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的同儕關係

在兒童社會化的發展過程中,除父母兄弟姊妹之外,對個體行為發展影響 最大的莫過於同儕團體(peer group)。兒童從同儕友伴的互動關係中,發展其樂 趣及學習社會技能,並建立積極適切的自我概念。因此,發展良好的同儕關係,

可說是兒童在國小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何秋蘭,2003)。本節首先界定同儕的定 義,其次介紹兒童同儕關係之評量,說明兒童同儕社會地位之評量與分類,最後 論述兒童同儕關係對利社會行為之重要性。

壹、 同儕關係之意義

同儕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必先了解同儕與同儕關係之意義,方能理解 其意涵,茲從此析述之。

一一

一一、、、、 同儕同儕同儕同儕

「同儕」一詞定義非常廣泛,根據熊鈍生(1985)所做的解釋是:「同輩、

同位、同儔、同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93)對「同 儕」一詞所下的定義則為「one that is of equal standing with another; one belonging to the same societal group based on age, grade or status」, 亦即和他人是處於相同地位,且屬於以年紀、年齡或地位為基礎之社會團體中。

張春興(1989)也認為「同儕」是指年齡相近、關係親密、彼此認同團體中 的行為標準,且持類似價值觀的兒童或青少年。黃德祥(1994)亦指出「同儕」是 指同年齡的友群。

D. R. Shaffer則表示「同儕」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個體,在行為運作方式上 具有其相近性(林翠湄譯,1995)。Berk(1997)更擴大解釋,認為同儕係指所處地 位或等級相同的人,包括在所有交互作用中,無論時間的長短,只要直接參與活 動,而能共同分享一組能力及目標的同伴均是同儕。

因此,由以上各學者所下定義可知:同儕可由兩方面做界定,一是以相等 地位與年齡做為同儕的依據,認為同儕為相似年齡或地位等級相同者;另一則以 兒童的行為作為基礎,即因某一特定活動聚集在一起,且其行為目標相當者。在 本研究所指之「同儕」是以前者為依據,專指學校中同一班級內之同學而言。

二 二 二

二、、、、 同儕關係同儕關係同儕關係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係指一群相近年齡的個體,因某種因素而互相結合,並據此而形 成緊密的結構,成員在此結構中,彼此產生互動的行為,並可由團體成員的觀點 來檢視個人在團體中,是否被接納或被排斥(陳厚仁,2003)。兒童同儕關係之形 成乃由於兒童在學校接受教育,過團體生活,並於團體生活中與其他學童產生互 動,在此一互動過程中所形成之關係稱之(郭丁熒,1990)。詹棟樑(1994)也表示 學童之同儕關係是學童與同儕在互動中所營建出來的,且彼此均能在此一互動關 係中獲得自我成長。

此外,同儕關係又可稱為「同儕社會地位」(林翠湄譯,1995;簡淑真,1989),

亦即「同儕關係」可是為兒童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時,該兒童在同儕團體中所具 有的影響力和受同儕歡迎(喜愛)或接納的程度(張怡貞,1997;蘇秋碧,2000)。

綜上所述,同儕關係乃係指年齡相近、地位相等、價值觀與行為標準類似 之同儕,彼此密切交往的互動關係,且此種關係的好壞亦可反映出個體受同儕團 體喜愛或討厭的程度。

貳、 兒童同儕關係之評量

1991)、蔡其螢(2004)、蘇秋碧(2000)。

從上表可知,同儕的評量方式多種,也各有其優缺與適用時機,表示不同 的評定方式都有其研究之必要性,可視研究目的做不同之選擇與取捨,以最適合 的評量方式來探尋所欲瞭解之事實與現況。就本研究而言,乃欲知悉班級中之同 儕關係與社會計量地位,考量班級內同儕是互動最為頻繁、最常相處在一起且對 彼此影響最直接的人,故以社會計量法對同儕關係進行評估,自是最佳之方式。

參、 兒童同儕社會地位之評定方式與分類

同儕關係的評量是決定兒童社會地位之主要依據,兒童同儕社會地位的不 同,表示其在同儕團體中受喜愛與被接納程度的不同。社會計量法不但可知悉學 童的同儕關係,藉由社會計量法對其結果加以分類,亦可同時了解兒童在團體中 社會地位與受歡迎的程度(林翠湄譯,1995;Newcomb, Bukowski & Pattee, 1993)。茲介紹社會計量法與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方式如下。

一 一 一

一、、、、社會計量法社會計量法社會計量法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sociometry)最早是由J. L. Moreno於1934年所提出,它包含 了所有測量人際關係的技術,在當時的意涵是指:「評量某一團體中,人際吸引 或拒斥關係的工具」(吳武典,1989)。而今社會計量法仍是用以判定各個成員在 團體中的相對地位和受歡迎或拒斥程度的工具。藉這些工具我們可由整個團體的 結構圖來找出我們想找的標的學生(target student),或是從不同型態結構圖的 比對當中,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嘗試去解決(羅文杰,1998)。一般而言,社會計 量法所採用的方式有:同儕提名法、同儕評量法、配對比較法與社會關係圖等四 種,茲說明如下表2-1-2所示。

表2-1-2 社會計量法一覽表

方法 意涵

同儕提名法

在特定團體中,利用正、負向提名方式,讓兒童針對團體其他 成員,提名個人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同儕數位(通常三位),再 依據分類的標準,各自計量算出兒童在同儕中的社會地位。

同儕評量法

列出團體中每一位兒童的姓名或座號,請全體受試兒童以 Likert五點量表評量自己對團體其他同儕的喜愛程度,每位兒 童的分數即是全班同學評量他的分數總和之平均,獲得點數愈 多,即表示其愈受同儕喜愛。再者,因各個評量點上並無人數 的限制,因此可觀察到每位兒童被團體中其他人接納的程度。

配對比較法

請受試者就配對的照片或姓名中,選擇他們最喜歡的一位。因 其只針對配對出現的兩位同儕進行比較,故無法了解個體在團 體中的社會地位。

社會關係圖 「社會關係圖」是先請團體中的兒童寫出最喜歡(或最不喜歡) 的人,再依全體兒童所有選票互投情形用圖解表示的方式呈現。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翠湄譯(1995)、張春興(1990)、黃德祥(1989)、蔡其螢 (2004)、蘇秋碧(2000)。

上述四種方法中,又以同儕提名法與同儕評量法二種最為常見,在測量兒 童受同儕喜愛或接納度方面,同儕評定法較同儕提名法要為可靠(黃信仁,

1985),考量本研究是在瞭解兒童同儕互動關係,並找出最受同儕歡迎與最不受 同儕歡迎之兒童,故決定以「同儕評量法」做為分類之依據。

二二

二二、、、、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同儕社會地位之分類

早期的社會計量法,是以單向度的同儕提名法為主要測量方式,單獨採用 正向或負向提名的方式區分不同社會地位的兒童,分類結果屬於極端的二分法 (Newcomb et al., 1993)。之後,Perry(1979)提出雙向度提名法,也就是以「社 會影響」(social impact,簡稱SI)與「社會喜愛」(social preference,簡稱 SP)雙向度來分析團體中的社會計量結果。一時之間,造成學者研究的熱潮,許 多學者陸續提出新的社會計量法,用以改善單向度同儕提名法的缺失。

黃德祥(1991)對社會地位的分類提出四種類別,(一)二分法,分為「受歡

迎」(popular)與「被拒絕」(rejected)兩類;(二)Asher與Hymel的三分法,分 為「受歡迎」、「被拒絕」與「被孤立」(isolated)或「被忽視」(neglected)。

三類;(三) Perry的四分法,分為「受歡迎」、「平易近人」(amiable)、「被忽視」 2-1-3 所示(蔡其螢,2004;蘇秋碧,2000)。

表 2-1-3 兒童同儕社會地位各量組意義摘要

本研究主要採用的社會計量方法是同儕評量法,讓兒童自己評估對同儕之 喜愛情形,據此,每位兒童都會獲得班上同學對其表示喜愛程度的票數,再依此 計算每位兒童在各向度上(喜歡、不喜歡與不知道)上的得票數,從而獲悉兒童在 班級中的同儕社會地位,但考量研究時間的限制與研究分析的深入程度,因此,

乃決定將研究對象鎖定於這五類中的相對極端的二類-受同儕歡迎與被同儕拒 絕之兒童,分析其受歡迎與被拒絕之原因並瞭解其在利行為上表現情形。

肆、 兒童同儕關係對利社會行為之重要性

根據社會學習論的觀點,同儕間的互動可以幫助兒童在此一對等的社會關 係中學習到社會技巧,藉由觀察、模仿同儕的行為,學習到行為的方式,由同儕 的回饋與反應,漸次調整、修正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團體的規範與標準。換言之,

同儕間的互動模式是影響兒童行為表現的重要因素。

再者,T. J. Berndt 與 K. Keefe 的研究也發現,童年時期的同儕關係與友 誼品質良好的兒童,因樂於與同儕互動,且喜歡團體生活,在行為表現上也盡量 符合團體規範的要求,社會技巧佳,較常表現出像是合作之類的利社會行為,因 此容易得到團體的認同,受到同儕的歡迎;反之,假若兒童在童年階段的同儕關 係不佳,則表示其社交能力的不足,在結交新友伴與維持良好的友伴關係方面容 易產生困難,部分兒童甚至會出現攻擊或是逃避退縮的反社會行為,在這樣與他 人互動的惡性循環下,使其在同儕間的關係更顯緊張,兒童被拒絕程的度亦更加 嚴重(引自蔡其螢,2004)。

綜上所述,兒童的同儕關係能有助於社會技巧的發展與利社會行為的展 現,而展現良好的社會技巧與行為則又有益於良好同儕關係的維持,因此,兩者 是互為影響,密切相關的,不論是在評估兒童的同儕關係或兒童的利社會行為表 現上,兩者都是對方相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