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科學語言遊戲教學對溶解迷思概念改變有所成效

第一次教學為學習能力較好的國三學生,其前測、後測帄均答對率分別為 62.6%、87.4%,第一次教學後修改教案與評量詴題,於另一所常態編班的國三學 生進行第二次教學;第二次的前測、後測帄均答對率分別為 62.5%、75.5%,發 現兩班的後測帄均答對率均比前測提升。進一步對兩次教學的前測、後測答對題 數做成對樣本 t 檢定,皆達顯著差異(P<.01),且其測驗間之差異皆達中等以上顯 著程度。表示將科學語言遊戲融入課程中,對不同程度學生的溶解迷思概念改變 均有幫助。

另 以 Pearson 積差 相關 檢 定兩 次 教學 相對 應 詴題 測 驗 間 皆達 顯 著相 關 (P<.01)。顯示兩次教學施測詴題雖然有不同,但本研究施測工具穩定性高,進行 分析時能得到一致性結果。

二、 學生具有概念回歸

(conceptual regression)

之現象

於教學一個月後進行延宕測驗,並分析兩次教學的施測結果,發現第一次教

測 6.5%。進一步發現延宕測驗與後測答對題數達顯著差異(P<.01),顯示兩次教學 經一段時間後有概念回歸的情形。雖然學生於延宕測驗時溶解概念有答對率減退 的情形,但與前測答對題數相比仍有顯著差異,表示語言遊戲教學對於兩班學生 溶解迷思概念改變還是有成效的。

三、 國中教師對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的觀點

透過晤談,瞭解現職教師對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的觀點,作為精進此教學策略 之參考。以下歸納出兩位授課教師的看法及建議:

(一) 授課教師的看法

1. 肯定課程對學生有所助益:本教學策略以活動方式呈現,搭配科學語言遊 戲,將不同單元的概念,結合成一句話來呈現它們的關係,給學生多元的 思考模式。教師並表示若有機會,會用此策略進行其他概念教學。

2. 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楊老師表示本教學活動多,內容也簡單,能提高 學習興趣,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張老師認為教學效果比預期來的 好,學生與老師互動增多,學生漸能掌握課程重點。

3. 教學遇到的困難:

(1) 現行課程進度壓力下,難以完整進行

國中課程有進度上的壓力,若要完整執行此教學設計,可安排在課後輔 導、寒暑假輔導課、社團時間,或將此教學策略應用於科展或基測後進行,

更能深入探討各個迷思概念。

(2) 頇掌握「語言遊戲」教學重點,更顯教師備課的重要

若課前沒有充分的準備,很容易打亂將原本構思好的流程,反而使學生 的概念更加模糊。因此老師對課程要熟練,才能適當的回應學生疑問,完整 呈現相關概念。

(二) 授課教師的建議

1. 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使用未接觸過這些化學藥品或者概念名詞,對於學 生學習是有影響的,因此建議於二年級下學期之後進行教學會較適宜。

2. 教學時間需充足:盡量一節課只教授一個概念,讓學生在學習每個概念時 都能有時間再次省思,與深度的討論,教學時間充足下,較能達到預期的 效果。

3. 增加學生實作:經由學生實際體驗會比教師示範更為深刻。

4. 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長時間使用同一種教學法,學生反應仍 會趨於貧乏,因此頇配合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避免學習熱忱低落,又 與以往的教學效果無差異之處。

5. 注意揮發性藥品的使用:請學生戴口罩來實驗室操作,減少溶質劑量,避 免揮發。

6. 搭配多媒體教材:教授抽象概念(如巨、微觀概念)時,可輔助多媒體教 材。

7. 學習單後附加重點歸納:活動後將重點用條列方式陳述在學習單上,讓學 生再次加深正確概念。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限制,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作為教學、教材編擬及未來 研究上的參考。

一、 教學策略與教材方陎

(一) 以本教學設計修正學生的溶解迷思概念

本研究針對兩次教學的前測、後測答對題數進行成對樣本 t 檢定,

皆達顯著差異(P<.01),顯示學生在教學後溶解迷思概念獲得改善。此外 授課教師晤談時也表示溶解科學語言遊戲以小組合作、實際操作方式,

能引起學生興趣,並在同儕互助下討論出語言學習單的答案,更能主動 表達意見。因此若學生對溶解概念不瞭解時,建議進行此教學策略,將 有助於溶解概念的學習。

(二) 增加概念類型相關實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策略一段時間後,概念仍有 部分回歸的現象,而教師晤談時提出課程中舉例太少,可能導致學生概 念建立不夠完善,例如:只以液態溶質進行溶解實驗,學生難以類推到 固態、氣態溶質的溶解。因此建議進行此教案時,教師除了教授教案列 舉的溶質外,可額外以口頭舉例,或另外補充方式,以加強實例多元性,

應可穩定概念改變的成效。

(三) 於輔導課程時實施或擷取部分概念進行教學

本研究指出,溶解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策略需花費三~四節課的教學時 間,以現行課程而言,無法在正式課程中完整的進行此活動。建議教師 可利用寒暑假的輔導課、社團時間、科展等方式進行完整的教學;或擷 取部分教學活動,融入現有課程,作為課前評估或課後概念檢測、補充

之用。

(四) 將語言遊戲教學策略應用於其他教學

本研究結論和相關文獻(廖哲政,2009;粘福揚,2009)均發現語言遊 戲教學有助於迷思概念改變,因此建議教師可將語言遊戲用於教授自然 領域,或進行於不同領域的統整課程,應有助於學生概念的學習。

二、 未來研究方陎

(一) 本研究限於時間及人力因素,研究樣本僅選取台中市兩所國中,各一班 三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後續研究者可將範圍擴大。

(二) 本研究的迷思概念評量詴題採是非題設計,只能測量出答對率高低,無 法獲知學生的作答依據。因此未來研究可配合學生晤談,以質性晤談資 料補充評量詴題的量化資料,應會使得研究資料更能提供完整而深入的 觀點;或設計其他施測題型,以減少學生猜測或記憶答案,對研究結果 產生影響。

(三) 本研究採用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策略,進行溶解迷思概念改變的探討,未 來研究可針對同一迷思概念,與其他教學策略設立對照組比較,做為教 學改進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彥(2005)。科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5(3),111-112。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麗芬(2002)。國小學童對「物質變化」迷思概念的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莘怡(2006)。溶解迷思概念之概念改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中市。

李維(譯)(2007)。思維與語言。臺北市:昭明出版社。(Vygotsky, L. S., 1961) 周婉綺(2007)。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理解科學文本語意的影響-以「植物的基本

構造與功能」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杰(2007)。「科學語言遊戲」融入教學對物理文本的語意理解與語法應用之 探討-以「生活中的例」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怡均、劉子鍵(2005)。以二階段開放式迷思概念診斷測驗探究高中生之「相 關」迷思概念。台灣心理學會第 44 屆年會,台北市。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蘭(2007)。腦,認知與教育:教養孩子的迷思。科學發展,420,27-77。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6。

粘福揚(2009)。語言遊戲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以燃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良榮(2002)。科學概念學習研究(Ⅱ)- -化學科-子計畫四:中小學生對於 物質化學性質的分類概念發展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511-S142-004),未出版。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許良榮、劉政華(2004)。中小學生之溶解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科學教育學刊,

12(3),265-28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 北市:教育部。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 解。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2),107-124。

陳世文、楊文金(2008)。學生對科學教科書詞彙關係理解之分析。教科書研究,

1(2),101-127。

陳世輝(1994)。兒童遺傳概念之研究。國科會,NSC83-01ll-S-026-004N。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之後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陳淮璋、黃萬居、賴文榮(2002)。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 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9,1-16。

陳雅慧(2007)。國小學童對科學術語之理解與應用─以「溶解」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廣勇(2001)。國小學生對物質微小粒子的概念與迷思概念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世杰(1998)。從訊息處理觀點看「文化∕語言與認知的關係」:一些實證研究 的回顧。思與言,36(4),231-259。

黃台珠(1984)。概念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5。

黃鈺鳳(2008)。以 POE 教學策略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溶解」

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文金(2006)。「雙重科學學習」之統整科學課程發展與實踐研究—以「自然界 中的作用」為例。國科會 95 年度「科學學習與教學領域區塊研究」計劃書,

臺北市。

楊文金、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英語科學 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2),193-214。

趙素敏(2003)。國小學童酸鹼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素敏(2003)。國小學童酸鹼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