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黃台珠(1984)提出概念是人類思考和瞭解的工具,也是學習的基本單位。

概念可使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使得個體能有更多的知識背景用在複雜的學習活動 中;同時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概念會不斷的加深、加廣,因此概念的形成對 於人類的成長和適應上有很大的幫助(蔡孙姍,2008)。趙素敏(2003)歸納皮 亞傑與 Vygosky 的主張,表示兒童對事物形成的概念與其認知發展有密不可分的 關係,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以原有的概念作為基礎,再循序漸進的形成新概念,

並以抽象化的架構表達過程。

簡美容(2001)認為學生對溶液所擁有的概念,大部分受生活中的影響。在 未進入正式教育前,學童即時常接觸溶液的各種現象:飲用湯汁、吹泡泡、水彩 繪畫等等。而在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中,亦針對溶液主題,將 相關概念列入能力指標中,例如:「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液的導電 性、酸鹼性、蒸發、擴散、縮脹、軟硬等」;「2-4-4-3 知道溶液是由溶質與溶劑所 組成的,並了解濃度的意義」。

即使概念的學習出現如此頻繁,但隨著個人的差異,學習過程會陎臨不同程 度的困難。王美芬與熊召弟(1995)表示學童在進入教室之前,對於生活中各種

詮釋可能與科學專家的看法不盡相同,便稱之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會影響正確 科學知識的學習,因此如何有效的改變迷思概念是進行科學課程前不可忽視的

(王美芬,1991)。

從文獻研究可歸納出,學生對於溶液主題存有不少迷思概念,如:陳廣勇

(2001)分四大區對中、高年級進行實驗,多數學童認為溶液是連續,不可切割 成微小的粒子;相同組成但不同狀態的物質(水、水蒸氣、冰等)切割後粒子不 會相同。台北縣、市地區,多數小四、小六學童認為液體是不可以溶解的,只有 固體類的物質才可溶解(簡美容,2001)。學生常用比較溶質、溶劑何者為輕或 為重之觀點來描述溶解過程(陳雅慧,2007;簡美容,2001)。Driver與Russell (1982) 提出8~14歲的學童中,近三分之二的學童,認為糖水溶液的重量會少於原本糖加 水的重量。此外,陳淮章、黃萬居與賴文榮(2002)歸納小四、小五學生對水溶 液的迷思概念:1.溶質溶解後看不見了;2.水量不變,鹽水久置會沉澱;3.鹽水過 濾時,食鹽會留在濾紙上;4.攪拌會增加溶解量;5.顆粒細容易溶解,且溶解量 也較多。

由上述發現,探討「溶解」的迷思概念是學者研究溶液的重點之一,然而要 瞭解學生的迷思概念,其形成依據也不可忽視。陳淮章等(2002)提出造成迷思 概念的原因有:同時事件的干擾、語意的模糊不清、不當的認知、實驗操作不當、

記憶的混淆、不當的推論、自行建構。Chiu (2007) 研究台灣中小學生迷思概念形 成的來源包含:學校教學、日常用語誤解、教科書敘述不恰當等。許良榮和劉政 華(2004)溶解概念研究發現,日常生活較不熟悉的甘油,學生傾向以「油」判 斷物質是否溶於水,而且年級越高,「學校經驗」之影響趨向越明顯;而日常生 活較常接觸之太白粉,學生傾向以「生活經驗」進行判斷,「學校經驗」則退居 其次。

無論成因為何,對學童而言,迷思概念就如同真的一般,認為自己的解釋與

看法是對的,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是有偏差的,除非有認知上的衝 突,否則迷思概念是很難改變的。教學後,學生雖然多學了一些新概念,但並未 取代舊概念,他們仍習慣用原先的舊概念,去解釋所遭遇的問題。蔡孙姍(2008)

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的概念發生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嘗詴發展 出一種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來導正學生的迷思概念,的確有其必要性。若以不合宜 的教學,反而會造成其對概念的混淆,故在教學中如何將新概念融入學生原有的 概念脈絡中,是值得研究的。

二、研究動機

心理學家Bruner認為每一學科都可運用某種正確的方式,有效的教給任何發 展階段的學童。相同的,若能找到適當的教學策略,就能修正學生的迷思概念。

目前概念改變的教學方式有很多,例如:概念構圖、動態評量、閱讀、POE及晤 談等,而Yong (2005) 提出詞彙是理解領域概念不可缺少的因素,若妥善運用科 學教材的詞彙來定義概念,則能增加學生的概念發展。

Prieto, Blanco, 與 Rodriguez (1989) 觀察科學單元進行時,學生常以熟悉的 生活用語,而非科學用語,來描述概念或實驗過程。對於科學教師或專家而言,

分析科學用語或許不難,但對於初接觸科學詞彙的學生而言,可能不易理解其中 涵義。Halliday 與 Martin(1993)表示科學用語往往成為學生產生理解困難的主要 來源。陳淑筠(2002)彙整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發現:學生對於某些 專有名詞不是很瞭解時,會導致學生學習產生阻礙。

為了避免學生誤解科學用語,形成迷思概念,陳世文與楊文金(2006)認為 如何解讀科學語言組織的特色,甚至如何設計科學語言以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

是不容忽略的重點。陳淑筠(2002)建議教師輔助科學語言進行教學,將有助於

遊戲教學策略,於研究結果中提出,經此教學能讓學生的語意理解獲得改善,對 溶解迷思概念改變有所成效。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科學語言遊戲教學」對國中學生「溶解迷思概念的改 變」為研究方向,主要動機有下列幾點:

1. 「溶解」現象在生活經驗中常接觸,學生較不陌生。從國小三、四年級 開始引入「溶解」的基本概念,到國中仍有相關課程,這說明了溶解概 念的重要。

2. 文獻研究中發現,語言是概念習得的基礎,若能正確運用語言,則可有 效協助學生學習科學。

3. 科學語言遊戲教學是較創新的概念改變策略,較少教師運用於教學中。

因此欲瞭解國中教師實際運用此教案的感想,並以其建議做為推廣科學 語言遊戲教學策略改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