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節、教育相關捐款

第五節、 其他捐款

澳洲華僑除了在公共建設、⾏善救濟或是政治相關捐款出錢出⼒以外,也曾對於在澳洲 所舉辦的⼀些節慶活動進⾏參與與募款。1920年和1934年兩位英國王⼦(愛德華與亨利)分別 出訪澳洲,國民黨與其他華僑組織都被受邀參加王⼦的歡迎會。為了表⽰對王⼦的歡迎,華僑 們發起募款、築搭牌樓和籌備表演活動。 華僑參與澳洲盛事並非新鮮事,早在澳洲建國時,359 華僑就曾在美利濱的建國慶典上代表華僑社會舞龍舞獅︔⽽每年在品地⾼埠所舉辦的復活節義 賣活動,當地華僑的舞龍表演都是活動的重頭戲,吸引不少澳洲⼈特意去觀賞,直到今天仍保 持著這樣的傳統習俗。華僑參與這些活動的⽬的除了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減少⽩種⼈對於華僑 的歧視以外,更重要的是華僑對於澳洲的態度已經從僑居地逐漸轉變成了永居地,他們已將⾃

⼰視為澳洲的⼀份⼦,特別是那些在澳洲出⽣及長⼤的第⼆代華僑,中國雖然是他們⽗母的出

⽣地、種族的根源,有義務保護它不遭受迫害,但澳洲才是他們真正的家,不時期盼能夠獲得 平等待遇,所以試圖努⼒表現⾃⼰,希望澳洲政府能夠接受他們,對華僑能落實他們所⿎吹的

⾃由、平等的普世價值。

澳洲華僑除了在中國與澳洲的捐款中不遺餘⼒外,對於海外華僑同胞的救濟也有相當的 關注,如1902年印度發⽣⼤饑荒,澳洲華僑因印度與澳洲都是⼤英帝國的屬地,為印度受難者 發起募款︔或是1906年在美國舊⾦山發⽣的⼤地震,死傷慘重,澳洲華僑也因舊⾦山乃華僑聚 集之地,理應互相扶持⽽主動發起賑災捐款。 除了捐賑救濟以外,華僑也曾參與海外民間團360 體的募款活動,如1914年⽯叻(現今新加坡)古城會館重修需要經費,澳洲華僑也慷慨解囊替 會館募款。 在眾多捐款中,最為特別的應該是在1904年捐恤⽇兵家屬的募款活動。 361

中國與⽇本的關係雖然在20世紀中期因⽇本的侵略⾏為⽽急劇惡化,海外華僑反⽇情緒

⾼漲,踴躍捐資協助中國抗⽇,澳洲華僑則在⼆辰丸事件時就曾發起反⽇貨運動,之後在歐洲 戰爭時期因不滿通往⾹港的海上運輸被⽇本郵船所壟斷⽽關係破裂,進⾏⼀系列的對抗活動,

但在此之前曾經憐恤⽇兵家屬⽽發起捐款活動。1904年,⽇本與俄國因爭奪朝鮮半島及中國東 北地區⽽發起戰爭,清政府為了保住東三省⽽暗中⽀持⽇本。澳洲改良派也在1904年以種族淵 源的理由為⽇本陣亡軍⼠家屬募款。改良派認為⽩種⼈經常以商⼒軍⼒侵國侵利,澳洲華僑在 澳洲也常被⽩種⼈欺壓,遭受不公的待遇,所以將⽇本對俄國宣戰的舉動視為種族間的⾾爭,

⿈種⼈崛起的象徵。 雖然歷史最後證明了⽇本並沒有因為中國的協助與捐助⽽知恩圖報,反362

⽽對中國進⾏了殘暴的肆虐,但身處在⽩⼈至上社會的澳洲華僑根本無法預知未來,在長期受 到欺壓的氣氛下,認為有⿈種⼈勇敢⾯對⽩種⼈的傲慢與⾃⼤時就應該賦予⽀持,⽀持⽇本⼈

也是出⾃對種族崛起的考慮,並未考慮過⽇本⼈之後的算計與野⼼。

〈華商迎太⼦中之⼤怪劇〉,《民國報》,1920年7⽉3⽇,⾴6︔〈雪梨歡迎王⼦之熱烈〉,《東華報》,1934年12⽉1⽇,⾴6。

359

〈善舉核數〉,《東華新報》,1900年10⽉24⽇,⾴3︔〈籌賑美洲⼤埠同胞受難公啟〉,《東華報》,1906年6⽉9⽇,⾴3。

360

〈⽯叻古城會館重修〉,《民國報》,1914年5⽉9⽇,⾴7。

361

〈致⽇本領事捐恤⽇兵家屬書〉,《東華報》,1904年3⽉12⽇,⾴2。

362

⼩結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澳洲華僑雖然在中國的政治性與非政治性募款活動中付出許多 精⼒與⾦錢,但也沒有忘記關切在澳洲或是海外其他地區華僑與同胞的狀況。回顧澳洲華僑的 捐款歷史,早期許多的募款活動都是以福利澳洲社會或澳洲華僑為主。過去有西⽅學者曾批評 澳洲華僑不重視教育、宗教信仰,長期與世隔絕,是促成⽩澳政策實施的重要因素,更揚⾔⽩

種⼈與華僑是無法共處⼀個社會的, 但捐款活動卻呈現相反的結論。華僑身處澳洲,雖然長363 期遭到政府的打壓,但並未對澳洲社會產⽣怨恨或做出敵對的⾏為,反觀加入教會、努⼒學習 證明⾃⼰是能夠融入這個社會成為澳洲的⼀份⼦,在醫院⽅⾯的捐獻便說明了華僑在澳洲社會 的參與度與融合程度。華僑不但捐獻,更主動投入社會賑捐活動,除了與澳洲⽩⼈⼀同沿路勸 捐以外,也參與了社區的募款活動。華僑除了在公共建設上付出努⼒以外,在國家舉辦重⼤節 慶時也懂得參與表演、共同慶祝︔在⾯對困境時,主動協同參與救濟的⼯作,同⾈共濟,表現 對澳洲社會的關懷與融合。

澳洲華僑努⼒參與公共事務的主要⽬的是希望能夠讓澳洲政府和社會⼤眾意識到華僑並 不會因為⾃身⽂化的差異⽽與社會有所脫節,中華⽂化更不會影響澳洲社會的和諧,雖然華僑 過去曾經有過⼀些不良的習俗,如吸毒鴉⽚或賭博,但華僑並非⼀成不變、古板無法學習的族 群,在1905年所推⾏的禁鴉⽚進⼜便是最好的例⼦,華僑主動向政府申述,希望將負⾯形象扭 轉過來。華僑不斷地在修正⾃⼰,讓社會⼤眾對於華僑有更多的認識,唯有通過瞭解與認識才 不會⼼⽣恐懼和產⽣誤會,所以像原來的秘密組織義興公司也在20世紀初期進⾏改⾰及公開 化,歡迎社會⼤眾拜訪參觀,消除過去神秘又隱密的形象,說明了華僑有能⼒也有意願成為進 步且有⽂化的族群。

澳洲華僑除了要適當的調和⾃⼰去應付澳洲政府的不友善政策以外,也對⾃身的⽂化與 華僑社會結構進⾏傳承與維繫。在澳洲,華僑都會發揮守望相助的好習慣,對於遭受不幸的同 胞,華僑們慷慨解囊,提供⾦援上的⽀助。華僑重視傳統習俗,百年歸⽼後都希望可以落葉歸 根,但澳洲有法令限制,骨骸無法⽴即送返家鄉,只好委託宗親組織協調處理,但由於經辦服 務⼿續繁瑣費⽤昂貴,許多組織都必須依賴華僑社會的捐助,不時發起籌款運動,尋求社會⼤

眾的⽀持。除了延續傳統習俗以外,華僑也曾努⼒傳承華⽂教育。在愛國主義崛起的時代,華 僑的華⽂教育也成了宣導愛國主義的⼀個重要管道,希望下⼀代華僑能有對⾃⼰的⽂化有所了 解,也希望他們不要忘了⾃⼰的根,所以華僑組織開始復興華⽂教育、創辦華⽂學校。雖然⾯

對了好幾次的挫折,但依舊堅持,就是希望華僑不要與中國斷絕⽂化上的關係。

在政治上,宗親組織與政治結社是澳洲華僑社會重要紐帶,無論在中國或是澳洲的政治 領域上,這些組織都代表了華僑社會向政府申述的重要管斷。縱觀澳洲華僑的歷史,無論是早 期的改良派或是之後的國民黨都非常努⼒地向澳洲政府申述、為華僑爭取權益以及推廣中華⽂

化,也在捐款活動中獲得了華僑社會的⼤多⽀持,但許多訴求卻因為僑領之間的⾾爭與不團結

Barker, T., “A History of Bathurst, vol. 1”, p216; Barker, T., “A History of Bathurst, vol. 2”, p14.

363

⽽前功盡棄。澳洲華僑社會⾃有宗親組織以來,都以「非我族類,其⼼必異」的⼼態去對待其 他族群,雖然對外時表現⼀體,實質上卻處⼼積慮、各懷鬼胎、爭鋒相對,分化了華僑社會的

⼒量,讓許多本為謀求福利的善舉因內部瓦解⽽無法落實,也是促使長期以來華僑無法改善其 遭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