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小普通班學生對於資源班同儕之接納態度進行研究,本章 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待答問題與研究假 設;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為有效協助身心障礙學生順利發展,政府斥資在各縣市中小學成立資源班,

期望透過具有特教專業背景的教師,施以個別教學計畫,協助在主流(mainstream)

體系中落後的學生,以符合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的理念。美國在 1960 年代反機構 化及正常化原則、1970 年代回歸主流運動(mainstreaming)興起,Lloyd Dunn 倡 導資源教室的型態,1975 年公佈「全體障礙學生教育法」(又名公法 94-142),1980 年代「普通教育改革運動」(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1990 年「身心障礙個 人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y Education Act 簡稱 IDEA),確立資源 班推動之蘫觴。

資源班被視為介於特教班與普通班之間的安置方式,它具有特殊班之補救教 學功能,亦能和普通班學生充分融合互動,因此對於輕度智能障礙或學習障礙之 學生是一種相當良善的安置方式。

我國憲法賦予國民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法條中只有年齡的規定,並不限

制任何弱勢族群。國民教育法(教育部,2001a)第一條指出:「國民教育以養成德、

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 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國民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 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以生活經驗為重心,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特殊教育法(教育部,2001b)第二十四條也規定,就讀特殊學校(班)及一般學 校普通班身心障礙者,學校應依據其學習及生活需要,提供無障礙環境;資源教 室等相關支持服務;此外,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2001b)第十二條規定,

國民教育階段特教學生之就學以就近入學為原則,法規明確指出特殊教育學生明 確的教育方針,為特殊教育奠定蓬勃的發展基礎,因此各地方政府廣設資源班,

依此趨勢發展,資源班將是國內最重要的特殊兒童安置方式(胡永崇,2000)。

特殊教育的意義在幫助兒童發展其最高能力,邁向獨立生活的目標,即便是 身心障礙兒童,其學習能力仍存在,進步空間也是很大的。特殊兒童不僅應受社 會的照顧,而且在人格上應該受到尊重、天下沒有兒童是不可教育的,即使是嚴 重殘障的兒童、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傷殘復健應多層面同時考量及自我接納的輔 導與人生觀的培養(傅秀媚,2000)。

「資源教室方案」其內容為:學生的課程大部份仍在自己原來班上上課,僅 在特定的時間到資源教室上課,課畢各自回到自己的班上,由於不隔離學生,固 可減少特殊學生受到特殊標記之心理影響(教育部,1996)。所有個體應該很有尊 嚴的接受各種教育安排,且公平的融合於普通教育主流裡(林貴美,2001),其最 重要的精神在於去除特殊教育帶來的標記,且讓學生具備社會能力以及積極的同 儕關係。

林清江(1986)指出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除了父母及親師外,對個體行 為發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同儕團體(peer group)。友伴關係在兒童人格形式的過 程中有很大的影響力。當兒童受到同儕的排斥時,他的親和需求不能滿足,於是 他感到孤獨、不快樂、甚至怨天尤人,以致個體的社會適應和個人適應都有困難。

Maslo(1954)將人類需求分為:生理的需求(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等五個層次,其中歸屬感與 愛及被尊重的需求,說明人類都希望被團體接納,受到團體或他人尊重。同儕是 上帝創造最好的玩具,同儕態度在刺激兒童發展上有其重要的意義存在,同儕關 係能夠助長智力及認知發展,增進兒童在感覺及情緒上的安全感,幫助健全自我 意識和性別認同的形成,抑制攻擊性行為,促進利他主義及認同社會的行為,加 強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及培養純熟的道德推展理論(賴翠媛,1996)。

在回歸主流及融合教育已成為特殊教育主流的今天,同儕對身心障礙者的態 度與看法,會影響他們在自我概念、學習、社交等方面的成長(吳武典、簡建明、

王欣宜、陳俊漋,2001)。身心障礙學生如何在一般主流教育體制下快樂的成長學 習,並減少適應挫折及遭同儕排斥的情形,這大多取決於其同儕之態度。

研究者服務於學校設有資源班之國民小學,任教的班級中常有資源班學生和 同儕的相處不善者,如遭普通班同儕嫌棄衛生習慣不佳,身體及衣物經常髒亂,

人際關係不佳;或普通班學生嫌惡資源班同儕反應差、拖累分組成績等問題。同 儕的壓力是接受資源班教學學生一大困擾,此為本研究動機之ㄧ。

對於特殊學生的安置,似乎存在合久必分或分久必合的趨勢,一是贊同完全 融合者,認為特殊教育系統的存在效用不大,主張廢除特殊教育系統,如此單一

安置(普通班)的目標便可達到;一是部份融合的支持者,建議特殊學生的教育 安置必須依據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求作單獨的考量(鍾素香,2000)。然而上述觀 點皆為專家學者的看法,純粹為理論推論判斷;反觀教育現場,應由同儕的觀點 看融合教育利弊,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張素真(1999)指出資源班之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的互動,會因其障 礙的情形、類別而出現不適切的互動模式,也可能會因此遭同儕排斥或捉弄。然 而,只要是因身心障礙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都有可能進入資源班就讀,所 以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學生的觀點,直接影響了身心障礙兒童進入資源班的意 願。所以,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是值得研究的。此為本研究 動機之三。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期望透過了解高雄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 同儕之態度,及國小學生的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學業成績、接觸經驗、城鄉 差距、擔任幹部及學業成績)對態度的綜合影響。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為融 合於普通班級的身心障礙學生建構一個更適合於成長的學習環境,並供融合教育 發展下普通班教師教學輔導及行政單位政策執行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