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次教學之綜合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兩次教學之綜合分析

本研究以兩個不同班級進行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第一次教學的班級為能力分 班前 40%的學生,第二次教學的班級為常態編班,其兩次教學的詴題施測帄均答 對率如表 4-3-1。兩次教學的前測答對率約六成,其後測答對率都高於前測,雖 然兩次的延宕測答對率比後測答對率低,但仍然比前測進步,顯示本教學對不同 程度學生的溶解迷思概念改變均有幫助。

二、 兩次教學各類型迷思概念之學習成效

兩次教學各類型迷思概念之答對率對照如表 4-3-2 所述,在「以物質的狀態 判斷溶解」和「糖」的溶解迷思概念,兩次教學的前測答對率(均 70%以上)比 它其類型高,表示於教學前,學生在此兩類型的迷思概念較其他類型少。

各類型後測答對率均有所提升,顯示本教學對溶解迷思概念改變有所成效。

而兩次教學後測答對率最低的類型為「以密度或輕重判斷溶解」,表示教學後,

學生對於以密度或輕重判斷溶解,仍存有較多的迷思概念。授課張老師認為進行 此部分教學時,應讓學生操作秤重,以了解密度的差異,再搭配科學語言的練習,

將有助於正確概念的建立。

2b040:我把密度視為已知……,我覺得密度讓他們做一次那感受會更深。

表 4-3-1 兩次教學的詴題施測帄均答對率(%)

前測 後測 延宕測

第一次教學 62.6% 87.4% 71.1%

第二次教學 62.5% 75.5% 69.0%

率。惟有「糖」的溶解迷思概念中,兩次教學的延宕答對率比前測退步,顯示教 學前學生對糖溶解的正確概念雖高,但教學時不可因此而輕忽教學的完整性,仍 應逐步進行說明,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後測與延宕測驗的答對率。

三、 兩次教學施測詴題之分析

為評量出科學語言遊戲教學是否能協助學生改變迷思概念,於第一次教學 後,依授課教師意見與學生施測情形,刪除答對率高且穩定的題目,調整字句描 述與新增部分迷思概念類型詴題,將修訂後的測詴題,進行第二次教學施測。進 一步以 Pearson 積差相關檢定(如表 4-3-3) 兩次教學相對應詴題的答題狀況,發現 兩次教學的前測、後測、延宕測驗之間皆達顯著相關(P<.01)。顯示兩次教學施測 詴題雖然有不同,但其測驗間作答情形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換言之,本研究施 測工具穩定性高,進行分析時能得到一致性結果。

表 4-3-2 兩次教學各類型迷思概念之帄均答對率(%)對照表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迷思概念類型 前測 後測 延宕 前測 後測 延宕 以物質的狀態判斷 74.7 97.3 86.7 82.2 92.9 89.3 以物質的類別判斷 57.6 92.0 84.0 48.8 94.0 75.0 以密度或輕重判斷 54.9 77.7 62.3 57.1 60.7 59.3 無法同時應用巨觀、微觀 56.0 86.0 58.0 52.9 68.6 52.9

「糖」的溶解迷思 79.0 92.0 76.0 77.9 80.0 77.2

表 4-3-3 兩次教學對應詴題 Pearson 相關檢定 df=24

前測間 後測間 延宕測間

r 值 .84* .63* .65*

* P<.01

依詴題修改情形,分為兩次教學施測未修訂題目、部分刪修題目、重新修訂 題目三類,並對其詴題答對率進行對照分析:

(一) 兩次教學未修訂題目之答對率,如表 4-3-4 所示:

1. 「油性的物質(例如甘油)都不會溶於水。」此題兩次教學的前測答對率不高

(分別為32%、25%),但兩次教學的後測答對率均可達到95%以上,表示本 教學對此迷思概念改變有所成效,學生於教學後瞭解不能以「油性」與否來 判斷物質是否溶於水。

2. 「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溶解前後糖的總重量不變。」這題於兩次教 學中,九成的學生都能答對,表示學生瞭解溶解時,物質總重量並不會 改變。但對於「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糖仍然存在,但是變輕了。」

此題第二次教學的答對率卻不如預期理想(後測78.6%,延宕測67.9%),

可能與題意描述不夠清楚有關,讓學生以為變輕,指的是剩下未溶解的 固體糖變少,所以糖變輕了。為了避免誤導,應將句子修訂為:「糖在水 中溶解成為糖水,糖仍然存在,但是總重變輕了。」

表 4-3-4 兩次教學未修訂題目之答對率(%)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5 油性的物質(例如甘油)都不會溶於水。 32.0 100.0 80.0 3 25.0 96.4 78.6 9 所有的酸(例如戊酸)都可以溶於水。 40.0 76.0 72.0 6 64.3 85.7 89.3 13 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糖仍然存在,但

是變輕了。 88.0 96.0 76.0 4 78.6 78.6 67.9 14 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溶解前後糖的總

重量不變。 92.0 100.0 92.0 10 92.9 85.7 89.3 16 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糖水」是新的

物質。 84.0 96.0 80.0 15 85.7 89.3 92.9 18 糖在水中溶解成為糖水,不是化學變化。 92.0 100.0 92.0 12 82.1 85.7 89.3

(二) 兩次教學題目部分刪修之答對率,如表 4-3-5 所示:

1. 第一次教學第4題:「只要有「油」字的物質(例如沙拉油)都不會溶於水。」

刪除不當舉例沙拉油,此題兩次教學的後測答對率均達100%,表示本教 學對此迷思概念改變有所成效,學生於教學後瞭解不能以「油字」與否來判 斷物質是否溶於水。

2. 第二次教學第3、8、20題的後測答對率均低於60%,顯示教學後的迷思 概念改變情況不佳,對照張老師晤談(參見本章第三節),可能與練習題 是否確實檢討有所關聯。

3. 第二次教學第1、5、13題其後測答對率比前測低,對照第一次教學相對 應的題目,發現其後測答對率均比前測提升,顯示針對不同先備知識的 學生,科學語言遊戲對迷思概念改變的成效有所差異。

註:雙刪除線、新細明體部分為第二次教學之詴題

表 4-3-5 兩次教學部分刪修題目之答對率(%)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3 汽油不會溶於水,是因為汽油密度比水

小的關係。 32.0 72.0 60.0 1 42.9 39.3 42.9 4 只要有「油」字的物質(例如沙拉油)都不

會溶於水。 48.0 100.0 92.0 2 57.1 100.0 82.1 8 清潔劑(例如:洗碗精)倒入水中,會互相溶

解,是因為洗碗精密度比水大的關係。 60.0 80.0 60.0 5 60.7 53.6 57.1 10 冰醋酸在水中解離的過程,就是溶解。 52.0 88.0 60.0 7 39.3 60.7 35.7 20 丙酮溶解於水,是因為丙酮和水密度接

近的關係。 52.0 84.0 64.0 13 57.1 53.6 67.9 23 食鹽在水中溶解成為食鹽水後,有產生了 Na

離子和 Cl 離子。 84.0 96.0 80.0 14 78.6 96.4 89.3 31 因為汽油和水兩者都是液體的關係,所

以會互溶。 88.0 96.0 92.0 11 89.3 85.7 100.0

(三) 兩次教學重新修訂題目之答對率,如表 4-3-6 所示:

重新修定題目是指以其他詞語陳述相同的概念,讓受詴者能更清楚 了解題意。於兩次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於近似「溶解」讀音的「融化」、

「熔化」詞語容易產生混淆。約五成學生將糖「融化」為液體或糖「熔 化」為液體,視為「溶解」,此與簡美容(2001)和Ebenezer與Erickson (1996)研究中提出學生會將「溶解」與「熔解」當作同義字的結果相符。

註:新細明體部分為第二次教學之詴題

表 4-3-6 兩次教學重新修訂題目之答對率(%)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題號 前測 後測 延宕

12 氧氣比冰糖不易溶於水,是因為氧氣比水輕 的關係。

氧氣不易溶於水,是因為氧氣太輕。

48.0 64.0 52.0 8 67.9 75.0 64.3

24 食鹽在水中溶解成為食鹽水後,食鹽粒子只是 變得很小顆,和未溶解前狀態一樣。

食鹽在水中溶解為食鹽水的過程,鈉和氯沒 有分開。

20.0 80.0 28.0 9 46.4 85.7 71.4

19 固體的糖加熱融化成液體,就是「溶解」 固體的糖加熱熔化成液體,就是「溶解」

的現象。

56.0 80.0 56.0 20 50.0 60.7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