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關聯性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第四節 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關聯性相關文獻

本研究根據股權結構中機構投資人的性質,以及兩岸公司治理與獨立董事與董 事會比例,整理相關文獻,進一步探討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的關係。

(一)

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關係

(1) 機構投資人持股

Pound (1998)針對機構投資人持股與經營績效之關係提出三項假說:(1)效率 監督假說(Efficient Monitoring Hypothesis)認為機構投資者將使公司價值增加,

能在董事會中扮演監督機制重要的角色,因其有較多的管理資源與充足的監理知識,

所以監督管理者的成本較低,使監督較具效率,且機構投資人必須承擔風險,故對管 理者的決策與作為,會有較高的檢視標準。(2)利益衝突假說(Conflict of Interest Hypothesis)此假說認為當管理者與機構投資人的獲利有所衝突時,機構投資人將會 使用所擁有的股權影響結果,因此機構投資人為了從公司獲得利益,會支持能使其獲 利之管理者,導致管理者將不再重視整體公司的最大價值。此外因機構投資人可能會 藉股東身分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從被投資公司中獲得利益(3)策略聯合假說

(Strategic Alignment Hypothesis)此假說是指管理者和機構投資人利益相同,為獲 取共同利益,會採策略聯盟,進而犧牲其他股東利益,使得機構投資人失去監督管理 功能,甚至造成公司價值下降。

林良楓與高渝涵 (2009)研究兩岸資訊科技業之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時,發現在 中國企業方面,國內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對與公司績效無顯著關係,而國外機構投資 人持股比率則與公司績效在整體效率方面為顯著正相關,但在規模效率方面則為顯著 負相關;在台灣樣本方面,國內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與公司經營績效為正相關,而國 外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與公司績效在規模效率方面為顯著負相關。

曲麗清(2008) 外資持股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並影響 其績效,不同性質的外資持股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結果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外資持股比例的分散化、外資金融機構持股對公司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境外法人股股 東的不利於其促進公司績效提高。

陳龍(2011)研究中國公司發現外資持股上市公司的績效與外資持股比例負相關,

與政府、國企和其他國有機構的上市公司相比,外資持股比例對非國有法人控制的外 資持股上市公司的負面影響更大;外資金融機構持股的上市公司擁有更好的績效;外 資非金融機構持股的上市公司中,外資方委派董事高管對上市公司績效有正向關係。

大體而言,中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銀行的條件,主要是認為開放外資的 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從 2003 年開始,中國就逐漸撤銷進入障礙,鼓勵外資參與 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由上述文獻可知,雖然對於這類的研究非常多,但隨著產業與時 間的不同結果可能也有差異。

(2) 國有股結構特性

一般來說國有股通常代表著僵化的體制、官僚化的公司決策,對於公司的經營 績效,通常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然而由於兩岸銀行業在過去身兼國家政策的包袱,

且屬於受管制的行業,因此有其歷史背景在,造成其國有股較一般產業來的高。

孫慧敏(2011)選取中國製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對上市公司組織環境與組織績效 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發現 GDP、公司國有控股與上市公司績效 呈現正相關。

張慶君 (2007)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2 年以前上市公司在 2003 年的財務報告為 研究樣本,共 491 家。研究股權屬性、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結 果發現,上市公司治理績效與國有股比例呈顯著負相關;法人控股公司對公司績效促 進作用顯著優於國有控股公司。

謝文馨與王淑芬(2009)以台灣銀行業財務指標之連結與獲利能力之關聯性,

分析台灣銀行業公股、公股民營以及民營銀行之績效,結果顯示民營銀行的不管在短 期或長期經營績效會高於泛公股銀行的經營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林良楓與古秀敏(2011)探討兩岸傳統產業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結果 發現中國傳統產業公司國內機構法人持股率及國有股比例與其經營績效呈顯著負向 關係。

通常國有股代表著較為官僚的公司政策,因此通常績效會與持股數呈現負相關,

但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可能因為官股多而掌握較好的資源優勢,結果出現正相 關。

(二) 獨立董事比例

台灣證期局於2002年規定獨立董事最低席次比例,以提升公司治理機能,落實 獨立董事政策,避免董事會家族化。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與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在 2001年規定設有一定比例之獨立董事席位。從兩岸頒布相關的規定,可以看出獨立董 事之重要性。

閆菲(2011)透過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傳導機制,分析完善中國上市 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與對上市公司績效產生影響,發現完善的獨立董 事制度對公司治理與績效有正相關。

孫慧敏(2011)選取中國製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對上市公司組織環境與組織績 效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獨立董事的比例、五大高管人員的持股比 例呈現負相關。

王淑芬(2008)以台灣金融公司為例,研究公司治理、股權結構級機構投資人持 股之關聯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董監事持股比,對市場績效有正向關係;設立獨立董 事則對長期市場績效有正向關係。

但Fosberg(1989)認為公司經理人具有能力影響外部董事人選,讓沒有能力或 沒有意圖或管理階層能掌控的人被選為外部董事,所以獨立董事比例與經營績效間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無特定關係存在。

高筱琳(2014)研究以2008年至2012年31家台灣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資料包 絡分析法評估本國銀行的經營績效,再以丅obit迴歸分析探討公司治理變數對銀行經 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機構法人持股比率、逾期放款比率、公司規模,與銀 行經營績效呈顯著負向關係;外部董事比例則與銀行經營績效無顯著關係

林良楓與古秀敏(2011)兩岸傳統產業之獨立董事比例對經營績效之影響,皆為 正向關係,但兩岸樣本皆未達顯著水準。兩岸皆對獨立董事的設置訂有規範,但在兩 岸傳統產業的實證結果卻顯示,獨立董事比率對公司經營績效無顯著影響。

一般來說,獨立董事通常較具專業性,因此獨立董事越高績效應該也會越好,

但從上面的文章結果看來,不同的產業樣本有不同的結果,因此獨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對於不同產業與時間點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第參章、研究方法與假說

本章包括五個部份。第一節為研究方法,第二節為研究假說,第三節為變數衡量 與定義,第四節為實證研究模型,第五節為資料來源與樣本選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