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同儕評閱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同儕評閱制度的發展,說明同儕評閱制度的起源 及同儕評閱制度的發展;第二節為同儕評閱制度研究現況與調查,說明目前所作 的同儕評閱制度調查進行整理,了解目前學術研究相關人員對於學術期刊與同儕 評閱制度之看法;第三節為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整理目前在開放式同儕評閱之 發展與討論,並介紹結合開放式同儕評閱模式之線上出版平台功能所使用之創新 作為。

第一節 同儕評閱的發展

一、同儕評閱(Peer Review)的起源與發展

西元 1960 年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成立,西元 1665 年學會出 版了世界上第一個科技期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此期刊建立了最早的學 術研究優先權和同儕評閱的重要原則。12期刊創辦之時,由當時英國皇家學會秘 書 Henry Oldenburg 擔任當時的期刊主編,Henry Oldenburg 透過人脈關係將當時 投稿的稿件寄送給皇家學會內領域的專家,讓專家來評斷稿件的研究內容是創新 的研究觀點、符合此期刊出版的品質,由於科學期刊的目的是讓研究人員能夠獲 取新知,對於刊登內容的把關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義務透過領域專家的認可,

這也就是同儕評閱制度開始,Henry Oldenburg 的作為也標誌了往後在學術期刊 中主編擔任主導學術期刊秩序的角色。13包括當時的曼徹斯特文學與哲學學會

(Manchester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Society),都採用類似這樣的程序,出刊 同時也會發表相關聲明公告編委會、評閱成員名單以佐證出版資料的權威性。

在當時,期刊登載學術研究成果仍不是主要途徑,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的途 徑可能是在研究者之間的私下交談、書信往來中傳遞,紀錄研究成果的手稿往往

12 The Royal Socie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the world's first science journal,” assessed June 16,2016, http://rst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13 Griffiths, Phillip A, “On being a scientist: 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ies, 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會立即提交給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但同時期刊也已經建立制度,當稿件提交到 編輯委員會,再由編委會交由學會內的研究員之間進行評閱,審核稿件是否符合 標準。14特定領域的研究者之間非公開的交流這也形成了學術傳播中的「無形學 院」(Invisible College),無形學院一詞首先出現於 1646 及 1647 年 Robert Boyle 在信件中描述位於倫敦酒館中的午餐會議,當時未有期刊出版,研究者將自身研 究成果紀錄於手稿或是集結成書,透過私人通信、傳閱的方式傳遞。非正式的交 流相對於圖書、期刊的這類屬於正式的學術傳播途徑,書信往來、出席會議、電 話交談、交換論文初稿等都屬於非正式的傳播管道,但這類的傳播扮演著促進研 究新知項領域內廣為傳播的影響。15

在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學術期刊種類快速地增加,期刊的經營也逐漸專業 化,期刊編輯委員會的分工及處理稿件的方式也更加有效及具體。因應學術研究 領域的擴張,許多學術期刊已經無法全由內部成員對稿件進行審閱,編輯委員會 便將稿件委託給非學會或編輯成員之領域的專家學者審閱,當時是是由英國醫學 雜誌(BMJ)最早有系統地任命外部評審(Ad hoc)16,往後主編、編輯委員會、

外部評審這三者成了審核學術期刊稿件的要素。17

從二次大戰之後至今,「同儕評閱制度」由知名期刊開始執行,幾乎遍及了 所有的期刊,至今同儕評閱已經成為學術期刊把關品質的主要模式。18

二、同儕評閱制度的流程

傳統學術期刊同儕評閱制度的流程(如圖 2-1),由作者將作品提交給期刊編 輯或學會,編輯先根據期刊的徵稿主題,判斷提交的稿件是否符合期刊需要。若 符合,期刊編即將會將稿件發送給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評閱者,對文章的研究內

14 Spier, Ray, "The history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8 (2002):

357-358.

15 傅雅秀,「科學社群與無形學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5 卷,2 期(1998): 77-85。

16 或稱為特別審查員(Ad hoc referee)Ad hoc 源自拉丁短語有「特定目的的、臨時的、專案的」

之涵義。

17 Pontille, David, and Didier Torny, "From manuscript evaluation to article valuation: the changing technologies of journal peer review," Human Studies 38,1 (2015): 57-79.

18林娟娟,「學術期刊之同儕審查」,大學圖書館 1 期(1997):127-1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容進行評閱,此為同儕評閱的過程。評閱者通常為兩人或以上,在評閱的過程中,

有單盲(投稿者或評閱者隱藏身分資訊)及雙盲(投稿者及評閱者隱藏身分資訊)

兩種模式,大多評閱者皆採用匿名方式。最後評閱者在評閱中對文章提出建議,

評閱完成後會將是否接受、或拒絕稿件之意見回覆給期刊編輯,評閱者的評閱意 見也會轉知給投稿者。投稿者依評閱者建議修改稿件,修改後仍需要評閱者之審 核,同意後方能進行後續文章出版之作業。

由於現今電腦科技進步,期刊編輯業務也許多已採用電子化的期刊投稿系統 處理。期刊投稿系統具備了作者管理系統、編輯者管理系統、評閱者管理系統及 期刊行政管理四大模組功能,能夠規範期刊出版流程的標準化、提升期刊編務的 效率,其中產生的數據資料也能夠提供內部分析。19

19邱炯友,「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之探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0 卷,3 期(2003):309-3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 學術期刊同儕評閱流程

資料來源:Ann C. Weller, Editorial Peer Review: It strengths and weakness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Inc., 2001), 2.被引於邱炯友,「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之探

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0 卷,3 期(2003):309-323。

三、同儕評閱制度的特點

同儕評閱制為學術期刊控制稿件品質的主要機制,發展至今隨著投稿系統的 電子化,加快了編務流程。出版研究聯盟(Publishing Research Consortium)同 儕評閱指南中歸納同儕評閱制度的優點包括:

(一) 透過審稿人及編輯之意見反饋,專家意見有助於提升學術研究品質,具 體如,修改文章可讀性、修改統計錯誤及引用文獻上的問題。

(二) 在評閱過程過濾非原創性、剽竊等違反學術倫理問題文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經同儕評閱後的文章,符合學術研究的要求,區別出學術研究出版物及 亦一般出版物的區別。

但同儕評閱制度的也有效性卻遭受質疑,在 2004 年顏玉茵歸納了同儕評閱 的缺失:20

(一) 評閱者主觀帶有個人偏見或因國籍與語言而產生歧視;

(二) 評閱者濫用特權抄襲評閱文章的內容;

(三) 作者偽造研究結果;

(四) 經同儕評閱制度不易偵測錯誤;

(五) 期刊在接受並出版前所需要往來的郵資加上各項支出所花費價格十分 高昂;

(六) 緩慢的評閱流程(平均須耗費四至六個月的時間);

(七) 評閱者反對創新,因有些新觀念和研究趨勢有可能和正統(orthodoxy)

學說相衝突,因此不被評閱者所接受;

(八) 出版成效不彰,例如有些錯誤觀念是學科正統學說的一部份,藉由期刊 的記載可能因此而得以永久保存。

時間推至 2011 年,大多數期刊已採用線上投稿及評閱系統,Bornmann 在”

Scientific peer review”文中歸納出五點對於同儕評閱制度的質疑21

(一) 學術期刊投稿的稿件與申請研究獎助金的審核過程中,通常都會經過領 域同儕間的審查,但同意刊登稿件和通過獎助金申請的機會很低。

(二) 評閱者的審稿意見經常被認帶有個人偏見或特定立場,表示在評閱過程 及結果不完全是基於其學科專業,可能受到評閱者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

(三) 評閱的程序缺乏立即性及預測性,從學術文章的引用頻率中顯示,評閱 者的評閱工作和後續學術文章之間的引用頻率沒有顯著關係。

20 顏玉茵,「台灣學術期刊電子化同儕評閱系統建構之評析」(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

事業管理研究所,2004)。

21 Bornmann, Lutz, "Scientific peer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1 (2011): 197-2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評閱的過程的通常效率十分低落,也拖延稿件出版的時間;同也抑制 創新的想法公開,需要耗費許多人力及金錢。

(五) 對於研究內容的否決或批評,對於甫踏入學術領域的投稿者而言是非 常痛苦的經驗。

文中也提到同行評閱可能已經成為出賣知識產權的一種形式:評閱者在評閱 意見中會強制要求作者引用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研究文章或報告,文章作者為求 文章刊登,得順應評閱者意見而修改文章研究過程與引用內容文獻。

根據以上所歸納,即使從期刊的審稿到出版流程從早先的紙本作業、信件寄 送聯繫,到近年學術期刊已普遍採用已採用線上投稿及評閱系統的環境,多數同 儕評閱制度的缺失仍是存在,並未因為採用較有效率的工具(線上系統)而產生 根本性的改變。更者,投機者利用線上投稿及評閱系統的漏洞,大量註冊虛構評 閱者資訊,使期刊編委會將審稿邀請發至虛構的評閱者信箱中,文章將未經過嚴 謹的評閱過程即可能被期刊所刊出等事件發生。22

22 Ferguson, Cat, Adam Marcus, and Ivan Oransky, "Publishing: The peer-review scam," Nature, 515 (2014): 480-4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