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 供以下建議:

一、教師方面

(一)班上有資源班學生的導師

1.充實特教專業知識

教師應主動充實特教專業素養,並和家長充分溝通,深入了解身心障礙兒童 的個別差異,才能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訂定行為目標,此外也應隨時與資源班 老師聯繫,共同輔導身心障礙學生。教師具備特教專業知識,才能透過本身的知 識背景及影響力,從課堂及生活教育中提升班上學生接納資源班同儕之程度。

2.改變教學方式並建立認輔小老師制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比男生佳,所以導師 可以在導師時間、彈性時間、生活課程等授課時間介紹身心障礙兒童,藉書面資 料、DVD影帶、討論等活動,對男生進行態度改變教學,讓其對身心障礙兒童有 正確的認識與接納;同時善用女同學對資源班同儕高接納態度,可當資源班同儕 的小老師,幫助其在學業或人際關係上的處理,同儕輔導制度,除了有助於提升 學障者生活及學習能力,一般學生也會更加用心學習,充實自我知識以指導學習 障礙同儕,同時對他更加認識,培養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的胸懷。此外也可對全

班進行價值澄清教學,讓一般兒童了解每一個人都有其優點與缺點,不要認為「與 眾不同」就是代表低劣的,培養他們去欣賞與尊重每一位同學,在一個有結構的 情境中,不斷地給予支持與鼓勵,建立彼此互助、互敬、互諒的情感,才能形成 良好的互動關係。

3.融入教學介紹身心障礙的類別

本研究發現無接觸經驗的國小學生較有接觸經驗的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的 同儕有較正向的態度,可能是有接觸經驗的學生對於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認識 不深或有不好的接觸經驗,使得他們的態度表現是負向的。一般學生的態度常受 導師影響,因此教師應可透過播放活潑的錄影帶或有趣的書籍,介紹有關身心障 礙的各種類別,並針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類別,就其成因、發生率、行為 特徵、在學習上與人際溝通上可能發生的困難,及如何正確幫助身心障礙同學等,

讓一般童了解這些有關的知識後,進行團體討論,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模擬 一旦自己是身心障礙者,在遭受別人誤解時,心中有何感受等,教師在進行此態 度改變教學的課程中,應不斷澄清與解釋兒童錯誤的認知,以期建立對身心障礙 兒童的正確了解,學習去接納、尊重和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

4.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普通班學生學業成績高分組者在「認知」分量表上得分較低 分、中等組高且達顯著水準;並於態度「全量表」得分較低分組高且達顯著水準。

據此結果可讓班級導師可致力於平日學習生活中,創造讓資源班學生與班上低學

業成就學生同組或互動高之學習活動機會,營造小組合作學習契機以促進彼此的 認識與交流。

5.增加一般學生服務同儕的機會

本研究發現有無擔任班級幹部者對學習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有差異,研究結 果顯示擔任幹部者在「認知」及態度「全量表」得分較未擔任幹部者高,且達顯 著水準,表示擔任班級幹部者對資源班同學有較積極正向的接納態度。班級導師 應讓普通學生有較多擔任幹部、服務同儕之機會,也應依資源班學生的能力,在 適時的輔導協助下給予其服務同學的機會,增進普通學生與學習障礙學生的互動 機會,促使學生自我成長,提升同學的認同及接納。

(二)班上無資源班學生的導師

本研究發現無接觸經驗(未與資源班學生同班)的一般學生表現出較有接觸 經驗(與資源班學生同班)的學生較積極正向的態度,可能是因為完全不知道資 源班同學的各種特徵及其表現出的特殊行為特質,會造成上課期間及同儕相處時 之困擾,所以比較容易接受身心障礙兒童。因此建議教師應透過各種學習活動的 安排,讓普通班學生有機會實際接觸資源班學生,以加深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認識 並有正確的認知。此外,一般班級導師亦可帶領班上學生到身心障礙資源班參觀,

請資源班老師協助說明講解,到資源班上課的學生,是需要何種協助的同學,以 及他們有什麼樣的困難,我們應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讓無接觸經驗的學生發揮 同理心對身心障礙同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二、學校方面

1. 增進學生「認識身心障礙學生」課程:實施融合教育之前,應先做好相關 配套措施,由認知層面做起,增進一般學生對智能障礙者的接納與支持,讓普通 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有充分的了解,在相關課程中融入認識障礙兒童的概念,

配合融合教育理念的宣導,依學生特質實施不同教學策略。學校應提升一般學生 的身心障礙相關知能,加強宣導,提供身心障礙學生一個接納與包容的環境,具 體做法如:舉辦關懷身心障礙者之特教週活動、輔導室印製特教園地刊物,使同 學能對學習障礙學生有更進一步認識,進而接納學習障礙同學;並期在情意層面 徹底改變,使資源班學生能順利融入普通班就讀,達到真正的融合。

2. 鼓勵普通班老師充實特教專業知能:為避免普通班教師對於資源班學生標 記作用,給予較低的期望,於實施融合教育時,教師態度會影響一般兒童對資源 班學生的接納與支持。因此,普通班教師應多參與特教相關研習活動,隨時充實 特教相關資訊,增進對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的認同與接納,為實施融合教育做好 準備。北、高兩市學校將特殊教育專業課程18小時或三學分列入教師必備條件,

為實施融合教育之配套措施。

三、教育行政方面

1. 調降班上有資源班學生的班級人數

依據高雄縣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安置原則及輔導辦法第九條:安置身心 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每班至多二名為原則,該班人數得依學生障礙程度如全盲

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重度自閉症學生酌減二至三名學生,其他障礙類學生得 酌減一至二名學生,其減少之標準由校內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之,

並於會議決議後二週內呈報本縣鑑輔會備查。以目前班級學生人數每班約三十五 人,酌減一至二名學生對教師之教學壓力之減輕,並不足以讓其盡心盡力於班上 個別資源班學生身上,更遑論以教師之引導,影響到班上學生對身心障礙兒童的 接納態度。

2. 獎勵班上有資源班學生的普通班教師

對於班上有身心障礙兒童的普通班,其班級人數除了應依障礙程度給予酌減 人數減輕其負擔之外,並可考慮給予普通班老師特教津貼或敘獎,來鼓勵普通班 教師接納資源班學生,「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班級和學生」,教師接納 樂於資源班學生,便能擴及班上一般學生對資源班同儕之接納度更高。

四、未來研究方面

(一) 就研究對象的建議

1. 本研究僅以高雄縣國小普通班學生為樣本,因此在研究推論上會有所限 制,未來的研究宜擴大調查對象範圍,含蓋其他縣市,再作深入之研究,亦可分 析南、北或東、西部學生差異比較。

2. 本研究僅以國小普通班五、六年級學生為樣本,日後的研究可以考慮將國 小中、低年級或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納入研究樣本,更有助於教育當局了解國小學 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的發展趨勢。

(二) 就研究變項之建議

影響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的變項繁多,研究者無法將其全部變項納入 研究中,本研究僅以國小學生的性別、年級、學業成績、接觸經驗、城鄉差距、

擔任幹部及學校規模等不同變項作考驗,後續研究可考慮增列資源班同儕本身之 變項,或學校生活適應、活動參與、教學介入等變項做更深入的探討。

(三) 就研究方法方面之建議

本研究係僅以問卷調查方式來了解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同儕之態度。其結果 顯示支持國小女生之態度較國小男生為佳的論點,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進一步採 質性研究方式深入探討造成國小男生態度總分較低的原因。做為詳細的比較分 析,則將使研究的結果更為具體。

本研究發現無接觸經驗的國小學生較有接觸經驗的國小學生態度佳,進一步 了解無接觸經驗之國小學生是否與資源班學生有接觸經驗之後,態度上反而產生 負面之效應。因此研究者對後續研究建議以實驗研究方式,進一步探討國小學生 對資源班學生之態度,是否在接觸前、後,會產生態度之改變,並分析其改變的 原因。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在做融合教育決策時,一個教育現場反應的實際因素。

本研究發現在態度之「認知」層面,學業成績較高者比學業成績中等者佳;

學業成績中等者又比學業成績較低者為佳;後續研究宜採觀察法或訪談法探討受 試學生的深層思維。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 (1993)。中、美中小學教師對障礙學生接受回歸主流教育的態 度之比較。特殊教育學報,8,325-344。

王文科(2000) 。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載於許天威、徐享良、

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 1-38。台北:五南。

王振德(1992)。特殊班資源教室化。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究。

師大教育研究集刊,24,261-274。

李永昌(1990) 。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琴(2002) 。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 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七版)。台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 & Robin

M. Akert(1995)原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台北:

揚智。

呂美玲(2004)。桃園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 杞昭安 (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梁能民 ( 1978 )。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5,

85-93。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浚隆(2001) 。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 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昆壽(民 87)。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69-172。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1996) 。教育名詞: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9,

68。

吳聰賢(1989) 。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

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吳麗君(1987) 。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東墀(2001) 。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 ,56-60。

林東山(2004) 。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 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

林真鍊(2004) 。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林坤燦、洪麗遠(1992) 。國小學生接納智能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實 驗研究。特殊教育季刊,44,11-16。

林貴美(2000)。特殊教育的新精神:尊重個別差異,融合不同於群體。

特殊教育年刊,191-203。

林清江(1986)。社會教育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1) 。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 市:五南。

林豐城、蘇再添(1990) 。國小學生對智能不足接納態度之研究。台灣 省第一屆國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未出版)。

林寶貴(主編)(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金慶瑞 (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佩瑩(1994) 。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添旺(2000)。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

徐享良 (2000)。特殊教育之趨勢與展望。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 導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南。

胡永崇 ( 1994 )。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

9(3)

,26-30。

胡永崇 ( 2000 )。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 縣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

胡永崇、蔡進富、陳正專(2001) 。高雄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 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 季刊,9,235-257。

洪榮照(1997)。資源班的經營方向。特教新知通訊,5(2),1-5。

洪蘭譯(2000) 。Judith Harris(2000)原著。教養的迷思。台北市:商 周文化。

洪儷瑜(2000)。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

洪雅鳳 (2001)。社會知覺。載於葉郁菁主編:心理學。高雄:麗文。

許天威(2000) 。身心障礙者的轉銜計畫。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 成(主編) ,新特殊教育通論,431-485 頁。台北市:五南。

陳建州(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能源認知及能源態 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陳素真 (1996)。國小學童對智能不足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獨立研究

專輯,5,23-36。

陳皎眉、杜富漢(1984)。對殘障者態度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8,

91-112。

陳勇祥(2002) 。從融合教育的觀點談資源教室的定位和走向。特殊教 育計刊,85,24-26。

陳維錡(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 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教育部(1996) 。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輔導工作小組第一年工作

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 2001a ):國民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 2001b ):特殊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初版六刷)。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素貞(1999)。從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及普通班教師因應之道?以面 對身心障礙學生為例。教學輔導,9,44-46。

張蓓莉(1991) 。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 (1998 )。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

1-5。

張君如(2004) 。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張宿志(2006) 。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兒童同儕接納課程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曾華源、劉曉春(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洪葉。

曾月琴(2004) 。國民中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偉岳(1995) 。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

18(2)

,1-20。

黃瑞珍(1993)。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心理。

黃富廷(1996) 。國小學生對智障同儕態度內外一致性之研究。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14,67-85。

黃富廷(2000) 。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學生態度之研究。華醫學報,12,

53-58。

黃馭寰(2002) 。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調 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黃碧玲(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瑛綺(2002) 。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台東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恆山、李素卿譯(2000) 。心理學(三版) 。Philip, G. Zimbardo, & Richard,

J. Gerrig 著。台北市:五南。

傅秀媚(主編)(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彭源榮(2003) 。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素真(2005) 。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

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五南。

楊麗香(2003) 。花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楊麗香、王明泉、吳永怡(2003) :花東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 礙同儕融合態度差異分析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5,

97-130。

葉振彰(2005) 。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對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劉安彥(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賴翠媛(1996) 。淺談社交受排斥兒童的輔導。教師之友,37(1) ,55-58。

鍾素香(2000) 。美國對「限制最少環境」理念發展與實踐。國立中山

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43-153。

蘇清守(1985) 。回歸主流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載於中華民國特殊

教育學會等編,展望新世紀的特殊教育,頁 97-115。台北市:師

大特教中心。

【英文部份】

Antia, S. D., Srinson, M. S. & Martha Gonter(2002). Developing membership in the education of deaf and hard-of-hear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7

(3),214-229.

Barrett, J., & Kitchenham, A.(1992). An analysis of Q-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oward adolescent handicapped peer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16(3),201-211.

Cambra, C.(2002). Acceptance of deaf students byhearing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rooms .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7(1),38-45.

Clemenz, S. E.(2002). The effect of peer tutoring on the attitudes of

non-disabled pe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7481)

Dunn, L. M.(1968). Special education for mildly retarded : Is much of it justifiable. Exception Chidern, 335, 5-22.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5th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Goodman , H. , Gottlieb , J. , & Harrison , R. H.(1972). Social acceptance

of EMRs intergrated into a nongraded elementary school.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76(4),412-417.

Hallaham, D. P., & Kauffman, J. M.(1988). Exceptional chilrd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4th.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rris, W. J. & Schultz, P. M. B.(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

Heward, W. L. (1996).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orne, M. D.(1985). Attitude Toward Student

Professional, Peer and Parent Reaction. Hillsdale, 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Rraw-Hill.

Lombana, J. H. (1992). Guidance for studends with disabilities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orris, J. R.(1984). Attitu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 persons with

specific handicaps. Michigan, U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3309)

Nowicki, E. A.& Sandieson , R.(2002).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age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 with physical or intellection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9(3),243-265.

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6). Communication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utnam, J. and others.(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eer accept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and Social sychology ,

136(6),741-752.

Reich , B. & Adcock, C.(1982).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hange.

U. S. A.:Methuen.

Salisbury, C. L; Gallucci, C. Palombaro, M. M. & Peck, C. A. (1995).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soci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schools. Exceptional Children,

62(2), 125-137.

Siperstein, G. N., Bak,J. J. & O’keefe, P.(1988).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nd their social acceptance of mentally retarded peer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 93 , 24-27.

Smith, T. E. C., Finn, D. M., & Dowdy, C. A. (1993).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F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waim, K. F. & Morgan, S. B. (2001).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 a peer with autistic behaviors:Does a brie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have an effec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1(2),195-205.

Townsend, M. A. R., Wilton, K. M., & Vakilirad T.(1993).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37 , 405-411.

Weber, A. L.(1992). Social Psychology. U. S. A.:Harpercollins.

Zimbardo, P. G. (1988). Psychology and life (12th ed.) Stanford, CA:

Harper Collins.

Zimbardo, P. G. & Leippe, M. R.(1991). The psychology of a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New York:McGraw-Hill.

附錄一

【個人基本資料】:

【續前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