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描述性統計分

研究對象之運動價值觀包含「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能力性 手段價值」、「道德性手段價值」四個面向;另外,運動社會支持則包括「家人運動 社會支持」、「教師運動社會支持」、「同儕運動社會支持」,個面向內容分析與討論如 下:

一、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描述性統計分析

運動價值觀包括四項:「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能力性手段價 值」、「道德性手段價值」,有關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的測量,本研究是以四項 運動價值觀個別平均加以衡量。個人性目的價值觀部分有 8 題、社會性目的價值部 分有 10 題、能力性手段價值部分有 5 題、道德性手段價值部分有 10 題。每題得分 5 分表示非常同意,4 分表示同意,3 分表示沒意見,2 分表示不同意,1 分表示非 常不同意。理論平均分數若達 4 分以上,表示對該題的運動價值觀認同度高,3~4 分表示認同度中等,低於 3 分表示認同度低。

四項運動價值觀分數高低依序為:道德性手段價值 4.30 分,社會性目的價值 4.18 分,個人性目的價值 4.12 分,能力性手段價值 3.90 分。四項運動價值觀皆高 於理論平均分數 3 分,表示台北市國小學童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各題平均 分數與項目平均分數整理如表 4-5:

表 4-5

表 4-5

而能力性手段價值雖然平均未達 4 分,但還是高於理論上的 3 分,表示台北市國小 學童仍究是認同其價值。台北市國小學童同意運動是得以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目標,

亦能滿足團體的發展或生存目標,並具備自我目標與突顯個人才能的價值,同時肯 定運動可以表現合乎人際行為的適當舉止等各項價值。

而在各題平均分數中大部分題項高於 4 分,其中 7 題分數低於 4 分,分別是個 人性目的價值中的「運動讓我得到一些額外的報酬、獎勵 (獎學金、獎品等) 」、「運 動能抒解我的緊張情緒」;能力性手段價值中的「英雄主義是運動的一部份,我也希 望在運動中成為英雄」、「在運動中可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道德性手段價值中的「運 動可以養成獨立自主、自我負責的能力」;社會性目的價值中的「運動對於促進世界 和平有所貢獻」、「對我來說運動競爭得到勝利很重要」。

另外,從四項運動價值觀平均分數中,能力性手段價值平均分數最低,道德性 手段價值分數最高,此結果與呂奎延 (2005) 、吳佳玟 (2008) 所做的運動價值觀研 究相似;章宏智 (2011) 提到價值觀是人們重要的心理特質,運動對於道德行為的 養成也是有相當的助益;林俊佑 (2012) 的研究中亦指出,學童的家長重視道德性 目的價值,同時肯定運動可以培養人際間的合適舉止,是故推論家長的家庭教育中,

也會加強學童的道德性價值。此外,「運動能抒解我的緊張情緒」、「運動可以養成獨 立自主、自我負責的能力」,此兩題之分數也未達 4 分,推測原因為部分家長過份地 關注孩童之運動,並期許其表現優異,反而造成孩童無形的壓力。

其中,「運動讓我得到一些額外的報酬、獎勵 (獎學金、獎品等) 」該題項所獲 得分數最低,由此推測,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運動並不是以追求物質為出發點;「對 我來說運動競爭得到勝利很重要」分數為次低,接著是「英雄主義是運動的一部份,

我也希望在運動中成為英雄」,所以勝利、聲望與物質追求並不是影響國小學童參與 運動的主要因素,大多數學生還是比較重視團隊與人際的關係,此結果與吳佳玟 (2008) 針對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陳其昌 (2009) 針對大學運動員、林俊佑 (2012) 針對參與兒童課後運動社團之家長所做之研究相似。

倪欣 (2002) 認為手段論運動價值觀最好的例子就是「學校體育」,學校體育往 往按照一種社會制度的要求來制定運動的目的與手段,其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技能、

規範體育課結構等程序,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如果在掌握知識範圍的前提下,重 視學生情感、能力、價值觀的培養,將是未來學校體育課程所需加入的重要元素。

綜合上述所說,台北市國小學童認同並肯定運動可以表現合乎人際行為的各項 價值;尤其在道德性手段價值方面,是最受學童認同的構面,不論是家庭教育或學 校教育,人們最在乎的還是道德性價值觀,人際間的相處與勝敗之外的精神仍舊是 最重要的部分。同時,學童們參與運動的主因,不僅僅因為勝利或物質上的追求,

更多的還是在團隊合作上。雖然研究者在教學場域中,常常看到學童們只在乎自己 的勝利,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但經過指導與長時間的宣導後,大部分學童漸漸懂 得體諒與團隊合作。不過功利主義的盛行,不僅止於課業上,部分家長對於體育的 熱衷與支持,反而對部分學童產生壓力,運動非但不能紓解壓力,卻變成了壓力的 來源,這點可能是老師與家長所容易疏忽與遺忘的部分。

二、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描述性統計分析

運動社會支持包括三項:「家人支持」、「老師支持」、「同儕」,有關台北市國小 學童運動社會支持的測量,本研究是以三項運動社會支持個別平均加以衡量。家人 支持的部分有 6 題、老師支持的部分有 6 題、同儕支持的部分有 6 題。每題得分 5 分表示非常同意,4 分表示同意,3 分表示沒意見,2 分表示不同意,1 分表示非常 不同意。理論平均分數若達 4 分以上,表示對該題的運動社會支持認同度高,3~4 分表示認同度中等,低於 3 分表示認同度低,三項運動社會支持分數高低依序為: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4.10 分,老師運動社會支持 3.95 分,家人運動社會支持 3.79 分,

三項運動社會支持皆高於理論平均分數 3 分,表示台北市國小學童感受到中度以上 的社會支持,其各題平均分數與項目平均分數整理如表 4-6:

表 4-6

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平均分數表

構面 題號及題項 平均

分數

項目 平均

家人

1.家人會陪我一起運動。 3.65

3.79

2.家人會鼓勵我運動。 4.15

3.家人會指導我運動。 3.58

4.家人會稱讚我的運動表現。 3.81

(續下頁)

表 4-6

低,此結果與林曉怡 (2004) 針對國小游泳隊學童、許碧章 (2006) 針對國小手球團 隊、吳佳玟 (2008) 針對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章宏智 (2007c) 針對國小兒童等 研究相似,家人支持對於研究對象的運動參與具有重要的影響力;99 年度各級學校 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2011) 中指出,支持國小學生運動的最主要原因是家 長贊同,同時在週末及寒暑假期間,全國各縣市國小學童都選擇以家人親戚為主要 運動對象,且都在五成以上。

在本研究中,家人社會支持研究結果中顯示,台北市國小學童之家人對研究對 象的運動行為仍有所認同,並解瞭解運動的好處;不過,推測因為時間、能力、經 驗的不足,所以沒有辦法協助學童安排運動計畫,或陪同一起運動甚或是指導其運 動,但在研究對象情緒與經濟上的支持仍在中度以上。

(二) 老師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在老師運動社會支持部分,整體平均分數為 3.95 分,介於家人與同儕運動社會 支持,顯示老師在台北市國小學童的社會支持中,屬於中度支持。在此構面中,「老 師會告訴我運動的好處」與「老師會指導我運動」所獲得的平均分數最高,與呂奎 延 (2005) 所做的研究結果相同;在此構面中,有一半的題項平均分數高於 4 分,

另一半題項則低於 4 分,從高於 4 分以上的題項看來,老師所提供給國小學童較多 是屬於情緒、評價上的支持,口頭上鼓勵、指導學童參與運動,並提醒學童運動的 好處;但在於陪伴、協助運動計畫等方面所給予的則是偏低度的支持。此結果與藍 辰聿 (1998) 、林曉怡 (2004) 、呂奎延 (2005) 、吳佳玟 (2008) 等研究相似,本 研究推測,國小老師本職在教學,除了體育老師、教練外,大部分老師花較多的心 思在輔導學生課業,要求學生常規,所以對於學生的運動支持常常只能以口頭上的 稱讚與鼓勵為主;體育老師或教練相對於較為專業,較能給予學童適當的指導。

(三) 同儕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在同儕運動社會支持部分,整體平均分數為 4.10 分,在三項社會支持中,平均 分數最高,也是唯一高於 4 分者,顯示同儕在台北市國小學童的運動支持是屬於高 度的支持,同儕支持除了「指導運動」及「稱讚運動表現」兩項未達 4 分,其他各 項之平均分數皆高於 4 分,顯示同儕提供本研究對象在情緒及訊息上等各方面的支 持都在高度以上,彌補了家人、老師所無法提供陪伴一起參與的支持,但在指導與 稱讚方面,可能因為專業或同儕的比較下,分數略低一些。此結果與林曉怡 (2004)

針對國小游泳隊學童、呂奎延 (2005) 針對高中生、吳佳玟 (2008) 針對國小足球參 與者等所做的研究相同;吳佳玟 (2008) 提出不論年齡層,同儕所提供的社會支持 都是影響各研究對象再持續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且是三項社會支持當中,平均分 數最高者。本研究推測,同儕間的興趣與夥伴關係,讓學童們樂於邀請、陪伴彼此 共同參與運動,但是在指導方面與讚美方面,因為專業的不足,或是運動能力為達 一定水準,造成無法欣賞或指導其同伴。

整體而言,台北市國小學童之運動社會支持皆屬於中度以上,三者當中,以同 儕運動社會支持最高,其次為老師社會支持,家人社會支持所獲平均分數最低,此 結果與教育部 (2011) 99 學年度各級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中對似,台北市國小學 童在週間皆選擇以同學為主要運動對象;鄭谷蘭 (2012) 指出,同學與朋友的支持 與鼓勵,就能讓學童感受到較大的支持力;可見在國小階段,運動參與仍是以同儕 間的影響最大。

綜合三者在社會支持方面的影響,可以發現三者其實是互補的;家人鼓勵學童

綜合三者在社會支持方面的影響,可以發現三者其實是互補的;家人鼓勵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