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1896年至1937年間,澳洲中⽂報刊中的華僑捐款,經筆者整理後,⼀共為15萬1100餘鎊

(約今⽇澳幣1300萬,或新台幣約3億元), 其中有約14萬鎊是⽤於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364 會⽂化⽅⾯之發展。華僑捐款雖然是華僑華⼈史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學術界早已對東南亞或是 北美地區的華僑捐款進⾏了相當多之研究,學術成果也相當豐盈,但對於澳洲華僑捐款這部份 卻到⽬前為⽌並未有任何初步的估算,促使了筆者對於這塊空缺的數字的深感好奇⽽試圖利⽤

澳洲中⽂報紙中的捐款明細來彙整出20世紀上半葉澳洲華僑的捐獻。雖然整理後所得之數字只 是海外華僑匯款總額的九⽜⼀⽑,卻代表著數千名澳洲華僑對於祖國與同胞的⽀持和努⼒的成 果。筆者需重申,本論⽂所呈現的捐款數字只是初步的估算,統計資料僅限於20世紀上半葉澳 洲四份中⽂報刊(《廣益華報》、《東華新報》/《東華報》、《愛國報》/《警東新報》/《平 報》/《民報》和《民國報》),其他歷史⽂獻、英⽂報刊或是⼆⼿資料並未納入整理,所以 統計後所得出的捐款總額只是澳洲中⽂報刊上的捐款數字⽽已,並非澳洲華僑捐款的全部。至 於其他⽂獻的澳洲華僑捐款明細,筆者也將⽬前所尋獲的資料呈現於附表6供讀者參考。

澳洲華僑的捐款筆者按時間順序和區域將其分成中國、澳洲與其他地區三部份做說明,

由於海外其他地區的捐款次數及⾦額偏少,筆者將這部份內容併入澳洲⼀同討論。在中國的捐 獻⽅⾯又可分為政治性與非政治性相關的捐款,非政治性的捐款主要包括賑災救濟、社會建設 和⽂化教育的捐助,捐款次數多達104次,籌募⾦額也有約4萬3000鎊,是華僑思鄉情誼與愛鄉 的表現。檢視澳洲華僑的非政治性捐款也能發現⼤部份捐款都以廣東省為主,由於澳洲華僑主 要來⾃廣東東莞、增城、中山和四⾢地區,所以許多社會公義捐款都以造福這些地區鄉民為主。

雖然身居澳洲,華僑社會始終無法擺脫地緣的束縛,在澳洲成⽴不同的地緣組織,為不同的族 群服務,同時也利⽤了這些組織去動員華僑為⾃⼰的家鄉捐款,但也同時分化了華僑社會的⼒

量,影響了許多捐款的績效。地緣性的組織在19世紀末期的澳洲華僑社會⼀直扮演著僑領的角

⾊,直到新的政治勢⼒出現,其社會地位才逐漸慢慢被取代。

地緣性組織被政治結社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僑社會對於組織領導的成果⼤感失望。

這些組織長期以來⿎勵華僑現代化,改變過去的保守習慣,學習西⽅⼈習俗,融入澳洲社會,

努⼒的成果不但沒有獲得成效,還換來嚴峻的排華政策。這些組織⼀直被華僑視為可以代表華 僑社會向澳洲政府申訴及爭取權益的重要管道,但屢屢遭到政府打壓,讓華僑對於這些組織失 去了信⼼,轉⽽投向新的政治結社。中國改良派的到來恰好給華僑社會點燃了新的希望。改良 派成員以「唯有中國強盛,華僑待遇才能獲得改善」的理念來教育華僑,促使華僑對於中國的 政務事表⽰關⼼,吸引了不少華僑的加入,尤其是⼀些新興的華商,更希望通過改良派在海外 的商業網絡來擴⼤⾃⼰的商業利益。梁啟超的造訪更鞏固了改良派在澳洲的勢⼒,直到⾟亥⾰

通貨膨脹換算率參考澳洲中央銀⾏網站。web accessed 21 February 2018.〈https://www.rba.gov.au/calculator/

364

annualPreDecimal.htmlReserve〉。澳幣與新台幣的兌換率則參考www.xe.com. web accessed 21 February 2018. 〈www.xe.com/

currencyconverter/convert/?Amount=13435988&From=AUD&To=TWD〉 。

命前仍是澳洲華僑社會重要的政治結社。雖然改良派的分⽀機構在澳洲各地偏地開花,但實質 上主要活動與勢⼒仍集中在雪梨地區。

在美利濱則有另⼀股新的政治勢⼒在慢慢地醞釀著,⽀持中國廢除封建制度,提倡共和 體系的⾰命派在鄭祿的領導下,勢⼒逐漸形成,雖然⼀開始發展不像改良派那樣蓬勃,但卻為 之後的⾰命派奠下了基礎,成了中華民國建國後⾰命派在澳洲重要的政治結社。此外,華僑社 會還有過去的秘密會社「義興公司」在角逐僑領的地位。義興公司在20世紀初期改組成為先進 的共濟會,公開透明化,與⾰命派聯⼿對抗改良派,之後又因信任與權益問題與⾰命派決裂,

形成另⼀股華僑勢⼒,與改良派、⾰命派互相牽制。20世紀上半葉,澳洲華僑社會存在著不同

⽴場與政治傾向的政治結社,通過不同渠道與⽅式鞏固其在澳洲華僑社會的地位,同時更影響 了華僑的政治捐獻,使得澳洲華僑對於中國不同時期的政務事有著不同的態度,充分體現了20 世紀上半葉澳洲華僑社會不同的政治氣氛。

澳洲華僑的捐款除了有宗親組織的動員以外,澳洲中⽂報刊更扮演了舉⾜輕重的角⾊。

在澳洲中⽂報刊未發⾏之前,許多的募款活動只能依賴地緣性的組織來策劃進⾏,由於受到地 域的限制,捐款績效通常都非常有限。⾃1894年澳洲華僑社會有了第⼀份全國流通的報紙之 後,許多機構開始利⽤報紙作為募款的宣傳⼯具,傳達捐款訊息給廣⼤華僑,⿎勵捐款。在許 多政治性的募款中,政治結社更利⽤了報紙來宣傳愛國主義,激起華僑的情緒,希望華僑能夠 為中國的前途盡⼀份微薄之⼒。

回顧澳洲華僑的政治捐獻可以發現,在澳洲中⽂報刊中只出現過⼀次與孫中山⾰命相關 的捐款明細︔⽽在⾟亥⾰命後卻表現非常踴躍,態度的轉變呈現了前後兩種不同的對比。雖然 楊進發或陳志明都證明了澳洲華僑有捐資孫中山⾰命的事實(附表6),但在澳洲中⽂報刊中 卻未尋獲相關記錄,這可能與當時後澳洲華僑社會的政治氣氛有關。在20世紀初期的澳洲,雖 然有美利濱華僑在積極提倡推翻滿清政權,但整體華僑社會的態度仍然是保守的,⽀持⾰命的

⼈並不多,再者,澳洲華僑社會主要受改良派的影響甚深,改良派主張以緩和⽅式進⾏政治改

⾰,反對⾰命派的武⼒⽅式,不時在報章上譴責⾰命派的⾏為,讓許多華僑對於⾰命派的激進 作法⽌步,不敢認同。

由於孫中山所要推動的是⼀個顛覆國家政權的運動,成功了可成為民族英雄,失敗了則 會變成叛國逆賊,遭來殺⽣之禍,影響甚⼤。華僑雖然對清政府有許多的不滿,但對於動搖國

⼟的概念始終帶有疑慮,所以許多華僑在⾰命之初都以觀望的態度來對待⾰命運動,並未⼀開 始就表⽰⽀持,這⼀點從⾰命起義的捐款便可清楚看出。孫中山在第⼀和第⼆次起義時,華僑 出資捐獻的並不多,只有檀⾹山與⾹港華僑捐助,也有學者認為還包括⽇本及菲律賓,但資⾦

所佔比例不⾼,直到第三次起義後東南亞華僑才開始響應,說明了海外廣⼤華僑對於⾰命的猶 豫態度是隨著時間⽽逐漸慢慢在改變的,並不是⼀開始便⽀持孫中山。 365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九⼀⼆~⼀九四九)》(台北:國史館,1997),⾴29。

365

清朝滅亡後,數千年的封建政權正式瓦解,中國開始進入⼀個民主化的國家,對於身處 在西⽅⾃由民主社會的澳洲華僑也希望中國可以現代化,重新振興中華民族,讓海外華僑能夠 擁有⼀個引以為傲的祖國,進⽽協助改善華僑在外的處境,所以對於之後中國所發起的各項政 治捐獻及募款,澳洲華僑都顯得格外積極,體現了華僑對於中國的深厚情誼及願景。在抗⽇時 期,華僑的愛國表現更為顯然,中華民族遭受民族威脅讓海外華僑⼗分憂慮且激憤,積極募款 為在中國抗戰的同胞提供無憂的後備⽀援,希望能夠保住國家領⼟及拯救浸在⽔深⽕熱的民族 同胞。澳洲華僑此時也盡⼼盡⼒,與海外華僑⼀同並肩作戰,⼤⼒捐輸,為中國抗戰付出⼼⾎,

說明了澳洲華僑的愛國之⼼。

澳洲華僑的愛國思維其實是分歧的,雖然在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上的貢獻有⽬共睹,但也 在澳洲的賑濟與社會發展也有不錯的表現,澳洲中⽂報刊中有記錄的捐款次數就有至少有52次 之多,募款⾦額約9400磅︔另外還有許多募款是刊登在英⽂報刊中的,筆者並未將其列入本

⽂,所以對於澳洲華僑在澳洲社會的貢獻其實遠遠超過了以上數字。澳洲華僑長期在僑領組織 的⿎勵下,調整及適應澳洲⼈的⽣活習俗,漸漸融入澳洲社會,雖然初衷是為了減少⽩種⼈對 於華僑的歧視,但也同時讓華僑的⼼態逐漸轉變,對於家的概念從過去的出身地轉移至僑居地。

許多華僑對於澳洲已不再是暫時居住的概念,⽽是希望能夠在此紮根安逸的⽣活下來。澳洲華 僑的努⼒調適雖然未獲得政府的肯定,⽣活上仍有諸多不便,但社會卻逐漸地接納華僑,使華 僑不再⼼⽣恐懼,能夠安逸地在澳洲⽣活。華僑⽗母對⼩孩教育的態度更清楚地說明了華僑態 度的轉變。許多華僑並未有做回國的打算,⼩孩在澳洲⽣活,不希望他們將來在澳洲受到排擠,

所以決定將⼩孩送入當地學校就讀,對於中⽂語⾔的學習並不是很積極,這也促使了中⽂學校

⼀直無法永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澳洲華僑在許多澳洲的節慶上也努⼒表現⾃⼰,參與社區

⽂化表演,⽬的都是為了證明⾃⼰可以成為澳洲社會的⼀份⼦︔在⾯臨困境時也與澳洲其他族 群同⾈共濟、度過難關,表現澳洲華僑對於澳洲社會的關注與參與度。筆者認為,澳洲華僑的 愛國是多⾯向的,對中國是出⾃家鄉與民族的情誼,對澳洲則是家與⽣活起居的關係,並非只 有單⼀⾯向的愛與關懷。

經過⼀年的蒐集與整理後,筆者對於澳洲華僑的捐獻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在此對 本⽂不⾜之處提出⼀些建議供將來學者參考。筆者所蒐集的捐款資料主要出⾃澳洲的中⽂報刊,

經過⼀年的蒐集與整理後,筆者對於澳洲華僑的捐獻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在此對 本⽂不⾜之處提出⼀些建議供將來學者參考。筆者所蒐集的捐款資料主要出⾃澳洲的中⽂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