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問卷調查分析

第二節 問卷結果綜合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問卷結果綜合分析

本節依據以上問卷分析結果提出總結,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同儕評閱 制度的描述;第二部分為對於不同類型同儕評閱制度的描述;第三部分為開放式 同儕評閱制度的看法。

一、 同儕評閱制度的描述

在制度面向的分析中,填答者對於同儕評閱制度抱持著正面的態度,認為同 儕評閱制度可以幫助學術研究的良性溝通與交流,但對於現況而言,仍未達到最 佳狀態,包含填答者多數認為同儕評閱的過程中常存在個人的審查偏見,以及儘 管有同儕評閱的把關,期刊仍然容易產生舞弊或學術倫理問題等狀況,從同儕評 閱制度可達目的之分析中,對照填答者回覆對於目前制度已能檢測出稿件有無剽 竊或詐騙行為,認同比例不高。針對不同填答身份的狀況,經由統計檢定結果表 示沒有充分證據證明不同的填答身份對於填答狀況有分歧的題目有顯著差異。

二、 對於不同類型同儕評閱制度的描述

在不同類型同儕評閱的類型中,填答者對於雙盲的同意程度最高,而開放式 同儕評閱制度與單盲制度的同意程度偏低。除了傳統單盲/雙盲評閱模式,填答 者對於其他模式的評閱模式同意程度皆不高,對照前幾項調查結果,推論因雙盲 評閱制度是目前大多數期刊採用的制度,填答者回覆中普遍對於目前學術期刊採 用雙盲評閱制度狀態滿意,導致對於其他評閱制度模式的同意程度不高。推論另 一原因為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與其他評閱制度,有別於單/雙盲已有明確定義且 在學術期刊廣泛使用,其仍屬於較新的概念且未在圖書資訊相關期刊採用。

三、 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的看法

依問卷填答結果目前填答者約有 59%曾聽聞過或參與過學術期刊採用開放 式同儕評閱或開放式出版同儕評閱制度,由此可知目前此一概念或是模式在圖書 資訊學領域仍未十分普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投稿者角度,填答者約有半數同意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會提高投稿意願,

並能改善單/雙盲制度中過程不透明的狀況,且能促使審稿者理性公平地提出審 稿建議,以及增進投稿者與審稿者之間的互動。

但以審稿者角度而言,認為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能促使審稿者理性公平地提 出審稿建議,以及增進投稿者與審稿者之間的互動兩項的同意程度較高,這兩點 是跟投稿者意見相仿的。但在對於採用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的期刊會增加審稿意 願的填答狀況,扣除將近一半的填答者沒有表示意見,其實有較多填答者是不會 因此而提高審稿意願的,此一結果與投稿者角度剛好相反,兩者立場不同。填答 者對於是否願意將評閱意見向大眾公開並署名的分析結果,有約一半的填答者願 意將評閱意見公開但不願意署名。

在未來系統若具備何項功能可以提高使用意願,其中以增加論文版本修正紀 錄最高,其次是審查意見亦可作為個人發表之內容而受讀者引用、具備留言討論 功能、審稿歷程結合個人履歷,例如:ORCID、ResearchGate。

對照 PRC 所做調查,該文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 65%的調查者表示對目 前期刊所使用的同儕評閱制度感到滿意,整體比例與本研究所發放之問卷調查結 果相近。而對於現今同儕評閱期刊已是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有 36%的填答者表示 不同意、30%的填答表示同意、34%表示沒有意見或不知道,相對於本研究調查 結果偏向不同意,此調查結果並無明顯偏好。在不同同儕評閱制度的有效性而言,

包含單盲、雙盲、開放式以及出版後同儕評閱,此調查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多數認為雙盲制度最為有效且較為偏好使用,對於開放式同儕評閱滿意度偏低且 較不偏好使用。79

整體而言,對於目前傳統單盲/雙盲同儕評閱制度的普遍存在缺點,填答者 認為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是可以補足的,但是對於開放式同儕評閱制度的了解以 及應用經驗,可能在國內尚未普及導致填答者認識不深,倘若可以將開放式同儕

79 Mark Ware, “Peer Review in Scholarly Journals: Perspective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ty–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 ”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28 (2008): 109-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評閱制度的優點加以應用在現今的平台中並加以推廣,對於改善期刊同儕評閱制 度的成熟度應會有所提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