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方法

第二節 測量工具與作業

本研究使用自填式的基本資料表來瞭解研究參與者的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

年齡與出生年月日、教育程度、所患之慢性生理疾病、最近就醫經驗、宗教信仰、

以及近期獲得經驗、近期失落經驗(附錄一)。

為反映第一章所提及的「感到個人資源不足以處理不利情境」的失落現象,

本研究以「最近半年來,您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變差或資源變少,所以對於生 活中的大小事項感到應對的變差了?」之題目調查近期失落經驗,並配合慢性病 患負向情緒量表修改版、身心症狀量表,將關注時間訂為半年。同時,為了避免 題目誘使參與者過份注重「失落」,一併詢問近期獲得經驗:「最近半年來,您有 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變好或資源變多,所以能將生活中的大小事項應對的更 好?」,亦可增加研究者對於老年生活現象的整體瞭解。

二、以失落為基礎的選擇量表

本研究翻譯使用Baltes、Fruend、及 Lang 於 1999 年提出(Freund & Baltes, 2002) 針對以失落為基礎的選擇所編製之量表(Lose-Based Selection)6 題版(附 錄二)。原量表共有12 題,6 題版與全量表之相關達.93(Baltes, Baltes, Freund, &

Lang, 1999);由於量表建構歷程中發現,對較高齡者而言,12 題版有過多題目 感覺上較為類似,造成填答困難,因此採用6 題版,以減少參與者的負擔。此量 表採強迫選擇型式,要求答題者在兩個相對應的敘述中選擇「較符合自己的行事 風格」。其中一個敘述會符合以失落為基礎的選擇,另一個敘述則否(例如:「當 我不再像以前的我那樣,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的時候,我會想一想,究竟什麼對 我而言才是真正重要的。」相對於「當我不再像以前的我那樣,可以把事情做的 很好的時候,我會等待,並且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事。」)。該團隊主張,強迫選 擇的型式較可以避免社會期許性之混淆,此主張亦經實徵研究支持。把選擇「以 失落為基礎的選擇」的題項相加,則可以得到該量表的總分(範圍在0 至 6 分之 間),越高分代表當答題者面臨到與個人目標相關的失落時,較傾向使用以失落 為基礎的選擇,包括聚焦於最重要的目標、放棄較不重要的目標、重新建構目標 階層、或者降低「達成目標」的標準。

49

該量表經過翻譯後,徵詢一位臨床心理學專家之意見修改字句,邀請四位中 高齡社區民眾閱讀並給予修辭意見,再經另一位臨床心理學研究者回譯後,再次 修改修辭,並依原臨床心理學專家之意見進行最後修改。

三、身心症狀量表

本研究使用陳慶餘與吳英璋(1987)所編製的身心症狀量表來測量症狀知覺

(附錄三)。該量表修訂並翻譯自霍普金斯症狀檢核表(Hopkins Symptom Checklist)(Derogatis, Lipman, Rickels, Uhlenhuth, & Covi, 1974),在台灣的家庭 醫學科與大學內都被廣泛使用來測量個體的身心症狀困擾程度(陳慶餘 et al., 1991)。此量表包含 45 個症狀(例如頭痛、呼吸急促、噁心),並將 45 個症狀分 為10 大類,以利受試者填寫。這 10 大類包含「頭、眼、耳鼻喉」、「頸」、「心臟 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胃腸系統」、「生殖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四肢」、

「皮膚」與「一般性」。參與者要評量自己過去六個月來感受到這些症狀的頻率

(0 = 完全沒有,1 = 半年內至少一次,2 = 三個月內至少一次,3 = 每個月至 少一次,4 = 每週至少一次,5 = 每天至少一次),並勾選最接近的。該量表總 分在0 至 225 分之間;然而,本研究於計分時去除「青春痘」一項症狀,因為一 般而言老年人生理上無法產生此項困擾,故本研究計分僅包含其中44 題,總分 在0 分至 220 分之間。較高的分數代表較嚴重的症狀困擾,本研究亦假設較嚴重 的症狀困擾反映較高的症狀知覺。

四、慢性病患負向情緒量表修改版

本研究修改Huang、Wu、與 Wu(2017)所發展的慢性病患負向情緒量表

(Negative Emotions due to Chronic Illness Screening Test, NECIS)來測量負向情 緒。該量表為針對中老年慢性病患設計。原量表共有8 題,分為兩部分—「情緒 分量表」與「要求分量表」,皆為李克特氏5 點計分(1 = 完全不會,5 = 總是 會),總分在8 至 40 之間,越高代表越強的負向情緒困擾。第一部分情緒分量表 包含5 題,所關注的時間為 6 個月,所測量的是一般性負向情緒,包括「緊張、

焦慮不安」、「悲從中來而掉眼淚」、「難過、沮喪」、「生氣」、「擔心、害怕」,例 題為「您會感到容易緊張、焦慮不安嗎?」;第二部分要求分量表的3 題則是測 量填答者在得了慢性病之後對於「控制慢性病所需的日常活動」(包括用藥、控

制飲食、運動)所感受到的麻煩程度,例如「您覺得『因為慢性病而要用藥(吃 藥或打針)』很麻煩嗎?」。該量表的特色為測量一般性的負向(globally negative manner)情緒表現之現象,因此將相近的負向情緒表現放在同一題項內,讓填答 者可以根據其中任一種作答,減少受試者的混淆。由於過去在臨床與研究經驗上,

研究者發現中老年族群(無論是否罹患慢性病)在情緒表達上多採用此種「較不 特定」的「負向情緒團」的表現方式,因此採用此量表以測量受試者的負向情緒 表現。該量表內部一致性在.78 至.82 之間,再測信度為.71(p < .001),效標(鄭 氏憂鬱量表)關連效度為.44(p < .001),其切分點(19/20)可有效預測慢性病 患的身心功能與生活品質。

根據臨床經驗與研究需求,本研究針對該量表專為慢性病而設計的要求分量 表(第二部分)進行了兩項修改:(1)加入「改變生活習慣」一項控制慢性病所 需的日常活動;(2)將「因為慢性病」修改為「因為慢性病/年紀大了」。修改 後的量表適用範圍不僅限於慢性病患者,為9 題量表;其總分在 9 至 45 分之間

(附錄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慢性病控制不僅需要用藥、飲食控 制與運動等單一項目之執行,更重要的是「整體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作息時 間、生活型態等(Von Korff, Gruman, Schaefer, Curry, & Wagner, 1997; Wagner et al., 2001)。此觀念也逐漸反映於醫囑及病人本身的自主照護中,形成關於慢性病控 制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將「改變生活習慣」加入量表中,以反映此項趨勢。

而在臨床觀察中,可以發現許多中高齡民眾,即便沒有慢性病,也會因為關注自 己的健康而自覺應該要執行運動、飲食控制、生活習慣改變等要求,或被他人(經 常是伴侶或子女)提醒應該要執行這些要求。在臨床服務上,可以注意到這項自 覺經常伴隨著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過去」而發生,亦即感到自己年紀大 了,需要執行這些要求。因此,本研究將「年齡增長」放進測量題項的題幹中,

應可以更好地反映台灣地區中高齡民眾的生活現象。

由於並非所有成人都會感到或被提醒「因為年紀大了而應執行某些要求」, 且本研究包含很可能不會有相關生活經驗的年輕成人,因此在計分上有所考量。

針對此一修改版量表,本研究計算兩種分數—情緒分量表總分(NECIS 情緒分 量表總分(5 題))以及全量表估計總分(NECIS 修正版估計總分(9 題))。前者適 用於所有參與者的情緒分量表,計算方式為情緒分量表5 題的分數直接加總,總

51

全量表有效題目的平均數乘以9,計算其估計總分;總分在 9 至 45 分之間,反 映個體對在老化過程中所感到的日常生活負擔,以情緒形式以及「感到麻煩」的 形式所表達的負向情緒困擾程度。

五、生活品質問卷

本研究採用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 台灣 版)(姚開屏,2001)測量研究參與者整體性的生活品質(附錄五)。該自陳式量 表共有28 題,前兩題各以單題測量整體生活滿意度與整體健康滿意度,其餘 26 題分為生理(例如「您覺得身體疼痛會妨礙您處理需要做的事情嗎?」)、心理(例 如「您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嗎?」)、社會(例如「您滿意自己的人際關係嗎?」」、

及環境(例如「您滿意自己住所的狀況嗎?」)等四大範疇。在原簡明版問卷中,

四範疇各6 題,而在台灣簡明版問卷中,社會範疇中加入一題與「面子」有關之 台灣特有題,而環境範疇中則加入一題與「飲食」有關之台灣特有題。本研究中 生活品質問卷之計分方式依循使用手冊之建議,將原始分數轉換為四個範疇的範 疇分數,各範疇總分為0 至 100 分,越高的分數代表越良好的生活品質。四個範 疇分數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在.70 至.77 之間,再測信度在.76 至.80 之間。內容效度之「題項—範疇」相關性在.53 至.78 之間,各範疇的相關性則 在.51 至.64 之間。在解釋力上,簡明版問卷分數可以解釋長版問卷 88%的變異量,

顯示短版問卷有足夠的解釋力(Yao, Chung, Yu, & Wang, 2002)。在分析上,需 將整體性的兩題與四範疇分數分開分析,因此共有6 個分數來反映不同層面的生 活品質。

六、心血管內在覺感測量設計

儘管內在覺感特徵被視為相對穩定的類特質特徵,然而,在特定情境下的特 質表現特徵對於類似情境仍有較佳的預測力(Hall, Lindzey, & Campbell, 1998;

Mischel & Shoda, 1995);因此,若能將心血管內在覺感測量情境盡量地貼近研究 關注焦點,則結果應能更好的回應到相對應的臨床問題。由於本研究最關注的是 個體對「老化歷程中所產生的失落」的偵測與詮釋,而失落即表示個體產生某種

「負面變化」,因此,若能誘發受試者產生「老化歷程中可能發生的負面變化」, 在該情境下所測量到的內在覺感特徵,應能更好的反映本研究的關注焦點。

伴隨著老化發生的功能減退及/或疾病所帶來的身心困擾,以及死亡,皆是 個體在老化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負面變化。因此,為嘗試貼近「老化歷程中可能 發生的負面變化」,與「老化、疾病、死亡」等主題相關的情緒刺激所誘發的反

伴隨著老化發生的功能減退及/或疾病所帶來的身心困擾,以及死亡,皆是 個體在老化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負面變化。因此,為嘗試貼近「老化歷程中可能 發生的負面變化」,與「老化、疾病、死亡」等主題相關的情緒刺激所誘發的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