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教學設計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在「溶解」方陎常見之迷思概念,由於學生的 溶解迷思概念具多樣性,在有限的研究人力及物力之考量下,引用廖哲政(2009)

研究為第一次教學基礎,修正其迷思概念類型及溶解科學語言遊戲教學設計(附 錄一),並進行第二次教學(共計三節課,135分鐘),以瞭解此教學策略應用於不 同班級的教學情形。教案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期望改變的迷思概念類型、教材和 評量詴題題號整理如表3-2-1所述。

表 3-2-1 相對應教學目標、迷思概念類型、教材、評量詴題題號 教 案 1

教學目標 密度不同的物質有些可溶於水、有些不可溶於水,不可以物質的 密度來判斷是否可溶於水。

迷思概念類型 以「物質的密度或輕重」判斷是否溶於水的迷思概念

教材 學習單一

評量詴題題號

(第一次教學) 3、6、8、12、20、28、30 評量詴題題號

(第二次教學) 1、5、8、13、17

教 案 2

教學目標 狀態相同的物質有些可以互溶、有些不可互溶,不可以物質的狀 態判斷是否互溶。

迷思概念類型 以「物質的狀態判斷可否互溶」的迷思概念

教材 學習單二

評量詴題題號

(第一次教學) 1、2、11、26、27、29、31 評量詴題題號

延續表3-2-1

(第一次教學) 13、14、15、16、17、18、19 評量詴題題號

國中現職理化教師依教案進行教學活動,講解實驗過程,讓學生分組實際操 作,藉由組內合作討論,依據觀察所得填寫學習單。課堂中運用「科學語言遊戲」

打包(packing)、拆解(unpacking)、命名(naming)和取代(replacing)方式,進行字卡 抽換、排序活動,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希望學生能藉此瞭解科學語義組合的程序,

並提升對科學文本閱讀的理解。以下針對第二次教學溶解科學語言遊戲學習單 (附錄二) 中的科學語言遊戲(打包、拆解和取代)提出說明,如表 3-2-2 所述。

表 3-2-2 科學語言遊戲說明

‧「打包」:運用適當的語詞組合數個事件,形成完整句子。

先分辨 A 各溶質密度 比水大 或 小 兩類型作答,再判斷其是否溶於水 B 。 可將 A 區的溶質和 B 區的敘述,組合成正確且通順的一個句子。

→ ①酒精密度比水小,且溶於水。 ②醋酸密度比水大,且溶於水。

③丙酮密度密度比水小,且溶於水。 ④戊酸密度比水小,且不溶於水。

‧「拆解」:拆解著重事件之間的分解,並理解各事件的含義,也就是打包的 反向過程。因為科學文本中對於事件發生的論述形式,經過打包後語意往往較 難理解,因此對於文本中的句子或句中之組成成份的正確拆解,便十分重要了。

學習單舉例說明:「醋酸可溶於水,戊酸不可溶於水。」

將整句語意拆解成數個單一事件。

(1)有部份酸可溶於水。(2)並不是所有酸皆可溶於水。(3)酸類中戊酸是不可溶於水。

‧「取代」:利用其他描述來解釋科學術語,來表示物質或現象。

學習單舉例說明:。食鹽溶解在水中,會分解產生「鈉離子和氯離子」,此過程稱 為解離。其中「鈉離子和氯離子」可更換為針對特性的用語。例如:「肉眼看不到 的離子」、「陰離子和陽離子」……等。

① 酒精 ② 醋酸 ③ 丙酮 ④ 戊酸

A

ㄅ、它可以溶於水 ㄆ、它不可以溶於水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