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的重要預測因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影響兒童身心症狀的重要預測因子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傾向、使能及增強因素的分佈情形

本節主要在了解研究對象之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的分佈 情形,結果如表4-1、4-2 所示。

一、傾向因素現況

本研究傾向因素可分為社會人口學特質、社會心理因素、課業表現 等加以描述,見表4-1、4-2。

(一)社會人口學特質 1.性別

研究對象其性別的分佈,如表4-1 所示,男生 289 人(52.3%),女生 264 人(47.7%),男生略多於女生。

2.年級

研究對象其年級的分佈,如表4-1 所示,五年級 269 人(48.6%),六 年級284 人(51.4%),六年級人數略多於五年級。

3.家長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的父母教育程度,如表 4-1 所示,國中畢業、國小畢業或以 下有37 人(6.7%)、高中或高職畢業有 226 人(40.9%)、專科畢業或大 學未畢業有120 人(21.7%)、技術學院或大學院校畢業有118 人(21.3%)、 碩士、博士等研究所畢業有52 人(9.4%)。家長教育程度以高中或高職 畢業為最多。

4.家長職業

研究對象的父母職業,如表4-1 所示,半技術性工人及無業有 96 人

(17.4%)、技術性工人有 137 人(24.8%)、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員 有150 人(27.1%)、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有 126 人(22.8%)、高級 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有44 人(8%)。家長職業以半專業人員、一般 性公務員為最多。

5.家庭社經地位

研究對象其家庭社經地位分佈,如表4-1 所示,低社經有 279 人

(50.5%)、中社經有 159 人(28.8%)、高社經有 115 人(20.8%)。家庭

社經地位以低社經為最多。

6.家庭結構

研究對象其家庭結構,如表4-1 所示,與父母雙方共同住在一起有 455 人(82.3%)、不與父母共同居住在一起有 98 人(17.7%)。家庭結構 均以與父母共同居住為最多。

整體而言,本研究資料男學童較女學童為多,六年級比五年級學生 為多,而家長的教育程度則以高中、高職畢業為主,佔40.9%,職業方面 則以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員工作較多,約佔全部的27.1%,家庭的社 經地位多屬於低社經階層,佔50.5%,家庭結構多屬於與父母共同居住為 最多,佔82.3%。

(二)社會心理因素 1.自尊

研究對象的自尊現況,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由表 4-2 可知,研究對象自尊的平均得分為 15.29(標準差 2.95),各題平均得 分為3.06,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的自尊現況呈現中間偏正向的 程度。

2.壓力調適

研究對象的壓力調適現況,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

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壓力調適的平均得分為 14.02(標準差 3.19),各 題平均得分為2.80,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的壓力調適現況呈現 中間偏向穩定的程度。

(三)課業表現

研究對象的課業表現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

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課業表現的平均得分為 14.57(標準差 2.74),各 題平均得分為2.91,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的課業表現情形呈現 中間偏向滿意的程度。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自尊與壓力調適 現況呈現中間偏正向的程度;就課業表現而言,呈現中間偏向滿意的程 度。其中自尊方面,此結果與鄭秀足(2004)、趙國欣(2005)、鄭方媛

(2005)以國中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相同,即對自己的整體評價與感受佳。

而壓力調適方面,結果與孫瑜成(2004)以國中生為對象、洪文綺(2006)

以國小五、六年級生為對象、張美惠(2008)以高中職生為對象研究結 果相同,顯示壓力調適行為之情形趨向穩定、正向。

二、使能因素現況

本研究使能因素指友善校園,其中包含輔導機制與學習關懷等加以 描述,見表4-2。

(一)友善校園 1.輔導機制

研究對象對於學校實施輔導機制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 的計分方式。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輔導機制的平均得分為 15.66(標 準差2.84),各題平均得分為 3.13,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對於 學校實施輔導機制之情形呈現中間偏向滿意的程度。

2.學習關懷

研究對象對於學校實施學習關懷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 的計分方式。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學習關懷的平均得分為 17.41(標 準差2.50),各題平均得分為 3.48,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對於 學校實施學習關懷之情形呈現中間偏向滿意的程度。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友善校園方面,研究對象對於學校實施輔導機 制與學習關懷之情形呈現中間偏向滿意的程度;此結果與黃建勳(2008)

以國小五、六年級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相同,均具有中等滿意程度表現。

三、增強因素現況

本研究增強因素包含家庭層面與社會支持等加以描述,見表4-1、4-2。

(一)家庭層面 1.父母管教態度

研究對象的父母管教態度,如表4-1 所示,父母管教態度為開明權威 有153 人(27.7%)、專制權威有144 人(26%)、忽視冷漠有109 人(19.7%)、 寬鬆放任有147 人(26.6%)。家長管教態度以開明權威為最多。

2.親子關係

研究對象的親子關係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

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親子關係的平均得分為 15.70(標準差 3.94),各 題平均得分為3.14,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親子關係呈現中間偏 向親密的情形。

(二)社會支持 1.家人支持

研究對象的家人支持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

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家人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16.22(標準差 3.69),各 題平均得分為3.24,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家人支持之情形呈現 中間偏向高支持的程度。

2.師長支持

研究對象的師長支持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

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師長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15.13(標準差 4.15),各 題平均得分為3.03,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師長支持之情形呈現

中間偏向高支持的程度。

3.同學或朋友支持

研究對象的同學或朋友支持之情形,有5 題,採 Likert 四分量表的計 分方式。由表4-2 可知,研究對象同學或朋友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15.64(標 準差4.03),各題平均得分為 3.13,高於中間值 2.5,顯示研究對象同學 或朋友支持之情形呈現中間偏向高支持的程度。

在家庭層面方面,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家長管教態度以開明權威為 最多,依序為專制權威、寬鬆放任,最後為忽視冷漠;此結果與孫碧蓮

(2002)、王毓吟(2007)以國中生為對象、黃瑋玲(2007)以高中生為 對象研究結果相近,皆以開明權威為最多。而親子關係呈現中間偏向親 密的情形;此結果與彭瓊弘(2011)、侯春如(2004)以國中生為對象結 果相同。社會支持部分,家人支持、師長支持及同學或朋友支持皆呈現 中間偏向高支持的程度,其中以家人支持為最高,其次同學或朋友支持,

最後為師長支持;此結果與何雪珍(1998)以校護及護專應屆畢業生、

李欣瑩(2001)以國中為對象、李金治(2003)以大學生為對象、吳家 楹(2005)以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相同,可能原因為當 個人遇到壓力或困擾時,家人和朋友是經常接觸且影響最大的支持系統。

4-1各變項(類別變項)的分布情形 (n=553)

4-2各變項(連續變項)的分布情形 (n=553)

者最多,占74.1%;「每個月」一次的次之,佔 9.6%。

在心情不好狀況方面,以「很少或從未」者居多,占42.1%;「一星 期數次」為次之,佔15.4%;「幾乎每天」位居第三,占 14.5%;「每星期」

一次,占14.3%;「每個月」一次,占 13.7%,選填人數都超過一成。在 容易生氣情況方面,以「很少或從未」者居多,占57%;「每個月」一次 為次之,佔14.6%;「幾乎每天」位居第三,占 10.8%;在容易緊張情況 方面,以「很少或從未」者居多,占57.1%;「每個月」一次為次之,佔 13%;「幾乎每天」位居第三,占 12.7%

在過去六個月內,學童身心症狀如頭痛、胃痛、背痛、睡不著、頭 暈、心情不好、易生氣、易緊張等狀況,其中幾乎每天發生之症狀以心 情不好(15.4%)、易生氣(9.4%)、睡不著(8.7%)、易緊張(8.4%)等 四項的頻率為最高。而背痛、胃痛、頭暈、頭痛等四項為學童很少或從 未如此情形發生,其分佈的比率依序為86.4%、75.4%、74.1%、73.4%。

由此可見五、六年級學童發生各項身心症狀的情形,從最少發生的背痛

(13.6%)到最常發生的心情不好(57.9%),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 狀的情形有相當的比率,值得重視。

二、身心症狀之發生總數

在國小高年級學童填答身心症狀的情形,除「很少或從未」發生該

項症狀之外,皆視為有發生過此項症狀,將所有發生症狀情形加總,計 算出學童出現身心症狀的總數。由表4-4 中可知,在所有 553 位學童中,

不曾發生身心症狀情形的學童占25.7%,有發生其中一項症狀者占 11%,

兩項者12.5%,三項症狀者 15.2%,四項為 10.8%,五項症狀有 10.8%,

六項者7.1%,七項占有 4.3%,八項症狀皆發生過則有 2.5%。由上述結 果得知,有症狀發生之學童,以出現三項症狀者最多,其次為兩項症狀,

第三則為出現四項及五項症狀。在所有學童中,將近有七成五的學童曾 發生過一種以上的身心症狀,由此可見學童的身心症狀問題,需要更進 一步的探討。

根據以上結果顯示,與洪文綺(2006)、王昱婷(2010)針對國小五、

六年級生之研究結果皆以心情不好、容易生氣、睡不著以及容易緊張等 四項為發生頻率最高之身心症狀,且近七成的學童曾發生過一種以上的 身心症狀相近。

4-3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頻率分布情形 (n=553)

頭痛 406(73.4) 55(9.9) 32(5.8) 36(6.5) 24(4.3)

胃痛 417(75.4) 59(10.7) 32(5.8) 28(5.1) 17(3.1)

背痛 478(86.4) 34(6.1) 13(2.4) 14(2.5) 14(2.5)

睡不著 344(62.2) 70(12.7) 37(6.7) 48(8.7) 54(9.8)

頭暈 410(74.1) 53(9.6) 34(6.1) 34(6.1) 22(4.0)

心情不好 233(42.1) 76(13.7) 79(14.3) 85(15.4) 80(14.5)

易生氣 315(57.0) 81(14.6) 45(8.1) 52(9.4) 60(10.8)

易緊張 316(57.1) 72(13.0) 49(8.9) 46(8.3) 70(12.7)

4-4研究對象之身心症狀發生總數分布情形 (n=553)

一、傾向因素與兒童身心症狀間之關係

為了解研究對象的身心症狀是否因傾向因素之不同水準而有差異,

將社會人口學特質中之性別、年級與家庭結構進行獨立樣本t 檢定;家庭 社經地位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當發現有顯著差異時,則進行薛費氏

(Scheffe’s)事後檢定。另外自尊、壓力調適、課業表現與症狀發生頻率 及總數的關係,則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s)來分析。

分別以學童的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探討與身心症 狀的關係,將身心症狀發生頻率和症狀發生總數分開來看。由表4-5 結果 顯示:性別方面不論是在症狀頻率(t=0.977;p>0.05)或症狀總數(t

=0.756;p>0.05),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年級方面,五、六年級生在

=0.756;p>0.05),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年級方面,五、六年級生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