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身心症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身心症狀

一、依發展來看兒童身心症狀

以心理學來說,兒童是介於嬰兒期到青春期這階段,而兒童期又分 為兒童早期(2-6 歲)和兒童晚期(6-12 歲)兩階段。兒童時期的發展是 個體一生發展的基礎,而兒童期亦是可塑性最高的時期,若此階段在生 長適應歷程中發生困難,可能產生行為困擾與身心症狀。

兒童期的心理發展狀況,不僅對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或終其一生 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精神分析派學者Freud(1924)特別強調,一個人的 人格是由幼年經驗所決定的。而發展因理學理論也認為,每個人的人格 是自幼逐漸發展而成,至青少年期即大致定型。Erikson(1963)認為兒 童在此時期若朝向負向發展,如所選擇的方案或職務超乎自己的能力而 導致失敗的經驗層層相疊;或者是父母的期望與兒童的準備度不相吻 合,兒童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備受壓力;亦或是學齡兒童的成就與他 人做過度的比較時,讓兒童信心大失等,因此造成社會發展能力不足而

產生身心上的障礙或問題。就Erikson 的發展危機論與 Havighurst(1972)

的發展任務論而言,國小學生倘若未能安然度過發展危機與達成發展任 務,將產生行為困擾或身心方面的障礙。在孩童成長過程中,個體內在 與外在環境不斷互動,當無法採取有效的因應行為以滿足內在需求和克 服外在壓力,個體將處於不和諧的狀態,即可能形成行為困擾和身心反 應。

二、身心症狀與行為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西元 2020 年以前,憂鬱症將是心血管疾 病以外導致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因素,而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癌症」

(Holden, 2000)。年輕人罹患憂鬱症的頻率也逐漸增加(Leon, Kleman,

& Wirkramaratne, 1993)且疾病的發生年齡也逐漸下降(Fombonne, 1998),由此可見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已是全球所關注的議題。

從自殺率來看,由於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較過去多。

自殺率在台灣十年成長迅速,目前已攀升至十大死因第九名,以民國九 十九年10-14 歲的青少年每十萬人口就有 6 人自殺身亡,而蓄意自我傷害

(自殺)行為已列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四名。Meyer 和 Salmon(1988)

指出,除老年人外,與其他年齡層相較下,孩童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 群,可見對於現代孩童在心理健康的照護上,更因注入更多的心力。心

理健康為身心健康的基礎,若能促進心理健康病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將 對未來生活適應以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維護,有正向的影響與幫助(洪 文綺,2006)。

我國心理疾病及偏差行為的相關調查研究,從國內的相關文獻中發 現我國青少年罹患生活困擾或行為障礙的比例相當高。如:行政院主計 處(2009)統計我國有 57.44%的青少年有生活困擾,其包括學業、工作、

健康與心理問題。內政部警政署(2009)「全般刑案」統計資料顯示,

從2007 年至 2009 年間,12 歲至 17 歲之少年犯罪人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且每年約以3.6%的幅度成長。在藥物濫用方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08)針對國民中學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成果報告顯示,有 24%的國 中生曾經抽菸;55%的國中生曾經喝酒;有 5%曾經嚼食檳榔;1%曾使用 毒品。一般青少年面對壓力較多會出現身心症狀,其中以憂鬱情緒最為 明顯,亦會有不利健康之行為出現,如吸菸、嚼檳榔和飲酒等。由上述 可知,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確實有許多問題的存在,心理疾病及 偏差行為的產生,需要於兒童時期及早發現問題所在,並介入心理衛生 服務。

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衛生狀況已經是世界所共同關注的焦點,由國 內外資料均顯示兒童發生身心症狀之比率日漸上升,其身心健康與生活

品質皆受到影響。心理衛生問題將導致兒童虐待、兒童青少年暴力與犯 罪、兒童青少年自殺、厭食障礙及藥物濫用等情形持續增加(宋維村,

1996)。由此可見,兒童與青少年所承受的心理疾病、情緒困擾及行為 障礙,已不容忽視,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均應多加以關注。

三、身心症狀的測量

身心症狀難以作精確和客觀地評斷,於量化研究中發展多元測量身 健康之問卷和量表,以下為常見測量身心健康之量表整理:

Cassidy and Taylor(2005)針對12-15歲的孩童和McNameea, Lloydb, and Schubotz(2008)針對16歲的孩童進行測量,皆使用Goldberg之12題 項一般健康問卷(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此問 卷利用自我陳述的方式以檢視最近幾週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之 狀態,其具良好的信、效度。

國內學者李欣瑩(2001)、張秋蘭(2000)針對國中生和高中職生 的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使用一般健康量表,共計28題,採Likert式五點 量尺計分,此量表共分為生理症狀、焦慮和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和嚴 重憂鬱等四個向度。並要求受試者回想近期一段時間內其身心健康之情 形,於符合實際情況之題目作圈選填答,得分越高,則身心健康狀況越 差;反之,表示身心健康狀況越佳。

Menesini et al.(2009)和Alikasifoglu et al.(2007)曾採用的青少年 自我陳述問卷(Youth Self Report, YSR),此專門測量年齡為11-18歲青 少年之社會心理問題。此量表源於美國,並被翻譯為多種語言,YSR問 卷採Likert式三點量尺計分,共有一百多題,其中包括內向害羞、胃部不 適、焦慮和憂鬱、社會技能問題、思考問題、注意力問題、犯罪行為以 及攻擊行為八種測量向度。國內研究者趙小玲(1998)亦使用此量表針 對國小學童檢測內、外向性行為問題。除此之外,Rivers, Poteat, Noret, and Ashurst於2009年引用Derogatis(1994)青少年簡要症狀清單量表(Brief Symptom Inventory,BSI),共計53題,此為測量精神和心理症狀,內容包 括身體不適和強迫行為。洪文綺(2006)和林佑真(2010)參考世界衛 生組織所贊助之HBSC跨國調查問卷,並將進行修改為適用於臺灣學童,

其目的為了解近六個月是否出現頭痛、胃痛、背痛、心情不好、易緊張、

易怒、睡不著及頭暈等症狀以測量研究對象身心抱怨之情形。

以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之定義為概念架構,並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 成人研究作為支持,進而設計此孩童健康問卷(Child Health Questionnaire, CHQ-PF50),共計50題,其主要評估孩童身體、心理和社會之健康

(Wilkins-Shurmer et al., 2003)。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自殺防治中心(2012)委託台灣大學李明濱教授

等人發展「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

幫助民眾不僅成人還有孩童,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況,迅速了解個人之心 理照護需求,近而提供所需心理衛生服務。填表時,請填答者依據最近 一星期(包含當日)之情況,圈選最能代表個人情況的答案,即可測出 近期心理健康的狀況。

董氏基金會(2012)針對18歲以下青少年設計「青少年憂鬱情緒自 我檢視表」,以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此量表並題目不多,以方便青少 年迅速測量最近的心理健康狀態。

由上可知,測量身心症狀的項目包含生理症狀與心理症狀等健康指 標。本研究對於身心症狀狀態的評量採用林佑真(2010)參考世界衛生 組織所贊助之HBSC跨國調查問卷,並將題目進行修改,問卷內容包含最 近六個月內是否曾發生頭痛、胃痛、背痛、睡不著、頭昏等生理症狀,

以及心情變得不好、較以前易怒、易緊張等心理症狀。測量結果可瞭解 研究對象身心症狀的情形,並與其他國內外學童身心症狀之發生情形作 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