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同儕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同儕關係

本節將呈現本研究採用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 (簡稱為調查表)之統計結果,調查表共分為:基本資料、同儕關係與社會行為等 三部份,故本節將先針對同儕關係的部份說明之,並從中找出受同儕歡迎與被同 儕拒絕之學童。

壹、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乃挑選台中地區快樂國小六年甲班作為研究之對象,先以調查表的 方式對六年甲班的同儕關係進行初步的認識,而後依各位學童在同儕關係上之得 票情形來瞭解其在同儕間的社會地位,且可從中知悉每位同學對班上其他同學之 觀感為何,以下茲將每位同學在調查表中之得票情形與以統計、分析,再從性別 之差異來看待班上的同儕關係。

一 一一

一、、、、 調查表調查表調查表回收情形及票數統計調查表回收情形及票數統計回收情形及票數統計回收情形及票數統計

(一)學生人數:全班共二十五人,其中十三人為男生、十二人為女生。

(二)調查表(學生版)回收情形:全部回收,共蒐集二十五份調查表(學生 版)。其中一份調查表因對其他同學全都勾選「非常喜歡」之選項,故予以剔除,

因此,可用且有效之調查表(學生版)共有二十四份,男生、女生各十二份。

(續)表 4-1-1

1.極受同儕歡迎學童:以在「非常喜歡」選項上獲得較多票數者且同時 在喜歡向度上所獲之總票數也較多者稱之,乃採取交叉比對的方式選出在二者中 重複出現者,以表示其在班上極受歡迎的程度。

就「非常喜歡」選項所獲票數來看,在非常喜歡選項中獲得較高票數者,

依序是獲得十三票最多票數的小萱(19 號化名),獲得十一票之阿山(4 號化名)、

阿威(7 號化名)、小美(16 號化名)與小麗(23 號化名),獲得十票之阿哲(1 號化 名)、阿清(5 號化名)、小雯(15 號化名)、小玉(17 號化名)與小琦(21 號化名)。

再就向度觀之,獲得總票數較高者分別是獲得二十一票最高票數的阿山、

小玉與小琦,獲得二十票之小雯,獲得十九票之阿哲、阿清、小芬(24 號化名);

將二者交相比對之後,選出在二者皆重複出現的同學,並列為班上最受同儕歡迎 學童,分別是阿山、小玉、小琦、小雯、阿哲與阿清等六位,其中小雯與小琦同 時也是班上導師所預測同儕關係最佳者。而本研究乃以阿山、小玉與小琦為受歡 迎之個案學童。

2.被同儕拒絕學童:以在「非常不喜歡」選項上之得票數較多者且同時 在不喜歡向度上所獲之票數也較多者稱之,採取交叉比對的方式選出在二者中重 複出現者,以表示其果真是在班上極度被同儕拒絕的程度。

就「非常不喜歡」選項上之得票數來看,會發現在非常不喜歡選項中獲得 較高票數者,依序是獲得最高票數的阿昊(2 號化名),獲得八票之小音(26 號化 名),獲得 6 票之小芸(20 號化名);再就向度觀之,獲得最高總票數二十一票的 人同樣也是阿昊,獲得十七票者為小芸,獲得十六票者則為小音;明顯地,被班 上同儕拒絕者為阿昊、小芸與小音三位,其中阿昊與小音也是班上導師所預測同 儕關係最差者,而本研究即以阿昊、小芸與小音為受同儕拒絕之個案學童。

綜合上述,研究者乃將統計之結果依上述同儕關係的分類方式,編表 4-1-2 示之。

表 4-1-2 受同儕歡迎與被同儕拒絕學童一覽表

比。

表 4-1-4 同儕關係調查統計結果--男生、女生各選項得票數與男女比

與同儕關係平均數之差異情形,以期能釐清二者之間的關係。

一一

一一、、、、 家中子女數家中子女數家中子女數家中子女數

若將六年甲班學童依家中子女數來分組,共分成:獨生子女、家中子女數 2 人與家中子女數 3 人以上等三組,依各組人數估計所佔全體的百分比並計算各組 在同儕關係調查表上之平均數,如下表 4-1-5 所示。

表 4-1-5 家中子女數與同儕關係平均數之差異

家中子女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獨生子女 2 87.00 12.73 2 人 13 83.54 19.07 3 人以上 10 81.20 13.47

由上表 4-1-5 可知:獨生子女在同儕關係的表現最佳,而家中子女數 2 人 者次之,表現最差者為家中子女數 3 人以上者。這樣的結果與張怡貞(1997)的研 究相異,不見得兄弟姊妹數愈多,兒童同儕關係就愈好,二者之間不一定存在著 正相關。

二二

二二、、、、 出生序出生序出生序出生序

若將六年甲班學童依出生序來分組,共分成:獨生子女、老大、中間子女 及老么等四組,依各組人數估計所佔全體的百分比並計算各組在同儕關係調查表 上之平均數,如下表 4-1-6 所示。

表4-1-6 出生序與同儕關係平均數之差異

出生序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獨生子女 2 87.00 12.73 老大 13 84.80 17.11 中間子女 4 84.75 9.29

老么 6 76.17 19.64

由上表 4-1-6 可知:獨生子女在同儕關係上的表現最佳,排行老大與中間 子女者次之,而排行老么者,在同儕關係上的表現最差,其中排行老大與中間子

女者差距甚微,僅在小數點上有些許差異,並未有如此顯著之不同。

推論此種情形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家中老么在家受盡寵愛,個性顯得較為驕 縱之故,因此在與同儕相處上難免驕氣十足,因此較不受到同儕的喜愛;而獨生 子女因家中缺少玩伴,但在學校中卻可滿足他這樣的需求,因此在與同儕互動相 處上會盡可能的與同伴相配合,故能維持較為友好的關係

此研究結果與何秋蘭(2004)的研究結果相同,意即出生序雖對同儕關係的 影響不多,但獨生子女的同儕關係比老大為佳;而與林世欣(2000)、楊惠婷 (2005)、蘇英玫(200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異。

三 三 三

三、、、、 父親教育程度父親教育程度父親教育程度父親教育程度

若將六年甲班學童依父親教育程度加以分組,可分成:博士或碩士、大學 或專科、高中(職)及初(國)中等四組,依各組人數估計所佔全體的百分比並計算 各組在同儕關係調查表上之平均數,如下表 4-1-7 所示。

表 4-1-7 父親教育程度與同儕關係平均數之差異

父親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博士或碩士 2 94.00 5.66 大學或專科 6 80.67 16.27

高中(職) 16 82.50 17.48 初(國)中 1 80.00

由上表 4-1-7 可知:父親教育程度為博士或碩士者,在同儕關係上的表現 最佳,遠遠超出他組在同儕關係上的得分,而次佳者之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 (職),但與其他二組差距並不大。

四 四 四

四、、、、 母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

若將六年甲班學童依母親教育程度加以分組,可分成:博士或碩士、大學 或專科、高中(職)及初(國)中等四組,依各組人數估計所佔全體的百分比並計算 各組在同儕關係調查表上之平均數,如下表 4-1-8 所示。

表 4-1-8 母親教育程度與同儕關係平均數之差異

母親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博士或碩士 0 0 0

大學或專科 12 86.00 13.38 高中(職) 10 76.60 19.26 初(國)中 3 91.33 9.87

由上表 4-1-8 可知:母親教育程度為初(國)中者,在同儕關係上的表現最 佳,遠遠超出他組在同儕關係上的得分,而次佳者之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或專 科,最差者為母親教育程度高中(職)者。

參、小結

首先,就同儕關係調查表之票數統計結果同儕關係調查表之票數統計結果同儕關係調查表之票數統計結果言之,在班上共有七位同學(約佔同儕關係調查表之票數統計結果 1/4)是受同儕歡迎的,而在班上共有三位同學是被同儕拒絕的,僅佔班上極少部 份,可見班上的同儕關係還不錯,相互喜歡者佔大多數,互相討厭者還是佔極少 數。

而在班上同儕關係較佳者為在「非常喜歡」選項上獲得票數較高者,且在 喜歡向度上同時也是獲得較高票數者,而本研究之受同儕歡迎學童乃以在「非常 喜歡」選項上獲得票數較高者,而在喜歡向度上獲得最高票數者,分別是阿山、

小玉與小琦;而在班上同儕關係較差者為「非常不喜歡」選項上獲得票數較高者,

且在不喜歡向度上同時也是獲得較高票數者,分別是阿昊、小芸與小音。

其次,就性別之差異性別之差異性別之差異性別之差異言之,女生的同儕關係比男生來得好,雖在喜歡向度 上之總票數差距甚微,但在不喜歡向度上,男生所獲票數卻遠多於女生,因此,

整體言之,女生受班上同儕歡迎的程度高於男生;再者,在選擇上,也呈現出相 同性別者互相勾選喜歡的情形,不同性別勾選不喜歡的情形。

最後,就各背景變項各背景變項各背景變項各背景變項言之,因為本研究之樣本數太少,無法以統計的考驗 方式來比較其與同儕關係間之差異,只能以平均數的大小來比較。從比較的結果 可發現:在子女數方面,獨生子女的同儕關係優於家中兩個子女者,且又優於三

個子女者,和其他研究結果不同;在出生序方面,在家中排行老么者,在同儕關 係上的表現較差,而獨生子女的同儕關係表現較佳;在父親教育程度方面,父親 教育程度是博碩士者,在同儕關係的平均數上較高,而其它三組間之分數差距甚 微,並未有很大的差異;在母親教育程度方面,則是初(國)中教育程度者,學童 之同儕關係較佳,而高中(職)組反倒較差,值得進一步探究,才可發現二者之差 異。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利社會行為表現

本節將針對調查表中利社會行為的部份說明之,統計出每位同學在利社會 行為上的得票數,並依性別做區分,並依據統計之結果找出利社會行為表現較佳 與不利社會行為表現之學童。

接著,再說明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間之關聯,並以受同儕歡迎學童與被 同儕拒絕學童在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上之得票數與選擇情形加以分析 與描述,以此方式來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有更進一步的暸解。

壹、 國小高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調查結果分析

在利社會行為的表現上,同樣是由班級內之學童來做評價,藉由學童平日 的相處與觀察,來評估班上同學利社會行為的表現,讓學童依在校長時間相處在

在利社會行為的表現上,同樣是由班級內之學童來做評價,藉由學童平日 的相處與觀察,來評估班上同學利社會行為的表現,讓學童依在校長時間相處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