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討論

第一節 內在覺感本質探索

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內在覺感本質探索共形成以下三個假設:

研究假設一:內在覺感傾向為個體內相對穩定的類特質特徵。亦即在不同情 境狀態下所測量並計算的內在覺感指標有顯著相關。

研究假設二:內在覺感的「高估—準確—低估」傾向與身心症狀困擾呈正向 相關。亦即內在覺感傾向高估者,會感受到較多的身心症狀困擾;內在覺感傾向 準確者,會感受到中等程度的身心症狀困擾;內在覺感傾向低估者,會感受到較 少的身心症狀困擾。

研究假設三:年齡會影響內在覺感連續向度之特徵。

(3-1)心血管內在覺感準確性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3-2)在不同年齡層受試者的內在覺感連續向度傾向(亦即高估、準確、

低估之分組)分布有顯著差異。

在假設一的部分,研究結果發現,內在覺感連續向度的測量指標具有良好的 內部一致性,且在不同情緒誘發狀態下的內在覺感指標具顯著相關。由此結果可 以推論,內在覺感應為個體內相對穩定的類特質特徵,和過去學者之主張一致。

內在覺感特徵對於後續心理歷程的影響應也相對穩定,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構念。

然而,由於研究執行時的限制,參與兩次內在覺感測量的受試者,和所有研究參 與者相比較為年輕,平均僅為41.5 歲。未來若能將內在覺感跨情境測量擴展至 更年長之族群,將可對於內在覺感作為「類特質特徵」的個人內跨情境穩定性有 更多的瞭解。

在假設二的部分,研究結果並未發現內在覺感指標與身心症狀困擾間有顯著 的關連,三組不同內在覺感傾向的受試者之間的身心症狀困擾亦無顯著差異。為 了和過去以「準確與否」為分類原則的研究進行比較,本研究將三組內在覺感傾 向中的「高估」與「低估」兩組別集合形成「不準確」組別,並比較「準確」相 對於「不準確」兩組之間身心症狀困擾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準確與否」亦 未能區別身心症狀困擾(t(113) = -0.53, p = .597)。

內在覺感連續向度無法預測身心症狀困擾可能是因為身心症狀困擾並非「症 狀知覺」之恰當指標。在本研究所測量的身心症狀中,包含了「症狀困擾」(例 如頭痛、手腳麻)與「功能改變」(包括記憶力與注意力衰退、體重變重與變輕 等四項)兩類。考量兩類身心改變間的不同,本研究亦將兩類題項分開計分,形 成症狀(40 題)與功能(4 題)兩個分量表,進行獨立分析。結果發現,症狀分 量表與功能分量表皆與總分有顯著相關(症狀:r = .995, p < .000;功能:r = .64, p < .000),且與內在覺感總分皆無顯著相關(症狀:r = .00, p = .995;功能:r = .11, p < .262),在三組內在覺感傾向間亦無顯著差異(症狀:F = 016, p = .851;功能:

F = 1.47, p = .234)。亦即,僅考量症狀或功能,皆無法作為恰當的效標。本研究 主張,這可能反映身心症狀並非反映症狀知覺,而是「生活適應」之指標,因此 並非恰當的效標。雖然過去有研究將日常生活中的症狀困擾視為身體症狀敏感性 之指標(Bogaerts et al., 2008),但亦有研究將之視為生活適應之指標(陳慶餘、

吳英璋,1987;陳慶餘等人,1991)。本研究關於失落經驗的分析發現有失落者 的身心症狀困擾顯著高於無失落者,此結果傾向支持身心症狀困擾為會受到生活 經驗影響,較可能為生活適應之指標,而非單純的症狀知覺指標。因此,未來研 究應尋求更恰當的症狀知覺指標,例如實驗室中所測量的疼痛閾值(Werner, Duschek, Mattern, & Schandry, 2009),以作為內在覺感連續性測量指標之效標。

在假設三的部分,結果發現內在覺感特性確實隨年齡而有所變化,但並非如 Khalsa 等人(2009)的研究發現內在覺感準確性隨年齡下降,而必須以高低估連 續向度進行思考。卡方檢定顯示內在覺感傾向分組在三年齡層間的分布是有差異 的,進一步檢視此差異,可以發現年齡分組中,低估者所佔的比例隨年齡逐步下 降(85.0%,65.9%,41.5%);反之,準確與高估的比例則是隨年齡上升的,此 一上升趨勢在高估者中尤甚(準確組:10.0%,22.7%,26.8%;高估組:2.5%,

6.8%,19.5%)。由分布人數可以推論,隨年齡增長,低估者漸少,準確與高估 者的比例則上升。「高估傾向」之差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深思。就Schandry 測量 派典而言,由於受試者被要求的是「數心跳次數」,因此,若個人完全根據心跳 感覺來數的話,應是落在準確組別,或因漏數而落在低估組別(Domschke et al., 2010)。因此,高估傾向究竟「數到了什麼」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Fahrenberg、

Franck、Baas 與 Jost(1995)的研究發現,不管是有無罹患高血壓的研究參與者,

99

程度有顯著相關;且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自己「血壓升高」的高血壓患者中,比 不常有這種感受的患者報告出更多的緊張與生氣感受。Fahrenberg 等人主張,這 個結果反映了所謂「對血壓的知覺」可能並非奠基於真正的血壓變化,而是依據 個人主觀覺知的脈絡線索而判定的。據此推論,研究中所測量到的「內在覺感」, 亦有可能並非完全奠基於真實心跳狀況,而受到個人主觀覺知的脈絡線索之影響。

Mendes(2010)主張,由於身體知覺的退化,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老年人比 年輕人更傾向於使用脈絡線索(相對於身體知覺感受)來做各種判斷。從這兩項 主張可以推論,老年人亦可能會於使用脈絡線索來判斷身體感受,亦即本研究中 所測量到的老年人之「內在覺感」,有可能受到主觀覺知的其他脈絡線索之影響,

這亦能解釋為何高估族群主要發生於中老年年齡層中。雖然此主觀脈絡線索的影 響並不限於高估,可能因受試者的判斷特性與覺知脈絡而產生低估、準確或高估 之影響。但由於純粹基於真實心跳的內在覺感應僅限於準確與低估,因此,本研 究推論,越受到其他脈絡線索之影響,判斷為高估的可能性越高。尤其是本研究 所進行的情緒誘發作業,以及對受試者來說較為陌生的電腦與儀器實驗場景,可 能都會形成某種「緊張」相關的脈絡線索,此亦可能連結到「高估」之判斷。據 此推論,研究中的高估族群,除了身心連結性較低之外,很可能還有傾向以脈絡 線索來判斷自身狀況之特性,這是值得未來研究進一步探索的部分。本研究於研 究收案時,曾在實驗結束時嘗試進一步詢問部分參與者「剛剛是如何判斷自己的 心跳」,但回應皆較模糊(例如:「就感覺這裡好像一跳一跳」,「我也不太會說,

就這樣數下去」),未來可將脈絡線索之判斷納入實驗設計考量中進行研究。

無論這群受試者是由於什麼原因而高估自己的心跳數,這種過度誇大自己身 體狀態的傾向,應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瞭解。然而,此現象在過去研究中,相對是 較被忽略的。根據本研究所發展的內在覺感連續向度測量指標與分組切分點,在 完成內在覺感測量的117 位受試者中,有 68.4%(80 位)的受試者皆屬於低估傾 向,21.4%(25 位)屬於準確傾向,僅有 10.3%(12 位)屬於高估傾向。而在 12 位高估者中,僅有 1 位屬於青年族群,3 位屬於中年族群,其餘 8 位皆屬於老 年族群。依此比例推論,若研究參與者的年齡較為年輕,則樣本中未必能包含高 估者。這樣懸殊的分布比例,可能是過去研究經常忽略高估傾向族群的原因。由 於數量上的稀少,未來可針對高估者設計更深入的研究方式來探討此一族群的相 關心理現象。

綜上所述,研究結果支持假設一,不支持假設二,不支持假設3-1,支持假 設3-2。亦即,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可以推論,內在覺感傾向是個體內相對穩定的 類特質特徵,但與身心症狀沒有顯著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在覺感準確性沒 有明顯改變,但較高齡者的內在覺感傾向於高估。這樣的結果顯示,內在覺感連 續向度有良好的信度,且比準確與否更能反映隨著年齡而發生的改變,可以推測 其為有效的研究構念,值得進一步探討。

101

第二節 以失落為基礎的選擇與心理適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