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澳洲中文報刊中的華僑捐獻與愛國主義(1894-193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澳洲中文報刊中的華僑捐獻與愛國主義(1894-1937)"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臺灣師範⼤學 華語⽂教學研究 碩⼠論⽂. 澳洲中⽂報刊中的華僑捐獻與愛國主義 (1894–1937) Fundraising and Patriotism of Chinese Australian through Australian Chinese Newspapers (1894—1937). 指導教授: 吳龍雲 副教授 姓名:. 王光輝 撰. 中華民國107年2⽉ .

(2) 誌謝辭 時光⾶逝,⼀轉眼四年的碩⼠⽣涯很快便要結束了,能夠順利完成我的畢業論⽂,我要 特別感謝在我學習過程中曾經給予我幫助的⽼師和同學們。 ⾸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師,吳龍雲副教授。在吳⽼師的悉⼼指導和謹慎的把關下, 我的論⽂才能順利通過考試,獲得相當不錯的成績。在過去的四年中,我在⽼師的課堂上學習 到了許多身為研究⽣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技能,特別像我這樣過去沒有任何學術經驗的學⽣ 來說,受益良多。同時我也要特別感謝⽼師在課堂以外的關懷,在⽣活上提供的建議與協助, 讓我身懷感激! 第⼆位要感謝的⽼師是楊聰榮副教授。楊⽼師的課非常多元化,剛開始接觸時覺得有點 天⾺⾏空,討論的議題也千變萬化,非常新鮮,更重要的是楊⽼師的教學與思維⽅式讓我瞭解 到原來做研究不⼀定要墨守成規、⼀成不變,可以發揮更多的想像⼒,嘗試別⼈不敢接觸或認 為不可能的題⽬,挑戰⾃我,讓我對做學術研究有了全新的瞭解。 第三位要感謝的是楊秉煌助理教授(⼩楊⽼師)。雖然和⼩楊⽼師的接觸最晚,只上過 兩堂課,但楊⽼師對同學的關⼼就像家⼈⼀般,讓⼈感到非常親切。同時我也要感謝⼩楊⽼師 在我論⽂初步階段提供了的寶貴的建議與指導,讓我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的論⽂內容。謝謝⽼ 師! 另外,我也要感謝系所的助教(淑婷、安琪、慧敏和雪妮),感謝妳們的關⼼與協助。 在同學部份,我⾸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學長劉漢⽂同學。我的論⽂能夠成形你的功勞最⼤了!如 果不是你不經意的提點,我可能還需要花⼀段很長的時間在尋找論⽂的題⽬。雖然你說很後悔 提供了線索給我,但我覺得你只是提供了⼀個⽅向,論⽂能否可以完成,最終還是需要我⾃⼰ 的努⼒,所以你也無需覺得太愧疚。感謝你這⼀路來給我的許多提點,在此也希望你能順利考 上博⼠班!另外就是待我如親弟弟⼀般的⿈幼娟學姐,雖然我們在後⾯兩年⾒⾯的時間越來越 少,但也非常感謝妳對我的關懷與⽀持,希望妳的論⽂也可以順利完成!還有就是許良禎學妹 和陳勝耀學弟,感謝你們在我論⽂考試期間抽空過來幫我做筆記!我也要特別感謝在澳洲的阮 氏明孝和吳育錞學妹們,多虧妳們在澳洲幫我找資料才能填補我論⽂的空缺,下次回去要好好 答謝妳們!希望妳們也⼀切順利!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兩位⼜委⽼師,國⽴暨南國際⼤學的李盈慧教授和澳洲昆斯蘭 ⼤學的郭美芬⽼師。感謝妳們願意擔任我的論⽂⼜委,抽空到台北來為我的論⽂進⾏考試,對 我論⽂不⾜的地⽅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與看法,讓我得以補強,能夠獲得兩位⽼師的肯定也 是我的榮幸,也讓我的論⽂變的更有意義,在此我要致上我⼗⼆份的謝意!在此祝福兩位⽼師 身體健康,⼼想事成! 王光輝 2018年2⽉25⽇ . !i.

(3) 摘 要 華僑與愛國是華僑華⼈史⼀個非常成熟的議題,海外華僑在20世紀上半葉的捐獻更是華 僑愛國議題中重要的內容。華僑的捐獻不僅賑濟救災、改善家鄉的醫療、教育等其他基礎建設, 也資助了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讓中國邁入⼀個新的國度。19世紀 中期,澳洲發現⾦礦,吸引了⼤批廣東籍華僑到澳洲淘⾦,之後在澳洲落地⽣根,形成澳洲華 僑社會。1894年,澳洲華僑社會出現了屬於⾃⼰的中⽂報紙,並在1896年刊登了第⼀則有關華 僑捐獻的明細,開啟了澳洲華僑的捐款史。本⽂旨在梳理澳洲華僑的捐款,通過當時候四份重 要的中⽂報刊,根據捐款的性質進⾏彙整,最後統計出澳洲華僑在20世紀上半葉的捐款情況, 並通過澳洲華僑的捐款表現來探析澳洲華僑社會概況及愛國主義。 關鍵字:澳洲華僑、澳洲中⽂報紙、捐款、華僑社會、愛國主義. Abstract Overseas Chinese fundraising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overseas Chinese’s patriotism. Funds raised during these periods not only aided Chinese who suffer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mproved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of homeland China, it also supported Sun Yat-sen’s 1911 revolution in overthrowing the Qing regime to build a republic nation. During the mid 19th century, gold was discovered in Australia and it attracted Chinese from Canton province to try their fortunes in the country and later settled down and formed their own community. In 1894, Australian Chinese established their own newspaper and two years later, a list of donors for the flood relief in Guangxi province was printed in the newspaper,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recorded fundraising history of Australian Chines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published donations of Australian Chinese throughout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and analyses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patriotism of Australian Chinese through the patterns and habits of their donations. Keywords: Australian Chinese, Australian Chinese Newspapers, Fundraising, Chinese Society, Patriotism . !ii.

(4) ⽬ 次 第⼀章、緒論. 1. 第⼀節、研究動機與⽬的. 1. 第⼆節、⽂獻回顧. 6. 第三節、研究⽅法與架構. 12. 第四節、名詞解釋. 15. 第⼆章、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17. 第⼀節、20世紀前的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17. 第⼆節、20世紀後的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25. 第三章、澳洲華僑對中國的非政治性捐款. 37. 第⼀節、賑濟救災. 38. 第⼆節、醫療相關捐款. 42. 第三節、教育相關捐款. 45. 第四節、其他建設捐款. 48. ⼩結. 49. 第四章、澳洲華僑對中國的政治性捐款. 51. 第⼀節、⾟亥⾰命前的政治性捐款. 51. 第⼆節、⾟亥⾰命至抗⽇戰爭前的政治性捐款(1911-1930年). 54. 第三節、抗⽇戰爭時期的政治性捐款(1931-1937年). 59. ⼩結. 62. 第五章、澳洲華僑對澳洲等其他地區的捐款. 64. 第⼀節、醫療相關捐款. 64. 第⼆節、教育相關捐款. 67. 第三節、⾏善救濟. 71. 第四節、宗親組織/政治結社/政治相關捐款. 73. 第五節、其他捐款. 76. ⼩結. 77. 第六章、討論與結論. 79. 參考⽂獻. 83. 附表1、澳洲中⽂報刊中的中國政治性捐款明細. 89. 附表2、澳洲中⽂報刊中的中國非政治性捐款明細. 92. 附表3、澳洲中⽂報刊中的澳洲境內捐款明細. 94. 附表4、澳洲中⽂報刊中的海外其他地區捐款明細. 96. 附表5、澳洲中⽂報刊中的海軍捐明細. 97. 附表6、澳洲中⽂報刊以外的澳洲華僑捐款記錄. !iii. 105.

(5) 圖 次 圖1、澳洲華僑捐款分類(以次數). 4. 圖2、澳洲華僑捐款分類(以⾦額). 4. 圖3、20世紀上半葉澳洲中⽂報刊的發⾏時間. 12. 圖4、中國非政治性捐款分類(以次數). 37. 表 次 表1、中國出⽣的澳洲華僑(1901-1947). 1. 表2、1911年前各報刊登捐款明細的次數. 24. 表3、中國救濟賑災募款⾦額前五名. 38. 表4、中國教育建設募款⾦額前五名. 42. 表5、中國醫療相關募款⾦額前五名. 45. 表6、1911-1930年中國政治性募款前五名. 54. 表7、1931-1937年中國政治性募款前五名. 59. 表8、澳洲醫療相關募款前三名. 65. 表9、澳洲華僑教育相關募款前三名. 67. 表10、澳洲⾏善救濟募款前三名. 71. 表11、澳洲宗親組織/政治結社/政治相關募款前三名. 73. !iv.

(6) 第⼀章、緒論 第⼀節、研究動機與⽬的 本論⽂以澳洲華僑捐款為主軸,利⽤20世紀上半葉澳洲中⽂報刊做為論⽂內容分析的依 據,通過整合報章上的捐款明細來探究澳洲華僑社會對於中國與澳洲華僑社會的政治、經濟以 及⽂化的態度,最後綜合華僑捐款的形態嘗試對澳洲華僑的愛國主義進⾏解析。華僑捐款是中 國政治、經濟貢獻的⼀項重要內容,也是華僑與中國密切聯繫的⼀種管道。1 華僑樂善好施, 除了固定匯款回家輔助眷屬之外,也不時賑濟救災、捐款興辦公益事業︔在20世紀初期更開始 參與中國的政治事務,協助推動中國的⾰命運動,建⽴中華民國︔在抗⽇時期,為了捍衛民族 尊嚴,阻擋⽇軍的侵略⾏為,⼤量捐需、捨身取義、為國捐軀。華僑的種種⾏為都是出⾃⼀份 愛鄉愛國之熱情。 澳洲華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早在1803年便有記載華僑到澳洲的官⽅記錄 2︔ 另外也有較為⼈知的廣東華僑⿆世英,他在1818年抵達澳洲的雪梨,在當地成家⽴業,是最早 抵達澳洲的華僑之⼀。3早期華僑在澳洲主要從事畜牧業,當時正值澳洲畜牧業的開拓期,急 需⼤量勞⼯協助開發,⽽中國華南⼀帶的居民因善於耕種,成了澳洲當時農業⽅⾯的主要技術 ⼯⼈。4 直到19世紀中期,澳洲發現⾦礦後,才湧入了⼤批華僑,形成了淘⾦潮。淘⾦潮在19 世紀末結束,由於受到⽇益嚴重的移民政策影響,許多華僑選擇返鄉發展,導致澳洲華僑⼈數 逐⽇減少。20世紀初期,澳洲華僑⼈⼜不到3萬⼈,⽽到了20世紀中期後,華僑⼈⼜更只剩區 區6000餘⼈(表1),儘管如此,澳洲華僑仍不忘祖國的養育之恩,積極參與中國的政務事, 響應中國的各種捐款,為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盡⼀份⼼意。 表1、中國出⽣的澳洲華僑(1901-1947) 1901. 29,907. 1911. 20,775. 1921. 15,224. 1933. 8,579. 1947. 6,707 資料來源:Immigration: Federation to Century’s End 1901 - 2000. 1李國梁、林⾦枝、蔡仁龍,《華僑華⼈與中國⾰命和建設》(福州:福建任命出版社,1993),⾴224。 2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 “Tracking the Dragon - A Guide for Finding and Assessing Chinese Australian Heritage Places,” web 18 February 201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07214310/http://www.ahc.gov.au/publications/chineseheritage/trackingthedragon/ background.html#1〉. 3雪莉。費茲傑爾德,《紅帶⼦,⾦剪⼑ 雪梨華僑史》(雪梨:澳⼤利亞雪梨市政府,1998),⾴17。 4劉達⼈,《澳洲華僑經濟》(臺北:海外出版社,1958),⾴30。. !1.

(7) 1896年,澳洲中⽂報紙《廣益華報》刊登了⼀則澳洲華僑救濟的捐款明細,開啟了澳洲 華僑的捐款歷史。5 在之後澳洲中⽂報業興盛發展的半個世紀內(1894—1949年),不同性質 與⽬的的捐款相續出現,捐款的績效更呈現了澳洲華僑社會不同時期的政治與社會氣氛以及華 僑對於不同事務的態度。⽬前在華僑華⼈史研究中,針對海外華僑捐款做單⼀研究的成果寥若 晨星,多半在探討華僑愛國主義時做為內容的⼀部分進⾏討論,至於澳洲華僑捐款的研究更是 鳳⽑麟角。過去有澳洲華僑史研究者,如楊進發、John Fitzgerald、劉渭平和楊永安,在探討 澳洲華僑與⾟亥⾰命或抗⽇議題時都會提及⼀些捐款數字來說明澳洲華僑對於中國政務事的關 注與⽀持,6但這些都只是冰山⼀角,並非澳洲華僑捐款的全部。在2000年,趙令揚與楊永安 發表了⼀篇以澳洲華僑捐款為主題的論⽂,將捐款按救災與救國兩⼤性質做分類敘述,進⼀步 串連了澳洲華僑與中國之間的情懷,但始終未將這半世紀的捐款明細做統整,只是摘取了重要 的數字做為⽂章內容敘述的依據。7筆者認為,捐款是華僑重要功績,在許多華僑華⼈史的研 究中都會提及捐款來彰顯華僑在中國政治與經濟上的貢獻,雖然李國梁、梁⾦枝和蔡仁龍曾統 計過海外華僑整體的捐款數字, 8但關於澳洲華僑捐獻這部份始終未有⼀個估算,故筆者欲利 ⽤20世紀上半葉澳洲四份重要的中⽂報紙做為捐款統計的依據,根據報章上所刊登的捐款明 細,逐⼀整理統計,彙整出這段時間澳洲華僑的捐款,希望可以在澳洲華僑華⼈史上提供⼀個 更具體、可參閱的捐款數據。筆者必須在此說明,本⽂的捐獻統計資料僅限於1894至1937年的 澳洲中⽂報刊,至於其他歷史檔案或官⽅資料並未納入其中,所統計出來的數字僅只呈現報章 上華僑捐款數字的總額罷了,絕非澳洲華僑捐款的全部。 其實,澳洲華僑的捐款⾏為在澳洲中⽂報刊未發⾏之前早已存在。在許多澳洲英⽂報刊 中都可以發現華僑捐獻給當地醫院的新聞,9在澳洲東北部的當⼠偉埠(Townsville),華僑更 在1888年為當地華僑建蓋中華醫院發起募款活動,10比起澳洲第⼀份中⽂報刊的發⾏整整早了 10年。過去在報紙未發⾏之前,澳洲華僑只能依賴宗親會館來號召華僑捐獻,派遣⼈員沿⾨勸 捐,相當受到區域的限制,捐款績效也非常有限。澳洲中⽂報刊的出現不僅能夠將捐款訊息傳 遍澳洲各地,讓更多華僑參與以外,也能通過刊登捐款⼈明細來表揚華僑的善舉,更重要的是 可以間接刺激更多華僑捐獻。 報紙,尤其是華僑在海外所創辦的中⽂報紙,是中外訊息傳播及交流的重要媒介。中⽂ 報紙在不同時空與歷史背景有著不同的意義。1894年,澳洲第⼀份全國流通性的中⽂報紙《廣 益華報》在雪梨⾯世,它的創辦受到與⽇俱增排華運動的影響,希望通過報紙增進華僑的城市. 5〈樂善好施〉,《廣益華報》,1896年5⽉29⽇,⾴2。 6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Richmond: Raphael Arts Pty Ltd.,1977), pp.141,143-144; John Fitzgerald, Big White Lie.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 (Sydney: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2007), p134; 劉渭平,《澳洲華僑史》(台北:星島出版 社,1989),⾴185-186︔楊永安,《長夜星稀:澳⼤利亞華⼈史1860-1940》(⾹港:商務印書館(⾹港)有限公司,2014》, ⾴397-402。 7趙令揚、楊永安,〈救災與救國:⼆⼗世紀三⼗年代澳洲華⼈之中國情懷〉,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與 世界-第⼆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集(第⼆卷)》(北京:社會科學⽂獻出版社,2000)。 8李國梁、林⾦枝、蔡仁龍,《華僑華⼈與中國⾰命和建設》,⾴224。 9“Chinese Donation to the Hospital”, Goulburn Herald, 6 July 1891, p3;“Chinese and the Hospital. Proposal in Townsville”, The Daily Northern Argus, 24 November 1896, p3;“Hospital Saturday. Appeal to Chinese”, Evening News, 5 May 1898, p5. 10〈積善壽⼈〉,《廣益華報》,1896年9⽉25⽇,⾴7。. !2.

(8) 公共意識,帶動華僑參與澳洲的公共⽣活與事務,凝聚華僑社會並改變華僑的公共形象。11 《廣益華報》同時也帶動了其他中⽂報紙的出現。澳洲第⼆份中⽂報紙《東華新報》在1898年 創刊,創辦之初只是⼀份提供商業資訊的報紙,後來被保皇會併購後成為其機關報,1902年更 名為《東華報》,是20世紀上半葉最長壽的澳洲中⽂報紙。 12美利濱(現稱「墨爾本」)則到 了1902年才出現屬於⾃⼰的中⽂報紙《愛國報》。《愛國報》是由《東華新報》的前編輯鄭祿 所創辦。鄭祿的政治主張比較激進,與《東華新報》股東理念不合⽽起了⽭盾,最後決定南下 到美利濱另起爐灶,創辦《愛國報》宣傳廢除帝制、建⽴共和。雖然鄭祿不是興中會成員,也 未曾與孫中山⾒過⾯,但由於政治理念與孫中山不謀⽽合,《愛國報》後來也被中國國民黨(簡 稱「國民黨」)內的學者認定為國民黨在澳洲最早的黨報。 13《愛國報》在經營過程中幾度財 務陷入困境,曾經⼆度轉售(1905年、1918年)三次更名(1905年《警東新報》、1917年《平 報》和1918年《民報》)。除了《愛國報》外,國民黨在澳洲還有另外⼀份機關報《民國 報》。《民國報》創辦於1913年,是雪梨國民黨與華⼈共濟會合作的成果。在20世紀20年代, 華⼈共濟會與國民黨由於政治信念出現分歧,決定退出《民國報》,在1921年創辦屬於共濟會 的報紙《公報》。14《公報》雖然是澳洲華僑社會第五份重要的報紙,但至今仍未發現相關報 紙的檔案記錄,所以筆者只能以⽬前僅存的四份中⽂報刊做為資料收集及內容分析的依據。 20世紀初期,澳洲中⽂報紙蓬勃發展,在華僑⼈⼜不超過3萬的澳洲就有至少三至四份不 同的中⽂報紙流通市⾯。15這些報紙都有著⾃身獨特的族群背景和政治傾向,不同社團組織或 政治結社所發起的募款活動會出現在不同的報紙上,唯有少數幾次重⼤的募款活動曾經同⼀時 間出現在幾份報紙。捐款雖然是公益事業,不應該有政治⾊彩,但由於幕後策劃者的身份背景 關係,間接地影響了華僑捐款的績效,如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所發起的募款活動都會刊登在 《民國報》,⽽且會遭到過去保皇會成員的杯葛。為確保捐款的完整性,筆者仔細翻閱所蒐集 到的報紙並將其捐款明細按種類及時間順序重新整理排列匯成圖表。由於報紙代表澳洲華僑社 會不同的聲⾳,對不同捐款事宜,尤其與政治相關之捐款,有著不同的評論與態度,唯有檢視 不同的報紙才能完整拼湊出⼀個較全⾯的華僑社會樣貌。 在探討華僑捐款之議題時,有學者,如陳樹強、任貴祥等⼈,將焦點專注在孫中山的⼗ 次起義與⾟亥⾰命或是抗⽇時期,討論華僑如何捨身取義、為國捐軀,贏得了⾰命之母的美 譽。16另外,也有像李國梁以經濟的角度切入,探討華僑捐款對中國社會建設、區域經濟發展 的貢獻。17 不管如何,華僑捐款對於20世紀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但這 些研究都只是以受益者的角度去觀察華僑捐款的⽤意與初衷。澳洲華僑⼈⼜雖然比起東南亞或 11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3。 12《愛國報》/《警東新報》/《平報》/《民報》的發刊時間雖然最長,但期間遭遇幾次停刊、轉售、更名和遷移,⽽《東華. 新報》/《東華報》雖然在1902年有過幾個⽉的停刊,但之後並未曾間斷過,故筆者認為它是20世紀澳洲最長壽的中⽂報紙。 13陳志明,《中國國民黨澳洲黨務發展實況》(雪梨:中國國民黨駐澳洲總⽀部,1935),⾴135。 14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166. 15Business Branch Statistic Section. Immigration: Federation to Century’s End 1901 - 2000 (Belconnen: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ffairs, 2001), p18. 16陳樹強,《國⽗⾰命宣傳與華僑⾰命⾏動》(台北:武嶺出版社,1985)︔任貴祥,《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命》(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2005)。 17李國梁、林⾦枝、蔡仁龍,《華僑華⼈與中國⾰命和建設》。. !3.

(9) 是美洲來得稀少,但同樣擁有⼀顆思鄉情懷的愛國之⼼。華僑在踴躍參與拯救中國的捐款同時, 也希望通過捐款來表達訴求,如1905年的拒美約募款,澳洲華僑由於長期受到排華政策的影 響,對美國僑胞的遭遇感同身受,捐款的熱誠達到有史以來的沸騰點,除了表⽰對拒美約的⽀ 持外,也希望海外華僑和清政府能夠對澳洲華僑的狀況表⽰關切及進⾏改善18︔或是1908年的 海軍捐,同樣也獲得了許多澳洲華商的⽀持,除了要彰顯華商們的經濟實⼒外,也希望中國⽅ ⾯可以重視海外華僑的處境,利⽤外交⼿腕的⽅式協助改善華僑的待遇,19故筆者在整理捐款 的同時也將試圖以澳洲華僑的角度去分析捐款的⽬的與動機。. 圖1、澳洲華僑捐款分類(以次數). 圖2、澳洲華僑捐款分類(以⾦額). 中國政治性捐款 21%. 澳洲捐款 6%. 中國政治性捐款 65%. 中國非政治性捐款 51% 澳洲捐款 25%. 中國非政治性捐款 28%. 其他國家捐款 2%. 其他國家捐款 1%. 注:相關數據資料筆者⾃⾏整理,資料來源⾃《廣益華 報》、《東華新報》/《東華報》、《愛國報》/《警東 新報》/《平報》/《民報》和《民國報》. 注:相關數據資料筆者⾃⾏整理,資料來源⾃《廣益華 報》、《東華新報》/《東華報》、《愛國報》/《警東新 報》/《平報》/《民報》和《民國報》. 從1894至1937年間,澳洲華僑至少發起了204次的募款運動,所籌獲的⾦額超過15萬鎊。 如果按捐款次數做分類的話(圖1),其中有超過半數的捐款(51%)都是為了中國的賑災救 濟、教育與公共建設(筆者將其歸類為非政治性捐款)︔其次則是針對中國的政治性活動,佔 了整體次數的21%,⽽澳洲與其他國家⽅⾯的捐款次數則⼤約落在27%,說明了澳洲華僑對於 中國地⽅上,尤其是家鄉的不幸遭遇或是發展都表現相當關切與愛護。另外,如果按募得的⾦ 額做分類的話(圖2),也可以發現華僑對於中國的政治性捐款出⼒最多,佔了整體⾦額的 65%,其次則是中國的非政治性捐款(28%),澳洲和其他國家所募得的⾦額則佔整體⾦額不 到10%,說明了澳洲華僑對中國政治局勢的發展也非常重視,特別是在中華民國建國之後更不 遺餘⼒地的為推動中國的改⾰與現代化進⾏籌募,表現澳洲華僑對新中國充滿信⼼與願景。. 18⿈賢強,〈澳洲華⼈與1905年抗美運動〉,《華僑華⼈歷史研究》,期3,2000,⾴62。 19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177-178。. !4.

(10) 根據澳洲中⽂報刊所統計出的結果,澳洲華僑似乎在澳洲捐款⽅⾯無論在次數或⾦額上 都不如中國,但事實上澳洲華僑參與澳洲境內捐款的頻率遠遠超出澳洲中⽂報刊上所刊登的次 數,尤其是地⽅醫院上的募款活動,澳洲華僑踴躍參與的程度雖然未能在中⽂報刊中體現,但 只要翻閱澳洲的英⽂報刊便能尋獲相當多華僑捐獻醫院的報導與捐款明細。由於筆者的捐款資 料以澳洲中⽂報刊為依據,所以並未將英⽂報刊的捐款數據納入統計。澳洲華僑對醫院的捐款 再度說明了澳洲中⽂報刊上的華僑捐款並不是澳洲華僑捐款的全部。除了醫院的捐獻以外,澳 洲華僑其實還有參與其他的捐款活動,捐款內容非常多樣化,筆者按照捐款的性質將其分類為 醫療衛⽣、教育、⾏善救濟、政治與宗親社團和其他五⼤類來做說明,透過捐款績效去分析澳 洲華僑對於境內不同事務的態度與表現。此外,澳洲華僑也曾參與海外其他地區華僑的賑濟活 動,如印度饑荒或是美國舊⾦山⼤地震,雖然次數不多,但也體現了澳洲華僑關注海外華僑的 狀況並主動發起募款活動來救濟僑胞。 蔣經國曾說「華僑與愛國,幾乎是永遠連在⼀起的兩個詞語。提到華僑,就必然有愛國 表現,提到愛國,就必然有華僑參與」,20但華僑是否能與愛國掛上等號,這也是筆者論⽂想 要探究的的⽬的之⼀。澳洲華僑由於長期受到⽩澳政策的影響,試圖努⼒調整⾃⼰、參與公共 事務、融入澳洲社會,在放棄⾃身傳統習俗的同時又受到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薰陶,復興中華⽂ 化,在兩種不同氛圍的衝擊下,澳洲華僑如何取得平衡,呈現⾃⼰在澳洲與中國兩個國度中的 愛國表現是筆者希望能夠探索的動機。筆者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1894-1937)的澳洲 華僑做為研究的對象,利⽤澳洲中⽂報刊中的華僑捐款作為內容分析的依據,再利⽤學術成果 以及歷史⽂獻作為輔,試圖探析澳洲華僑社會在這段時空多⾯向、多元化的愛國表現。 . 20中國⽂化⼤學,〈華僑為⾰命之母〉,《中華百科全書》,載⾃〈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16〉,2017年. 7⽉17⽇。. !5.

(11) 第⼆節、⽂獻回顧 ⼀、華僑捐款相關⽂獻 回顧華僑捐款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許多研究都會將華僑捐款歸納為僑匯的⼀種(捐 獻性),與其他僑匯⽤途(贍家性和投資性)併同討論,如李國梁、林⾦枝和蔡仁龍的《華僑 華⼈與中國⾰命和建設》︔或是將華僑的政治捐獻做單獨處理,視捐款為華僑在中國政治⾰命 或抗⽇運動貢獻中的⼀環進⾏分析討論,如陳樹強的《國⽗⾰命宣傳與華僑⾰命⾏動》與姜明 清的《捐獻史料(上、下冊)》。 《華僑華⼈與中國⾰命和建設》是中國⼤陸學者李國梁、林⾦枝和蔡仁龍共同撰寫的⼀ 本有關華僑華⼈在20世紀中國政治⾰命、經濟建設與⽂化教育三⽅⾯的貢獻與投資的著作。由 於內容涵蓋範圍相當廣泛,歷史跨度⼤,涉及⼈物與議題眾多,能將華僑華⼈的歷史事蹟以60 萬字的著作完成實為不易。作者將華僑華⼈的政治與經濟投入分成「清朝末期」、「中華民國 時期」、「中華⼈民共和國成⽴後」三個階段來論述,使⽤⼤量歷史⽂獻與數據,並將資料彙 整成圖表,客觀及系統性的交代華僑華⼈在各個領域的實質努⼒。雖然命名為華僑華⼈,但內 容主角主要以東南亞、港澳華僑為主,其他區域華僑涉及的內容並不多,澳洲華僑⽅⾯只提及 指標性⼈物郭樂兄弟及永安百貨做為華僑回國投資有貢獻的成功案例,其他領域的成就並未有 太多的說明。 陳樹強的《國⽗⾰命宣傳與華僑⾰命⾏動》雖然內容主要敘述孫中山⼗次起義和⾟亥⾰ 命的艱⾟歷程,與本⽂的主題並未有直接的關係,但作者彙整了華僑在孫中山⼗⼀次起義的捐 款並將其列成圖表,提供了相當寶貴的參考資料。同樣將海外各地華僑捐款進⾏統計的還有姜 明清的《捐獻史料(上、下冊)》。本著作主要收錄抗⽇時期(1931-1945)華僑捐款的史料 記載,將其內容分成捐獻的發起、海外華僑認購公債、捐獻之響應、華僑捐款獎勵和各項捐獻 統計表五⼤類做說明,是華僑捐款研究相當重要的對照⽂獻。 華僑華⼈史專家李盈慧也曾幾度撰寫過與僑匯相關的著作,在其《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 主義(1912-1949)》中,作者以華僑政策來探討華僑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有兩章特 別談論到華僑投資性與捐款性的捐款從民初政局至⼆戰以後不同時期的動向。另外,在論⽂〈民 初政局與僑界籌款〉中更將時間聚焦在袁世凱政權時期的華僑政治捐獻,勾勒出華僑社會對於 中國政局的不同態度,是研究華僑華⼈社會值得深思的議題之⼀。. ⼆、澳洲華僑史相關⽂獻 由於筆者所探討的議題涉及澳洲華僑,對於澳洲華僑的歷史也需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在澳洲華僑研究史著作中,楊進發在1977年出版的The New Gold Mountain: The Chinese in Australia 1901-1921是學術研究中最常被徵引的重要著作。作者利⽤澳洲中⽂報紙、政府檔案. !6.

(12) 和社團典藏資料去建構澳洲華僑在20世紀前2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概況。過往澳洲學術 界對於澳洲華僑的研究⼤都從政府的移民政策或⽩⼈的視野角度去進⾏解讀與分析︔⽽中⽂學 術界則因為政治⽴場不同的關係,所研究之成果都富含官⽅⾊彩,楊進發打破了東西⽅學術傳 統,從澳洲華僑社會內部動態去解剖華僑社群的核⼼價值與中⼼思想。澳洲華僑雖然身處異地, 但與中國卻千絲萬縷的關聯。在政治上,華僑響應中國改⾰,在澳洲成⽴各類政黨︔在經濟上, 與中國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在⽂化上更設⽴了各類宗親會館、寺廟來傳承中華⽂化。雖然此書 以宏觀視野去討論澳洲華僑社會在⾟亥⾰命前後的概況,但內容極為細膩,對於20世紀前20年 華僑愛國⾏動的敘述提供了筆者相當寶貴的參考依據。 2014年,⾹港學者楊永安出版的《長夜星稀:澳⼤利亞華⼈史1860-1940》,延續了楊進 發的成果,除了補充說明了1921年之前的敘事以外,並繼續探討澳洲華僑社會到⼆戰之前的概 況。作者同樣引⽤了⼤量的中⽂報刊,以社會、政治、經濟及⽂化四部份去闡釋澳洲華僑與澳 洲政府的關係、華商間的政治取向與利益紛爭,以及華僑在主流社會的角⾊身分,更試圖打破 過去學術研究中對華僑在僑居地受苦受難的刻板印象,提供澳洲華僑較為正⾯的成就,同時也 讓筆者可以重新思考對澳洲華僑的定位。雖然本書命名為澳洲華⼈史,但內容主要以雪梨華僑 為研究對象,對於澳洲其他地區的華僑並未做太多的介紹。 澳洲學者費約翰(John Fitzgerald)在2007年出版的Big White Lie.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是另⼀本澳洲華僑研究重要著作。作者在書中針對⽩種⼈對澳洲華僑的歧視與 偏⾒做出了平反。費約翰通過參閱中⽂歷史檔案及與澳洲華僑後裔的交流,對「⽩澳政策」的 正當性與合理性做出了質疑,認為過去西⽅學者對華僑所提出的「中國佬」概念是⼀種假設性 想像,並非華僑的真實⾯⽬。早期西⽅學者認為,華僑只是在澳洲的「過渡客」,並非有意長 期逗留於澳洲,⼼繫中國。費約翰認為,華僑對中國的情懷與⽩⼈對歐洲的思念是同⼀道理, 更覺得⽩種⼈認知的華僑對澳洲沒有任何情誼是錯誤的觀念,作者以華僑的社會組織與跨國活 動的成就去證明華僑在追求⾃由、平等、博愛的信念與澳洲⼈所重視的普世價值觀并無區別。 此書不但為澳洲華僑在澳洲歷史上開啓了平反的先驅,打破了傳統⽩⼈學者對於華僑的看法, 也讓澳洲學者不得不對「⽩澳政策」做出反思和承認澳洲政府在那段時間所推⾏的政策是錯誤 的。費約翰的這本書從⽩⼈觀點出發去探索澳洲華僑對於澳洲國家與⽂化上的認同,剛好補充 了東⽅學者以華僑觀點去分析澳洲華僑的論述,同時也說明了澳洲華僑在情感與國家認同的思 維上產⽣了變節,對於愛國的思維不僅僅只限於祖國中國,同時也體現在居住國澳洲。 澳洲華僑華⼈史專家郭美芬在2013年所出版的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敘述了澳洲華僑⾃都市遷 移後的社會結構的變遷。郭美芬引⽤美國學者Benedict Anderson「想像共同體」的概念,以澳 洲兩份重要中⽂報紙《廣益華報》和《東華新報》/《東華報》作為藍本去繪圖20世紀初期澳 洲華僑的政治結社與社會建構。19世紀末20世紀初,澳洲華僑經歷了都市化的轉折,從鄉鎮往 都市遷移,對於社會與公共意識起了變化,⽽這些現代化背後主要推動⼒則是來⾃中⽂報紙的 編輯。這些編輯代表的是西⽅法治和⼈權觀念、推動華僑權益的新興領袖,報紙則是他們動員. !7.

(13) 的⼯具。21 在他們的帶動下,澳洲華僑有了公共意識,開始參與當地社會公共事務,重新定位 澳洲華僑在澳洲歷史上的角⾊。作者認為,這段時間澳洲華僑社會出現了兩種重要的族群認同, ⼀種是以族群作為號召,要求華僑必須西化融入澳洲社會,以減少社會的對⽴︔另⼀種則是以 族群作為經濟利益擴張的動員,讓華商們可以共享資源。這兩種社群同時也代表了澳洲華僑在 之後的中國⾰命中不同政治⽴場與愛國運動的響應,反映了澳洲華僑社會不同的聲⾳。 陳志明在1935年出版的《澳洲黨務發展實況》以澳洲國民黨的角度去論述20世紀前30年 華僑在澳洲社會的發展概況以及澳洲國民黨的黨務實況。澳洲國民黨⾃⾟亥⾰命成功後勢⼒在 澳洲華僑社會逐漸穩固,取代了過去的保皇黨,成了許多華僑發聲的管道。雖然著作出⾃國民 黨,有⼀定的政治⾊彩,但作者在內容論述中並未過度吹捧,同時也對澳洲保皇黨以及其他政 黨的部份歷史作了交代,對於澳洲華僑史研究者來說,不慎為⼀個值得參考的的⽂獻。本書除 了介紹澳洲各地區華僑的黨務發展以外,也涵蓋了澳洲僑民教育以及中⽂報刊的發展概況,其 中筆者認為最為珍貴的部份是作者對於澳洲華僑捐賑的內容做了初步的彙整,中華民國成⽴後 澳洲各地區華僑的捐賑情況、⾦額、及年份都清楚列出,是研究澳洲華僑政治獻⾦重要的參考 ⽂獻。 劉以達在1958年出版的《澳洲華僑經濟》則是從經濟層⾯去解剖澳洲華僑的社會發展概 況。作者以澳洲政府移民政策作為背景,探討澳洲華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所⾯對的困境與出路,同時也對澳洲華僑在各⾏各業以及各個商會及民間組織做了詳細介紹。 「⽩澳政策」除了眾所週知的出入境管制以外,其實還有鮮為⼈知的經濟條例限制。這些不平 等的條例限制了華僑在澳洲的商務發展,間接促使了澳洲華商往海外發展,如在⾹港歷史悠久 的先施及永安百貨都是雪梨華商回國投資的成果。本書除了介紹澳洲部份以外,同時也敘述了 紐西蘭及南太平洋其他島國的華僑經濟,在內容分配比例上,以澳洲為主,紐西蘭為次。雖然 出版於1958年,但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華僑經濟都有相當具體的描繪,作者也同時對 澳洲華僑⾰命的參與做出了簡略的敘述,提供了筆者⼀定的參考價值。 其他有關20世紀初期澳洲華僑社會的著作包括了劉渭平的《澳洲華僑史》、雷鎮宇的 《澳洲華僑概況》和陳直夫的《澳洲與旅澳華僑》都是在介紹澳洲華僑的移民過程、社會發展 及及對中國的貢獻。在學術論⽂部分有王曉艷的《澳⼤利亞華⼈社會的歷史變遷(18481947)》,主要介紹19世紀中葉到⼆次⼤戰後澳洲華僑社會的歷史背景、社會與經濟變遷以及 對於中國⾰命與抗⽇戰爭的貢獻。作者欲通過華僑不同⽅⾯的分析去繪圖澳洲華僑社會的形成 與發展,卻未運⽤能代表華僑社會不同聲⾳的中⽂報紙作為重要參考⽂獻,導致無法深入探究 澳洲華僑社會的真實⾯⽬,實為可惜。 除了學術著作以外,學術期刊也是筆者重要參考⽂獻之⼀。趙令揚與楊永安的〈救災與 救國:⼆⼗世紀三⼗年代澳洲華⼈之中國情懷〉敘述⼆戰前澳洲華僑對於中國政治⾰命及⾃然 災害所進⾏的募款或物資捐獻的事蹟。作者引⽤澳洲中⽂報刊之內容,⼀⼀整理出19世紀末之. 21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163。. !8.

(14) 20世紀30年代中國所發⽣的重⼤事情以及澳洲華僑的反應,正是筆者希望在本論⽂中所達到的 成果,筆者將以本⽂獻做為論⽂的藍本,更細膩及深入的將澳洲華僑的捐款完整的呈現出來。 ⿈賢強的〈澳洲華⼈與1905年抗美運動〉深入地討論澳洲華僑在拒美約運動所展開的⼀ 系列活動與⽬的,認為澳洲華僑的反美運動性質上是⼀種抗議運動,⽽非抵制美貨運動,凸顯 的是⼀種救⼈救⼰的愛國運動。這項運動雖然是由保皇派成員所發動,但參與的⼈卻有來⾃社 會各派各黨,是澳洲華僑史上第⼀次的群聚運動。猶如筆者前⽂所述,這次的活動除了是憐惜 美洲華僑的遭遇外,同時也是澳洲華僑對中國政府的申述,說明了澳洲華僑的政治捐獻並非單 純的響應,其背後附函政治動機與⽬的。 中國學者張秋⽣和王娟的〈澳⼤利亞華僑華⼈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則以救國團體的捐 贈情況、華僑組織的集會與宣傳活動和華僑直接參與抗戰或後⽅⽀援服務三⽅⾯去探討澳洲華 僑在第⼆次世界⼤戰中的卓越貢獻。作者主要參考過去幾位學者(如郭存孝、雷鎮宇和劉渭平) 對澳洲華僑的研究成果,再注入⼀些新的原始資料,重新彙整出有關澳洲華僑在這段時間反法 西斯戰爭的功績,同時也凸顯了澳洲華僑在海外華僑抗戰史中的被忽略的成就。作者的參考⽂ 獻讓筆者在撰寫澳洲華僑抗戰史中有了新的線索,同時對於筆者彙整澳洲華僑的捐款事項也提 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 Tseen Khoo和Rodney Noonan的Wartime Fundraising by Chinese Australian Communities則是 通過兩次世界⼤戰澳洲華僑救災救國募款運動的參與來敘述華僑對於國家與身份的認同問題。 華僑常被稱有愛國之⼼,對中國的⾰命義不容辭,但澳洲華僑的愛國情誼也同時體現在對澳洲 的事務上。澳洲在兩次戰役期間境內所舉辦了的各類募資,華僑都有參與其中,中國婦女的傳 統形象在義賣會中更獲得了社會⼤眾的喜愛,凸顯了華僑女性在愛國運動中的角⾊,更體現了 澳洲華僑與當地社會因戰爭⽽出現的短暫融合現象。同時也說明了澳洲華僑對於國家的認同已 經有了不同的詮釋。. 三、華僑⾰命與抗戰史相關⽂獻 除了華僑捐款與澳洲華僑以外,筆者的論⽂也觸及到華僑的愛國主義,通常學術界在敘 述華僑的愛國情誼時都會以中國的政治⾰命或是抗⽇戰爭做為歷史背景來呈現華僑對祖國的貢 獻,這類學術成果極為豐盈,研究主題也包羅萬象。李盈慧在2002年發表的〈華僑抗戰史研究 的回顧與展望〉中說明有關華僑抗戰史的研究成果與史料出版之概況,不僅讓筆者對既有的研 究⽂獻有了初步的瞭解,同時也再度強調華僑並非⼀體,全體華僑的⾏為也不應該例外,在處 理華僑的議題時不能只是單⼀⾯向,需要有多重的思維才能更公正的呈現華僑的⾯貌。 華僑協會總會在華僑華⼈研究史中也曾出版了⼀些列的著作,如李為麟的《華僑⾰命史》 但其內容都相當簡淺,蜻蜓點⽔般介紹海外各國華僑的概況和對於⾰命的貢獻。華僑協會總會 在1999年也出版了《華僑與抗⽇戰爭論⽂集(上、下集)》,集結了全球各地華僑的抗⽇史,. !9.

(15) 主題涵蓋範圍雖然極廣,但研究的區域主要以東南亞(14篇)和美洲(9篇)為主,⽽在澳洲 ⽅⾯只有1篇⿈昆章的〈澳洲華僑與抗⽇戰爭〉,內容主要在介紹有關澳洲與紐西蘭華僑在抗 ⽇期間的⼀些貢獻,雖然探討議題不深,仍可作為研究澳洲華僑在抗⽇期間愛國主義的藍本, 順藤摸瓜,尋找更多有關歷史⽂獻。 《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命》是中國學者任貴祥在2006年出版的華僑史著作。此書以戊 戌變法為始,中華⼈民共和國成⽴為末,從宏觀視野去討論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命中的貢獻。 與其他學術著作較不同的是,除了闡釋華僑與中國國民黨之關係以外,也同時探討了華僑與中 國共產黨發展的互動關係,是台灣許多研究者忽略的⼀環。此外,作者也以中國近代史重⼤事 件做為主軸去陳述各地華僑在這些事件上的態度與⾏動,雖然區域仍然以東南亞及北美為重, 但比起過往許多學術著作只對單⼀事件或國家去探討華僑的愛國運動,顯得更加全⾯及完整。 張徽貞的碩⼠論⽂《華僑報業與國民⾰命關係之研究》以華僑報業探討國民⾰命時期對 中國與當地國華僑的影響。作者主要以宏觀的視野去分析華僑報刊在中國20世紀重要時期所扮 演的角⾊以及相互的關係。賈明慧的《新加坡華僑⾰命報紙與⾟亥⾰命研究-以《中興⽇報》 為中⼼》以新加坡改良派中⽂報的內容來分析新加坡華僑與⾟亥⾰命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中 興⽇報》只是順應了時代的趨勢,順⽔推⾈將華僑對清政府的不滿引爆出來,使新加坡華僑⾛ 向改⾰之道路。夏⽂強的《新加坡華⼈「愛國主義」流變-以1887至1895《叻報》為中⼼的歷 史考察》則是主要以《叻報》的頭版評論去探討19世紀末新加坡華僑從愛國主義到民族主義的 變遷。作者通過分析新加坡殖民政府的政策、東南亞國家和東亞的事務來佐證王賡武所認為的 19世紀末新加坡知識份⼦愛國主義向民族主義的演進是戊戌維新和⾟亥⾰命南下宣傳的結果。 在論⽂⽅⾯有⿈賢強的〈海外華⼈與近代中國:1905年抗美運動研究的新視角〉,作者 以美國、英屬⾺來亞和新加坡以及澳洲這三個國家的華僑視野來檢視1905年抗美運動的動機與 ⽬的。作者認為這個抵制運動能夠獲得各地華僑的響應並非源⾃華僑早有愛國情誼或民族意識, ⽽是從⾃身在居留地不同處境與利益的考量。從因果關係⽽論,這項抵制運動「促成了民族主 義運動和愛國主義運動在海外華⼈社會的滋長,⽽不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促成了海外的抵制 運動」。22 其他愛國相關的論⽂有陳雲雲,劉誠、周其衛的〈華僑⽀持⾟亥⾰命原因的多維透視〉, 王強、李先倫的〈論東南亞華僑⽀援中國抗戰的原因〉、莊鴻鑄的〈澳洲華僑和近代中國民主 ⾰命〉、崔豔豔的〈澳⼤利亞華僑對中國民主⾰命和抗⽇戰爭的貢獻〉等著作,都是宏觀地去 探討華僑對於特定歷史事件所進⾏的愛國運動。 綜合以上所述,華僑捐款、澳洲華僑歷史或海外華僑愛國主義之研究在各其領域中都各 施其所長,但能將其結合之研究仍屬於少數,促成了筆者研究此議題之動機之⼀。華僑捐款主 要以華僑的捐獻來敘述華僑對中國政治、經濟及⽂化上的貢獻︔澳洲華僑歷史則主要以華僑社 22⿈賢強,〈海外華⼈與近代中國:1905年抗美運動研究的新視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4,民93年6⽉,⾴. 52。. !10.

(16) 會結構與發展去探討澳洲華僑與澳洲政府或中國間的關係︔海外華僑愛國主義的研究則以中國 近代史重要時間為軸⼼去探討中國與海外華僑社會的互動,從⽽體現華僑的愛國之⼼,通過澳 洲華僑捐款做為本⽂的⽀架,探討澳洲華僑對於不同政務事的態度與中國及澳洲政府的互動, 將有助於筆者更有效及更全⾯的掌握澳洲華僑的愛國主義,同時也可以對不同時期的愛國運動 做區分,以彰顯澳洲華僑對於愛國的情感因時事變局⽽產⽣的變動。 . !11.

(17) 第三節、研究⽅法與架構 本⽂在⽂獻蒐集上,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著作與學術期刊以外,筆者最重要的史料則是19 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澳洲中⽂報刊。報刊乃澳洲華僑研究中⼀重要⽂獻,從早期的楊進發至近 代的郭美芬無不⼤量引⽤報刊作為探討20世紀初期澳洲華僑的思維、社會結構與活動的重要⼯ 具。圖3所顯⽰是20世紀上半葉澳洲華僑社會中重要的報刊和其發⾏時間,其中包括了《廣益 華報》、《東華新報》、《警東新報》、《民國報》、《愛國報》、《平報》及《民報》,這 些報紙代表了澳洲華社20世紀上半葉的政治⽴場與中⼼思想,是筆者探討澳洲華僑與中國之間 關係的重要⽂獻。 圖3、20世紀上半葉澳洲中⽂報刊的發⾏時間. 廣益華報. 東華新報/東華報. 愛國報/警東新. 平報/民報. 民國報. 年份 1894. 1902 1898. 1913 1914. 1936. 1917 1923. 1949. 1937 注:筆者⾃⾏繪製. 澳洲在1894年出現了第⼀份全國流通的中⽂報紙《廣益華報》(Chinese Australian Herald)。23此份報紙是由澳洲華僑孫俊臣和李彩章以及兩名歐裔⼈⼠共同創辦。正如前⽂所 述,報紙創辦的⽬的並非出⾃政治考量⽽是希望通過報紙去增進澳洲華僑的城市公共意識。24 澳洲華僑在19世紀末經歷了都市化與現代化的轉折,⼤批華僑在淘⾦潮結束後從鄉鎮往城市遷 移,引起⽩種⼈的恐慌,為了減少⽩種⼈對華僑的誤解與歧視,孫、李兩⼈試圖利⽤報紙去增 23澳洲第⼀份中⽂報紙是《英唐招貼》(Chinese. Advertiser),創辦於1850年代。它是⼀份地域性的報刊,流通於域多利亞省的巴 拉瑞(Ballarat)市,內容主要以廣告及地⽅政府公告為主。 24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163。. !12.

(18) 加華僑對澳洲公共⽣活與事務的認知,並⿎勵他們西化及參與社群活動以改變⽩種⼈對華僑為 淘⾦客的刻板形象。25《廣益華報》屬於政治⾊彩較為淺淡的報刊,對中國的政務事都採取較 為中⽴的態度,與⾔論較為激烈的《東華新報》或《警東新報》相較遜⾊許多,報社⼀直經營 至1923年才正式結束。 澳洲第⼆份中⽂報紙《東華新報》(Tung Wah News)創辦於1898年,在未成為保皇會的 機關報前是⼀份商業性報刊,除了刊載國內外時事新聞以外,還提供澳洲華僑以及海外華僑的 商業概況及商品報價。報紙的創辦⼈余榮是澳洲雪梨新進的華商,由於無法打入雪梨舊有的商 業會館「聯益堂」⽽另組織公司來建⽴跨族群的商業網路,《東華新報》是公司招攬新成員以 及尋覓商機的重要⼯具。《東華新報》在1902年改名為《東華報》(Tung Wah Times),也成 了保皇會發聲的重要管道,報紙除了長期與敵對的改良派報紙唇槍⾆戰以外,更呼籲華僑必須 熱愛祖國,身為中國僑民必須為光緒皇帝復位出⼒,透過捐資來體現愛國意識。《東華報》發 ⾏至1936年才正式停刊。 《廣益華報》與《東華新報》都創建於雪梨,美利濱則需到了1902年才有⾃⼰的中⽂報 紙。原為《東華新報》的編輯鄭祿由於政治理念不同⽽與股東們發⽣⽭,決定請辭到美利濱創 辦屬於⾃⼰的《愛國報》(Chinese Times)。《愛國報》的主張比起《東華新報》來得更極 端,除了反對清政府以外,更⽀持廢除皇帝制,建⽴民主共和國。雖然孫中山在⾟亥⾰命期間 未曾到過澳洲進⾏整治推廣,但鄭祿卻深受他的影響,在報章上⼤量轉載⽀持孫中山⾰命的《中 國⽇報》和《中國新報》的新聞,在美利濱宣揚⾰命派的政治理念,是⾟亥⾰命前唯⼀⽀持⾰ 命的澳洲中⽂報刊。26《愛國報》在1905年有餘財政陷入困境,專賣給了新民啟智會,改名為 《警東新報》,⼀直出版到1914年才結束。1917年,股東們再以《平報》出現,經營⼀年後轉 售給美利濱國民黨分部,改名為《民報》,在美利濱發⾏至1922年,之後在轉移到雪梨,直到 1949年才停刊,但⽬前澳洲國家圖書館典藏內只收集到至1922年的報紙。 《民國報》(Chinese Republic News)則在1913年創辦,創辦⼈也是雪梨華商的余榮,還 有郭標。《民國報》是澳洲國民黨與洪⾨致公堂合作的成果,也是國民黨的重要報刊。新聞內 容主要從國民黨角度出發,對於袁世凱政權或是之後的國共合作都與《東華報》都持著不同觀 點,剛好說明了澳洲華僑社會對於中國事務的不同聲⾳。《民國報》⼀直經驗到1937年才停 刊。 除了報刊以外,筆者也將利⽤澳洲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chieves of Australia)資料作為 論⽂寫作之參考⽂獻。澳洲國家檔案館內收集了華僑移民的簽證申請檔案,對於申請者的背景 和在澳的活動與其所涉及之機構都有具體說明。除此以外,澳洲華僑在澳洲也設有許多民間組 織,如四⾢會館及澳洲僑青社等。四⾢會館成⽴於1854年,是澳洲最早及歷史最悠久的宗親會. 25Mei-fen. Kuo, “The Chinese Australian Herald and the Shaping of a Modern ‘Imagined’ Chinese Community in 1890s Colonial Sydney,” Journal of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2, pp34-53. 26郭美芬,〈⼆⼗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166。. !13.

(19) 館。四⾢會館在2009年出版的《四⾢會館簡史》中所提及的中國⾰命與抗戰的努⼒,提供了筆 者對於澳洲華僑愛國主義中除了政治社團以外的華社的另⼀種觀點。 . !14.

(20) 第四節、名詞解釋 本論⽂以「⽩澳政策」為時空背景,透過捐款去探討澳洲華僑在不同時期的愛國主義, 所以對於「⽩澳政策」、「華僑」及「愛國主義」這三個經常出現在論⽂中的三個名詞做出了 以下解釋:. ⼀、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特別是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它涉及了不同地區華 僑在不同時候不同政治事件對於祖國的認同與忠誠度。早期在海外的華僑並沒有國家的概念, 他們並不以滿清臣民為傲,也不愛清國,感情依附主要以⾃⼰家鄉鄉⼟為主,27 直到了19世紀 末期,孫中山利⽤了「民族主義」的概念來推動國民⾰命運動後,華僑才開始對於國家與民族 有了概念,也逐漸培育出後來的愛國主義。華僑的愛國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達到⾼ 點,是華僑最愛國的時候。28 雖然愛國主義是民族主義的昇華, 29但華僑對於民族這個概念其 實並不是很瞭解,他們只知道「要反清、抗⽇、趕⾛帝國主義,要愛國,希望中國強⼤,也能 夠照顧到⾃⼰」。30本論⽂並非要討論華僑對於愛國主義的認知,⽽是希望通過捐款來體現澳 洲華僑的愛國主義,⽽捐款的⽬的對於⼤部份的華僑⽽⾔都是為了「反清、抗⽇、愛國」,這 也正符合了本論⽂想要表達的意涵,所以筆者選擇了引⽤王賡武的解釋,利⽤最簡單直接明瞭 的⽅式來詮釋愛國主義的定義。. ⼆、澳洲華僑 有關「華僑」的定義,雖然學術界已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但⼤多數學者都會參考王賡武 的解釋,認為「華僑」⼀詞是具有政治、法律和意識形態的內涵。31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上都認 可中國,⽽在法律上是否有中國國籍不⼀定重要。32本論⽂中所提及的華僑是指移居澳洲並保 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以及他們在澳洲所⽣的⼦女。澳洲政府在1948年才正式制定國籍法,33在 此之前,除了不列顛民族以外,其他族群都無法取得澳洲國籍,所以⼆戰前⽣活在澳洲的華僑 都只持有中國籍,⽽出⽣於澳洲的華僑⼦女雖然享有澳洲的居住權,但也無法獲取澳洲國籍, 因此,這段時間在澳洲的華僑並沒有雙重國籍之問題。34. 27王賡武,〈海外華⼈的民族主義〉,收入《海外華⼈研究的⼤視野與新⽅向—王賡武教授論⽂選》(River. Edge:八⽅⽂化企業 公司,2002),⾴121。 28王賡武,〈海外華⼈的民族主義〉,⾴126。 29莊國⼟,〈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 卷第4期,2000,⾴110。 30王賡武,〈海外華⼈的民族主義〉,⾴124,132。 31王賡武,〈中國移民形態的若⼲歷史分析〉,《王賡武⾃選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191。 32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僑》(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8-10。 33澳洲國籍法雖然在1948年制定,但僅限於歐裔族群,非歐裔族群則必須到1958年國籍法修法後⽅有資格申請入籍。 34有關澳洲國籍法,可參閱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1901。. !15.

(21) 三、⽩澳政策 是指澳洲政府在1901年頒布的「移民限制法令」(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1901)。此 法令的主要⽬的有兩⽅⾯:⼀⽅⾯是控管外來移民的到來︔另⼀⽅⾯則是限制在澳洲境內移民 的活動。法令規定,海關可以限制以下移民進入澳洲: 1.. 無法通過50字歐⽂「聽寫測驗」(Dictation Test)者︔. 2.. 擾亂社會秩序者︔. 3.. ⽩癡或精神不正常者︔. 4.. 傳染疾病者︔. 5.. 政治囚犯者︔. 6.. 娼妓︔. 7.. 契約勞⼯者。 在這七種移民當中,唯有「聽寫測驗」這⼀項條例是不以移民職業或身體狀況做審核標. 準的,⽽是根據海關的喜好和⼼情來決定新移民的命運,同時也是海關可以靈活運⽤的⼀項條 例,所以在新移民群中,以無法通過「聽寫測驗」者遭到限制入境者為⼤多數。在境內,除了 不列顛民族以外,所有居住在澳洲的移民,如需要離境,都必須先申請「居住證明」 (Certificate of Domicile)和「豁免證書」(Certificate Exempting from Dictation Test),在回 國後,可以免去「聽寫測驗」,順利進入澳洲。35 . 351902-1903年間,「聽寫測驗」⼀共進⾏了805次,成功的⼈數只有46⼈︔1904至1909年間,進⾏了554次,只有6⼈通過︔1909. 年以後便無⼈通過。Museum of Australian Democracy, “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1901,” web 14 January 2016, 〈http:// foundingdocs.gov.au/item-sdid-87.html〉.. !16.

(22) 第⼆章、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華僑捐款是⼀種愛國的表現。從1896年至1937年這40年間,澳洲華僑⼀共發起了超過200 次的的捐款活動,募款⾦額多達15萬鎊。36澳洲華僑之所以能如此積極參與募款的主要原因是 除了是受到了華僑社團組織的策劃和宣導以外,更重要的是華僑社團利⽤了報紙作為動員華僑 捐款的⼯具。從早期的廣益堂、聯益堂至後來的雪梨中華總商會除了是澳洲華僑社會的地緣業 緣組織外,同時也是與中國訊息溝通的橋樑,是中國慈善機構在澳洲的傳播媒介,讓澳洲華僑 能即時瞭解中國的資訊,特別是華南地區家鄉的動態,並在有需要的時候伸出經濟上的援⼿。 在政治捐獻⽅⾯,早期的改良派到後來的中國國民黨也利⽤了其在澳洲華僑社會的地位來動員 華僑出錢出⼒以協助達成中國的政治改⾰。這些社團在澳洲華僑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舉⾜輕重, ⼀呼百應,影響了澳洲華僑對於捐款的熱誠與參與度,同時也是中國⽅⾯相當依賴的海外華僑 組織。本章,筆者將試圖對澳洲這段時間(1896-1937)⼀些重要的社團與政治組織進⾏闡 述。. 第⼀節、20世紀前的澳洲華僑社團組織概況 華僑社團組織是早期連繫海外華僑社會的重要紐帶。它的組成多屬⾃發性,主要是為了 提攜和幫助那些在海外⼈地⽣疏、毫無經濟憑藉的華僑。37 這些社團通過地緣與族緣作為凝聚 同鄉的紐帶,在移民國家建⽴起會館為梓⾥服務。早期華僑⼀名主要來⾃閩粵兩地,這兩省由 於⽅⾔多元化,⼗⾥不同調,百⾥不同⾳,所以在地緣的基礎上會再以⽅⾔做更深層的區分, 在東南亞的華僑社就將其分成五⼤語系:福建、廣東、潮洲、客家和海南︔⽽在澳洲,基於華 僑移民主要都是來⾃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或沿海⼀帶,社群的分類比東南亞國家來的較簡單, 直接按地緣區分不同的華僑族群。雖然19世紀中期曾經有福建華⼯從廈⾨到澳洲進⾏開墾⼯ 作,38但所遺留的歷史憑證極為有限,官⽅也無記載有關福建同鄉會館成⽴的記錄,所以可以 合理判斷⼤部份華⼯在契約結束後被遣返回中國或是移居到東南亞國家去了。 在廣東籍族群中,最早抵達澳洲的應該是四⾢⼈。根據《岡州同鄉會誌》記載,新會⼈ 陳球與其⽗親在19世紀中期就到域多利亞省(簡稱「域省」,現稱維多利亞州,Victoria)打 拼、淘⾦,致富後成⽴墾殖公司從家鄉招來⼤批鄉親到澳洲進⾏開墾⼯作。39 美利濱四⾢會館 的創辦⼈雷亞妹也在獲知澳洲發現⾦礦後將消息傳回家鄉,致使許多陳姓和雷姓的鄉親前來淘 ⾦。40在域多利亞省,四⾢⼈中有近80%都來⾃新會與台山,⽽陳姓、雷姓與劉姓也是20世紀. 36附表1—4。 37莊國⼟,〈論早期東亞華⼈社團形成的主要紐帶〉,《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2010,⾴46︔李恩涵,《東南亞華⼈史》(臺. 北:五南,2003),⾴656。 38劉達⼈,澳洲華僑經濟(臺北:海外出版社,1958),⾴31-32。 39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墨爾本:澳洲維省四⾢會館,2009),⾴6。 40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27。. !17.

(23) 中葉前域省的三⼤姓氏,41檢視這段時間的捐款記錄不難發現在域省的捐款⼈中多為此姓氏, 尤其是在過去的⾦礦城,如巴拉瑞(Ballarat)或班迪哥(Bendigo),更為顯著。檢視這些地 區墓碑記錄也同樣可以發現許多長眠於此的華僑祖籍多為新會或台山兩地,42 說明了四⾢⼈在 域省華僑社區的⼈數眾多、勢⼒龐⼤,同鄉會館最早在此成⽴也是不以為然之事了。 岡州會館是四⾢⼈在澳洲最早成⽴的地緣業緣組織。由於會館在成⽴時沒有修訂章程, 具體的成⽴年份無法確定,但根據《岡州同鄉會誌》的記載,會館估計是在1841年成⽴的,⽽ 成⽴的⽬的主要是維護商業、⼿⼯業或者⼯業發展的利益,共求⽣存。另外,《新會顯誌》與 《新會華僑華⼈史話》也同時記載了岡州會館成⽴的時間是在1842年前︔43同時,1854年美利 濱四⾢會館簡章中的第⼆條也清楚記載,四⾢會館「開辦伊始,暫借岡州會館為辦事處」,說 明了岡州會館在四⾢會館成⽴時早已存在。44岡州會館曾在1868年修訂章程,其中⼀條規定: 「在訴諸武⼒之前,如有⼈與會館磋商,會館應準備幫助解決會員與非會員之間的任何重⼤爭 端」,說明了會館的宗旨也擴展至「維護梓⾥的利益,互愛互助,和為貴,共同發展」。45根 據史料及現有資料顯⽰,岡州會館成⽴當初主要出於商業考量,與稍晚成⽴的四⾢會館從社會 與政治角度出發顯然有些不同。 1854年,四⾢⼈相續在巴拉瑞及美利濱成⽴四⾢會館。巴拉瑞位於美利濱西部約100公⾥ 外,是淘⾦時期其中⼀重要城鎮,在巔峰時期有超過6000名華僑在此淘⾦。46 會館的成⽴主要 是為了⾃保、⾃救和⾃娛。47由於華僑⼤多都是孤家寡⼈到澳洲謀⽣,所謂在外靠朋友,鄉⾥ 成了華僑在海外重要的依靠,⽽同鄉會館則是他們在外的家,在遇到困難時可以有⼀個求助的 管道。許多華僑⽣活刻苦,並無太多積蓄,在⽣病時也沒錢看病或購買船票返鄉,甚至有些客 死他鄉,無⼈協助處理後事,同鄉會館成了這些華僑的救濟及善後機構,除了通過徵收固定會 費以外,也會通過報章刊登廣告,發起募款運動來救濟這些鄉梓,所以不定時都能在澳洲中⽂ 報章上看到為梓⾥募集船票、醫療費⽤、⽼⼈院經費和起屍運返的募款廣告。48 其次,華僑在⾦礦區內謀⽣,經常遭遇⽩⼈淘客的歧視與欺壓,⽽主管單位或政府機構 則視⽽不⾒,懶得處理,讓⽩種⼈態度⽇益囂張,導致1857年巴克蘭鎮(Buckland)和1861年. 41Katherine. Cronin, Colonial Casualties. Chinese in Early Victoria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7. Jin Kok, Chinese Cemeteries in Australia, Volume 2 Bendigo Cemetery Victoria (Bendigo: Golden Dragon Museum, 2003), p78. 43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14。 441854年維省四⾢會館簡章,第三條。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272. 45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15。 46George Searle, The Golden Age: A History of the colony of Victoria 1851-1861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388-389. 47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12。 48Katherine Cronin, Colonial Casualties. Chinese in Early Victoria, p17. 附表3→⾏善救濟 42Hu. !18.

(24) 藍濱坪(Lambing Flat,現為楊格市,Young)兩次嚴重的排華事件。49 華僑⾃知身處他⼈之 地,處於弱勢,忍氣吞聲,但卻又不想讓⽩種⼈得⼨進尺,唯有集結族群的⼒量,組成社團來 對抗⽩種⼈不公不義的⾏為,甚至推舉有能⼒的華僑代表華⼯向⾦礦的主管單位爭取權益,雖 然所能爭取的權益有限,但凸顯了華僑團結的⼒量也能節制⼀些⽩種⼈和政府機構對華僑的過 分舉動。 第三,華僑在海外打拼,孤家寡⼈,除了⼯作以外,⽣活相當乏味,思鄉之情在所難免, 同鄉會館的設⽴,除了救濟遇難的華僑以外,也是許多華僑打發時間的娛樂場所。 50在這⾥, 華僑可以和同鄉聊天、打牌、下棋解悶,暫解思鄉之苦。同時,會館也與家鄉⼀些單位組織有 比較緊密的聯繫,華僑除了可以在此獲得家鄉的消息外,也可以通過會館⼀些識字的⼈幫忙寫 家書給中國的家⼈。 美利濱四⾢會館是由華僑僑領雷亞妹召集成⽴的,成⽴的動機除了是為了⾃保、⾃救和 ⾃娛外,同時也是出⾃政治考量。51 此時雖然距離「⽩澳政策」的實施還有近半個世紀之久, 但⽩種⼈對華僑的歧視與誤解已⽇益嚴重,反對華僑入境的聲⾳逐漸響亮,⿃修威省(簡稱「⿃ 省」,現稱「新南威爾⼠州」,New South Wales)省長亨利百克(Henry Parkes)就曾在1854 年開起第⼀炮,試圖說服議會通過法令禁⽌有⾊⼈種進入⿃省,但由於政策沒有明確⼤綱⽽宣 告作廢,但已對⽇後的排擠運動殿下了根基。域省在1855年11⽉頒布「特定移民限制法」 (An Act to Make Provision to Certain Immigrants),限制華僑入境,法令規定凡運載有華僑的 船隻,船長必須⽀付每位華僑10鎊⼈頭稅給政府,同時也提出每艘船隻每10噸只容許承載⼀名 華僑的限制。 52除此以外,所有華僑在登陸後必須先⾏登記,居住在指定的區域,並每⽉繳交 1英鎊的居留稅。雷亞妹在此之前可能已經觀察到⽩種⼈對華僑不友善的舉動⽇益明顯,同時 ⾦礦區內也常傳來華僑被歧視的消息,所以希望通過成⽴會館來教育會員現代化和籌辦⼀些慈 善活動來改變⽩種⼈對於⿈種⼈的態度,四⾢會館成⽴時的宗旨也明確註明「聯合四⾢梓友以 維持⽇益增進⽂明及辦理⼀切慈善事業」為⽬的,53試圖通過社團與僑領的努⼒來改進華僑在 澳洲的地位。. 49巴克蘭鎮位於域多利亞省東北部,在1857年發現⾦礦以後,吸引了上千名華僑湧入,導致⽩種⼈逐漸往河的另⼀邊遷移。由於. 華僑淘⾦收穫良多,引起了⽩種⼈的不滿,決定召集近百名礦⼯在7⽉4⽇中午進⾏驅逐華僑的⾏動。⽩⼈礦⼯拿著⽊棍、鏟⼦、 鐵撬到華僑的帳營和商舖,限令他們必須在⼀個⼩時內離開,然後點⽕燒毀他們的住處。驅逐過程中雖然沒有任何⼈身亡,但在 倉惶逃離中,有⼈不幸掉進河裡或深坑中,幸好得到了⽩⼈警察的協助,才僥倖逃脫。暴動⼀共持續了三天,直到警察的鎮壓部 隊的到來後才得以平息。這次的排華運動⼀共影響了近2800名華僑,損失慘重。同年11⽉,當地政府對華僑設⽴了保護條例,但 卻沒有華僑敢再回到巴克蘭鎮了。藍濱坪位於⿃修威省中南部,於1860至1861年間發⽣了6次的排華衝突,其中以1861年7⽉14⽇ 的事件最為嚴重。⽩⼈礦⼯因長期不滿華⼯的淘⾦成果勝於他們以外,也認為華⼯在洗滌過程中浪費⼤量⽔源⽽影響了他們的⽣ 活起居,於是在7⽉14⽇晚上集結了2500名礦⼯前往華⼯營區砸毀並驅趕華⼯,導致至少250名華⼯不幸傷亡,直到軍兵進駐後才 停⽌,是澳洲史上最嚴重的排華事件。The Buckland River Riot, The Argus, 5 March 1932, p.6︔National Museum Australia, “Lambing Flat Riots,” web October 9, 2017, 〈http://www.nma.gov.au/collections/collection_interactives/endurance_scroll/ harvest_of_endurance_html_version/explore_the_scroll/lambing_flat_riots〉. 50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12。 51梅偉強,《澳⼤利亞維多利亞省四⾢會館簡史》,⾴27。 52Chinese Immigration Act 1885 (Vic.), Museum of Australian Democracy. (2015). 531854年維省四⾢會館簡章,第三條。C.F. Yong, The New Gold Mountain, p272.. !19.

(25) 域省的華僑主要來⾃四⾢,⽽⿃省的華僑社會就比域省來的複雜。在19世紀末期,雪梨 華僑社區共有來⾃廣東省⼗六縣市的僑民,54其中以增城、東莞及中山⼈數最多,⽽依地緣所 成⽴的組織更是熱鬧,其中包括成⽴最早的廣益堂、聯益堂、 55保安堂、保興堂、仁德堂、興 盛堂、忠福堂、鴻福堂。除了廣益堂與聯益堂以外,其他會館都是由特定族群所成⽴,如保安 堂屬中山⼈、仁德堂為⾹山⼈、鴻福堂則是⾼明、⾼要⼈, 56⽽會館的服務以安排⽣病要返國 或是運送骸骨返鄉的事務為主。這些會館透過新客的入會費與舊會員的樂捐來維持運作。所謂 新客就是指初次抵達雪梨的華僑,不論是從海外或是其他省份移民過來的華僑,他們都會按地 緣被分配到屬於⾃⼰的同鄉會館,並繳交1鎊作為入會公費。舊會員則會在返國澳洲後按⾃身 的財⼒狀況決定是否再捐助。許多成功的華商為了彰顯⾃⼰的實⼒並希望成為會館的領袖,通 常都會額外捐助5至10鎊不等的款項作為財⼒與身份地位的宣⽰。會員們除了可以享受會館所 提供的服務以外,在他們60歲後,如果想告⽼還鄉,會館還會贈予兩鎊作為⾞⾺費,但條件卻 相當嚴苛,除了必須要有會館所發出的邀請函以外,還必須獲得兩位華商的推薦⽅能獲得補 助。57 19世紀末期的華僑社團有相當明顯的地緣區隔,華僑抵達雪梨後便會⾃動被分配到屬於 ⾃⼰族群的社團,會館雖然無強制入會的規定,但許多華僑都會選擇加入組織以求保護或在不 時之需有⼈可以協調解決糾紛。58 會館的規矩也相當古板,不同地緣的華僑無法加入其他組 織,這樣的規矩造成了⼈數較少的會館長期處於弱勢,無法與會員較多的組織競爭,加上移民 條例的緊縮,會館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阻擾。會館的經費相當依賴新客的到來,新客無法進入 澳洲,會館無法增加收入,但經費仍持續發⽣,導致許多會館到最後都因經費不⾜⽽紛紛關閉, 所以像東莞公義堂就在1902年修改章程,為了減少開⽀,對華商或經濟富裕的會員,不再贈予 返鄉的⾞⾺費。59 廣益堂是雪梨最早成⽴的慈善機構,成⽴於19世紀中末期。廣益堂成⽴的時間有兩種說 法:雪梨保安堂秘書Jas. Ung Quoy在⿃省政府1891年的調查報告中提到廣益堂是在16年前成⽴ ( 1 8 7 5 ) ︔ ⽽ 廣 益 堂 的 司 庫 Wa y K e e 則 在 調 查 報 告 中 說 他 已 擔 任 廣 益 堂 司 庫 有 3 5 年 (1856)。 60兩者的說詞雖然在時間上有近20年的差距,但郭美芬認為,廣益堂確實有可能在 1860年代成⽴,只是初時的運作規模比較⼩,直到1875年後擴⼤經營才引起其他社團與華僑的. 54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Sydney: C. Porter, 1892:Q5806), p145. 55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Q5873), p146 56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Q394-396), p13; (Q6094), p158. 57〈雪梨埠東莞公義堂重訂成規勸捐助公充庫啟〉,《東華報》,1902年12⽉20⽇,附張。 58Katherine Cronin, Colonial Casualties. Chinese in Early Victoria, pp.33-34. 59〈雪梨埠東莞公義堂重訂成規勸捐助公充庫啟〉,《東華報》,1902年12⽉20⽇,附張。 60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Q2045), p54; (Q4138), p104.. !20.

(26) 注意。61廣益堂長期與⾹港的東華醫院都有業務往來,主要是配合安排骸骨運返中國,完成往 ⽣者落葉歸根的⼼願。澳⼤利亞法令規定殯殮七年以上才能轉運骸骨,62所以許多會館都會在 五至⼗年間籌備⼀次⼤規模的運送仙骸的服務。為了確保廣益堂的運作,新舊華僑都必須繳交 至少1鎊的會員費,顯然是⼀個強制入會的組織。63 廣益堂除了是⼀個慈善機構以外,同時也是⼀個業緣組織。組織裡聚集了許多華商,華 商的地位除了可以通過競選會長來彰顯勢⼒以外,也可以透過會費捐賑的⾦額來體現⾃身的財 ⼒狀況。會館長期與郵船公司有合作關係,華僑搭船返往中國或東南亞都必須透過單⼀機構來 購買船票,減少各會館之間的惡性競爭,但後來也因此引起了壟斷市場的嫌疑。 在地緣組織⽅⾯,以東莞、中山所組成的聯益堂為19世紀末期重要組織之⼀,由於來⾃ 這些區域的華僑較多,所以組織也成了雪梨⼀重要機構。組織的領導⼈與廣益堂的重要骨幹幾 乎重疊,但地緣性較為顯著,⽬的也是以慈善事業為主。施棺給予貧民是⼀種積德善舉,華⼈ 傳統都有「死必歸⼟,入⼟為安」的傳統觀念。廣益堂的善舉之⼀就是提供棺材給那些不幸在 船上過世的華僑,安排運送回國或到雪梨安葬,以避免遭遇被拋入⼤海的命運。64 聯益堂同時也被認為是為了對抗⽩種⼈⽽成⽴的團體。華僑社會中有許多組織都被政府 懷疑有開設賭博場所的嫌疑,警察抓拿華僑賭徒,聯益堂都會從旁協助,幫被抓的會員提供翻 譯、處理法律事務,假如被送入牢獄,將提供每週1鎊的「安家費」。如果與⽩種⼈發⽣衝突 ⽽要入獄⼀段較長的時間,則將費⽤轉交給在中國的親屬︔若因⾃衛⽽不⼩⼼殺害⽩種⼈,則 會付100鎊的「安家費」︔若不幸被歐洲⼈殺害,家屬則會獲得200鎊,同時將免費運送骨骸回 中國。65組織的財務主要通過賭場的收入來維持,在每場賭博中按每便⼠抽取1元至2元的抽 成。⼀旦會館資⾦短缺的話,將會對每位註冊的賭徒中抽取5便⼠的⼈頭稅,但組織始終逃不 過財務糾紛的命運,最終在1888年解散。66 廣益堂與聯益堂解散後,新的華僑社團並未即時出現,有了好幾年的空窗期。在1891 年,新的業緣組織「聯益堂」在李益徽的策劃下成⽴。李益徽來⾃廣東中山,曾經擔任政府通 譯,在1879年成⽴了安益利號,從事中國商品進⼜買賣⽣意,同時也提供匯款及書信運送服 務。67李氏由於長期受到西⽅⽂化的影響⽽加入了西⼈共濟會,與歐洲商⼈有著良好關係。他. 61Mei-Fen. Kuo, Making Chinese Australia. Urban Elites, 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 1892-1912 (Melbourne: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 2013), p21. 62〈起運仙骸告⽩〉,《東華新報》1903年4⽉11⽇,⾴3︔〈起先友告⽩〉,《東華新報》,1903年11⽉7⽇,⾴3。 63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Appendix), p480. 64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Appendix), p480. 65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Q2104), p55, (Appendix), p480. 66New South Wales.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lleged Chinese Gambling and Immorality and Charges of Bribery against members of the Police forces, appointed August 20, 1891,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Appendix), p480; (Q2181), p56. 67〈安益利號廣告〉,《廣益華報》1902年2⽉8⽇,附張。.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ing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music,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cred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