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質性研究的挑戰在於從大量的資料中找出對研究事物有意義的內容,並為資 料所呈現的實質內容建立出架構,因此,除了能妥善蒐集資料外,分析、詮釋及 呈現發現結果亦是質性研究中重要的一環(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以下將 從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三方面逐一說明之。

壹、資料的蒐集

質性研究中,資料蒐集策略的選擇取決於研究的動機、目的、問題、情境和 可能獲得的資源(陳向明,2004)。本研究一開始先以「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 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了解班級內同儕互動的關係與同儕的社會地位,再以訪談 法及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校正,以期能瞭解國小學童的同儕關係與 利社會行為表現,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一一

一、、、訪談、訪談訪談 訪談

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對話,經常是兩個人之間進行或更多人一起,由一個人 引導訪談的進行,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Bogdan & Biklen, 2003),也藉由蒐 集研究對象的語言資料,而對其信念、動機、夢想、判斷價值、態度和情緒均能 有所了解,使研究者能透過被訪談者的眼睛來看世界(吳芝儀、李奉儒等譯,

1995)。

(一)訪談的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乃是根據「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 表」所選擇出來之學童,因此訪談對象自然是以這六位個案學童為主,研究者會 依據研究目的設計研究問題,分別先對這六位學童單獨進行訪談,讓其說出他們 自己對一些事情的想法;之後,會再訪問班上其他同學對他們的觀感及其在班上 的行為表現,以了解個案學童平時與同儕相處的情形及課堂表現。

在訪談時,乃先從受訪者最近日常生活起居的概況談起,以輕鬆、簡單的談

話切入,使受訪者能在輕鬆、自由的情形下談論自己的行為表現、剖析自己的心 理狀況與訴說個人的家庭背景等。在訪談過程中,務必會以受訪者對研究者的訪 談感到舒服自在為前提,讓他們願意吐露其內心真正的想法,進而提供研究所需 之豐富、詳盡的言語資料。

除了以學生為主進行訪談外,也與該班教師溝通對話,因為教師乃是學童在 校相處時間最久的人,對學生的觀察與瞭解也比研究者來得多、來得深入,是故,

教師的意見也是本研究所欲蒐集的資料之一,也藉此來增加訪談資料的可信度。

(二)訪談的形式

依據 Patton(2002)的觀點,訪談的形式,可依事前的準備程度、訪談問題 呈現順序與結構程度分成三種取向:

1.非正式的會話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完全取決於 互動的自然情境流程中。

2.一般性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事先將訪談 所要含括的議題,以提綱挈領方式設計成訪談大綱。

3.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訪談之前事 先審慎決定訪談問題,意圖讓受訪者經歷相同程序,以同樣問題加以詢問。

上述三種取向的訪談法各有其適用時機,其分法可以針對研究之目的與性 質加以調整。據此,本研究之訪談乃採一般性訪談導引法,事先針對所欲探討的 主題,參閱相關文獻,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利用提綱挈領的方式設計訪談大綱,

再據此進行訪談。

(三)訪談的時間

訪談時間的選定,以不干擾原班級課程的進行為原則,因此班上的學童乃 利用吃飯、午休之休息時間,而該班導師則利用班上科任課的時間,由研究者親 自進行訪談,並全程使用MP3錄音。每位學童訪談時間約為二十至三十分鐘,教

師訪談時間則為九十分鐘。

(四)訪談大綱

本研究所用之訪談大綱(參閱附錄三、附錄四與附錄五),乃是根據研究之目 的、性質與所欲了解之問題並參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編製而成,除經試探性研究之 外、也由指導教授指導修正、並請同為研究所的同窗給予意見,以確定訪談問題 的難易度與可行性。

訪談時,除詢問受訪者訪談大綱中所列舉的問題之外,研究者也會視訪談過 程中的情境與受訪者的反應,隨時加入一些新的問題,以求得更深入的資料,確 保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五)錄音工具

在訪談時,研究者會使用MP3作為訪談時記錄的工具,並在訪談前說明使用 MP3錄音的原因,若有受訪者對此感到不自在,研究者會尊重受訪者的心理感受,

而隨時終止錄音。

(六)訪談記錄

在訪談過程中,除了錄音之外,也針對訪談的情境及受訪者的動作、表情 在一旁用筆記錄,以彌補錄音所無法呈現的資料,並於訪談結束後盡快繕打逐字 稿整理記錄。

二 二二

二、、、、相關文件相關文件相關文件相關文件

文件最重要用途,在於為其它的資料來源提供佐證,或增加資料之用(王文 科、王智弘,2004),一般而言,可將文件分成正式文件、私人文件與問卷三種(歐 用生,1995)。本研究之文件資料主要在檢驗和佐證其他資料來源的真實性與可 靠性,補充訪談資料的不足,使本研究的資料更豐富和完整,以符合三角校正的

原則,研究中所欲蒐集的文件如下。

(一)文件資料

為了解班級中學童的利社會行為與其他相關因素,乃拜託該班導師的幫忙,

取得所需的文件資料,蒐集的文件資料包括成績記錄、班上幹部調查與學生輔導 資料等。在成績紀錄上,乃用以探討學業成績與學童受同儕歡迎的程度二者間的 關聯性,

(二)調查表-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

本研究為暸解班級內的同儕關係,乃參考學者所提之社會計量法,而另外編 製「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附錄一)來探求此一現象,

施測對象則是全班學生,調查表的內涵主要是讓班級中的學生依他自己對班上同 學的觀感進行喜歡與不喜歡的意見表示,用意則是探求班上同學的同儕關係,知 道班級中哪些學生是較受歡迎,而哪些學生則較不受到同學喜愛。

然而,當兒童在填寫調查表時,須注意到同儕壓力的影響,故研究者乃商請 該班導師協助,告知學生,此次的調查表代表一次小考,填寫時不得交談或是討 論,否則將以班規處置,以降低同儕壓力因素的影響。待兒童填寫完畢後,研究 者再將每位兒童被同儕喜歡與不喜歡的分數加以計算統計,藉以瞭解班級中同儕 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不過,也會再利用訪談與蒐集文件等方式,交相檢證。

三 三三

三、、、省、省省思省思思思札記札記札記 札記

研究者是質性研究的主要工具,除了在訪談現場所作之重點摘要外,更應記 錄下研究者個人內心的想法、感受與對研究之反思。藉由省思札記的撰寫,一方 面可以監控、檢核研究的歷程,包括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解釋及未來研究的步驟 等;另一方面,可能對於研究有新的發現或注意到研究時的盲點,進而可以降低 研究者主觀意識對研究所造成的干擾;最後,藉由省思的過程,使研究者作自我 的反省、情緒的宣洩,進而能在研究事件中獲得啟發。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將結合訪談、相關文件及省思札記等三種 方式進行。

貳、資料的整理

質性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量是非常龐大的,要從資料中整理出頭緒並加以 分析,是相當費時費力的,惟須透過有系統的編碼與符號代表,設計文件資料分 析摘要表,進行資料的登錄與分析,將能有效顯現資料所代表的意義,並使研究 者容易分類與理解,更有利於事件事實呈現與了解事件的真象。

一一一

一、、、、資料資料資料資料的的的的轉譯轉譯轉譯轉譯

研究者每次進行訪談後,為防止資料因時間太久而遺忘,盡量於當日將現場 筆記和錄音的資料轉譯成逐字稿,記錄於電腦中存檔。記錄格式以A4紙張為主,

於逐字稿上方註明日期、時間、地點、對象,並在逐字稿內容的左右各預留空白 處,左邊空白是供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時進行相關主題與概念類別編碼之用;右 邊的空白處,主要是作為研究者反省或分析之用。此外,也給予每一行編號,並 進行頁碼編號,以利於日後資料分析時,方便尋找與檢索。

二 二二

二、、、、 資料的編資料的編資料的編號資料的編號號 號

在文件資料的編號上,因為資料種類繁多,為了清楚區分資料的來源,因此 乃對不同的資料給予不同的編號代表,整個資料的編號與資料轉譯符號如下表 3-4-1、表3-4-2所示:

表3-4-1 研究資料的符號意義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對資料內部主要組型(pattern)進行確認、編碼 和分類,從而建立編碼後各概念主題與類別間的關聯性,並歸納出最合適的詮釋 架構(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陳向明,2004)。

換言之,資料的分析建基於蒐集、轉譯的資料之上,再透過研究者本身的

一 一 一

一、、、、 訪談逐字稿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資料分析

先將訪談的錄音檔繕打成逐字稿,再將逐字稿內容依編碼類別作整理,以 個案學童為分析的經線,以其行為表現為分析的緯線,交織成一個完整的脈絡體 系,架構出每位個案學童背後的故事,最後,再彙整每位學童的資料,統整出其 受歡迎或被拒絕的特點與其利社會行為表現,並綜理影響學童特質與表現的相關 因素。

二 二 二

二、、、、 調查表調查表調查表調查表資料分析資料分析資料分析資料分析

首先,將採用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調查表」回收,

分別統計出各學童在調查表第一部份(同儕關係)與第二部份(利社會行為)中各

分別統計出各學童在調查表第一部份(同儕關係)與第二部份(利社會行為)中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