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節、20世紀後的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121.

90

〈義舉翁從〉,《東華新報》,1900年2⽉7⽇,⾴5。

91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121.

92

皇會的宗旨主要是提升澳洲華僑的愛國之情與政治意識外,更通過其機關報《東華新報》/《東

(the Anti-Chinese and Asiatic League)來打擊澳洲華商。這個由⾃由改⾰協會(the Liberal and Reform Association)、商販聯合會(the Shop Assistants’ Union)、零售商公會(New South Wales Retail Grocers’ Association)、勞⼯協會(the Sydney Labour Council)和傢俱商協會(the Union of Furniture Trades’ Society)所組成的反華聯盟主張排擠華商、提倡⽩⼈購買⽩⼈商品以 及拒絕與華商進⾏貿易往來,甚至建議政府停⽌發⾏商業執照給⿈種⼈,將⿈種⼈驅離出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129.

97

〈⿃修威華商會社章程〉,《東華報》,1903年11⽉14⽇,⾴3︔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98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 p122.

〈⿃修威華商會社章程〉,《東華報》,1903年11⽉14⽇,⾴3。

99

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 pp.

100

123-125.

Chinese Competit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5 May 1904, p8;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72.

101

述,其⽣意營業額⾃反亞裔聯盟崛起後從過去的4000鎊下跌剩1000鎊。 華商們為了對抗這個102 排華聯盟,在1904年成⽴了「保商會」。

保商會是⼀個⾃保的團體。澳洲華僑在⽇俄戰爭及美國華僑排華事件中意識到滿清政府 軟弱無能的外交腕⼒,無法提供保護海外華僑的能⼒,唯有借鏡「商戰」中的「優者勝⽽劣者 敗,強者存⽽弱者亡」的概念來尋求⾃我保護。保商會的宗旨為「保全會內商家、會員利權,

以做善事為主」,排解⽣意上事宜及協助遭受欺負的商家,但不提供⾦錢上的⽀助。各⼤⼩商 號只要願意繳交10元會費便可以加入,沒有入會限制。商會也採⽤民主投票⽅式選出值理等相 關職務,但皆不受薪,每半年敘會⼀次,每⼀年舉⾏⼀次年選。 保商會⼀直持續經營到1913103 年後才與華商會社整併成⿃修威中華商務總會。

20世紀初期,澳洲華僑社會雖然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組織(澳洲保皇會/憲政會、⿃修威華 商會社與保商會),但幕後操控著主要都是是由同⼀批華商所組成。保皇會/憲政會的性質主 要是⽀持中國政體體系改⾰及擴展華商與海外華僑的商業網路︔華商會社則是聚集澳洲華商、

拓展華商的商業利益和負責華僑的福利︔保商會則主要是對付澳洲極端種族主義社團造成華商 利益受損所發起的⾃衛性團體。儘管如此,這些組織也曾號召澳洲華僑華商發起捍衛華僑權益 及國家⾃尊的群體運動。

1905年,澳洲華僑社會出現了第⼀次的⼤型抗議活動。美國政府在這⼀年準備與清政府 簽訂新的不平等禁約條例,條約將對美國華僑進⾏更嚴苛的管制,引起了美國、中國與海外其 他地區華僑的抗議。澳洲華僑也受到了這股抵制風潮的影響,在全國各地發起了抵制美貨和捐 款的活動,更在美利濱舉⾏了第⼀次的全澳華民⼤會,聚集雪梨、美利濱等澳洲各地區的華僑,

商討如何因應拒美約的活動。 澳洲華僑如此積極配合中國所發起的抵美運動除了是憐惜美國104 同胞的遭遇以外,也是出於⾃保。華僑擔⼼美國排華法案⼀旦通過後將會促使澳洲政府收緊「⽩

澳政策」,直接影響了澳洲華僑的權益。再者,澳洲華僑也希望將來澳洲政府倘若要實⾏更嚴 苛的種族政策時,海外華僑同胞也能像⽀持美國華僑般的⽀持澳洲華僑,通過族群的⼒量對澳 洲政府施壓。 這次的抗美運動也鞏固了雪梨華商作為澳洲華僑社會領袖的地位,由這群華商105 所發起的募款運動獲得了空前的熱烈響應,捐款從澳洲各地不斷湧入,是1905年前捐款⾦額與

⼈數最多的⼀次,說明了澳洲華僑對於中國富強可保海外華僑的觀念表⽰認同。

1908年,中國在國際外交上發⽣了⼀件蒙羞事件。⽇本船艦⼆辰丸違反中國法律,因私 運軍⽕⽽在澳⾨遭受扣押。⽇本政府不僅沒有道歉,還派遣巡洋艦屯泊⾹港以⽰威脅,要求中 國⽅⾯道歉並⽴即釋放船隻。中國政府經過協商後最後被迫道歉,還賠償了船隻扣押期間的損 失,讓國⼈及海外華僑深感其辱,決定發起抵制⽇貨以⽰抗議。保商會相續在《東華報》及《警 東新報》宣傳⽂明抵制活動,⿎勵華僑不要乘搭⽇本郵船返國和購買⽇貨,但也不對⽇本⼈做

National Achieves of Australia, SP244/2, N1950/2/3885. Statutory Declaration of George Bew, 1903 and 1905.

102

〈倡⽴保商會佈告⽂〉,《東華報》,1904年7⽉16⽇,附張︔〈雪梨埠倡⽴保商會佈告⽂〉,《廣益華報》,1904年11⽉19⽇,

103

⾴5。

〈紀澳洲華民之⼤會〉,《東華報》,1905年9⽉2⽇,附張。

104

〈勸拒美國禁約布告⽂〉,《東華報》,1905年9⽉16⽇,附張。

105

出⾔語傷害,以禮相待以⽰⽂明。華商們則協議不銷售⽇貨,不⽤⽇船運送貨品,違反者將被

7︔〈保皇報尚敢舊事重提〉,《民國報》,1920年2⽉14⽇,⾴5。

〈派駐澳洲梁總領憲演說辭〉,《警東新報》,1909年4⽉3⽇,⾴2-3︔〈論說〉,《警東新報》,1909年5⽉29⽇,⾴2-3。

〈總領憲論辦中華會館之告⽰〉,《東華報》,1911年3⽉11⽇,⾴7︔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86.

110

〈本埠華商之駁斥李芬〉,《警東新報》,1909年3⽉7⽇,⾴10︔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

111

與政治結社〉,⾴178。

“Chinese in Australia”, The Age, 25 February 1909, p7; 〈雪梨華商對於李芬之惡感〉,《警東新報》,1909年3⽉7⽇,⾴10。

112

會⼤選,歡迎海外華僑派代表回國參選,華僑代表的條件除了必須是年齡滿25歲以上的中華民

〈澳洲⿃修威中華商務總會職員表〉,《東華報》,1913年1⽉18⽇,⾴8︔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88.

114

〈⿃修威中華商務總會之成⽴〉,《東華報》,1913年1⽉18⽇,⾴7。

115

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 pp.

116

132-133.

〈⿃修威中華商務總會之成⽴〉,《東華報》,1913年1⽉18⽇,⾴7︔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p.93-95; 蔡少卿,〈澳

117

洲⿃修威雪梨中華商會研究〉,《江蘇社會科學》,期4,2005年,⾴202-203。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246.

118

〈商會⾰命論〉,《民國報》,1917年1⽉27⽇,⾴2︔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92.

119

〈商會⾰命論〉,《民國報》,1917年1⽉27⽇,⾴2︔〈⿃修威中華商務總會第六屆職員⼀覽表〉,《東華報》,1921年4⽉2

120

⽇,⾴7︔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91.

中華商務總會雖然在1921年由郭標接⼿(擔任兩屆), 但商會保守派勢⼒仍⼀直掌控121

美利濱華僑也在1912年成⽴了美利濱中華商務總會(Victoria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並選出⿆錫祥代表美利濱華僑出席⼤會。 美利濱在此之前並沒有正式的商會,124 雖然有中華會館(Chinese Association)及中華公會(Chinese National Alliance)負責調節華僑 內部⽭盾及反對排華的運動,但都不是華僑會館或社團組織的整合,⽽只是依附在四⾢及岡州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New South Wales - List of office bearers,” Noel Butlin Archiv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21

〈⿃修威中華商務總會第六屆職員⼀覽表〉,《東華報》,1921年4⽉2⽇,⾴7︔〈中華總商會第七屆選舉董事會被選⼈名⼀覽

122

表〉,《東華報》,1923年3⽉24⽇,⾴7︔ 〈雪梨中華總商會選舉第八屆職員⼀覽表〉,《東華報》,1925年3⽉14⽇,⾴7︔〈中 華總商會複選舉揭曉〉,《東華報》,1927年3⽉19⽇,⾴7︔〈葉炳南啓事〉,《東華報》,1935年12⽉22⽇,⾴2。

〈茶葉在澳洲之末路〉,《民國報》,1917年8⽉4⽇,⾴6︔〈澳政府已准各國辦茶入⼜〉,《東華報》,1919年5⽉31⽇,⾴7︔

123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94.

〈派選舉⼈赴京之集議〉,《警東新報》,1912年11⽉9⽇,⾴4。

在中華民國成⽴之前,美利濱未有像雪梨華僑社會中由華商所領導的商業組織,⽽是聯 合⼯⼈團體來反抗澳洲政府的排華法案。1904年,域多利亞省政府頒布了《⼯廠與商店條例》

(Factories and Shops Acts (Vic)),影響了華商⽊⼯與洗衣業的權益。這項法律促使了美利濱 華僑洗衣業與⽊⾏⼯商會聯合成⽴「西家⾏」來抵制此項法律的通過。 根據西家⾏的秘書雷128

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 p193.

129

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p.88-89.

130 情形〉,《民國報》,1920年5⽉22⽇,⾴6︔〈他省華僑反對領事註冊之詳情〉,《民報》,1920年6⽉19, ⾴3。

〈中華商會總會廣告〉,《民報》,1914年5⽉9⽇,⾴7︔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p.89-90.

133

派報紙《中國⽇報》的新聞和對清政府的政權作出攻擊。在1904年5⽉,鄭祿更率領⿈植卿、

〈籌助⾰命軍餉之踴躍〉,《警東新報》,1911年10⽉21⽇,⾴6︔附表2→1911-1930年→1911⾰命軍餉。

136

梨為南太平洋總部的分部⼀共多達23個,註冊會員有5289⼈,成功拓展國民黨在南太平洋的業 務。 國民黨能迅速在南太平洋地區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它有別於過去傳統式組織的經營模式。140 過去舊有的組織都以地緣、⾎緣或業緣做為入會⾨檻,⽽國民黨則在會員要求上沒有太多限制,

不僅不限制族群、祖籍、職業、宗教信仰以外,更是少數開放給女性族群參加的政治結社。 141 20世紀20年代可以說是澳洲中國國民黨發展的鼎盛時期,會員⼈數在1926年更達到了巔 峰,有超過6300名會員。 兩次的懇親⼤會、雪梨與美利濱⼤樓的落成、陳安仁的到訪和廣州142

第⼀次懇請⼤會的成功促成了1921年12⽉在美利濱所舉辦的第⼆次懇親⼤會, 也成就147 了雪梨與美利濱建築⼤樓的落成。在⼤會議事期間,華僑們認為為了黨團永續發展,務必購置 樓宇開萬年之鴻基,⼤會結束後便著⼿編定建築雪梨⽀部黨所章程和公開募款活動,在1921年 12⽉購置了⼀所位於烏爾的摩(Ultimo Road)路的五層樓辦公⼤樓。 同⼀時間,美利濱⽀148 部也在⼩博街(Little Bourke Street)購買了⼀座三層的洋樓做為該部的機關,並邀請孫中山到 澳洲為⼤樓進⾏開幕儀式,但由於廣東局勢未定,孫氏無法脫身⽽派了陳安仁代表出席。 149

Scholarly Publishing, 2013), p13︔陳志明,《中國國民黨澳洲黨務發展實況》,⾴18-21。

Mei-fen Kuo & Judith Brett, Unlocking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Kuo Min Tang 1911-2013, p15.

14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海外黨務⼯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27。

142

〈國民黨雪梨⽀部特別通告〉,《民國報》,1920年1⽉24⽇,⾴6。

143

Mei-fen Kuo & Judith Brett, Unlocking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Kuo Min Tang 1911-2013, p20.

144

〈澳洲中國國民黨建築⽀部黨所⼩啓〉,《民國報》,1920年9⽉18⽇,⾴8︔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154.

148

〈中國國民黨澳洲美利濱倡建黨所⼩啓〉,《民報》,1921年1⽉29⽇,⾴3︔〈喜喜國民黨購有黨所〉,《民報》,1921年2⽉12

149

⽇,⾴3︔Mei-fen Kuo & Judith Brett, Unlocking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Kuo Min Tang 1911-2013, pp24-25.

Mei-fen Kuo & Judith Brett, Unlocking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Kuo Min Tang 1911-2013, p28.

150

在澳期間,陳氏受到了雪梨與美利濱兩地華僑的熱烈歡迎。陳安仁在澳逗留了超過半年,之後 少年會的創辦⼈之⼀。 致公堂源⾃19世紀的秘密會社「義興公司」,在1914年改組改名為156

「中華民國公會」,1919年再更名為「致公堂」,英⽂名稱則是Chinese Freemasons (翻譯成

「華⼈共濟會」), 在清朝時期曾被認定為反清組織。 致公堂與國民黨的合作可追朔到157 158 1904年。當時,孫中山在美國推動⾰命運動時,希望通過致公堂的影響⼒獲得更多美國華僑的

⽀持⽽在檀⾹山入會,⽽致公堂會員中也有許多持有國民黨黨籍。在1911年,義興公司應美洲 致公堂的要求,聯合同盟會在澳洲的代表少年中國會⼀同展開反清活動,合作關係從此展 開。 之後,兩派更在1914年合作創辦《民國報》來對抗⽀持袁世凱政權的保守派喉⾆《東華159

⽀持⽽在檀⾹山入會,⽽致公堂會員中也有許多持有國民黨黨籍。在1911年,義興公司應美洲 致公堂的要求,聯合同盟會在澳洲的代表少年中國會⼀同展開反清活動,合作關係從此展 開。 之後,兩派更在1914年合作創辦《民國報》來對抗⽀持袁世凱政權的保守派喉⾆《東華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