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1994 ;Gilpin,2004)。如 Rogowski 所言,國際經濟局勢的改變會影響國 際貿易的興衰,因而造成各國國內擁有不同稟賦的經濟社群在政治地位上的起 主宰國際間的互動(Keller & Pauly,1997;Weiss,2004)。而國家做為國際與 國內兩個結構間的樞紐,仍然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晚進發展國家 中 , 其 於 國 內 政 治 邏 輯 與 國 際 經 濟 邏 輯 間 的 權 衡 更 是 學 者 關 心 的 焦 點

(Gerschenkron,1962;蕭全政,1994 ;Gilpin,2004)。

與製程的能力(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1991;De Lemos,2006)。而運用技術及改良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的能力,不但取決於 硬體環境,如工廠、設備和基礎建設等,也深受軟體環境的影響,如教育、經 驗、訓練與管理能力等(De Lemos,2006)。

因為軟硬體環境的優勢,絕大多數的技術創新皆源於北方集團。但是南方 擦的一個主要原因(Grossman & Helpman,1991)。

在 Grossman 和 Helpman(1991)所建立的動態經濟學模型中,則以 Quality Ladders 的概念說明技術在南、北集團間移轉的狀況。其認為北方集團 中的企業致力於研發工作,以技術創新來生產較高品質的商品與服務,並因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雖然國際技術移轉可以幫助開發中國家達成技術升級,但是這技術升級的 結果卻必須是透過模仿已開發國家技術的方式,而非經由開發中國家自主的研 發創新來實現。而且不論在哪個時間點,已開發國家企業的策略都是保留當下 的高階核心技術,只將過時、低階或在本國生產已無法獲利的技術輸出到開發 中國家,而不是因應開發中國家的期待輸出其最先進的技術(Glass & Saggi,

1998)。所以技術的輸出方和輸入方間其實並不是處於對等的地位,而且兩者 間技術水準的差距並不會因為彼此技術的提昇而消失,故而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將持續維持,這樣的情況也招致批評,甚至被認為呈現一種新殖民主義的形式

(Elliot,2004)。

此外,技術本身不是價值中性的,技術移轉的同時也往往包含了如技術開 發國的文化、生活方式與態度等之其他元素的輸出及輸入。所以,相對於已開 發國家認為技術移轉應該由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應該介入干預,從技術輸入 國的觀點來看,自由放任的結果卻可能引起與其原本在地價值的衝突。而且放 任全面性技術移轉的結果,也可能導致技術輸入國本土技術創新能力的降低甚 至消失(De Lemos,200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參章 理論模型、研究假設與方法

此章包含三個部分。首先,將說明本研究之理論模型,並提出兩個本研究 要證明的假設。之後再說明本研究選用那些實證資料,以及這些資料取自何 處。最後,則列舉本研究可能受到的限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