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一、同儕態度的重要性

Judith(2000)相信兒童心理特質有兩個源頭:一半來自遺傳,一半來自環境。

但這個「環境的影響」並不是「父母提供的教養方式」,而是「同儕」(洪蘭譯,

2000)。同儕是指具有相同年齡、年級、相等地位或能力的群體,包括同伴、玩伴 或朋友。李永昌(1990)則認為同儕接納是指個人為其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的群 體所接受,並成為其中的一員,其接納範圍包括學習、生活、遊戲等方面。

由上述顯見同儕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Csikszentmihalyi(1977)指出青少年花費在與同伴聊天的時間約為成年人的 四倍多,這是他們特別喜好的一項活動。透過與同伴的交往,青少年鍛鍊了他們 的社會技巧,試著演出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行為。藉由與同儕的互動,青少年逐漸 界定出其發展中的個性的社會成分,確認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也確認自己想 要追求怎樣的關係(Berndt, 1992)(引自游恆山、李素卿譯,2000,頁 249)。

近年來,由於融合教育的提倡,使得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得以在普通班就讀,特 殊學生在普通班上往往居於弱勢,經常遭到同儕排擠,例如:普通學生不願意與 特殊學生同組學習、拒絕與特殊生互動甚或惡意的羞辱與捉弄。教育當局大力推 動融合教育的同時,教師與學生同儕對身心殘障者的態度與看法,都會影響身心 障礙者他們在自我概念、學習、社交等各方面的成長(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

陳浚隆,2001)。學生因為較少接觸學校以外的情境,所以教室就成為發展社會關 係很重要的場所(Salisbury, Gallucci, Palombaro& Peck, 1995)。國小階段學生正

向的社會關係會影響其智力、人際溝通與情緒發展,兒童在被接納的互動中可以 提升自我認同,增進自信心並瞭解自己的優缺點,建立對未來的希望,促進健全 的社會行為發展;反之一個兒童在不和諧且冷淡的友伴關係中,容易產生焦慮和 緊張的情緒、缺乏自信並形成孤獨感,甚至導致暴利及犯罪行為而導致不良適應

(王柏壽,1989;林東山,2004)。Hurlock(1978)指出,一個孩子在同儕裡若不受 歡迎,那麼這個孩子將會是孤獨、不快樂、十分苦惱的。因此,普通班學生對身 心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就顯得更為重要,也是融合教育是否成功的要件之一。惟 有普通班的同儕團體心悅誠服地接納特殊兒童才是回歸主流之理想達成的重要因 素之一(林坤燦、洪麗遠,1992)。

國內學者(朱經明,1981;邱佩瑩,1994)闡述同儕關係對兒童的影響,大 致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 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例如關懷、同情、鼓勵和安慰等。

(二) 行為楷模:與同儕互動中,觀察學習同儕的社會行為,,增加自己的 社 會能力。

(三) 增強正向的行為:與同儕互動中,同儕的反應提供了回饋。正向的行 為就會被接納;負向的行為就會引起拒絕排斥。

二、同儕態度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針對身心障礙(輕度智障)學生之同儕進行研究,因此就國內學者梁 偉岳(1996)提出影響回歸主流智能障礙學生受歡迎及不受歡迎相關因素作探討,

分析如下:

(一)受歡迎因素:

1. 社會能力:樂於助人,能積極介入同儕團體活動,並顯出有禮貌及易 溝通之特性。

2. 性格因素:活潑開朗,個性溫和並待人和善。

3. 個人能力:具某項專長,智力不低、學業成績不差。

4. 其他因素:聽老師的話或長得可愛。

(二)不受歡迎因素:

1. 問題行為:愛打人罵人、不守教室規矩、偷竊、盲從及不誠實。

2. 社會能力:語言能力差、社交技巧不佳、不與人接近。

3. 個人衛生:衛生習慣不佳(身體衣物髒亂)、生活自理有問題。

4. 性格因素:調皮搗蛋。

5. 其他因素:長相、性別因素或不受教師歡迎。

由上述因素得知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融合後,互動關係的良窳端賴諸多 因素維繫,提升自身能力為首要之務;其次培養身心障礙學生表達愛的能力及修 飾自己儀容的好習慣;最受教師是融合成敗與否的關鍵,教師的專業認知及正向 態度,可有效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就讀的適應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