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的是質性研究法,以下進一步說明質性研究的特性與選擇質性 研究的理由。

壹、 質性研究的特性

「質性研究」是一統稱性的名詞,乃指涉數種共有一定特性的研究方法與 策略。質性研究所蒐集的資料被稱為「軟的」(soft)資料,對於研究個案之人 事時地物會詳細地加以描述,但不容易以統計的程序處理,其研究主題是在情境 脈絡中所建構出來(李奉儒等譯,2003)。因此,質性研究大略可歸納成下述幾個 特徵(王文科、王智弘,2004;洪銘鍵,2007;陳向明,2004;Bogdan & Biklen, 2003)。

一、自然情境(actual setting)的研究場域: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為 研究之工具,因而研究者必須融入自然情境脈絡之中,方能掌握情境所隱涵的真 實意義,且能掌握情境所透露的訊息。

二、描述性資料:質性研究所蒐集來的資料是以文字或圖畫的形式呈現,而 非以數字表示。

三、關注研究歷程(process):質性研究重視的事件的歷程,而非僅是成果或 結果。

四、歸納性的整體觀點:質性研究視經驗為一整體,漸次發現其中的範疇與 關係,並傾向以歸納方法來分析資料,理解尚未統整的經驗,而分析的歷程類似 漏斗型,一開始為開放式,最後漸趨於具體與特定方向。

五、探究意義(meaning):研究者透過「參與者觀點」(participant

perspectives),與情境中的人、事、物互動、對話,兩者是互為主體性的,研 究者以「我與汝」(I-Thou)的主觀關係,來體驗、理解、詮釋特定的情境脈絡,

以期能獲取真實的訊息、資料、正確掌握研究對象的觀點。

六、彈性的過程:隨著情境的變化與資料的蒐集或理解,研究者可能漸次獲 得新的領悟與視域,因而研究的策略與方法須適時調整,資料詮釋的架構亦應保 持彈性。因此,研究所得的發現與結果可能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結論」、難以週 延、整全。

綜而言之,質性研究的意義在於:以自然情境為研究的脈絡,將研究者視 為研究的主要工具,關注研究的歷程及其意義,並保持彈性,隨時因應情境而調 整研究的架構,並以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將資料予以歸納、描述、分析與詮釋,以 能呈現情境原本真實的面貌,而不作概括的推論與解釋。

貳、選擇質性研究的理由

綜合上述質性研究的特徵,考量本研究主題與目的的需要,本研究決定採 取質性研究的方法,將採行之理由臚列如下:

一、 研究者所欲探討的是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並暸解是哪些因素促動國小 學童利社會行為的產生,又是何種因素使國小學童體認到應在何時何地展現利社 會行為?此方面的資料僅憑量化的問卷或可知曉,但也許只能探討出大致的情 形,而無法深入了解整體行為本身所蘊含的意義與形成之背景因素。利社會行為

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實際表現的一種行為類型,而此種行為是必須實際展現於 外,而非僅停留在個體內在認知層次的理解;再者,知與行之間難免存在著些許 落差,如何確保所有的學生均是「知行合一」者,有其困難度,但若從質性研究 蒐集資料的方式進行,應可克服此一問題,而真正探知到事實的真相。

二、 質性研究強調從事件情境脈絡中發現意義,是希望能從研究場域中發現 什麼,而非驗證什麼。利社會行為是由眾多複雜的因素交互作用後產生,非由單 一因素所控制,是一動態的發展歷程,不論個體內或是個體外的因素都會對利社 會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在脈絡中,每一事件的發生都相當重要,必須都予以詳 實的紀錄與描述,並透過深入的訪談、探究與分析,而捕捉到國小學童利社會行 為的現況與動態的發展。

三、 研究者本身為研究的主要工具,必須對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抱有高度的 興趣與熱情,研究才可能持續地進行,也才可能蒐羅到詳盡且豐富的資訊;再者,

對於訊息的歸納、分析與詮釋,尚須藉由研究者多元資料的蒐集、檢證、自我的 省察與價值的判斷,方能歸納出一整體、共融的觀點。

第二節 研究者角色與背景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的工具,亦即扮演的角色是資料的蒐集、

描述、整理分析與詮釋者,在質性研究的現場,研究者勢必會面臨許多學習與挑 戰的機會,不僅須感受、體會、了解研究場域的現象及行為,尚得對這些事件、

現象、情景加以描述與解釋。因此,研究者的知識背景、方法論的訓練與實務經 驗均會影響質性研究的品質,以下就研究者的角色、知識背景與方法論的訓練,

分述如下。

壹、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往往會影響資料蒐集的真實性及豐富性,以致

影響研究的信度,但考量研究者本身並非實際帶班的導師,若冒然進入研究場 域,可能會造成研究對象的困擾,因此,本研究秉持著儘量不干擾研究對象作息 與課程的原則,與之進行溝通與互動,藉此蒐集在此一自然情境中的研究資料,

亦即研究者會利用午休、吃飯的時間訪問學生,而利用學生上科任課的時間訪問 該班導師,並務求資料的詳實。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訪談者,亦是逐字稿之整理者與資 料分析、詮釋者,所以在深入訪談中,研究者是研究是否能成功的重要關鍵,研 究者的能力、態度和技巧,深深影響著研究的進行。據此,研究者會時時提醒自 己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避免涉入太多主觀的意見與個人情感於其中,而混淆 了研究的方向與議題;對於研究場域中的事件與互動的關係持有高度的敏銳,以 期能從事件的蛛絲馬跡之中,探尋研究的真義;並藉由不斷的反省、思考與自我 要求,精進自己在分析、歸類與詮釋資料的技巧與能力,以精確地呈現出事物原 本的真貌。

貳、 研究者的知識背景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研究工具,研究者本身的個人背景、認知基模、知 識量等、均會影響研究的過程,這些個人的背景與經驗也常常左右資料的蒐集與 選擇,進而影響研究的結果。

就個人背景而言,研究者大學時乃就讀嘉義大學幼教系,就讀期間所受的 課程訓練與實際至教育現場參訪、見習的經驗,均使研究者能敏銳覺察情境中細 微的事項,並從中獲得啟發;大學畢業後至國小實習的經驗,也讓我對教育現場 的情境脈絡有更為深入的瞭解,在此階段,研究者嘗試將課堂所學的理論活用至 教學現場中,並試圖將兩者磨合在一起,體悟到理論與實務兼顧的重要性,作研 究亦復如是;現今研究者則為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在此修習 期間,更豐富、充實了研究者在教育理論與學術研究上的知識,為之後的研究奠

立了基礎。

就知識層面而言,研究者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曾修習過與本研究有關之 課程,包括:「輔導原理與實務」、「單親幼兒心理輔導」、「行為改變技術」、「教 育社會學」、「社會學概要」、「國民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學研究」、「教學心理學 研究」、「認知心理學研究」、「教育哲學研究」等相關課程,此皆有利於研究者充 實與本研究相關之背景知識,為研究的分析與立論提供了理論的支持,且從輔導 諮商等課程中,也習得許多溝通、傾聽、互動的技巧,有助於質性研究時深度訪 談之進行。

就研究主題之內涵而言,研究者參閱國內外論文及理論專書,蒐集有關國 小學童利社會行為的相關論述,對此一主題已有相當的認識與瞭解,且對之充滿 了興趣與熱情,期許能作出一篇具有價值的研究。

參、 方法論的訓練

研究者於大學及研究所就讀期間,曾修習「幼兒行為觀察」、「教育研究法」

與「質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之課程,從而對質性研究的理論與實務方法有一基礎 的認識,且曾親臨教育現場(包括幼稚園與國小)進行實地的觀察與訪談,對於事 前的準備工作,如訪談大綱與觀察紀錄表的擬製、與班上同學建立感情、和帶班 老師溝通協調等事項,均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對於事後分析的工作與研究報告的 撰寫也認真以對,因之,對訪談逐字稿的整理、分析與歸納,都不陌生,也因為 這樣的訓練,為研究者訪談的技巧與質性研究的能力紮下了穩固的根基,也更加 強了「研究工具」的可靠性。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在質性研究的歷程中,有關研究現場對象的選取,研究現場脈絡情境的瞭 解,應該是研究者應該關注的焦點,因此,務必找尋能對研究問題提供最大訊息

量的研究對象,即選擇可提供研究者豐富資料的團體或個人,以獲取與現象相關 的資訊、事件,而能對之做深度的研究;再者,尚須注意「樣本偏誤」(sample bias)的問題,而非代表性或推論性之問題,因為質性研究看重研究者了解受訪 者之經驗與視角的歷程,而以最能提供有意義資料的人為選取的標準。以下茲針 對本研究的情境與對象加以描述之。

壹、選擇研究情境與對象

研究情境與對象的選擇乃決定研究能否順利進行及所獲資料是否豐富與詳 實的關鍵,因此對於研究情境與對象的選擇不可不慎,茲將本研究選擇的方式與 原因說明如下。

一 一一

一、、、、選擇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情境

本研究在選取研究情境時,以研究能否順利進行作考量,以曾經合作過或 認識的學校為優先,因其配合研究之意願會較其他學校來得高,且據此所蒐羅的 研究資料勢必會較為周全與完整,因此,研究者乃決定以學長姐前一年度在該校

本研究在選取研究情境時,以研究能否順利進行作考量,以曾經合作過或 認識的學校為優先,因其配合研究之意願會較其他學校來得高,且據此所蒐羅的 研究資料勢必會較為周全與完整,因此,研究者乃決定以學長姐前一年度在該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