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國樑 博士 曾治乾 博士. 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The study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one County of Central Taiwan. 研究生:王辰瑄 撰 中華民國一 0 一年十二月.

(2)

(3) 誌. 謝. 兩年半的研究所生涯,以臻告一段落了,有著欣慰、有著感恩、有 著不捨。回首當時考取師大衛教所的喜悅,剛入學的期待,以及現在收 成的喜悅,這一切都要感謝許多人對我的幫助。 此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葉國樑老師與曾 治乾老師。在研究過程中,兩位老師以他豐富的學術涵養,始終用耐心、 包容心與笑容指導資質駑鈍的我,讓學習感到沒有負擔卻滿滿的收穫, 引導我在研究領域上一步一步的向前進,一步一步的完成我的論文,真 的非常感謝!還有口試委員陳錫琦老師,感謝您百忙中撥冗指導論文, 給予我許多建議、指教與鼓勵,讓我的論文更加詳實完整。 我也要感謝協助我問卷專家效度審查之學者,彰化縣平和國小林水 木校長,弘光科大陳淑齡主任、張彩秀老師、趙淑員老師,中州科大劉 秀枝學姊,以及我的兩位指導教授-葉國樑老師與曾治乾老師,他們利用 自己的時間,協助我進行問卷審查,並賜予我十分寶貴的意見,使我得 以完成問卷的定稿。 而我的同學們在這段時間給予了很多的協助,我要特別感謝賴冠菁 同學、何儀真同學、陳意蓁同學、許紋雀同學、傅文錦同學,由於大家 的協助與激勵,得以順利繼續;除此要特別感謝我們所上的高振楠助教, 他不辭勞苦幫我們處理很多行政事務上的問題;也要感謝彰化市國小的.

(4) 校護姊妹們以及老師們在研究過程中的鼓勵及問卷調查的協助,郭俊東 學長也熱心的輔導我論文的寫作,特別是我的學姊林司曼護理師,在工 作上、課業上,全力支持與協助我,才能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最後,我要向我身邊最親愛的人獻上最真誠的感謝,爸爸、媽媽、 姊姊、阿姨、紫吟及益昇的關心與鼓勵,雖然有些時候我總是恣意而為, 但那是因為有你們滿滿的支持與關愛,我才能這樣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 業。 未來,我會繼續努力著,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疼愛與鼓勵,謹 此論文,獻給所有愛我的人,誠心的感謝你們! 王辰瑄 謹誌 民國一 O 一年十二月.

(5) 摘. 要. 本研究探討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 究。研究選取 101 學年度上學期彰化市智類國民小學共 10 所,就讀五、 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 567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553 份,有 效回收率達 97.5%。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在傾向因素中,自尊與壓力調適行為呈中間偏正向;課業表現,呈 中間偏滿意。自尊、課業表現與身心症狀間呈負相關。研究對象中, 五年級、不與父母同住、自尊程度越低、課業表現不佳,身心症狀 情形越嚴重。 二、在使能因素中,輔導機制與學習關懷呈中間偏滿意。輔導機制與身 心症狀間呈負相關。 三、在增強因素中,家長管教態度以開明權威為最多;親子關係呈中間 偏親密;家人支持、師長支持及同學或朋友支持皆呈中間偏高支持, 以家人支持為最高。父母管教態度為專制權威其身心症狀情形較嚴 重。親子關係、家人支持、師長支持與身心症狀間呈負相關。 四、研究對象在過去六個月內身心症狀,幾乎每天發生之症狀以心情不 好、易生氣、睡不著、易緊張等四項的頻率為最高;有 74.3%的學童 曾發生過一種以上身心症狀。 五、年級、家庭結構、自尊、輔導機制、父母管教態度中忽視冷漠、親.

(6) 子關係、同學或朋友支持能預測身心症狀發生頻率,其解釋力為 13.3%;自尊能預測身心症狀發生總數,其解釋力為 4.7%;在身心症 狀發生頻率或發生總數皆以自尊最具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學生、家庭、學校與未 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小學童、身心症狀、PRECEDE-PROCEED 模式.

(7) The study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one County of Central Taiw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one County Taiwan. We chos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from ten wisdom class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who study in 2012-2013 school year as the population in this research.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a sample of 567 students with 553 returned (97.5% response rat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 In the respect of Predisposing factors, the level of subjects' self-esteem, stress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ere above average.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subjects who are the fifth graders, living without their parents, the less of self-esteem or bad for academic performance have the poor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2. For Enabling factors, the level of subjects' teaching-counseling mechanism and learning care were above average.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ere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teaching-counseling mechanism. 3. For Reinforcing factors, among the 4 ingredient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the highest was authoritativ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amily support, teachers support and friends support were above average. Among the social support, the highest was family support. Psychosomatic.

(8) symptoms were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amily support, and teachers support. Therefore, the authoritarian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have the poor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 4. The objects in the past six months were feeling low, irritable-bad temper, sleep difficulties and nervous what are four symptoms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almost everyday. 74.3% of the object psychosomatic symptoms occurred in more than one. 5. In the study, the grader, family structure, self-esteem, teaching-counseling mechanism, the neglecting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riends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frequency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with the R square value of 13.3 %. Then, the self-esteem in the stud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mount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with the R square value of 4.7%. Both of them, self-esteem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inally, propose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for students, familie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Key Word: school children、psychosomatic symptoms、 PRECEDE-PROCEED model.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身心症狀........................................................ 15 第二節 PRECEDE-PROCEED 模式及應用 ............................................. 21 第三節 身心症狀的相關因素....................................................................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1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傾向、使能及增強因素的分佈情形........................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身心症狀的現況............................................................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傾向、使能、增強因素與身心症狀之關係 ........... 72 第四節 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的重要預測因子............................................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資料......................................................................................................... 96 一、中文文獻 ............................................................................................. 96 二、英文文獻 ........................................................................................... 105 附錄 ............................................................................................................... 11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15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1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5.

(11) 表. 目 次. 表 3-1 樣本之學校名稱、問卷回收分析表 ................................................. 41 表 3-2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 43 表 3-3 教育指數對照表.................................................................................. 44 表 3-4 職業等級分類表.................................................................................. 44 表 3-5 研究工具之信度考驗 ......................................................................... 54 表 3-6 各變項計分方式.................................................................................. 56 表 4-1 各變項(類別變項)的分布情形 ..................................................... 68 表 4-2 各變項(連續變項)的分布情形 ..................................................... 69 表 4-3 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頻率分布情形 ................................................. 72 表 4-4 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發生總數分布情形 ......................................... 72 表 4-5 各變項(類別變項)與身心症狀之變項分析 ................................. 79 表 4-6 各變項(連續變項)之相關分析 ..................................................... 81 表 4-7 類別變項轉換虛擬變項表 ................................................................. 85 表 4-8 研究對象身心症狀發生頻率與總數預測變項之共線性分析表 ..... 86 表 4-9 影響兒童身心症狀頻率重要因素之迴歸分析 ................................. 87 表 4-10 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總數重要因素之迴歸分析 ............................... 88.

(12) 圖. 目 次. 圖 2-1 PRECEDE-PROCEED 模式 ............................................................... 26 圖 3-1 研究架構概念圖.................................................................................. 39.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與第五節名詞解釋,茲敘述於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1 年訂定該年的 健康主題為「心理衛生」 ,並以「心理衛生:新的了解、新的希望」向全 球公告,指出心理衛生議題包括心理健康為身心健康的基礎,呼籲人們 重視心理的健康。更進一步報告,憂鬱症於 2004 年排名影響全世界健康 因素第三名,且預計於 2030 年位居首位。精神疾病已是全球普遍的疾病, 其經濟影響,不僅增加國家的醫療費用,亦失去工作生產力、家庭和個 人收入,更是家庭與社會負擔的主要來源。許多年輕人都因精神疾病, 影響其終身的前景。並於 2012 年世界心理衛生日宣告:「精神疾病為全 球金融危機,心理健康是經濟生產力和人民福祉重要的組成(WHO, 2012) 。精神疾病是可被確實診斷加以治療,並非不可治癒,且其預防及 治療效果良好,因此宣示 21 世紀心理衛生為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兒童 與青少年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與壓力,因此在此階段容易發生心理與精 神疾病,而青少年憂鬱症和成人憂鬱症最大的不同其主要情緒表現為易 怒,另外更可能合併行為偏差(Lewinsohn, Clarke, Seeley & Rohde, 1.

(14) 1994)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展,深切的影響成年之後的健康與行 為,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的專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應特別關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WHO, 2003)。 根據我國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青少年事務促進專案小組 (2008)針對青少年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就壓力引起的心 理狀況而言,在國中部分,比例最高的依序為不能專心(5.3%) 、焦慮擔 心(5.1%)、想要大叫摔東西(5.1%),而在高中職五專部分,則依序為 不能專心(16.3%) 、鬱卒(11.4%) 、焦慮擔心(9.3%) 。至於在身心狀況 上,「經常有」其比例最高的是肌肉酸痛(國中生 4.0%、高中職五專 6.5%) 、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國中生 3.9%、高中職五專 5.5%) 。民國 九十八年 10-14 歲的青少年每十萬人口就有 6 人自殺身亡,而蓄意自我傷 害(自殺)行為已列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四名(行政院衛生署統計 室,2012) 。 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05)結果顯示,在台灣地區 4 歲以上未滿 12 歲兒童當中,日常生活行為問題,以「不易專心、易分心」之比例最高, 男童為 66.5%,女童為 53.6%,其次為「說謊、欺騙」,男童為 39.8%, 女童為 32.7%,「緊張、容易受驚嚇、神經質」又次之,男童為 27.9%, 女童為 31.5%。再其次依序為「不快樂、悲傷、或沮喪」(男童為 20.8%, 2.

(15) 女童為 19.0%)、「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有困難」(男童為 12.7%,女童為 11.6%)。男童出現以上各項日常生活行為問題之比例,除「緊張、容易 受驚嚇、神經質」外,均普遍高於女童。 所謂「身心症狀」 (psychosomatic symptoms)並非全然是心理疾病所 造成。一般而言,它可分為兩大類: (一)原先就有的生理疾病,如患有 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當面臨生活壓力時,引發錯 綜複雜的情緒變化,且間接惡化了原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 嚴重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 (二)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但卻有胃 脹、胸悶、疼痛、心悸等問題(洪文綺,2006) 。兒童因非器質性疾病所 產生的身心抱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些症狀影響著學童的生活作息、 發展及身心健康,亦耗費家庭資源與醫療服務的社會成本(Frare, Axia & Battistella, 2002) 。 兒童身心症狀主訴是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指標之一,學齡期兒童正值 社交能力發展時期,當兒童感到被拒絕、疏離、孤立時,可能因而表現 出憤世嫉俗的態度(引自洪文綺,2006) ,影響社交或與他人建立親密關 係,因此造成憂鬱、情感失調等症狀,嚴重妨礙其身心的發展。無論從 健康方面考量,或從經濟效益考量,重視兒童身心健康對於心理衛生工 作有莫大的助益。 3.

(16) 美國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總署(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所出版的「美國 2000 年心理健 康統計」即指出:5-17 歲兒童青少年當中,有 8.2%的人罹患有精神上的 問題或行為的障礙。若以 8.2%的心理疾病流行率推估,在我國兒童與青 少年當中,即有約 31 萬學童與青少年需要心理衛生服務的協助。可估算 我國有相當高比率的兒童與青少年的潛在危險群正承受心理疾病、情緒 困擾與行為障礙的風險(引自林家興,2002) 。 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資源包括專業人力經費預算,運用在兒童與青 少年相對上十分不足。整體心理衛生工作中,兒童與青少年相對處於弱 勢地位(林家興,2002) 。近年來自殺年齡層大幅下降,兒童心理健康問 題亮起紅燈,若能盡早了解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建構有效的促進 與防治策略,強化其心理健康,減少偏差行為的發生與缺憾(洪文綺, 2006)。 然而,檢視目前針對身心症狀之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多為國中、 高中職、大專院校及大學生,鮮少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另外, 過去研究在探討影響身心症狀之相關因素時,較少探討學校層面對於身 心症狀是否造成影響。 兒童心理衛生議題已受到全球的重視,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其心理 4.

(17) 衛生工作面臨了許多的挑戰,校園霸凌事件、自殺與憂鬱症比例,亦有 增加趨勢,這將是社會所潛藏的重大危機(林家興,2002;王昱婷,2010; 洪文綺,2006) 。WHO(2003)呼籲必須正視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並應儘早提出改善策略。誠如上述,心理健康之促進及預防對於兒童與 青少年時期之發展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亦為不可輕忽的重要時刻,因此 本研究將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探討影響身心症狀之因素,了解學齡期兒 童的心理狀況,並進一步促進及改善其身心健康,亦可作為擬定預防措 施之參考,使兒童得到更好的照護,促進其心理健康。.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以上所述,本研究根據 Green & Kreuter(2005)的 PRECEDEPROCEED 模式之教育及生態學評估(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ssess ment),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影響身心症狀之因素,具體陳述本研究 目的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分佈情形。 二、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的現況。 三、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增強因素與兒童身心症狀的關係。 四、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的重要預測因子。. 5.

(1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欲探討之問題列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分佈情形為何? 1-1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質(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 之分佈情形為何? 1-2 研究對象的心理因素(自尊、壓力調適) 、課業表現之分佈情形為何? 1-3 研究對象對於學校友善校園(輔導機制與學習關懷)實施之情形為 何? 1-4 研究對象其家庭層面因素(父母管教態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家 人支持、師長支持、同學或朋友支持)之情形為何? 二、研究對象目前身心症狀情形為何? 2-1 研究對象的身心症狀發生頻率之分佈情形為何? 2-2 研究對象的身心症狀發生總數之分佈情形為何? 三、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增強因素與兒童身心症狀的關聯 性為何? 3-1 不同的傾向因素(社會人口學特質、社會心理因素、課業表現)與兒 童身心症狀間之關係如何? 3-2 不同的使能因素(友善校園)與兒童身心症狀間之關係如何? 6.

(19) 3-3 不同的增強因素(家庭層面、社會支持)與兒童身心症狀間之關係如 何? 四、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增強因素等因素中,何者對影響 兒童身心症狀最有預測力?.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假設: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質(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 構)對兒童身心症狀間達統計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自尊、壓力調適)、課業表現與兒童身 心症狀間達統計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對友善校園(輔導機制、學習關懷)與兒童身心症狀間達 統計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其家庭層面因素(父母管教態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 (家人支持、師長支持、同學或朋友支持)與兒童身心症狀間達統 計顯著相關。 五、研究對象的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增強因素對影響兒童身心症狀有 顯著的解釋力。. 7.

(2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身心症狀 根據 Natvig & Albrektsen(1999)將身心症狀定義為主觀的身體不 適,如頭痛、胃痛、背痛、頭暈,以及心理抱怨如感覺情緒低落、焦躁、 緊張或睡眠困難。上述所列出的症狀是心理生理反應壓力、焦慮和抑鬱 之結果(Smith, 1986)。心理症狀的測量包括了身心及心理症狀,身心 症狀包括無活力、頭痛等;心理症狀則包括緊張、憂鬱、焦慮等,身體 和身心症狀的主要區分在於身心症狀反映的心理問題下的身體症狀。根 據文獻指出身心症狀多達數十種,綜合研究指出學童較容易發生的身心 症狀包括有:頭痛、胃痛、心情不好等,依其排序,選出兒童較常發生 五項的症狀如:頭痛、胃痛、背痛、睡不著、頭昏作為評斷的指標。除 身心症狀外,心理症狀如:心情不好、容易緊張、易怒等作為指標項目。 本研究的身心症狀是指學童自我覺察在最近六個月內是否有頭痛、胃 痛、背痛、心情不好、容易緊張、易怒、睡不著及頭昏等八項症狀,以 學童自我覺察是否發生該項症狀,以及發生症狀的頻率作為身心症狀的 觀察指標。症狀總數及以是否發生該症狀計分,有發生給 1 分,未發生 計 0 分。將所有八項症狀之分數合計,最高分為 8 分,即八項症狀均發 生過,依此類推。另一項指標為症狀發生的頻率,亦可視為症狀發生的 8.

(21) 嚴重性,選項以很少從未至幾乎每天發生,依 0 至 4 給分,總分越高代 表發生頻率越高,顯示該症狀的情形越嚴重。 二、社會人口學特質 包括家庭社經地位以及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乃家庭社會經濟地 位之簡稱,指學童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父母的職業。本 研究所指的家庭社經地位係參考林生傳(2005)修訂自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所提出之「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的計算方法,將家長的教育 程度和職業類別,各分為五個等級,採父母中較高的一方列入計算,兩 者形成社經地位,在等級分法中,社經地位類別分別為:高社經地位、 中社經地位及低社經地位。家庭結構則以與父母居住情形則詢問孩童是 否與父母同住(雙親家庭)、僅與父同(單親家庭)僅與母同住(單親 家庭)、與其他親人同住(其他)等四項情形,將以上四項區分為兩大 類:與父母同住計 1 分,不與父母同住計 0 分。 三、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研究個人的思想、感 受和行為如何會受到旁人(無論是實際存在,或只是想像中存在的)所 影響。其內容注重個人在社會中的調適行為及整個社會情境的背景。而 自尊(self-esteem)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核心,係指一個人對其自身 9.

(22) 價值的評估,其是自我概念中評價的部分。自尊是全面性的評估,是綜 合了自己對自我各方面的評價,自尊較低者對自我的看法較為負面,較 常沉溺在不愉快的情緒之中,易有情緒困擾包括焦慮、憂鬱、易怒、不 快樂、失眠、或其他身心症狀(李美枝,2002) 。根據Engel(1977)提出 的生物心理社會學模式,係綜合生物觀點、心理學特徵及社會因素,以 探討對心理健康之影響,其由壓力理論的論點出發,為考慮個體和環境 資源和調適策略的應用,面對生活壓力事件,採取之對應方式。當個體 有正向的調適時,則會傾向健康方向;反之,若壓力太大或是負向調適, 則個體傾於負面反應,將導致症狀甚至疾病的發生。 本研究以個人的社會心理健康相關因素如:自尊及壓力調適作為潛 在變項。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特質進行主觀性評價,本研究以兒童 在 Rosenberg(1965)所編製之「自尊量表」得分為自尊的指標,共有 5 題,受試學童得分越高,表示自尊越高;反之,表示其自尊越低。 本研究所指稱的壓力調適是當個人面對壓力情境時,所採行的因應 方式,包括:面對壓力能減輕困擾、適時放鬆自己以及找人幫忙解決壓 力事件等五題。總計得分越高,表示學童因應壓力能力越佳。. 10.

(23) 四、課業表現 本研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贊助 HBSC(1997-1998)之跨國調查問卷 中課業表現是指學生對於自己在學校課業上的表現及看法,對自我於學 業上表現之評價,分數越高顯示學童對課業表現越佳。 五、友善校園 本研究之「友善校園」依據教育部 2005 年頒布之「友善校園總體營 造計畫」取其主要的精神內涵及措施加以闡述,其計畫目標為:體現生 命價值的安全校園、建立多元開放的平等校園、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 園、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與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以「學生輔導新體制」、「性別平等教 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為四大實施介面。再由此四大介面 引進資源,整合發展三十三項重點措施,各縣市政府據此擬定實施計畫。 本研究所指的「友善校園」,是就「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所推動的 相關策略。取其與國民小學相關部份將其內涵分為兩個向度,分別為輔 導機制與學習關懷,其得分愈高代表實施滿意度愈佳。 六、家庭層面因素 家庭層面因素是指家庭中影響學童身心症狀表現的相關因素,由於 父母管教態度影響學童的身心健康與行為表現,而親子間的關係亦對學 11.

(24) 童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本研究之父母管教態度,依 MacCoby 與 Martin 在 1983 年所提出的兩個向度:父母反應(response)及父母要求(demand) 作為評量的指標,「反應」所指的是父母親對子女生活作息或行為表現 的支持與鼓勵,而「要求」所指的是父母對子女生活作息或行為表現的 規定與限制。親子關係則依據陳光安(2009)所指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 女之間的關係,透過雙方互動歷程所構成的人際關係,是一種父母與子 女之間的互動過程,包括情感之交流、溝通、依賴、信任、對待方式、 凝聚力等,基本上是一種親子間在情感上的交互作用歷程,與一種互相 影響的對待行為方式。本研究則以凝聚力與溝通構成親子關係。根據以 上之研究,本研究選擇父母管教態度(父母反應和父母要求)、親子關 係(凝聚力、溝通),共兩項因素,形成家庭層面因素的潛在變項。 七、社會支持 根據何雪珍(1996)定義社會支持為個人經由人際互動後,主觀感 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尊重的,在互相盡義務的團體中,獲得情緒、資 訊及工具等向度的滿足,增加個人因應能力,進而肯定自我價值。本研 究所指社會支持是指學童透過與他人或團體的互動中,而獲得情緒或實 質上的幫助支持,以滿足個人需求及增進適應壓力的能力。本研究中, 社會支持分為兩個面向來測量:支持的來源和支持的內容性質。支持的 12.

(25) 來源包括家人、師長和同學或朋友,支持的內容性質包括情緒陪伴性支 持和訊息性支持。國小學童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是指受試學生在三種「社 會支持量表」(家人、師長和同學或朋友)上的得分情形,得分越高, 代表所得到的協助越多,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如下: 一、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屬於橫斷式的調查研究,故無法提供因果關係推論上的確切 證據。 二、研究對象限制 本研究僅以彰化縣彰化市學校屬於智類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 研究對象,未包含其他年級以及仁類、勇類之國小學童。故所得結果只 能推論至母群體,無法外推到此時期的全部學生及其他縣市之國小學童。 三、研究工具限制 本研究所測得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心症狀現況、影響身心症狀之傾 向因素(社會人口學特質、社會心理因素、課業表現)、使能因素(友 善校園)、增強因素(家庭層面、社會支持)及個人背景等資料,僅限 於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13.

(26)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與研究主題相關之文獻加以整理探討,共分三節,包括第 一節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身心症狀、第二節 PRECEDE-PROCEED 模式及應 用、第三節影響身心症狀的相關因素,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身心症狀 一、依發展來看兒童身心症狀 以心理學來說,兒童是介於嬰兒期到青春期這階段,而兒童期又分 為兒童早期(2-6 歲)和兒童晚期(6-12 歲)兩階段。兒童時期的發展是 個體一生發展的基礎,而兒童期亦是可塑性最高的時期,若此階段在生 長適應歷程中發生困難,可能產生行為困擾與身心症狀。 兒童期的心理發展狀況,不僅對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或終其一生 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精神分析派學者 Freud(1924)特別強調,一個人的 人格是由幼年經驗所決定的。而發展因理學理論也認為,每個人的人格 是自幼逐漸發展而成,至青少年期即大致定型。Erikson(1963)認為兒 童在此時期若朝向負向發展,如所選擇的方案或職務超乎自己的能力而 導致失敗的經驗層層相疊;或者是父母的期望與兒童的準備度不相吻 合,兒童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備受壓力;亦或是學齡兒童的成就與他 人做過度的比較時,讓兒童信心大失等,因此造成社會發展能力不足而 15.

(28) 產生身心上的障礙或問題。就 Erikson 的發展危機論與 Havighurst(1972) 的發展任務論而言,國小學生倘若未能安然度過發展危機與達成發展任 務,將產生行為困擾或身心方面的障礙。在孩童成長過程中,個體內在 與外在環境不斷互動,當無法採取有效的因應行為以滿足內在需求和克 服外在壓力,個體將處於不和諧的狀態,即可能形成行為困擾和身心反 應。 二、身心症狀與行為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西元 2020 年以前,憂鬱症將是心血管疾 病以外導致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因素,而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癌症」 (Holden, 2000)。年輕人罹患憂鬱症的頻率也逐漸增加(Leon, Kleman, & Wirkramaratne, 1993)且疾病的發生年齡也逐漸下降(Fombonne, 1998),由此可見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已是全球所關注的議題。 從自殺率來看,由於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較過去多。 自殺率在台灣十年成長迅速,目前已攀升至十大死因第九名,以民國九 十九年 10-14 歲的青少年每十萬人口就有 6 人自殺身亡,而蓄意自我傷害 (自殺)行為已列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四名。Meyer 和 Salmon(1988) 指出,除老年人外,與其他年齡層相較下,孩童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 群,可見對於現代孩童在心理健康的照護上,更因注入更多的心力。心 16.

(29) 理健康為身心健康的基礎,若能促進心理健康病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將 對未來生活適應以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維護,有正向的影響與幫助(洪 文綺,2006)。 我國心理疾病及偏差行為的相關調查研究,從國內的相關文獻中發 現我國青少年罹患生活困擾或行為障礙的比例相當高。如:行政院主計 處(2009)統計我國有 57.44%的青少年有生活困擾,其包括學業、工作、 健康與心理問題。內政部警政署(2009)「全般刑案」統計資料顯示, 從 2007 年至 2009 年間,12 歲至 17 歲之少年犯罪人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且每年約以 3.6%的幅度成長。在藥物濫用方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08)針對國民中學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成果報告顯示,有 24%的國 中生曾經抽菸;55%的國中生曾經喝酒;有 5%曾經嚼食檳榔;1%曾使用 毒品。一般青少年面對壓力較多會出現身心症狀,其中以憂鬱情緒最為 明顯,亦會有不利健康之行為出現,如吸菸、嚼檳榔和飲酒等。由上述 可知,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確實有許多問題的存在,心理疾病及 偏差行為的產生,需要於兒童時期及早發現問題所在,並介入心理衛生 服務。 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衛生狀況已經是世界所共同關注的焦點,由國 內外資料均顯示兒童發生身心症狀之比率日漸上升,其身心健康與生活 17.

(30) 品質皆受到影響。心理衛生問題將導致兒童虐待、兒童青少年暴力與犯 罪、兒童青少年自殺、厭食障礙及藥物濫用等情形持續增加(宋維村, 1996)。由此可見,兒童與青少年所承受的心理疾病、情緒困擾及行為 障礙,已不容忽視,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均應多加以關注。 三、身心症狀的測量 身心症狀難以作精確和客觀地評斷,於量化研究中發展多元測量身 健康之問卷和量表,以下為常見測量身心健康之量表整理: Cassidy and Taylor(2005)針對12-15歲的孩童和McNameea, Lloydb, and Schubotz(2008)針對16歲的孩童進行測量,皆使用Goldberg之12題 項一般健康問卷(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此問 卷利用自我陳述的方式以檢視最近幾週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之 狀態,其具良好的信、效度。 國內學者李欣瑩(2001)、張秋蘭(2000)針對國中生和高中職生 的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使用一般健康量表,共計28題,採Likert式五點 量尺計分,此量表共分為生理症狀、焦慮和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和嚴 重憂鬱等四個向度。並要求受試者回想近期一段時間內其身心健康之情 形,於符合實際情況之題目作圈選填答,得分越高,則身心健康狀況越 差;反之,表示身心健康狀況越佳。 18.

(31) Menesini et al.(2009)和Alikasifoglu et al.(2007)曾採用的青少年 自我陳述問卷(Youth Self Report, YSR),此專門測量年齡為11-18歲青 少年之社會心理問題。此量表源於美國,並被翻譯為多種語言,YSR問 卷採Likert式三點量尺計分,共有一百多題,其中包括內向害羞、胃部不 適、焦慮和憂鬱、社會技能問題、思考問題、注意力問題、犯罪行為以 及攻擊行為八種測量向度。國內研究者趙小玲(1998)亦使用此量表針 對國小學童檢測內、外向性行為問題。除此之外,Rivers, Poteat, Noret, and Ashurst於2009年引用Derogatis(1994)青少年簡要症狀清單量表(Brief Symptom Inventory,BSI),共計53題,此為測量精神和心理症狀,內容包 括身體不適和強迫行為。洪文綺(2006)和林佑真(2010)參考世界衛 生組織所贊助之HBSC跨國調查問卷,並將進行修改為適用於臺灣學童, 其目的為了解近六個月是否出現頭痛、胃痛、背痛、心情不好、易緊張、 易怒、睡不著及頭暈等症狀以測量研究對象身心抱怨之情形。 以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之定義為概念架構,並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 成人研究作為支持,進而設計此孩童健康問卷(Child Health Questionnaire, CHQ-PF50),共計50題,其主要評估孩童身體、心理和社會之健康 (Wilkins-Shurmer et al., 2003)。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自殺防治中心(2012)委託台灣大學李明濱教授 19.

(32) 等人發展「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 幫助民眾不僅成人還有孩童,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況,迅速了解個人之心 理照護需求,近而提供所需心理衛生服務。填表時,請填答者依據最近 一星期(包含當日)之情況,圈選最能代表個人情況的答案,即可測出 近期心理健康的狀況。 董氏基金會(2012)針對18歲以下青少年設計「青少年憂鬱情緒自 我檢視表」,以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此量表並題目不多,以方便青少 年迅速測量最近的心理健康狀態。 由上可知,測量身心症狀的項目包含生理症狀與心理症狀等健康指 標。本研究對於身心症狀狀態的評量採用林佑真(2010)參考世界衛生 組織所贊助之HBSC跨國調查問卷,並將題目進行修改,問卷內容包含最 近六個月內是否曾發生頭痛、胃痛、背痛、睡不著、頭昏等生理症狀, 以及心情變得不好、較以前易怒、易緊張等心理症狀。測量結果可瞭解 研究對象身心症狀的情形,並與其他國內外學童身心症狀之發生情形作 比較。. 20.

(33) 第二節 PRECEDE-PROCEED 模式及應用 一、PRECEDE-PROCEED 模式簡介 1980年代由Green & Kreuter共同發展出PRECEDE模式,由下列字的 字首所組成: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意指「教育性診斷和 評估的傾向、增強、和使能因素」 。此模式是以流行病學、社會學、行為 和教育科學及健康管理學為基礎,並進一步探討、解釋與預測健康行為, 以作為社區分析與計畫發展的基本架構。無論是用於疾病的初級、次級、 三級預防,其目的皆在於藉由發展健康的行為型態來縮短疾病過程或增 進生活滿意度。為使PRECEDE 模式架構成為PRECEDE-PROCEED模 式,評估計畫執行之後的結果與衝擊完整化,於1991年加進PROCEED (policy, 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是指教育及環境發展之政策、法規及組織 的構面。於2005年將PRECEDE-PROCEED模式的九個階段,修改為八個 階段,並於「流行病學、行為及環境評估」階段加入了「遺傳」,認為 遺傳因素與健康及傾向因素有關,且會影響健康行為,在規劃健康促進 計畫時應把遺傳因素考慮進去(Green & Kreuter, 1980、1991、2005) 。 PRECEDE模式是以教育診斷為前提,並以採取適當介入措施的一連 21.

(34) 串行為改變計畫(Green, et al., 1980) 。PRECEDE模式強調診斷的動作, 包括了流行病學、行為和環境、教育和組織、行政和政策診斷等,以及 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帶來的衝擊與結果的評價。衡量面向包含環境 背景值、個人行為面、教育面、政策面以及實施面等多方面。 PRECEDE-PROCEED 模式認為執行一個健康促進計畫時應包含八個階 段,說明如下: (二)第一階段:社會與生活品質評估及情況分析學評估(Social &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 Situational Analysis): 評估研究對象的ㄧ般性問題,藉由社會指標、對象的需求、期望或 問題測量其生活品質。社會指標可能是失業率、成就感、疏離感、自尊、 犯罪率、幸福感、敵意等。透過社會指標對其生活滿意度的測量,判斷 出問題的優先順序,做為制訂健康促進規劃時的依據。 (二)第二階段:流行病學評估:健康、行為及環境之評估(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 Health, 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選出影響生活品質的健康問題,如人口學指標或生理數據,包括: 生育率、罹病率、死亡率、殘障率、發生率、盛行率、分布情形、密度 及期間等,作為指標進行評估,以決定處理順序。確定引起健康問題的 行為、環境及遺傳因素,評估出影響行為的相關因素,包括遵從性、預 22.

(35) 防性行為、消費型態及醫療利用率等。而環境因素,其評估指標包括: 經濟、物理、服務及社會指標,並可涵蓋環境的接近性、生產力、公平 性等。 (三)第三階段:教育及生態學評估(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對所發現健康狀態或生活品質改變的行為問題做導因的診斷,找出 影響行為的因素,對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進行明確且可以測量的調查, 一旦確立其行為導因後,再以各導因之影響程度作為教育介入順序之依 據。PRECEDE 模式所認為的行為導因包括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使能因素(enabling factors)與增強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 等三種,說明如下: 1.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通常先於行為的前置因素,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或願望,或是誘 發產生某行為的因素,大部分屬於心理層面,一般可把傾向因素看作個 人的偏愛,在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在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這種偏愛不 是趨向於有利的健康相關行為就是趨向於不利的健康相關行為。促進或 妨礙行為改變動機的因素,包括知識、態度、價值觀、信念、認知、對 需要的感覺和能力、自信心或自我效能等等。 23.

(36) 2.使能因素(Enabling Factor): 促使行為動機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素,即指實際執行行為時的影響 因素,為實現或達到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在教育過程中如不考 慮促成因素,行為的目標就可能達不到。人群的健康相關行為與當地醫 療服務、資源的可得性和是否方便有很大的關係和影響,包括兩個層面: (1)個人資源:如家庭收入、存款、健康保險或是否有固定就醫資源等; (2)社會資源:如社區醫療資源的多寡、醫療資源的可近性、醫療服務 價格、就醫時間、候診時間、醫療專業人員技術水準,醫療設備充足情 形,政府的法令等等。 3.增強因素(Reinforcing Factor): 根據Bandura(1977)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在 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會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學習者會經由觀察楷模 人物的行為進而模仿。增強因素多指與個體行為有直接影響的人(如同 儕、父母親、親戚、同儕、老師、雇主、健康提供者、社區領導者、決 策者等)的態度與行為。執行行為時所遭受到他人的正面或負面回饋、 社會支持、健康照護提供者的勸告與回饋、行為的生理結果、行為後有 害的結果或處罰、電視中偶像人物的行為或迷人的廣告,都是可能會加 强(或减弱)某種行為的因素,會使某種行為得以鞏固或增强、淡化或 24.

(37) 消除。 (四)第四階段:行政、政策的評估及介入校正(Administrative & Polic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lignment): 此階段重點在於經由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了解,來訂 立衛生教育計畫,同時考量環境中組織政策、條例及可運用之資源、時 間限制等考量因素的配合,決定出可以促進正向行為的有效處置方式, 規劃的目標在於使人群自願地改變行為和環境。 (五)第五階段:執行(Implementation): 依據上述收集資料配合模式執行計畫。 (六)第六階段:過程評值(Process evaluation): 在整個計畫執行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及困難並修正計畫內容,使 計畫執行更有效果。 (七)第七階段:中期目標評值(Evaluation of intermediate objectives): 評估計畫對目標行為的立即影響,通常指的是對傾向因素及增強因 素的效果。 (八)第八階段:最終目標評價(Evaluation of ultimate goals): 評價是否達到社會診斷的指標,即生活品質的提昇。. 25.

(38) 第四階段. 第二、三階段. 第一階段. 行政、政策的評估. 流行病學、教育及. 社會與生活品質. 及介入校正. 生態之評估. 評估及情況分析. 對每個目標. 對每個最終目標. 了解需求、資產、. (objective)評估. (goal)評估原因. 關切及渴望的事. 資源及政策. 及決定因素 設定優先順序. 評估改變的理論. 評估每個目標的. 及依據. 重要性及可行性. 遠景. 選擇程序,. 設定優先順序. 最終目標. 分配職位. (goal) 中期目標. 戰略. (objective). 戰術. 第五階段 執行. 第六階段. 第七階段. 第八階段. 過程評價. 中期目標評價. 最終目標評價. (objective). (goal). 圖 2-1 PRECEDE-PROCEED 模式. 二、運用 PRECEDE-PROCEED 模式之相關研究 PRECEDE-PROCEED 模式被廣泛運用於有關健康促進與經由衛生 教育改變健康相關行為、臨床應用、社區、學校健康及衛生政策等議題, 26.

(39) 認為此模式可反映出疾病與健康本質及相關資源情況,使計畫做更有組 織的變化,以有效引起行為之改變(Jenny, 1993)。如台北市有偶婦女接 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影響因素之探討(簡大任、季瑋珠,1995) 、從 PRECEDE 模式中教育與行為診斷來探討青少年事故傷害發生之影響因素(王國 川,1997)、氣喘兒童父母自我處理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蔣立琦, 1998) 、以 PRECEDE 模式探討五專生愛滋病預防行為意圖(王秀媞、王 瑞霞,2000) 、有關國中學生對菸害防制法之遵行意願與遵行行為相關因 素研究(陳霈儒,2000) 、由 PRECEDE 模式探討女性藥癮患者的愛滋病 篩檢行為(盧幸馡,2000) 、母親預防幼兒跌落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黃 雅惠,2002) 、吸菸與不吸菸高職進修學校女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韓玉 柑,2004)、研究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PRECEDE-PROCEED 模式之應用(黃貝玉,2004) 、運用 PRECEDE 模式分析老人生活滿意度 之多重因素結構(賴玫娟,2005) 。國外研究如 Alteneder, Price, Telljohann, Didion and Locher,(1992)以 PRECEDE 模式為研究架構,針對國中生進 行愛滋病的知識、態度及信念的研究探討;Clarke, Frankish and Green (1997)以 PRECEDE 模式來界定影響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因素,來診斷 外在環境因素對於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參考,以上研究皆認為 PRECEDE-PROCEED 模式能針對衛生教育計畫、介入措施及評價,提供 27.

(40) 一個明確的指引與良好的診斷工具,亦是問題分析的精密方法,而 PRECEDE-PROCEED 模式中,第三階段的教育及生態學評估,更是進行 教育需求評估常被藉以運用的部分。故本研究擬採用 PRECEDE-PROCEED 模式來探討影響兒童身心症狀之因素,以了解影響 身心症狀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期望能有效提出相關衛生 計畫。. 第三節 身心症狀的相關因素 依據 PRECEDE-PROCEED 模式中第三階段教育及生態學評估其行 為導因的概念,本研究參考過去的相關文獻,欲深入探討的傾向因素有 社會人口學特質(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 、社會心理因 素(自尊、壓力調) 、課業表現等因素;使能因素部份為友善校園(輔導 機制、學習關懷) ;增強因素包括家庭層面(父母管教態度、親子關係)、 社交狀態等變項。 一、傾向因素 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指的是行為動機的相關因素,可以增 加或阻礙個人執行新的健康行為或技巧或改變態度與信念的期望。除了 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外,也包括個人的知識、動機、態度、信念、價值觀 與自覺的需求和能力等(Green, & Kreuter, 2005);根據研究,主要包括 28.

(41) 有社會人口學特質(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結構)、社會心 理因素(自尊與壓力調適)以及課業表現。 (一)社會學人口學特質 1. 性別 Levin et al.(2007)針對青少年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其快樂 感、生活滿意度、自覺健康和自信程度較女性高;黃瑋玲於2008年指出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其憂鬱程度較高; 吳逸萱(2006)亦發現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男生嚴重。 綜合學者所提出影響身心健康相關因素其中包含性別(Lewinsohn, Clarke, Seeley & Rohde, 1994;Patten et al., 1997;張高賓等人,2007;張杏 如、胡幼慧,1993) 。亦有學者指出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狀上,並無 任何性別差異的存在(Buchbauer, 1999; Gjerde, Block, 1991) 。可知性別 會對身心健康有影響,但又似乎不是那麼直接,因此可探究此變項對兒 童身心症狀的關係與強度。 2. 年級 Rice、Harold及Thapar(2002)針對兒童及青少年(8-17歲)的憂鬱 情緒進行研究,發現憂鬱情緒會隨著年齡的差異有所不同。Levin et al. (2007)研究發現,青少年其快樂感、生活滿意度、自覺健康和自信皆 29.

(42) 因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年紀越小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則呈現較佳之狀 態;黃禎貞(2007)研究結果亦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狀況於年齡上具 顯著的差異,年齡較大其心理健康之狀態較為不佳;吳逸萱(2006)研 究也發現青少年年齡越小,心理健康問題較少。張高賓等人(2007)進 行台灣地區兒童憂鬱流行率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級兒童在憂鬱篩選量 表的差異上達到顯著水準,可得知年齡確實能顯著影響身心健康。 3.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與身心症狀間之關係,國外有研究顯示在父母在社會 上的經濟地位將會影響子女行為,也就是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對於子女身 心症狀的影響研究常有不一樣的結果(Schwab & Traven, 1979; Helmen, 1994; Hagquist, 1997) 。其中 Schwab & Traven(1979)比較黑人與白人青 少年的身心症狀情形,結果顯示黑人青少年有較多的身心症狀,其原因 與黑人家庭之經濟況有相關性,並指出較低社經地位者,身心症狀的好 發率較高。可見家庭的社經地位對於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可能有間接的 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4. 家庭結構 不同家庭結構包括雙親、單親、繼親、隔代教養等家庭狀況,許多 學者認為「父母婚姻狀態」會影響兒童憂鬱情緒的產生。王黛玉(2004) 30.

(43) 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國中生有不同程度的憂鬱傾向。國內學者張 高賓等人(2007)針對台灣地區兒童憂鬱流行率進行調查,亦發現不同 家庭結構兒童在憂鬱篩檢量表的差異上達到顯著水準,其中以繼親家庭 子女其憂鬱程度最高。可能原因為原先對父母的依附感情,再加上需適 應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性,若無發展出適切的家庭關係,便易產 生憂鬱情緒。張淑均(2008)研究發現國小兒童其憂鬱傾向會依家庭結 構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 社會心理因素 1. 自尊 自尊(self-esteem)在個體發展適應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早期的心 理學家及社會學家都強調自尊的重要性(James, 1890; Cooley, 1909; Mead, 1934)。研究顯示低自尊與情緒焦慮已被認為是身心抱怨的重要因素 (Kronenberger, Laite, Laclave, 1995; Garralda, 1996) 。而低自尊的青少年 其身心症狀普遍偏高(Engstorm, 1992; Walker, McLaughlin, & Greene, 1988)。而負向情緒如不愉快、擔心、害怕等皆是引起胃痛的主要因素 (Garralda, 1996; Helmen, 1994) 。由上述得知,自尊對於兒童情緒與身心 健康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31.

(44) 2. 壓力調適 適度的壓力可提升個人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卻反而容易讓個體身心 失調,承受過度壓力時就會產生身心症狀。研究指出,過多的壓力源及 壓力生活事件與兒童產生身心症狀呈現正向關係(Greene & Walker, 1997; Aro, 1989; Brown, 1998; Brown, Harris, & Eales, 1996) 。駱重鳴(1983)亦 指出,不當的調適策略與身心症狀間具顯著相關。兒童再面臨壓力時會 出現型危及生理上的因應方式,身心症狀便是對於壓力因應不良所產生 的訊息,此可見身心症狀與壓力的關係密切。 (三) 課業表現 學業成績與人際交往問題是青少年常感到壓力的事件(江承曉, 1991) 。課業壓力所造成的飲食失調及生活作息混亂,易導致青少年無法 充足的睡眠,有礙於自律神經的穩定,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容易造 成交感神經亢奮而誘發焦慮情緒。台灣地區青少年調查中,有77%憂鬱情 緒會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花過長時間回答簡單問題,導致青少年學生 成績回落,更影響到課業成績表現(周桂如,2002)。青少年一天中有 8-11小時的時間在學校裡,加上國內升學壓力大,受不了升學壓力的青少 年,更而出現憂慮、逃學、恐懼上學,甚至自殺行為,因此學業表現一 直是學生的壓力來源(Newman et al., 2007 ;周桂如,2002)。 32.

(45) 而學校課業表現若一直不斷的失敗,將使孩子自尊受損、無望感並 覺得自己無價值(Fremouw et al., 1990)。成績不佳之學生易有消極的人 生觀、自卑的心態,並對現狀覺得無趣、焦慮,且有過度受保護的情形 (Steven & Pihl, 1987) 。以致於在遭遇困難時,較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亦 表現出無助感,並專注於自己能力的不足,以無效的策略去因應問題 (Nelson-LeGall, 1990)。但是功課好的,學習成就優異的青少年也同樣 承受很大的壓力,因為學校老師的期望壓力和來自青少年同儕間的壓 力,都導致青少年求學時期憂鬱情緒產生。由此可見,學校課業為孩子 外在的表現,是學童所重視亦是獲得自我肯定的指標之ㄧ,更為其壓力 的來源。 由以上之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研究中之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 庭結構等變項對兒童身心症狀具有顯著相關,自尊、壓力調適以及課業 表現在研究結果上一致,而性別似乎影響沒那麼直接,故可探討此對兒 童身心症狀之影響,因此將以上變項列入傾向因素再做探討。 二、使能因素 使能因素(Enabling factor)為是指能幫助或阻礙目標行為表現的技 能、資源或障礙因素,包含資源的可近性及可用性;也包括生活狀況中 執行行動的障礙,個人、組織或社區進行一個行為或環境改變的技巧。 33.

(46) 主要是指友善校園(輔導機制與學習關懷)的部分。 (一)友善校園 友善校園是一種氛圍,積極關懷、服務、支持與尊重的校園情境, 以學生人權為主軸,重視溫馨、快樂和舒適的互動歷程(顏永進,2005)。 Stern(1970)表示校園組織氣氛是一種社會力量或壓力,會對個人 行為造成影響。學校組織若透過氣氛的營造,應有利於鼓勵創新與提升 活力,促使學校成員共同營造一個具有合作氣氛的環境,以提升學校效 能,進而促進師生良好互動,使學生對學校所安排的各類課程、課外活 動、生活輔導等具高度滿意、且樂於學習,學校能落實學生之全人教育, 間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Garmston & Wellman, 1998;劉美姿,2002)。 從上述研究可發現若學校透過環境氣氛的營造,即可間接影響學生 的身心健康,故友善校園的環境對兒童身心症狀是具有間接的影響。故 本研究將友善校園加入研究中使能因素,以進一步探討對兒童身心症狀 之影響。 三、增強因素 增強因素(Reinforcing factor)是目標行為發生後的獎勵或懲罰,可 使得行為重複出現或消失,包括家庭與社會支持、同儕影響、實質的與 社會的益處等。依據以上的研究,主要是家庭層面(父母管教態度與親 34.

(47) 子關係)和社會支持。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影響 孩子內在態度的發展。在社會心理學中,Freud(1924)相當重視家庭中 親子關係對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Adler(1931)提出親子關係對子女性 格發展的重要性;而 Sullivan(1953)和 Erikson(1963)皆強調家庭氣 氛、重要他人及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此可見, 家庭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1. 父母管教態度 Bandura(1971)認為孩子學習、模仿最多的對象,通常是具有威信 和權威的人。在兒童時期,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人,亦是子女主要學 習的對象,因此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將成為子女學習、模仿的主要 內容。有研究指出兒童經常性腹痛的原因與家庭因素關係密切,兒童會 經由模仿學習父母的行為,而增加身心症狀的表現(Osborne, Hatcher, & Richtsmeier, 1989;Wood, 1993)。亦有研究證實父母的管教為開明權威 型,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均優於採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及專制威權型 (王鍾和,1993;吳秀惠、柯澍馨,1997;徐春蓉,2001;王黛玉,2004; 許憶真,2004;黃惠玲,2005;黃懷萱,2006;黃瑋玲,2008) 。由此可 35.

(48) 見,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具有潛在的影響力。 2. 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於本研究中探討溝通與凝聚力。Palan(1998)認為親子溝 通是家庭溝通的一環,親子溝通的過程包括了父母與子女溝通的頻率、 內容及親子互動的頻率。因此,藉由溝通過程父母傳達他們的知識、訊 息給子女,以了解家人彼此間的思想觀念及態度。親子溝通是建立孩子 安全依附的橋樑(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4) ,亦可使家庭成員感受 到親密度、信任度與支持度,以增加凝聚力。在實證研究上,許多研究 發現親子溝通能影響孩子的生活適應,越良好的親子溝通,孩子的生活 適應與社會適應皆越佳(Laguttuta & Wellman, 2002;朱崑中,1996;林 良姿,1991;楊秋燕,1993)。 (二)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能滿足個人的需求,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無論個體是否 處於生活壓力狀況下,社會支持均能提供穩定的正向力量,提升個體的 幸福感,並減輕壓力對個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鍾秀華,1997;李素菁, 2000) 。而從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的關係來看,要幫助青少年有效的面對 生活壓力、學業壓力,以及採取較好的因應方式,是需要整合家庭、同 儕及社會支持網絡,給予足夠的支援,而整合社會資源,目的於幫助青 36.

(49) 少年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壓力事件(Pattersson & Mccubbin, 1987)。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家庭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且重要他人 (包括父母親、教師及同儕)對青少年階段有一定的影響力,故本研究 將家庭層面(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列入研究變項之中。. 37.

(50) 38.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研究方法主要是針對影響學童身心症狀之傾向、使能、增強因 素等四個變項進行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以了解不同變項間的關係。本 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 第四節實施程序,第五節資料分析方法分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傾向因素 * 社會人口學特質 性別 年級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結構 * 社會心理因素 自尊 壓力調適 * 課業表現 使能因素 * 友善校園 輔導機制 學習關懷. 兒童身心症狀. 增強因素 * 家庭層面 父母管教態度 親子關係 * 社會支持 家人支持 師長支持 同學或朋友支持. 圖 3-1 研究架構概念圖 39.

(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體 爲使研究對象其背景接近,以 101 學年度就讀於彰化市國民小學, 學校分類屬於智類之國小學童為母群體。依照教育部統計資料(2011) 顯示民國 100 學年度(2011-2012),彰化市共計有國民小學 16 所,其中 智類學校有 10 所,其班級總數為 516 班,學生共有 15375 人。 二、樣本選取 本研究因考量前青少年期兒童(即為國小高年級的階段)之認知階 段進入形式運思前期(Piaget, 1970) ,且情緒調整等心理健康的機轉於兒 童中期以後更為重要(Sullivan, 1953) ,並考慮年齡填寫問卷認知的程度, 故以國小五、六年級兒童為對象,為使研究樣本的背景相近,僅針對彰 化市進行抽樣,由於本研究進行於 101 學年度,故參考教育部統計資料 中 100 學年度四、五年級學生人數。 依據 Krejcie, & Morgan,(1970)抽樣曲線建議,當母群體人數為 15000 至 20000 人之間時,至少需要 375 位樣本,本研究為了考慮回收率問題, 故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採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在 五、六年級各抽出一班,共計 20 班,發出問卷 567 份,回收有效問卷 553 份,有效回收率達 97.5%(見表 3-1) ,其中男生 289 人,女生 264 人。 40.

(53) 表 3-1 樣本之學校名稱、問卷回收分析表 學校名稱. 年級. 有效問卷. 無效問卷. 大成國小.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27 29 24 30 29 27 30 30 28 29 28 25 26 28 30 31 29 30 27 30. 0 0 0 3 0 2 0 1 0 0 0 1 0 0 4 0 0 0 0 3. 27 29 24 27 29 25 30 29 28 29 28 24 26 28 26 31 29 30 27 27. 567. 14. 553. 大竹國小 中山國小 平和國小 民生國小 忠孝國小 東芳國小 南郭國小 南興國小 泰和國小 合. 計. 合. 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問卷設計 根據相關研究,並參考國內外文獻如:Rosenberg(1965)「四點自 尊量表」、世界衛生組織贊助的 HBSC(1997-1998)調查、林佑真(2010) 所編製的「身心不適症狀量表」、吳家楹(2005)所編製的「社會支持 量表」、洪文綺(2006)「國小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其研究問卷、 41.

(54) 黃建勳(2008)「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對友善校園實施狀況滿意度之調 查研究」之研究問卷、黃美雀(2009)所編製的「家庭功能量表」與盧 怡吟(2009)所編製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修改而成。 在問卷的部分,共有影響學童身心症狀之傾向、使能、增強因素、 身心症狀、個人基本資料等五個部份,其中傾向因素包括社會人口學特 質、社會心理學(自尊、壓力調適)、課業表現;使能因素則包括友善 校園(輔導機制、學習關懷);增強因素部分則有家庭層面其中包含父 母管教態度(父母反應和父母要求)、親子關係(凝聚力、溝通)等因 素、社會支持(家人支持、師長支持、同學或朋友支持)等因素,再加 上身心症狀的測量與學童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結構等社會 人口學變項。 二、問卷內容 (一)社會人口學特質 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四個項目。家庭社經地 位包括教育程度與從事的職業。其中家長的職業狀況中以等級較高一方 (最主要經濟來源者)列入計算。計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半技術性 工人及無業;第二級,技術性工人;第三級,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 員;第四級,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第五級,高級專業人員、行政 42.

(55) 人員;依序以「1」至「5」計分。教育程度亦為五個等級分數,分別為 國中畢業、國小畢業或以下、高中或高職畢業、專科畢業或大學未畢業、 技術學院或大學院校畢業、碩士、博士等研究所畢業,依序以「1」至「5」 計分。再分別將職業指數乘以「7」,教育指數乘以「4」,兩者加權所 得之和即為社經地位指數。社經地位指數最高分為 55 分,最低分為 11 分,指數越高,代表家庭社經地位越高。依據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將家庭 社經地位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如指數介於 11-29 為低社經地位,30-40 為中社經地位,41-55 為高社經地位。林生傳(2005)提出社經地位等級、 教育指數對照及職業等級分類,請參照表 3-2、3-3、3-4。. 表 3-2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職業等級. 職業指數. 教育等級. 教育指數. 社經地位指數. 社經地位等級. I. 5. I. 5. 5*7+5*4=55. 高(41-55). II. 4. II. 4. 4*7+4*4=44. III. 3. III. 3. 3*7+3*4=33. IV. 2. IV. 2. 2*7+2*4=22. V. 1. V. 1. 1*7+1*4=11.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43. 中(30-40). 低(11-29).

(56) 表 3-3 教育指數對照表 (按照現行學制,區分為五等級) 教育等級. 教育程度. I. 國中畢業、國小畢業或以下. II. 高中或高職畢業. III. 專科畢業或大學未畢業. IV. 技術學院或大學院校畢業. V. 碩士、博士等研究所畢業.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表 3-4 職業等級分類表 職業等級. 教育程度. I. 半技術性工人及無業. II. 技術性工人. III. 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員. IV.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V. 高級專業人員、行政人員.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而家庭結構部份分為是否與父母同住(雙親家庭)、僅與父同(單 親家庭)僅與母同住(單親家庭)、與其他親人同住(其他)等四項情 形,將以上四項區分為兩大類:與父母同住計 1 分,不與父母同住計 0 分。. 44.

(57) (二) 學童社會心理因素 1.自尊 其自尊量表採用 Rosenberg(1965)「四點自尊量表」而修正擬定。 Rosenberg(1965)「四點自尊量表」為測量個人對自己的整體評價,題 目共為 10 題,五題正向題,五題反向題,為四點量表,每一題的得分範 圍 1-4 分。Rosenberg(1965)發現重測信度係數為 0.82。另外,Wylie(1974) 亦發現該量表具有相當高的重測信度。吳淑敏(2000)以台灣大專生進 行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時,信度考驗結果為 Cronbach’α 為 0.83,由此可見本量表的信度良好。而作者保留此量表之正向題為問 卷之題目,本研究自尊量表題目包括:「認為自己有價值」、「自覺有 許多優點」、「和大多數人做的一樣好」、「抱持正向態度看待自己」 及「對自己滿意」等五題,選項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 意」以及「非常同意」,以「1」至「4」計分。分數越高代表對學童的 自尊越高。 2.壓力調適行為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HBSC)是世界衛生組織 與歐洲區域共同合作進行的跨國研究調查,目的為探討兒童和青少年的 身體和心理健康。HBSC 創辦於 1982 年,每四年進行一次調查,目前有 45.

(58) 超過 35 個國家和地區一同參與。而本研究問卷其壓力調適行為項目,係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 HBSC(1997-1998)調查問卷修改編製而成,分別為 感覺困擾時,「試著從各方面去分析問題找出原因」、「會想辦法減輕」、 「會找人幫忙」、「從事休閒活動」及「找有意義的事做,不在同一問 題上打轉」。學童依照行為出現的次數,以「從未如此」、「有時如此」、 「經常如此」和「總是如此」等四種程度,分別以「1」至「4」計分, 總分越高代表孩童對壓力調適越穩定。 (三) 課業表現 此為參考 HBSC(1997-1998)調查問卷改編擬定。讓學童選出適合 自己的課業表現狀態,包括有:「滿意自己的課業表現」、「良好課業 表現對自己而言重要」、「能把學校功課做好」、「班上成績很好」、 「上課專心學習」等五題。每題均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 意」至「非常同意」等四點分別給分,分數越高代表課業適應情形越好。 (四) 友善校園 此變項係參考黃建勳(2008)以台中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進 行「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對友善校園實施狀況滿意度之調查」其研究問 卷擬定而成,共分兩大類:輔導機制和學習關懷,其輔導機制之 Cronbach’α 為 0.70,學習關懷之 Cronbach’α 為 0.73,問卷擬定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46.

(59) 1.輔導機制 讓學童依照自己對校園的了解與感受回答勾選。包括有:學校實施 友善校園後「學校重視學生自治會的運作」、「師長更尊重學生想法與 意見」、「更懂得尊重男女的差異」、「違規時老師會用親切的態度來 指導」及「沒有看到師長體罰學生」作為輔導機制之題目。以 Likert 四 點量表計分,依照「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滿意」以及「非常 滿意」等四項分別給分,分數越高代表對學校實施輔導機制狀況滿意度 越高。 2.學習關懷 其包含有:學校實施友善校園後「學校對弱勢學生有提供更多經費 的補助」、「學習時可獲得支援更加豐富」、「學校尊重學生發展不同 的長處」、「學生放學後可自由參加社團活動」及「學生能依照意願參 加對外才藝表演與競賽活動」作為學習關懷之題目。以 Likert 四點量表 計分,依照「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滿意」以及「非常滿意」 等四項分別給分,分數越高代表對學校於學習關懷實施部分滿意度越高。 (五) 家庭層面 1.父母管教態度. 47.

(60) 本研究採用盧怡吟(2009)「生活壓力、偏差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 對國小學童吸菸、飲酒、嚼食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其中針對國小三至 六年級學童所編製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擬定而成。以父母要求 (demand)和父母反應(response)做為評量指標,以 Likert 四點量表計 分,「從未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和「總是如此」等四 種程度,分別以「1」至「4」計分。 「要求題」分別為『爸爸或媽媽讓我覺得,他們一定是對的』、『當 爸爸或媽媽跟我的想法不一樣時,他們會說「小孩子不懂事,等你長大 就知道了」?』、『爸爸或媽媽在責怪我的時候,會連我以前做錯的事 情也拿出來說』、『在我說話時,爸爸或媽媽會打斷我說話』、『爸爸 或媽媽覺得我很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罵我』、『爸爸或媽媽覺得我很 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罵我』等六題。「反應題」分別為『當我遇到困 難,爸爸或媽媽會鼓勵我』、『當我表現很好,爸爸或媽媽會稱讚我』、 『當我心情不好時,爸爸或媽媽會安慰我』、『當我身體不舒服時,爸 爸或媽媽會照顧我』、『當我有事情想和爸爸或媽媽說時,會專心聽我 說』、『爸爸或媽媽會主動關心我在學校的情形』、『當我遇到問題沒 辦法解決時,爸爸或媽媽會幫忙我』、『爸爸或媽媽要我去做事情時, 會跟我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等八題。以「要求」與「反應」上所得之 48.

(61) 總分的中位數為分界點,將兩個向度分高、低量兩層面,而父母管教方 式分為專制權威(高要求、低反應)、開明權威(高要求、高反應)、 寬鬆放任(低要求、高反應)、忽視冷漠(低要求、低反應)四種類型 管教方式,於研究中顯示,此「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之 Cronbach’α 為 0.86 (盧怡吟,2009 )。 2.親子關係 本研究參考黃美雀(2009)針對桃園縣國小四、六年級的兒童進行 「國小兒童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性研究」所編製 的「家庭功能量表」而擬定問卷,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α 值為 0.72-0.92,顯示此量表具有不錯的信度。本研究問卷內容以凝聚力 和溝通做為評量的指標,以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從未如此」、「有 時如此」、「經常如此」和「總是如此」等四種程度,分別以「1」至「4」 計分,分數越高代表親子關係越佳。 (六) 社會支持 此變項參考吳家楹(2005)「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 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研究中所編製的「社會支持量表」 而擬定問卷,其研究對象為北部地區(含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 園縣、新竹市、新竹縣)的普通大學與技職體系護理系三、四年級進行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 第32試場.

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可降低兒童受傷害/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