於自己運動行為上的情緒、評估、訊息及工具四個面向上的支持程度。.

(15)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為瞭解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情形,本章將針對相關文獻做整 理與回顧,並根據所蒐集文獻支持本研究架構。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以下幾節:第 一節、價值與價值觀;第二節、運動價值觀與相關研究;第三節、運動社會支持與 相關研究;第四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價值與價值觀. 「價值」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題材,價值概念與 價值系統的研究乃由經濟學的範疇延伸至行為科學的領域 (郭為藩,1972;教育部 教育計劃小組,1983) 。經研究者彙整相關文獻,將從價值觀的內涵、定義與分類 進行探討。. 一、價值觀的內涵與定義 國外學者指出,價值是一種基本信念,當個人對於物品、行動、生活方式、社 會或政治團體及其結構所做選擇時,這些選擇不分場合,且重要性不一,其所謂好、 更好或最好的一種原則或標準 (Schwartz & Bilsky, 1990)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價 值觀按強度大小排列,則形成這個人的價值體系(value system) (引自徐寶聲,2006) 。 價值觀是一種對特性行為或結果的持續性信念 (Hoyer & MacInnis, 2001) 。 McCrachen and Falcon-Emmanuelli (1994) 認為價值觀是人類行為的偏好,也是人類 對事物的比較、讚賞和好惡的一種標準。 Kluckhohn (1951) 主張價值是個人或群體其所擁有好的或是壞的想法,這種獨 特的概念會影響目前個人或團體自身對身邊事物所抱持的行動方式、手段和目標選 擇。根據此定義,他指出價值取向具有下述四項特質: (一) 價值含有認知、感情與行動傾向的成分。 (二) 價值雖然是內在化的心理結構,可是卻能有行動中明顯或隱含地表現 出來。 (三) 個人或團體具有獨特的價值體系。 (四) 價值功能不但影響目標的選擇,對於達成目標的方式與手段亦具有影.

(16) 8. 響力。 Rokeach (1973) 認為價值觀是:一種持久的信念,此一信念使得個人或社會偏好 某種特定行為方式或生存方式,是對所欲求事物的認知,且為某特定的行為模式或 事物的最終狀態;價值觀可以瞭解人們知覺、態度和動機的基礎。Rokeach 分析價 值觀有以下幾項特質: (一) 價值觀兼具持久性及可變性。 (二) 價值觀是一種具有知、情、意的信念。 (三) 價值觀影響行為方式或目標的選擇。 (四) 價值觀是一種獨特偏好。 (五) 價值觀是個人或社會的喜好。. 吳明清 (1983) 對價值觀的研究,他認為價值是一種信念,也是個人或社會的 喜好。價值觀是介於理性與情感間,對特定事物、行為或目標的偏好或重視,用以 引導個人行為以滿足個體各層次需求和個體目標的達成 (吳鐵雄,1996;賈馥茗, 1972) 。學者並指出,價值觀涉及個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並表現出個人由內至外 的信念,對自身生活意識的反省與追求,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因社會時代的變遷 而改變,影響著個人態度與行為 (林靜宜,1998;張欣,2002) 。王令瑩 (2001) 也 提到個體價值觀會隨著成長過程及社會化而有所改變,而個人價值觀念是個人與社 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所以價值觀與個人、團體、社會文化或家庭背景等有所關連。 張春興 (2001) 則認為價值觀的意義,包括下列兩點: (一)價值觀是指個人評斷人、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義時,所依據 的價值標準。個人有了價值標準,然後才會做出價值判斷。 (二)價值觀是指個人自認或社會共識,並據以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竿。合於該 目標即判為有價值,不合於該目標則判為無價值。 林建煌 (2002) 提出,價值觀是一種持續性的信念,而價值觀可分為社會價值 觀與個人價值觀,群體成員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稱為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界 定了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正常」行為;而個人價值觀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特有價值, 通常界定了一個人的「正常」行為,反映了個人對社會價值觀所做的篩選,並決定 了其獨特的個人行為。.

(17) 9. 綜合上述價值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價值觀是個體、團體或一個社會的一種信 念或信仰,包含著知、情、意等三個向面,用來衡量事物;雖然不會隨時改變,但 卻可以藉著時間、經驗的累積,有所調整;價值觀也是行為的準則與評估行為的標 準。. 二、價值觀的分類 價值的內涵十分廣泛,許多學者為將概念歸納的更有條理,並使其具體化,都 曾針對價值進行分類。哈佛哲學家 Perry 最早將價值觀分為: 「價值論」 、 「心理學」、 「歷史論」三種立場來做的分類 (吳明清,1983) 。 國內教育學家郭為藩 (1972) 提出,價值若是依其功能分類,可分為: (一) 意欲的價值:越能滿足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其價值越高。 (二) 成就的價值:越成功達成目標者,價值越高。 (三) 情感的價值:越獲得快樂,幸福感越高者,其價值越高。 文崇一 (1990) 則將價值觀依中國傳統分為下列七種: (一) 認知價值:如尊重儒家傳統的宇宙觀與權威態度。 (二) 經濟價值:如種農、重視家族資產。 (三) 政治價值:如尊重專制政治、追求權力。 (四) 社會價值:如重視家族與官紳地位。 (五) 宗教價值:如敬天、祭祖、祀鬼神。 (六) 道德價值:如強調四維八德、君臣父子關係。 (七) 成就價值:如追求功名,重視立德、立功、立言。 國外學者 Kluckhohn (1951) 從價值的意向將價值觀歸納出三類: (一) 方式性價值:凡是行動表現較可取的方式就是價值。 (二) 工具性價值:凡能達成目標的手段,就有價值存在。 (三) 目的性價值:凡能成為行動或社會期許的目標,就是價值。 Rokeach(1973)將價值觀分類成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並細分如下: (一) 工具價值 (instrumental values) : 1. 能力價值 (competence) :為實現自我目標與才能所應具備的價值觀,包 含的項目有:.

(18) 10. (1)有企圖心的 (ambitious) 。 (2)開闊的心胸 (broadminded) 。 (3)有能力的 (capable) 。 (4)爽快的 (cheerful) 。 (5)富有想像力的 (imaginative) 。 (6)獨立的 (independent) 。 (7)有邏輯推理能力的 (logical) 。 (8)自制的 (self-controlled) 。 2. 道德價值 (moral values) :為了在人際行為上適宜的舉止,所應具備的價 值觀,包含的項目有: (1)整潔 (clean) 。 (2)勇敢 (courageous) 。 (3)寬恕 (forgiving) 。 (4)熱心助人 (helpful) 。 (5)誠實 (honest) 。 (6)友愛 (loving) 。 (7)服從 (obedient) 。 (8)有禮貌 (polite) 。 (9)負責任 (responsible) 。 (二) 目的價值 (terminal values) : 1. 個人價值 (personal value):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舒適的生活 (a comfortable life) 。 (2)刺激的生活 (an exciting life) 。 (3)幸福 (happiness) 。 (4)內心的和諧 (inner harmony) 。 (5)成熟的愛 (mature love) 。 (6)愉悅 (pleasure) 。 (7)超脫 (salvation) 。 (8)自尊 (self-respect) 。.

(19) 11. (9)智慧 (wisdom) 。 2. 社會價值 (social value) :滿足團體需求與發展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成就感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2)和平的世界 (a world at peace) 。 (3)美麗的世界 (a world of beauty) 。 (4)平等 (equality) 。 (5)家庭安全 (family security) 。 (6)自由 (freedom) 。 (7)國家安全 (national security) 。 (8)社會的認同 (social recognition) 。 (9)真摯的友誼 (true friendship) 。 綜合上述價值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價值觀的分類分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 其中又可細分為能力價值、道德價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第二節. 運動價值觀. 唐宏貴 (1996) 指出,要使民眾自行決定投入運動的參與度,運動價值觀具有 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學校體育是對學生實施一種身體培養教育,並建構正確價值 觀,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並對於運動價值觀的形成。 本節將從運動價值觀的內涵與定義、分類以及運動價值觀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 運動價值觀的內涵與定義 彭說龍 (1996) 認為運動價值觀是人們對運動參與行為的評價,或藉由此一評 價所採取的相關行為。運動價值觀即是透過運動的學習之後,對運動信念標準的看 法,這種特定性的運動價值觀將是影響人們運動行為及規範的重要因素 (陳其昌, 2009) 。運動價值觀 (sport value) 是指運動本身具有的價值,也是人們看待運動的 信念標準,因為價值是支配人們各層面生活的原則,所以是普遍性的,而其形成有 許多因素,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接受教育程度、認識能力以及所處的環境條件等 都有重要的影響,並支配人們的運動參與的動機 (柯孟君,2005;詹岱霖,2009) 。.

(20) 12. 運動價值觀亦決定運動行為,且透過運動參與的方式表現出來。 Wilkerson & Dodder (1979) 認為體育運動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及價值可以做以下 的歸納: (一)情緒的放鬆:紓解緊張情緒,緩和人類攻擊傾向。 (二)對人的認同與評價:提供人類瞭解及表現個人特質的機會。 (三)社會控制:提供人們對自我控制的機會。 (四)社會化:運動情境為社會的縮影,它提供人們社會化的機會。 (五)改變行為:促成社會行為的改變,產生新的行為型態。 (六)群體的共識:促進群體成員建立一致的精神意識。 (七)成功的喜悅:運動參與者達成預設成就,可獲得成功之歡愉。 Eitzen and Sage (1993) 認為運動可提供刺激、歡樂、讓參與者獲得自我滿足、 勇氣、超乎常人的努力、團隊合作、無私精神及犧牲奉獻;但相反的,運動也會造 成人們輕視權威、貪婪、剝削、自私和暴力等。Arnold (1994) 表示隨著運動歷史的 發展,運動早先被當作是一種發展美德的用辭 (如:誠實、尊重、公平競賽) ,以及 能培養其他生活技能的訓練方法 (如:學習競爭、因應壓力、與他人合作) 。 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王宗吉 (1996) 指出此階段的運動是以遊戲、運動、比 賽為基礎的社會化,運動讓學生學習到運動的正面價值,由運動學習到的未來處事 的態度、行為及精神,由參與運動所獲得的體驗,讓個人持續從事運動。運動價值 觀不僅能直接反應人們對運動所持的態度或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可間接反映出人 們對運動的需求方向和需求內容 (黃金鵬,2002;譚琳、黃琳,1999) 。 綜合上述價值觀的相關文獻與資料,運動價值觀是人們看待運動的信念與標準, 並因其價值觀決定日後運動參與的行為。. 二、 運動價值觀的分類 國外學者論及運動員的運動價值時,認為運動對於運動員有以下幾個價值: 身體的適應能力、運動技術、個人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等四項價值 (Bucher, 1987) 。 Lee, Whitehead, and Balchin (2000) 透過焦點訪談研究法發展測量有關青少年運動 價值的問卷 (Youth Sports Values Questionnaire) ,在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運動價值 觀包括:公平、友伴、關懷、順從、良心/誠實、守 信、娛樂、優質的比賽、健康、.

(21) 13. 服從、包容、勝利、個人成就、運動員形象、自我實現、表現技巧、運動員精神、 團隊凝聚力等。黃明玉 (1991) 探討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把體育運動價值 觀區分完整人格塑造身心健全發展、個人成就發展、人類生活貢獻、生涯教育等 五個因素。 王宗吉 (1996) 將運動的價值分為兩類: (一)運動手段論:將運動的價值和為實現運動而被公認的外部特定社會價值相結 合,再以此作為達成之手段,使運動行為正當化。 (二)運動目的論:將運動的價值視為運動自身內在東西,加上運動經驗,對人類 社會帶有意義與價值性,是一種作為目的的活動,促成運動正當化。 倪欣 (2002) 提出,運動價值觀可以分為兩類: (一) 手段論的運動價值觀 手段論的運動價值觀最好的例子就是「學校體育」 ,而學校體育往往是依照一種 社會制度的要求來制定運動之目的與手段,不考慮運動者自身在運動中的需求,手 段論運動價值觀把學校體育的目標定位於掌握知識技能、嚴格執行大綱、規範體育 課的結構,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 (二) 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 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把重點定位於運動者身上,把滿足學生發展、全面提升學 生素質放在第一。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學生情感、能力、價值觀的培養。 當今由手段論轉向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之轉變,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 李慈梅 (2002) 採取 Rokeach 的分類,將價值分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 更將工具價值細分為「能力價值」與「道德價值」,目的價值再細分為「個人價值」 與「社會價值」,整理出價值分類架構圖,如圖 2-1:.

(22) 14. 目的價值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個人. 社會 個人工具價值. 社會工具價值. (能力價值). (道德價值) 手段價值. 圖 2-1.. 運動價值觀類目. 資料來源:李慈梅 (2002) 。 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 —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 。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將其架構圖,按章宏智 (2011) 所做的分類修改如圖 2-2:. 目的價值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個人. 社會 能力性手段價值. 道德性手段價值. 手段價值. 圖 2-2. 運動價值觀類目. 呂奎延 (2005) 依 Rokeach 對價值之分類,並綜合上列學者將運動價值項目分 類整理如表 2-1:.

(23) 15. 表 2-1 運動價值分類表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享樂、好的比賽、健康、表現技巧、藝 公平、友誼、友伴、社區凝聚力、國家主 術、物值回報、愉悅、自我實現. 義、國際地位、團隊凝聚力、和平、群體 成就、性別、平等、個人主義、群體主義. 能力性手段價值. 道德性手段價值. 運動員形象、英雄主義、信心、個人成 關懷、運動精神、順從、包容、良心/誠 就、勝利、個人成長. 實、遵守規則、處事與人際交往、服從、 努力. 資料來源:呂奎延 (2005) 。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章宏智 (2011) 依Rokech及其他學者之運動價值項目分類,將呂奎延所做分類 修改調整,將個人性目的價值中的「自我實現」,以及能力性手段價值中的「個人 成就」、「勝利」、「個人成長」等項目,修改至「社會性目的價值」的類目中, 如表2-2: 表2-2 運動價值分類表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1.享樂. 2.好的比賽. 1.公平 2.友伴 3.個人成就 4.自我實現 5.團. 3.健康. 4.表現技巧. 隊 凝 聚 力 6.勝 利 7.性 別 平 等 8.個 人 成 長. 5.藝術. 6.物質回報. 9.友誼 10.社區凝聚力 11.國家主義. 7.愉悅. 12.國際地位 13.和平 14.群體成就 15.個人主義 16.群體主義 能力性手段價值. 道德性手段價值. 1.運動員形象 2.英雄主義. 1.關懷 2.順從 3.良心/誠實 4.守信. 3.信心. 5.服從 6.運動精神 7.包容 8.遵守規則 9.處事與人際交往 10.努力. 資料來源:章宏智 (2011) 。運動價值觀量表建構之研究 。成大體育 ,43,56-72,台北市。.

(24) 16. 綜合上述運動價值觀相關文獻與資料,可得知運動價值觀是影響人們運動行為 及規範的重要因素,並支配著人們的運動行為。在運動價值觀的分類上,本研究將 採用章宏智之量表,將運動價值觀分為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能力性 手段價值及道德性手段價值,包含 36 項運動價值觀項目為探討主軸。. 三、 運動價值觀的相關研究 價值觀是每一個個體所特有的,代表個人信念與偏好,決定行為的表現,不少 的學者指出價值觀會受到許多的因素影響,如:性別、年級、年齡、運動參與時間 等因素所影響 (宋一夫,2004;陳文長、鍾志強,1997;郭進財,2006 等人) 。研 究者對於過去學者在運動價值觀的部分研究進行整理,將影響運動價值觀的四個面 向,分成以下四組進行討論。 (一) 背景變項 從表 2-3 得知,大部分研究發現性別在運動價值觀上達顯著差異,且男生在運 動價值觀上的認同感比女生高 (呂奎延,2005;吳佳玟,2008;柯孟君、詹宏基, 2006;陳文長、鍾志強,1997;黃明玉,1996) 。在年齡或年級的部分,陳文長 (1997) 的研究上發現 20-24 歲組與 30 歲以上較肯定運動的價值;柯孟君 (2006) 發現不同 年級國中生體育價值觀在整體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且達顯著水準;吳佳玟 (2008) 的 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國小足球參與者的運動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 表 2-3 運動價值觀背景變項研究結果整理 影響因素 研究者. 研究對象 性別. 年齡或年級. 黃明玉 (1991). 高中生. 〇. 陳文長 (1997). 慕尼黑大學生. 〇. 鍾志強 (1997). 大專生. 〇. 呂奎延 (2005).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 〇. 〇. 柯孟君 (2006). 桃園縣國中生. 〇. 〇. 吳佳玟 (2008). 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 〇. 〇.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〇.

(25) 17. (二) 家庭 從表 2-4 中得知,婚姻狀況及家庭收入因不同的背景會有不同的運動價值觀, 而家長教育程度亦會影響學童參與運動,其中劉榮聰與張霖家 (2001) 的研究中, 在運動價值觀的認同上,未婚者高於已婚者;張登聰 (2004) 在研究中發現,家庭 收入較低的學生對於運動價值觀較為認同;林俊佑 (2012) 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家 長都是來自不錯的教育背景及社經地位。 表 2-4 運動價值觀家庭因素研究結果整理 影響因素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劉榮聰、張霖家 (2001). 高爾夫球參與者. 張登聰 (2004). 醒吾技術學院學生. 呂奎延 (2005).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 林俊佑 (2012). 學童參與運動社團的家長. 婚姻. 家庭. 家長教. 狀況. 收入. 育程度. 〇 〇 〇 〇. 〇.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 重要他人 從表 2-5 中,近年來,有學者從重要他人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其中章宏智 (2007b) 在針對國訓中心培訓選手的研究指出,在運動社會支持度最高為教師,其次為同儕, 再者為家長;章宏智與李佩樺 (2007c) 在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指出,在運動 社會支持程度最高為家長,其次為同儕,再者為教師;吳佳玟 (2008) 在研究指出, 運動社會支持在家人與同儕部分有中度以上支持,教師部分則偏低。 表 2-5 運動價值觀重要他人因素研究結果整理 影響因素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他人的支持. 章宏智 (2007b). 國訓中心培訓選手. 〇. 章宏智、李佩樺 (2007c). 公館國小學童. 〇. 吳佳玟 (2008). 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 〇.

(26) 18. (四) 運動參與 從表 2-6 中,在運動參與的的面向,參與時間與運動頻率越高者,其運動價值 觀上的認同感也越高 (呂奎延,2005;吳佳玟,2008;柯孟君) 。有參加代表隊及 團隊經驗者比沒有參與者的運動價值觀認同高 (呂奎延,2005;陳弘國,2007;鍾 志強,1997)。 表 2-6 運動價值觀運動參與研究結果整理 影響因素 (背景變項) 研究者. 研究對象 代表隊. 鍾志強 (1997). 大專生. 呂奎延 (2005).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 柯孟君 (2006). 桃園縣國中生. 陳弘國 (2007). 職業軍人. 吳佳玟 (2008). 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 參與時間. 運動頻率. 團隊經驗.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整理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影響運動價值觀之因素相當多,包含:年齡與年級、 性別、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家長教育程度、他人影響、代表隊經驗、運動參與時 間、運動頻率、團隊經驗等因素。針對學校學生所做的研究中,運動價值觀的認同 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他人支持的面向中,會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家 人、教師、同儕三者帶給受試者不同的支持度感受。而多數研究中發現,不論性別 或年齡,有參加代表隊,亦或是參加運動次數越多的人,其運動價值觀上的認同感 就越高。 綜合上述針對運動價值觀的影響因素所做之研究結果,大部分研究以背景、家 庭、重要他人與運動參與為主要研究變項,整理如表 2-7 所示:.

(27) 19. 表 2-7 影響運動價值觀的因素 面向. 影響因素. 背景變項. 性別、年齡或年級。. 家庭. 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家長教育程度。.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的支持. 運動參與. 代表隊、參與時間、運動頻率、團隊經驗。.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四、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與相關研究,運動價值觀是人們看待運動的信念與標準,透過運 動培養其運動價值觀,並因其價值觀決定日後運動參與行為。在運動價值觀的分類 上,將運動價值觀分為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能力性手段價值及道德 性手段價值。而運動價值觀的培養與運動參與的頻率成正比,運動價值觀的認同感 會因為運動參與的多寡與他人的支持與否,而有所影響。. 第三節. 運動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在個人人際關係中,佔有一定程度的地位;當個體滿足於所維持的人 際關係,並能使個體產生行動的力量,並維持此種行為。因此,社會支持在運動的 過程中得以改變並影響運動行為。本節將分析社會支持的概念、運動社會支持的相 關研究,以及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一、. 社會支持之概念. 社會支持指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林曉怡,2005)。Crocker (1992)也指出尋求社會支持已被公認為一種面對競爭壓力時的一種因應策略,社會 支持可以協調外在訊息,強化動機,並成為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就生態觀點,個 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有賴於與外界之間的交流狀況,社會支持係屬交流內涵之一, 並常與社會網絡相提並論 (宋麗玉,2002)。而社會支持,又會因為個人感受而有所.

(28) 20. 不同,所以社會支持是主觀的心理感受,加上客觀的社會情境,互動之下的個人感 受,意即社會支持是人際交流互惠的過程。 Caplan (1974)提出支持系統,並認為其是個體能力的來源;社會支持一般被認 為是個體藉由與他人互動所獲得心理或實質上的協助,以緩和壓力對生理及心理所 造成的衝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肯定自我價值 (林建興,2009;浦逸生,2005; 黃俊勳,2001;蔡佳和,2009) 。社會支持系統亦是個人社會網絡的一部分;由社 會支持系統所構成的連結網絡可在人們有需要時,及時獲得持續性的協助、情緒上 的支持、接受到重要資訊等支持 (曾竹寧,2000)。 以下將各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摘要表 學者與年份.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 Caplan (1974). 提出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 的概念,認為支持系統是 個體能力的來源,亦是一種持續與其他個體、網路、團體 或組織產生社會互動的體系。此系統不但可提供個體回饋 他人的機會,也使個體在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中具有影響 力。. Crocker (1992). 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之外在訊 息,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不 良的影響也越大,並成為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反之,缺 乏社會支持,不僅個體行為在現實環境遭受挫折,更容易 導致適應困難,引發態度與學習情意的改變。. 曾竹寧 (2000). 社會支持系統亦是個人社會網絡的一部分;由社會支持系 統所構成的連結網絡可在人們有需要時,及時獲得持續性 的協助、情緒上的支持、接受到重要資訊等支持。. 黃俊勳 (2001). 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而過得家人、同儕、 其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 (續下頁).

(29) 21.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摘要表 (續) 學者與年份.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 宋麗玉 (2002). 個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有賴於與外界之間的交流狀況,社 會支持係屬交流內涵之一,並常與社會網絡相提並論。. 林曉怡 (2005). 社會支持指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蒲逸生 (2005). 社會支持一般被認為是個體藉由與他人互動所獲得心理 或實質上的協助,以緩和壓力對生理及心理所造成的衝 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 蔡佳和 (2009). 社會支持乃是個體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動,從中得 到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或工具性支持,對個人追求目 標、滿足需求的特定情況下所產生的作用,並強調支持必 須由當事者來衡量。. 林建興 (2009). 認為社會支持是經由建構的人際網路中,感受到被愛、尊 重的滿足,進而肯定自我價值,以幫助因應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社會支持的來源,會因研究的目的與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學者對於社 會支持來源所提出的看法: Caplan (1974) 指出,社會支持來源為: 1. 正式支持:藉由組織本身的特質,提升個別的福利,如:社工員、諮商員 所提供的服務。 2. 非正式支持:是一種更自然、無結構的一種個別需求,如:親戚、鄰居、 朋友等所提供的支持。 3. 結構式的非正式支持:結構式團體的附帶聚會,如:教會、民間團體等所 提供的支持。 House (1981) 提出社會支持對個人身心健康影響有兩種效果,為主要效果與緩 衝效果。其效果模式如圖 2-3。.

(30) 22. 1. 主要效果 (main effect) : 社會支持能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及減輕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社會支 持能直接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進而滿足人類的重要需求,如:歸屬感、 自尊、認同感、安全感等。此外,對人們在工作中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方式直接降低 工作壓力,間接增進身心健康。 2. 緩衝效果 (buffering effect) : 社會支持在個體中扮演著緩衝效果的角色,當個體處在壓力情境中時,可藉由 社會支持的效果來干擾壓力對個體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間接對身心健康產生正 面的效果。此外,當社會支持並非以直接方式來減輕壓力或增進身心健康時,便是 緩和兩者之間的關係,扮演著緩衝的角色。. 社會支持 主 要 效 果. 主 緩 衝. 要 效. 效. 果. 壓力. 身心健康. 圖 2-3. 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資料來源:House, J.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Addison-Wesley.. Felner (1984) 認為社會支持來源可分為: 1. 正式支持來源:如老師及諮商人員。 2. 非正式支持來源:如朋友及其他成人。 3. 家庭支持:如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Robert and Angelo (2001) 認為社會支持可分為下列四類: 1. 自尊的支持:能提供接受與尊重的訊息給對方,不管對方遭受任何困難或 問題。 2. 資訊的支持:提供問題界定,了解與處理所需的訊息資料。 3. 社會友伴:空暇或休閒時,能有時間做伴的對象。.

(31) 23. 4. 工具性的支持:提供財物協助、器材支援或必要的服務。 張郁芬 (2001) 也指出,個人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由家人、朋友、社會組織與 社會網路。 綜合上述,社會支持的來源內容包括:親屬、家人、朋友、老師、社會團體與 專業機構等,每一種來源皆對個體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與幫助,其支持類型包括: 情緒、工具、評價與訊息等支持,並帶來了關懷、尊重、肯定以及回饋。本研究以 國小學童為對象,而國小學童所接觸的範圍與時間,大都以家庭與學校居多,藉由 以上文獻分析整理得知,國小學童接受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家人、老師與朋 友;國小學童藉由社會支持獲得生理或心理的滿足,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增進在環 境中的適應能力。. 二、. 運動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 運動社會支持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是自覺家人及同儕對自身各種運動行為 的支持,運動參與者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將為有正向的效果,家人的支持與同儕 的支持越高,從事自我規律運動的行為狀況也越好 (龍炳峰,2000) 。 根據學者的論述,社會支持可透過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影響行為: (一) 直接影響,如:經由鼓勵、提供訊息增強物、刺激個人持續進行或保持行 為模式。 (二) 間接影響,為修正或影響行為的中介因子。 國外學者也認為家庭的參與與支持,是影響兒童身體活動層次的關鍵,社會支 持與參與運動有關,其中家人和同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DiLorenzo, 1993; Wold & Anderssen, 1992) 。在國小、國中時期,同儕朋友的支持,常常是影響學生運動參 與的重要因素 (許碧章,2006;徐維辰,2007;蒲逸生,2005;藍辰聿,1998) 。 國小學童所獲得的家人支持越高,其參與動機也越高 (黃信元、鄭谷蘭、藍升蔚; 2012) 。而不同性別所受到的社會支持也會有所差異 (黃玉青,2009;鍾志強,2000) 。 以下為近年來學者對於運動社會支持所做的研究結果,整理如下表 2-9:.

(32) 24. 表 2-9 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Wold & Anderssen. 十個歐洲城市的四萬. 父母、朋友與兄弟姊妹有參與運動. (1992). 個在學兒童. 或身體活動,則該學童也會積極參 與運動,直到成年時期。. DiLorenzo (1993). 五、六年級學童. 家庭與朋友的支持是男生參與體 能活動的重要預測因子。. 藍辰聿 (1998). 台北市國小四至六年. 影響國小學童體能活動現況中,同. 級學童. 儕支持與體能活動量呈顯著正相 關。. 鍾志強 (2000). 國內九所大學學生. 男性參加運動社團與運動經驗愉 快者,有較高的社會支持。. 蒲逸生 (2005). 台北市國中籃球校隊. 同儕支持是影響青少年階段在運 動參與的重要因素。. 林曉怡 (2005). 許碧章 (2006). 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 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 學童. 相關。. 台北縣國小手球團隊.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 「同儕支持」得分最高,接著是「導 師支持」。. 徐維辰 (2007). 新竹市國小五至六年. 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間達. 級學童. 正相關,其中「朋友支持」在體育 態度中的行動意向相關程度最高。.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團隊. 學童參與球隊年資的變項中顯 示,參與球隊時間較短的選手,須 獲得較高老師、隊友與同學的支 持,才能持續參與運動團隊。 (續下頁).

(33) 25. 表 2-9 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整理 (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黃玉青 (2009). 參加 99 年度全國躲避. 不同性別在社會支持之「家人支. 球錦標賽之國小學童. 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三 個構面及「整體社會支持」上呈現 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社會支持之 「導師支持」構面上呈現顯著差 異。. 黃信元 (2012). 台北市國小女童運動. 不同年級、參與訓練時間的長短,. 代表隊. 在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老師 支持」、「同學支持」、「隊友支持」 四構面呈顯著差異。. 鄭谷蘭 (2012). 藍升蔚 (2012).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 「家人支持」、「老師支持」為學童. 童. 在社會支持中最重要的知覺因素。. 國小拔河選手. 參與動機愈高,其社會支持也愈 高, 「教練支持」其相關性最高, 「導 師支持」的相關性最低。.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研究,大部分的研究構面,都以「家人支持」、「老師支持」與「同儕 支持」為其研究構面;其中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家人支持」的構面得分 為最高,顯示家人對於學童參與運動的影響是最大的;不論對象、年齡因素, 「同儕 支持」對於運動參與有很大的影響。. 三、.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不同程度的運動社會支持,對於運動價值觀皆有顯著差異 (呂奎延,2005) 。 其中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家人運動支持度高的學生,在個人性價值顯著 大於家人運動支持度低的學生 (章宏智,2007)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有顯.

(34) 26. 著正相關,而教師的支持度明顯低於家人與同儕對運動參與者的支持 (吳佳玟, 2008)。支持兒童運動,並參與其活動的家長中,全面參與活動事務的家長比其他家 長更認同運動價值觀 (林俊佑,2012) 。 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社會支持對於受試者也有不同的支持感受,其中以國家 訓練中心選手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教師的支持度大於同儕,家人的支持度最低;而 以國小足球運動參與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同儕的支持度大於家人,教師的社會支 持度最低;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指出,家人的支持度大於同儕,教師的支持度 最低。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教師的支持度在此階段皆是三者最低。而 家長與同儕的支持會因為對象的不同,對於受試者有不同的支持感受。 社會支持對兒童運動參與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力,也是預測運動價值觀的重要變 項,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相關研究之整理如下表 2-10: 表 2-10 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呂奎延. 台北市立高. 不同程度的運動社會支持對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運動價. (2005). 中學生. 值觀有顯著差異。. 章宏智. 國訓中心培. 不同家人運動社會支持的選手,在社會性價值觀有顯著. (2007a). 訓選手. 差異存在;在個人性價值觀中, 「運動支持度高」大於「運 動支持度低」的選手;在能力性及社會性價值觀中,不 同教師運動社會支持程度的選手有顯著差異存在。. 章宏智. 台北市公館. 家人運動社會支持對運動價值觀,在個人性價值觀的部. (2007b). 國小三至六. 分,家人運動支持度高的學童平均數顯著大於家人運動. 年級學童. 支持度低的學童。. 吳佳玟. 台北市國小. 運動參與者之運動價值觀皆有高度認同感,而運動社會. (2008). 足球參與者. 支持在家人與同儕部分有較高的支持度,教師部分則偏 低。. 林俊佑. 兒童參與足. 全面參與俱樂部事務的家長比其他家長更認同運動價值. (2012). 球俱樂部的. 觀,包含個人性目的價值、道德性手段價值及社會性目. 家長. 的價值。.

(35) 27. 綜合以上研究,運動價值觀受他人支持所影響,其中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 發現,家人支持對於學童運動價值觀的影響最大,其支持度愈高,學童的運動價值 觀發展愈趨正向,尤其在個人性目的價值、道德性手段價值跟社會性目的價值等三 方面。. 第四節. 本章總結. 價值觀是個體、團體或一個社會的一種信念或信仰,用來衡量事物,也是行為 的準則與評估行為的標準。吳明清 (1983) 認為: 「價值觀念是在文化環境、社會條 件以及人格特性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待價值觀念形成之後,就成為一 種影響力量,決定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 鍾志強 (1997) 亦指出,正確的體育運動價值觀之養成,是學校體育教學亟欲 達成的目的之一;運動價值觀主要在提升學生對體育的認同感,進一步將來在課餘 之外也能自動自發從事體育活動。而運動價值觀是人們看待運動的信念與標準,透 過運動培養其運動價值觀,並因其價值觀決定日後運動參與行為。而運動價值觀的 培養與運動參與的頻率成正比,運動價值觀的認同感會因為運動參與的多寡而有所 影響。 運動價值觀也深受他人支持所影響,尤其國小學童接觸的對象中,以家人、老 師及同儕朋友為主,家人支持對於學童運動價值觀的影響最大,其支持度愈高,學 童的運動價值觀發展愈趨正向。 所以本研究欲藉由瞭解台北市國小學童之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進一 步探討不同背景與經驗,對於學童之運動價值觀及運動社會支持的差異情形,並進 一步分析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相互關係。.

(36)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根據運動價值觀及運動支持文獻分析比對,本研究將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 並依實際所獲得資料統計結果加以分析。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 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 分析與統計處理,各節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討論 101 學年度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 支持情形為何,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 差異情形,並探討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關係。本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3-1: 運動價值觀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背景變項. 獨立樣本 t 檢定. 能力性手段價值.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道德性手段價值. 一、人口背景變項: 性別 二、運動團隊經驗 學童角色. 典型相關. 比賽經驗 運動時間 運動社會支持 獨立樣本 t 檢定. 家人.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教師 同儕.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7)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分為十個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問題產生: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蒐集相關文獻研究。 二、瞭解研究背景與動機:蒐集有關價值觀、運動價值觀、運動社會支持等相關文 獻,瞭解目前有關議題之研究現況與結果。 三、文獻蒐集與整理:分別依據自變項、依變項蒐集整理相關文獻,建立完整之理 論基礎。 四、建立研究架構:根據研究目的與資料蒐集,建立本研究之架構。 五、確定研究問題與目的:瞭解研究問題背景,蒐集相關文獻,再次確認研究方向 與主題。 六、問卷設計與編製:根據文獻與資料分析的架構與主軸設計問卷,以結構式問卷 進行問卷調查;部分問卷引用專業量表,修改文意,以求適合學童之閱讀能力。 七、問卷預試:進行預試,檢驗問卷內容之信度,並針對問卷內容做出修正。 八、正式問卷調查:實施問卷調查。 九、資料分析與整理:針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並進行結果討論。 十、結果與建議:根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資料調查分析後所得之討論結果提出 建議。.

(38) 30. 研究流程如下圖 3-2 所示:. 瞭解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蒐集與整理. 確立研究目的與架構. 編製研究工具. 進行問卷預試. 問卷信效度檢定. 修訂量表. 正式問卷施測. 資料分析與整理. 結論與建議. 圖 3-2. 研究流程.

(39)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運動社會支持情形。本節研 究設計分為三個部分說明:一、研究方法;二、預試問卷;三、正式施測。.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 101 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 象,採叢集隨機抽樣,將台北市分為四區,各區學校按班級數分為大校、小校;42 個班級以上為大校,41 個班級以下為小校;大校抽 2 個班級,小校抽 1 個班級;共 抽取 19 班,共約 532 位學生,進行問卷施測。. 二、預試問卷 本研究預試問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問卷預試,問卷發放時間:101 年 2 月 18 日至 101 年 2 月 25 日;發放對象為台北市興隆國小、三興國小、大安國小、南 湖國小等四校,六年級各取一班,發放問卷 112 份,回收有效問卷 100 份,有效回 收率 89.3%。. 三、正式施測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台北市教育局 (2012) 的教育統 計資料顯示,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生人數總共為 26,424 人。所需樣本依據機率法則來 計算,首先將信賴區間訂於 95%,將所能容忍的誤差範圍定為 5%,最後根據估計 比率的公式來計算樣本數 (黃俊英,1992),公式如下: N×𝑍 2 ×𝜋×(1−𝜋). 𝑛 = (N−1)𝑒 2 N:母體總數. ×𝑍 2 +𝜋×(1−𝜋). 𝜋:事件出現比率. 𝑒: 可容許誤差. 𝑍: 標準常態值. 本研究的母體為 26,424 人,因此,N=26,424,且信賴水準為 95%,且將事件 出現比率訂為 0.5,依公式計算估計樣本數為 379 人。. 正式施測發放問卷於 14 所學校,共發出 532 份問卷,實際回收問卷有 470 份, 扣除填答不完整及無效之問卷,實得有效樣本為 409 份,有效回收率為 87%。問卷 發放情形如下表 3-1。.

(40) 32. 表 3-1 正式問卷發放表 區域. 發放學校. 發放份數. 回收份數. 有效份數. 東區. 民權國小. 56. 54. 49. 麗山國小. 56. 52. 44. 健康國小. 28. 26. 24. 南港國小. 28. 24. 20. 龍安國小. 56. 50. 43. 景美國小. 28. 26. 20. 景興國小. 28. 25. 22. 溪口國小. 28. 22. 21. 中山國小. 56. 50. 42. 大同國小. 28. 24. 21. 華江國小. 28. 23. 19. 石牌國小. 56. 54. 46. 文林國小. 28. 20. 18. 文昌國小. 28. 20. 20. 532. 470. 409. 南區. 西區. 北區. 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量表問卷」。 問卷內容乃引用學者問卷及參考相關文獻以編擬題項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 部分為「學童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運動價值觀量表」,第三部分為「社會支 持量表」。將回收問卷透過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以考驗問卷之信度與效度。茲將本 研究工具研擬與編製過程說明如下:. 一、. 研究工具研擬過程.

(41) 33. (一) 調查項目初擬 根據研究問題,確立研究變項之組合,經過蒐集相關資料與相關問卷,進一步 訂定調查架構與項目。 (二) 問卷初稿 透過本研究所蒐集的相關理論與文獻,分析後將其資料作為問卷內容基礎,並 引用運動價值觀量表,經由安排、編訂研究問卷內容,而完成問卷初稿。 (三) 信效度檢定 本研究將量表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測量題項與分量表總分之積差相關, 與研究問卷結果的一致性及建構效度等。 (四) 正式問卷確立 透過問卷預試,加強研究工具的正確性,並修正問卷偏誤與不適合之標準。. 二、. 研究工具編製. (一) 學童基本資料 本研究之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學童角色、比賽經驗、每周練習時間作為 探討的變項,如表 3-2。 表 3-2 學童基本資料表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問卷選項. 人口背景變項. 性別. (1)男(2)女. 不同運動團隊經驗 學童角色. (1)一般學童 (2)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 比賽經驗. (1)沒有經驗 (2)1~2 次 (3)3 次以上. 不同運動習慣. 每周運動(訓練)時間 (1)沒有運動(訓練) (體育課不含在內). (2)一周 1~5 次 (每次有 40 分鐘以上) (3)一周 6 次以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2) 34. (二) 運動價值觀量表 本量表是引用章宏智於 2011 年編制「兒童健身運動價值觀量表」,見表 3-3。 在填答與計分方式上,本量表係採李克特五點計分量表 (Likert-type) 計分。本研究 問卷中以「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 等級,依序給予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受試者依其實際感受進行勾選,其 分數愈高者,表示受試者對該問題認同程度越高。 考量學生的理解能力,及信度考驗後,將部分題目修改或刪除。 題號 1,「運動讓我樂在其中,感覺很好、很興奮」修改為「運動讓我樂在其中並 感到興奮」。 題號 6,「運動能紓解我的緊張情緒與煩悶的感覺」修改為「運動能紓解我的緊張 情緒」。 題號 8,「運動能讓我達成自我目標,瞭解生命意義(自我實現)」修改為「運動能讓 我達成自我目標」。 題號 10,「運動要公平參加比賽、不欺騙」修改為「運動要公平參加比賽」。 題號 19,「運動讓人看起來很棒,可以吸引別人目光」修改為「運動可以吸引別人 目光」。 刪除題號 13,「運動能增進我和他人的情誼」。 刪除題號 15,「運動能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刪除題號 18,「運動可以同時提升我與其他同伴的成就感」. 表 3-3 運動價值觀量表 題. 構. 號. 面. 1 2 3 4. 個 人 性. 題目問項 運動讓我樂在其中並感覺到興奮 參與或觀賞一場好的比賽是相當振奮人心的 運動可以促進健康 運動是可以展現自己能力與技巧的舞台 (續下頁).

(43) 35. 表 3-3 運動價值觀量表(續) 題. 構. 號. 面. 題目問項 5. 運動讓我得到一些額外的報酬、獎勵(獎學金、獎品等). 6. 運動能抒解我的緊張情緒. 7. 運動能使我懂得欣賞運動的力與美. 9. 運動讓我得到快樂、愉悅的感覺. 16. 運動可以吸引別人目光. 17. 能. 英雄主義是運動的一部份,我也希望在運動中成為英雄. 18. 力. 運動能讓我產生自信心. 19. 性. 運動能讓我培養接受挑戰與競爭的勇氣. 23. 在運動中可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22. 運動可以培養並提高自制能力. 24. 運動可以養成獨立自主、自我負責的能力. 25. 一起運動的同伴要相互關懷. 27 28 29. 道 德 性. 在運動或比賽中要自律、有良知,並且全力以赴 遵守規則,不會破壞比賽 運動要服從教練、老師、隊長指示. 30. 運動要有運動精神,運動風度佳,不會輸不起. 31. 運動能讓我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 32. 運動能讓我學習包容他人的小缺點或無心的過錯. 33. 運動中能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失,並勇敢面對以求改進. 8. 運動能讓我達成自我目標. 10. 社 運動要公平參加比賽. 11. 會 運動過程中可以讓我與同伴交流互動. 12. 性 運動可以增加我們團隊(或班級)的凝聚力. 13. 參與、觀賞運動是愛國的表現(如:為中華隊加油) (續下頁).

(44) 36. 表 3-3 運動價值觀量表(續) 題. 構. 號. 面. 題目問項 14. 運動對於促進世界和平有所貢獻. 15. 運動能凝結國人的團聚力. 20. 對我來說運動競爭得到勝利很重要. 21. 運動滿足我的成就感 運動時我會努力融入團隊中. 26 (如果你參加的是個人項目,本題指的是練習或訓練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社會支持量表 本研究之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主要參考章宏智 (2007)、吳佳玟 (2008) 等相關 文獻所編製,欲探討台北市國小學童之父母、老師、同儕對其參與運動的支持情況 如何,擬出三大項各 6 題,見下表 3-5。在填答與計分方式上,本量表係採李克特 五點計分量表 (Likert-type) 計分。本研究問卷中以「非常同意」、「同意」、「普 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等級,依序給予 5 分、4 分、3 分、2 分、 1 分。受試者依其實際感受進行勾選,其分數愈高者,表示受試者對該問題認同程 度越高。 表 3-4 社會支持量表 題 構面. 題目內容. 號 家人會陪我一起運動。. 1 2. 家人. 家人會鼓勵我運動。. 3. 家人會指導我運動。. 4. 家人會稱讚我的運動表現。 (續下頁).

(45) 37. 表 3-4 社會支持量表(續) 題 構面 號. 題目內容. 5. 家人會協助我的運動計劃。. 6. 家人會提供我運動用品讓我運動。. 7. 老師會陪我一起運動。. 8. 老師會鼓勵我運動。. 9. 老師. 老師會指導我運動。. 10. 老師會稱讚我的運動表現。. 11. 老師會協助我的運動計劃。. 12. 老師會告訴我運動的好處。. 13. 朋友會陪我一起運動。. 14. 朋友會鼓勵我運動。. 15. 同儕. 朋友會指導我運動。. 16. 朋友會稱讚我的運動表現。. 17. 朋友會和我討論相關運動的話題。. 18. 朋友會邀請我運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效度與信度. 效度指測驗或其他測量工具能測出其所預測的特質或功能之程序而言,一個測 驗的效度愈高,表示測驗結果愈能顯現其所欲測量對象真正特徵 (康琨枚,2010) 。 信度的涵意即是測驗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或測驗實際反應出真實 量數程度的一種指標。當測量分數中測量誤差所占比率降低時,則真實特質部分所 占的比率就相對提高,因而信度係數就會增高 (吳明隆,2001)。 (一) 運動價值觀量表信度分析 本研究將以 Cronbach’s α 係數來考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此運動價值觀量表引 用章宏智於 2011 年編制之「兒童健身運動價值觀量表」,依據章宏智 (2011) 對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佳作 台北市 蔡佳恩     愛裡的平安     臺北美國學校     Joel Jayamohan   佳作 台北市   鍾念芯     家園     天母國中     廖伯健   佳作 台北市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於報名時繳交 101 年度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