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之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之現況

為協助普通班教師能運用有效的因應措施以克服教學上的困難,並 滿足身心障礙者的特殊教育需求,實有必要發展支持系統之一:人力支 持(邱上真,2001)。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 生之源起發展及實施方式。

壹、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源起發展

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比運用在普通教育一般學生的起步較 晚,茲就其源起、發展與重要性敘述如下。

一、

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起源

由於缺陷論點的式微和學習典範的轉移,對身障者的教育服務模式 議題也由以往純粹針對個人或針對環境,轉變為對個人與環境互動所產 生影響的關懷,融合教育並不是只將有障礙的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中就不 管了,需配合相關的支援,例如:在行政方面,提供持續性的協助,包 括人員的培訓和資源的提供、專業及半專業的支援;在課程教學方面,

採同儕指導、合作學習策略、同儕輔導、個別教學等(吳武典,2005)。

Klotz(2004)指出融合教育對於教師、校長與家長的挑戰,不是僅將特殊 需求學生安置在一般教室,需克服一般學生的迷思概念,並提出四項建 議協助融合教育學校校長與老師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分別是:一、真實 的態度:使用一般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提供相關文獻,使其認識身心 障礙同學;二、發展同理心:培養學生關懷的態度;三、增進互動:創 造機會給一般學生成為身心障礙同學的閱讀夥伴、學習搭檔或午餐同 伴;四、減少霸凌:謾罵、嘲笑、恐嚇等行為均會對特教學生造成傷害,

因此教師應在課程中教導學生尊重他人,不但要避免不當語言,且要培 養其正向聆聽態度。

目前高中職資源班所提供服務的對象,乃是跨障礙類別、安置於普 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徐珮筠,2009),需要教師花更多時間訓練學生日

特教師資去推動相關業務並倡導無障礙環境的觀念,特教服務極可能因 此中斷(林慧玲,2009)。林素貞(2006)指出其定位與運作模式相似於大 專校院的資源教室,因此高中職的資源教室教師比較適合定位為個案管 理員,協助身心障礙學生之校內外各項學習資源的溝通與整合,扮演需 求評估者和協調整合者的角色。學校人員認為資源服務辦理成效甚佳的 理由之一為組織義工協助個案學習及生活適應,可以溝通協調、互相支 援,全校師生參與輔導、學生家長認同且配合度高(蔡瑞美,2000)。同 儕是珍貴的資源,因為他們傾向於採取成人不會使用的方法來瞭解彼 此,同儕亦是身心障礙學生模仿的對象,社會互動的促發者,適當技能 的教導者與提示者,人際衝突的協調者,以及行為表現的監控與回饋者,

扮演增進融合教育班級中很好的協助者(鈕文英,2008),爰此,教師 需引導一般學生瞭解身心障礙學生,可透過合作學習小組、分享身心障 礙學生障礙狀況,及安排統合的社會活動三項策略,以促進中等教育階 段 一 般 學 生 與 重 度 障 礙 學 生 的 互 動(Hendrickson, Shokoohi-Yekta, Hamre-Nietupski, & Gable, 1996)。

二、

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發展情形

國外政策方面,1997年代國會通過「特殊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大部分身心障礙學生應接受與其 年級相對應的一般課程及全州評量,2001年通過「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以科學為基礎的教學實踐,以解決所 有學生的需求,確保所有學生都擁有公正、平等和顯著的機會,2002年 卓越特殊教育總統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Special Education, PCESE)的《新世紀:為孩子和其家庭復甦特殊教育》

報告書,指出不應將特殊教育學生與普通學生視為兩個分離的系統,應 共同分攤責任,實施預防、早期介入和處理攻擊行為的策略,至2004年 修正公布之身心障礙個體教育增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簡稱IDEIA),大力提倡「介入─反應 效果模式」(responsiveness-to-intervention, RTI)用於學習挫折者(鈕文英,

2010;Okilwa & Shelby, 2010)。在教學上,Utley等學者指出眾多實徵 性研究發現,五個強大的指導性系統:同儕中介教學與介入策略、全班 性交互指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班級教學小組、交互教學法對融合教 育中輕度障礙學生之有效性(引自Maheady et al., 2001)。同儕中介教學與 介入策略係指教學者教導一般同儕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由同儕擔任教導 者與中介者,提供學業和社會適應的支持,有些學者稱為同儕介入策略 (peer-mediat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s, PMII),有些學者稱之為同儕 中介介入(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s)、同儕協助學習的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LS),或是同儕支持介入(peer support interventions)

(鈕文英,2008)。Maheady等人(2001)指出輕度障礙學生(例如:溝通 障礙、輕度智力障礙、學習障礙、情緒或行為障礙)在一般教室中出現 教育和人際互動的困難,因而產生介入策略,其中一致在學業和人際上 有益處者為同儕輔導方案(peer-teaching)。國內方面,自2001年起興起運 用同儕做為媒介,促進身心障礙學生社會互動或社交技巧之研究,或應 用在單一學科教學上,如國文、英文、數學、體育等課堂參與及學習成 效。以國小階段學生為大宗,而後國中、高中職陸續推展,

陳姿諭(2013)研究發現有特教志工制度之高中職學校,學生對身心障礙同 儕的接納態度在整體及情意、行為傾向量表的接納態度顯著高於無特教 志工之學校學生。

總而觀之,國外將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起步於90年代,

國內至2001年始運用國小階段同儕做為媒介,促進身心障礙學生社交技 巧或學科學習,而後國中、高中職陸續推展,與普通教育一般學生同儕 輔導發展進程相較,起步約晚14年,因此,國內校園推動身心障礙學生 同儕輔導正值茁壯之際,仍需更多的實徵性研究支持。

三、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同儕輔導模式若經適當的選擇、訓練、督導、制度化與普遍化,則 更有質與量的拓展性,包括在班級中協助班上適應欠佳者、學習緩慢者

有點可怕的行為,像是發出怪聲、隨身帶著小熊玩偶或進教室一定要走 前門等儀式化行為,而這些行為不但很難被一般學生理解,也會影響到 彼此人際互動。因此,協助一般學生瞭解他們從事這些行為的原因,可 以大大減少一般學生的恐懼與排斥感,一旦這些行為的原因比較能被理 解之後,我們可以教導一般學生協助身心障礙同學學習較能被社會所接 受的行為取代原來的行為(鈕文英,2008)。

Tashie 等人(1993, p.7)指出:「一位特殊教育教師,無論多熟練或多 有經驗,都無法教一名十四歲學生怎樣變成青少年;一位物理治療師無 法教學生最流行的舞步;語言治療師也無法教學生最新的俚語,這些都 是在與年齡相仿的同儕相處時才學得到的。」設置朋友圈(circles of friends) 是近年盛行的方案,也是個具包容性的策略,在班級中為情緒、行為及 社會技巧困難學生設置特殊團體或朋友圈,選取較成熟的學生,提供特 殊需求學生支持並協助其達成目標(Frederickson & Cline, 2002;

Harrington, 2012; Newton et al., 1996)。研究調查 411 位 4~17 歲的亞斯伯 格症患者家庭,關於欺凌事件的盛行率及發生頻率,結果發現,他們遭 受欺凌的次數,比其他同伴至少多了四倍(Little, 2002),身心障礙學生受 到霸凌次數為一般學生的兩倍(Rose & Monda-Amaya, 2012)。因此,老師 可鼓勵建立夥伴或保護者制度,招募有社會道德觀念的高社經地位孩子 擔任保護者,協助監控亞斯伯格症學生的周遭情況,匿名通報每一件欺 凌事件,鼓勵受害者告狀,並公開聲明這種情形並不好玩,必須停止捉 弄或欺凌的行為,將障礙學生從水深火熱當中拯救出來;另一項重要特 質,是修補亞斯伯格症學生或青少年患者承受的情緒或自尊方面的傷 害。大人固然具有同情心且能鼓勵重建信心,但一位受到歡迎的同儕提 供的支持意見,所具有的修復價值,卻也是非常有效的對策(劉瓊瑛譯,

2009),對特殊學生的語言及社會技能也有很好的效果(張英鵬,2001)。

特殊教育常用的人力資源主要包括:半專業人員、義工人員及同儕 小老師三類,其中同儕小老師分為同班同儕與高年級同儕,這些同儕小 老師可幫助資源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作業指導、行為管理工作等(Fimian et

al., 1984)。普通生面對身心障礙生的因應策略上,普通生能自我協調、

使用同理心、教導身心障礙生、觀察與探索與主動出擊、老師居中協調、

普通生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郭淑玲,2004)。教師若能輔導能力較 佳學生成為協助者,那麼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鼓勵自然支持網路,如:

小老師制、同儕教學個別差異時間;建立相互依存、互相尊重、彼此負 責的教室生態;教師扮演給予學生社會性互動與教學上的支持性角色,

促進對個別差異的理解,可達成教師、高能力者、低能力者三贏的局面

(邱上真,2000)。諸多文獻指出同儕指導的優點有:1.培養正向的同 儕關係,能尊重每人的長短處,減少對人類差異的恐懼。2.發展合作及 相互尊重的態度。3.減輕老師的時間壓力。4.為個別化教學,對學障生而 言,尤其強調複習時,小老師對內容已非常熟練者更佳。5.提供指導者 及被指導者更多有關學業反應的機會。6.給予小老師直接的回饋,代表 被老師肯定。7.讓身心障礙學生以一對一個別教學方式獲得協助。8.老師 有餘力對更多同學進行教學。9.使能力差的學生有分享其學習的責任。

10.同儕指導雖以學習內容為主,但也有許多非正式交談的機會。11.符合

10.同儕指導雖以學習內容為主,但也有許多非正式交談的機會。11.符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