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PRECEDE-PROCEED 模式及應用

一、PRECEDE-PROCEED 模式簡介

1980年代由Green & Kreuter共同發展出PRECEDE模式,由下列字的 字首所組成: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意指「教育性診斷和 評估的傾向、增強、和使能因素」。此模式是以流行病學、社會學、行為 和教育科學及健康管理學為基礎,並進一步探討、解釋與預測健康行為,

以作為社區分析與計畫發展的基本架構。無論是用於疾病的初級、次級、

三級預防,其目的皆在於藉由發展健康的行為型態來縮短疾病過程或增 進生活滿意度。為使PRECEDE 模式架構成為PRECEDE-PROCEED模 式,評估計畫執行之後的結果與衝擊完整化,於1991年加進PROCEED

(policy, 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是指教育及環境發展之政策、法規及組織 的構面。於2005年將PRECEDE-PROCEED模式的九個階段,修改為八個 階段,並於「流行病學、行為及環境評估」階段加入了「遺傳」,認為 遺傳因素與健康及傾向因素有關,且會影響健康行為,在規劃健康促進 計畫時應把遺傳因素考慮進去(Green & Kreuter, 1980、1991、2005)。

PRECEDE模式是以教育診斷為前提,並以採取適當介入措施的一連

串行為改變計畫(Green, et al., 1980)。PRECEDE模式強調診斷的動作,

包括了流行病學、行為和環境、教育和組織、行政和政策診斷等,以及 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帶來的衝擊與結果的評價。衡量面向包含環境 背景值、個人行為面、教育面、政策面以及實施面等多方面。

PRECEDE-PROCEED 模式認為執行一個健康促進計畫時應包含八個階 段,說明如下:

(二)第一階段:社會與生活品質評估及情況分析學評估(Social &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 Situational Analysis):

評估研究對象的ㄧ般性問題,藉由社會指標、對象的需求、期望或 問題測量其生活品質。社會指標可能是失業率、成就感、疏離感、自尊、

犯罪率、幸福感、敵意等。透過社會指標對其生活滿意度的測量,判斷 出問題的優先順序,做為制訂健康促進規劃時的依據。

(二)第二階段:流行病學評估:健康、行為及環境之評估(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 Health, 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選出影響生活品質的健康問題,如人口學指標或生理數據,包括:

生育率、罹病率、死亡率、殘障率、發生率、盛行率、分布情形、密度 及期間等,作為指標進行評估,以決定處理順序。確定引起健康問題的 行為、環境及遺傳因素,評估出影響行為的相關因素,包括遵從性、預

防性行為、消費型態及醫療利用率等。而環境因素,其評估指標包括:

經濟、物理、服務及社會指標,並可涵蓋環境的接近性、生產力、公平 性等。

(三)第三階段:教育及生態學評估(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對所發現健康狀態或生活品質改變的行為問題做導因的診斷,找出 影響行為的因素,對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進行明確且可以測量的調查,

一旦確立其行為導因後,再以各導因之影響程度作為教育介入順序之依 據。PRECEDE 模式所認為的行為導因包括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使能因素(enabling factors)與增強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

等三種,說明如下:

1.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通常先於行為的前置因素,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或願望,或是誘 發產生某行為的因素,大部分屬於心理層面,一般可把傾向因素看作個 人的偏愛,在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在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這種偏愛不 是趨向於有利的健康相關行為就是趨向於不利的健康相關行為。促進或 妨礙行為改變動機的因素,包括知識、態度、價值觀、信念、認知、對 需要的感覺和能力、自信心或自我效能等等。

2.使能因素(Enabling Factor):

促使行為動機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素,即指實際執行行為時的影響 因素,為實現或達到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在教育過程中如不考 慮促成因素,行為的目標就可能達不到。人群的健康相關行為與當地醫 療服務、資源的可得性和是否方便有很大的關係和影響,包括兩個層面:

(1)個人資源:如家庭收入、存款、健康保險或是否有固定就醫資源等;

(2)社會資源:如社區醫療資源的多寡、醫療資源的可近性、醫療服務 價格、就醫時間、候診時間、醫療專業人員技術水準,醫療設備充足情 形,政府的法令等等。

3.增強因素(Reinforcing Factor):

根據Bandura(1977)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在 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會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學習者會經由觀察楷模 人物的行為進而模仿。增強因素多指與個體行為有直接影響的人(如同 儕、父母親、親戚、同儕、老師、雇主、健康提供者、社區領導者、決 策者等)的態度與行為。執行行為時所遭受到他人的正面或負面回饋、

社會支持、健康照護提供者的勸告與回饋、行為的生理結果、行為後有 害的結果或處罰、電視中偶像人物的行為或迷人的廣告,都是可能會加 强(或减弱)某種行為的因素,會使某種行為得以鞏固或增强、淡化或

消除。

(四)第四階段:行政、政策的評估及介入校正(Administrative & Polic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lignment):

此階段重點在於經由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了解,來訂 立衛生教育計畫,同時考量環境中組織政策、條例及可運用之資源、時 間限制等考量因素的配合,決定出可以促進正向行為的有效處置方式,

規劃的目標在於使人群自願地改變行為和環境。

(五)第五階段:執行(Implementation):

依據上述收集資料配合模式執行計畫。

(六)第六階段:過程評值(Process evaluation):

在整個計畫執行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及困難並修正計畫內容,使 計畫執行更有效果。

(七)第七階段:中期目標評值(Evaluation of intermediate objectives):

評估計畫對目標行為的立即影響,通常指的是對傾向因素及增強因 素的效果。

(八)第八階段:最終目標評價(Evaluation of ultimate goals):

評價是否達到社會診斷的指標,即生活品質的提昇。

2-1 PRECEDE-PROCEED 模式

二、運用PRECEDE-PROCEED 模式之相關研究

PRECEDE-PROCEED 模式被廣泛運用於有關健康促進與經由衛生

認為此模式可反映出疾病與健康本質及相關資源情況,使計畫做更有組 織的變化,以有效引起行為之改變(Jenny, 1993)。如台北市有偶婦女接 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影響因素之探討(簡大任、季瑋珠,1995)、從PRECEDE 模式中教育與行為診斷來探討青少年事故傷害發生之影響因素(王國 川,1997)、氣喘兒童父母自我處理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蔣立琦,

1998)、以 PRECEDE 模式探討五專生愛滋病預防行為意圖(王秀媞、王 瑞霞,2000)、有關國中學生對菸害防制法之遵行意願與遵行行為相關因 素研究(陳霈儒,2000)、由 PRECEDE 模式探討女性藥癮患者的愛滋病 篩檢行為(盧幸馡,2000)、母親預防幼兒跌落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黃 雅惠,2002)、吸菸與不吸菸高職進修學校女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韓玉 柑,2004)、研究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PRECEDE-PROCEED 模式之應用(黃貝玉,2004)、運用 PRECEDE 模式分析老人生活滿意度 之多重因素結構(賴玫娟,2005)。國外研究如Alteneder, Price, Telljohann, Didion and Locher,(1992)以 PRECEDE 模式為研究架構,針對國中生進 行愛滋病的知識、態度及信念的研究探討;Clarke, Frankish and Green

(1997)以 PRECEDE 模式來界定影響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因素,來診斷 外在環境因素對於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參考,以上研究皆認為

PRECEDE-PROCEED 模式能針對衛生教育計畫、介入措施及評價,提供

一個明確的指引與良好的診斷工具,亦是問題分析的精密方法,而 PRECEDE-PROCEED 模式中,第三階段的教育及生態學評估,更是進行 教育需求評估常被藉以運用的部分。故本研究擬採用

PRECEDE-PROCEED 模式來探討影響兒童身心症狀之因素,以了解影響 身心症狀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期望能有效提出相關衛生 計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