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01 年訂定該年的 健康主題為「心理衛生」,並以「心理衛生:新的了解、新的希望」向全 球公告,指出心理衛生議題包括心理健康為身心健康的基礎,呼籲人們 重視心理的健康。更進一步報告,憂鬱症於2004 年排名影響全世界健康 因素第三名,且預計於2030 年位居首位。精神疾病已是全球普遍的疾病,

其經濟影響,不僅增加國家的醫療費用,亦失去工作生產力、家庭和個 人收入,更是家庭與社會負擔的主要來源。許多年輕人都因精神疾病,

影響其終身的前景。並於 2012 年世界心理衛生日宣告:「精神疾病為全 球金融危機,心理健康是經濟生產力和人民福祉重要的組成(WHO, 2012)。精神疾病是可被確實診斷加以治療,並非不可治癒,且其預防及 治療效果良好,因此宣示21 世紀心理衛生為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兒童 與青少年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與壓力,因此在此階段容易發生心理與精 神疾病,而青少年憂鬱症和成人憂鬱症最大的不同其主要情緒表現為易 怒,另外更可能合併行為偏差(Lewinsohn, Clarke, Seeley & Rohde,

1994)。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展,深切的影響成年之後的健康與行 為,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的專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應特別關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WHO, 2003)。

根據我國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青少年事務促進專案小組

(2008)針對青少年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就壓力引起的心 理狀況而言,在國中部分,比例最高的依序為不能專心(5.3%)、焦慮擔 心(5.1%)、想要大叫摔東西(5.1%),而在高中職五專部分,則依序為 不能專心(16.3%)、鬱卒(11.4%)、焦慮擔心(9.3%)。至於在身心狀況 上,「經常有」其比例最高的是肌肉酸痛(國中生 4.0%、高中職五專 6.5%)、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國中生 3.9%、高中職五專 5.5%)。民國 九十八年10-14 歲的青少年每十萬人口就有 6 人自殺身亡,而蓄意自我傷 害(自殺)行為已列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四名(行政院衛生署統計 室,2012) 。

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05)結果顯示,在台灣地區 4 歲以上未滿 12 歲兒童當中,日常生活行為問題,以「不易專心、易分心」之比例最高,

男童為66.5%,女童為 53.6%,其次為「說謊、欺騙」,男童為 39.8%,

女童為32.7%,「緊張、容易受驚嚇、神經質」又次之,男童為 27.9%,

女童為31.5%。再其次依序為「不快樂、悲傷、或沮喪」(男童為 20.8%,

女童為19.0%)、「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有困難」(男童為 12.7%,女童為 11.6%)。男童出現以上各項日常生活行為問題之比例,除「緊張、容易 受驚嚇、神經質」外,均普遍高於女童。

所謂「身心症狀」(psychosomatic symptoms)並非全然是心理疾病所 造成。一般而言,它可分為兩大類:(一)原先就有的生理疾病,如患有 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當面臨生活壓力時,引發錯 綜複雜的情緒變化,且間接惡化了原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

嚴重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二)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但卻有胃 脹、胸悶、疼痛、心悸等問題(洪文綺,2006)。兒童因非器質性疾病所 產生的身心抱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些症狀影響著學童的生活作息、

發展及身心健康,亦耗費家庭資源與醫療服務的社會成本(Frare, Axia &

Battistella, 2002)。

兒童身心症狀主訴是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指標之一,學齡期兒童正值 社交能力發展時期,當兒童感到被拒絕、疏離、孤立時,可能因而表現 出憤世嫉俗的態度(引自洪文綺,2006),影響社交或與他人建立親密關 係,因此造成憂鬱、情感失調等症狀,嚴重妨礙其身心的發展。無論從 健康方面考量,或從經濟效益考量,重視兒童身心健康對於心理衛生工 作有莫大的助益。

美國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總署(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所出版的「美國 2000 年心理健 康統計」即指出:5-17 歲兒童青少年當中,有 8.2%的人罹患有精神上的 問題或行為的障礙。若以 8.2%的心理疾病流行率推估,在我國兒童與青 少年當中,即有約31 萬學童與青少年需要心理衛生服務的協助。可估算 我國有相當高比率的兒童與青少年的潛在危險群正承受心理疾病、情緒 困擾與行為障礙的風險(引自林家興,2002)。

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資源包括專業人力經費預算,運用在兒童與青 少年相對上十分不足。整體心理衛生工作中,兒童與青少年相對處於弱 勢地位(林家興,2002)。近年來自殺年齡層大幅下降,兒童心理健康問 題亮起紅燈,若能盡早了解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建構有效的促進 與防治策略,強化其心理健康,減少偏差行為的發生與缺憾(洪文綺,

2006)。

然而,檢視目前針對身心症狀之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多為國中、

高中職、大專院校及大學生,鮮少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另外,

過去研究在探討影響身心症狀之相關因素時,較少探討學校層面對於身 心症狀是否造成影響。

兒童心理衛生議題已受到全球的重視,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其心理

衛生工作面臨了許多的挑戰,校園霸凌事件、自殺與憂鬱症比例,亦有 增加趨勢,這將是社會所潛藏的重大危機(林家興,2002;王昱婷,2010;

洪文綺,2006)。WHO(2003)呼籲必須正視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並應儘早提出改善策略。誠如上述,心理健康之促進及預防對於兒童與 青少年時期之發展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亦為不可輕忽的重要時刻,因此 本研究將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探討影響身心症狀之因素,了解學齡期兒 童的心理狀況,並進一步促進及改善其身心健康,亦可作為擬定預防措 施之參考,使兒童得到更好的照護,促進其心理健康。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以上所述,本研究根據Green & Kreuter(2005)的 PRECEDE- PROCEED 模式之教育及生態學評估(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ssess ment),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影響身心症狀之因素,具體陳述本研究 目的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分佈情形。

二、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的現況。

三、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增強因素與兒童身心症狀的關係。

四、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的重要預測因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