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支持在個人人際關係中,佔有一定程度的地位;當個體滿足於所維持的人 際關係,並能使個體產生行動的力量,並維持此種行為。因此,社會支持在運動的 過程中得以改變並影響運動行為。本節將分析社會支持的概念、運動社會支持的相 關研究,以及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一、 社會支持之概念

社會支持指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林曉怡,2005)。Crocker (1992)也指出尋求社會支持已被公認為一種面對競爭壓力時的一種因應策略,社會 支持可以協調外在訊息,強化動機,並成為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就生態觀點,個 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有賴於與外界之間的交流狀況,社會支持係屬交流內涵之一,

並常與社會網絡相提並論 (宋麗玉,2002)。而社會支持,又會因為個人感受而有所

不同,所以社會支持是主觀的心理感受,加上客觀的社會情境,互動之下的個人感 受,意即社會支持是人際交流互惠的過程。

Caplan (1974)提出支持系統,並認為其是個體能力的來源;社會支持一般被認 為是個體藉由與他人互動所獲得心理或實質上的協助,以緩和壓力對生理及心理所 造成的衝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肯定自我價值 (林建興,2009;浦逸生,2005;

黃俊勳,2001;蔡佳和,2009) 。社會支持系統亦是個人社會網絡的一部分;由社 會支持系統所構成的連結網絡可在人們有需要時,及時獲得持續性的協助、情緒上 的支持、接受到重要資訊等支持 (曾竹寧,2000)。

以下將各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摘要表 學者與年份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

Caplan (1974) 提出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 的概念,認為支持系統是 個體能力的來源,亦是一種持續與其他個體、網路、團體 或組織產生社會互動的體系。此系統不但可提供個體回饋 他人的機會,也使個體在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中具有影響 力。

Crocker (1992) 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之外在訊 息,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不 良的影響也越大,並成為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反之,缺 乏社會支持,不僅個體行為在現實環境遭受挫折,更容易 導致適應困難,引發態度與學習情意的改變。

曾竹寧 (2000) 社會支持系統亦是個人社會網絡的一部分;由社會支持系 統所構成的連結網絡可在人們有需要時,及時獲得持續性 的協助、情緒上的支持、接受到重要資訊等支持。

黃俊勳 (2001) 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而過得家人、同儕、

其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

(續下頁)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摘要表 (續) 學者與年份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

宋麗玉 (2002) 個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有賴於與外界之間的交流狀況,社 會支持係屬交流內涵之一,並常與社會網絡相提並論。

林曉怡 (2005) 社會支持指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蒲逸生 (2005) 社會支持一般被認為是個體藉由與他人互動所獲得心理 或實質上的協助,以緩和壓力對生理及心理所造成的衝 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

蔡佳和 (2009) 社會支持乃是個體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動,從中得 到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或工具性支持,對個人追求目 標、滿足需求的特定情況下所產生的作用,並強調支持必 須由當事者來衡量。

林建興 (2009) 認為社會支持是經由建構的人際網路中,感受到被愛、尊 重的滿足,進而肯定自我價值,以幫助因應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社會支持的來源,會因研究的目的與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學者對於社 會支持來源所提出的看法:

Caplan (1974) 指出,社會支持來源為:

1. 正式支持:藉由組織本身的特質,提升個別的福利,如:社工員、諮商員 所提供的服務。

2. 非正式支持:是一種更自然、無結構的一種個別需求,如:親戚、鄰居、

朋友等所提供的支持。

3. 結構式的非正式支持:結構式團體的附帶聚會,如:教會、民間團體等所 提供的支持。

House (1981) 提出社會支持對個人身心健康影響有兩種效果,為主要效果與緩 衝效果。其效果模式如圖 2-3。

1. 主要效果 (main effect) :

社會支持能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及減輕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社會支 持能直接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進而滿足人類的重要需求,如:歸屬感、

自尊、認同感、安全感等。此外,對人們在工作中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方式直接降低 工作壓力,間接增進身心健康。

2. 緩衝效果 (buffering effect) :

社會支持在個體中扮演著緩衝效果的角色,當個體處在壓力情境中時,可藉由 社會支持的效果來干擾壓力對個體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間接對身心健康產生正 面的效果。此外,當社會支持並非以直接方式來減輕壓力或增進身心健康時,便是 緩和兩者之間的關係,扮演著緩衝的角色。

社會支持

主 主 要 緩 要 效 衝 效 果 效 果

壓力 身心健康

圖 2-3. 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資料來源:House, J.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Addison-Wesley.

Felner (1984) 認為社會支持來源可分為:

1. 正式支持來源:如老師及諮商人員。

2. 非正式支持來源:如朋友及其他成人。

3. 家庭支持:如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Robert and Angelo (2001) 認為社會支持可分為下列四類:

1. 自尊的支持:能提供接受與尊重的訊息給對方,不管對方遭受任何困難或 問題。

2. 資訊的支持:提供問題界定,了解與處理所需的訊息資料。

3. 社會友伴:空暇或休閒時,能有時間做伴的對象。

4. 工具性的支持:提供財物協助、器材支援或必要的服務。

張郁芬 (2001) 也指出,個人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由家人、朋友、社會組織與 社會網路。

綜合上述,社會支持的來源內容包括:親屬、家人、朋友、老師、社會團體與 專業機構等,每一種來源皆對個體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與幫助,其支持類型包括:

情緒、工具、評價與訊息等支持,並帶來了關懷、尊重、肯定以及回饋。本研究以 國小學童為對象,而國小學童所接觸的範圍與時間,大都以家庭與學校居多,藉由 以上文獻分析整理得知,國小學童接受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家人、老師與朋 友;國小學童藉由社會支持獲得生理或心理的滿足,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增進在環 境中的適應能力。

二、 運動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

運動社會支持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是自覺家人及同儕對自身各種運動行為 的支持,運動參與者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將為有正向的效果,家人的支持與同儕 的支持越高,從事自我規律運動的行為狀況也越好 (龍炳峰,2000) 。

根據學者的論述,社會支持可透過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影響行為:

(一) 直接影響,如:經由鼓勵、提供訊息增強物、刺激個人持續進行或保持行 為模式。

(二) 間接影響,為修正或影響行為的中介因子。

國外學者也認為家庭的參與與支持,是影響兒童身體活動層次的關鍵,社會支 持與參與運動有關,其中家人和同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DiLorenzo, 1993; Wold &

Anderssen, 1992) 。在國小、國中時期,同儕朋友的支持,常常是影響學生運動參 與的重要因素 (許碧章,2006;徐維辰,2007;蒲逸生,2005;藍辰聿,1998) 。 國小學童所獲得的家人支持越高,其參與動機也越高 (黃信元、鄭谷蘭、藍升蔚;

2012) 。而不同性別所受到的社會支持也會有所差異 (黃玉青,2009;鍾志強,2000) 。 以下為近年來學者對於運動社會支持所做的研究結果,整理如下表 2-9:

表 2-9

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Wold & Anderssen (1992)

表 2-9

著正相關,而教師的支持度明顯低於家人與同儕對運動參與者的支持 (吳佳玟,

綜合以上研究,運動價值觀受他人支持所影響,其中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 發現,家人支持對於學童運動價值觀的影響最大,其支持度愈高,學童的運動價值 觀發展愈趨正向,尤其在個人性目的價值、道德性手段價值跟社會性目的價值等三 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