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分數相關概念

第一節 分數相關概念

一、 分數的意義 (一) 字源義

分數一詞來自拉丁文「fangere」,具有打破、斷裂的意思,因此分數 也曾被人稱為「破碎數」(張美玲)。分數的英文是“fraction”,具有小部分、

片段、破碎的意義,但通常是指將全部分解為部份的意思(張平東,1995)。

(二) 概念義及學術義

分數的概念起源於「分」,用於解決不滿一個單位量的量的數值問題(周 筱亭、黃敏晃,2001),在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意義,故具有豐富的意義(呂 玉琴,1995)。

人們為了描述不滿一個單位量的零頭部分的數值問題,將原單位量等 分割形成單位分量,再把幾個單位分量合成一個量,用幾分之幾來描述它 的數值,這幾分之幾就是所謂的分數(南一書局,2010)。

九年一貫分數的定義:能化為 q

p的形式,且 p、q 皆為整數,其中 p0,

稱為分數;p 稱為分母,q 稱為分子;若 0<q < p 時, q

p 稱為真分數;

否則, q

p 稱為假分數;形如 3

21的分數,則稱為帶分數。並說明小學的有 理數教學,必須釐清、練習並連結有理數的四種意涵:

a.平分的意涵 b.測量的意涵 c.比例的意涵 d.部分/全體的意涵

最後歸結成日後數學學習中,有理數最核心的意涵─「除的意涵」。(教育 部,2008)

Freudenthal (1983) 主張分數的起源是「分割」一物件的活動記錄與結 果,分數可以表現真實現象的分割情況。Hunting (1986) 對於分數的最初 概念是以一個連續物品細分(如蘋果、蛋糕、派)。Russell (1903) 將分數 m/n 定義為當 an = bm 時存在於 a 與 b 之間的關係;這個定義使我們能證 明,在 m 與 n 皆不為 0 的情況下,m/n 是一對一的關係(劉秋木,1996)。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都主張分數具有多重的意義 (林碧珍,1990;彭海 燕,1998;楊壬孝,1989;楊瑞智,2000;Behr, Lesh, Post, & Silver, 1983;

Behr, Harel, Post, & Lesh, 1992; Dickson, Brown, & Gibson, 1984; Kieren, 1976, 1980, 1988; Nesher, 1985; Ohlsson, 1988),各家說法如下表所示:

表 2-1-1 分數意義相關研究 set)、位於兩個整數間數線上的一點(a point in number line which line at intermediate point between two whole numbers)、兩數相除所得的商(the result of a division operation)、二組集合或二個度量的大小比較的方法(a way of comparing the sizes of two sets of the objects or two measurements)。

Nesher 1985

認為分數有五種詮釋:

部份-整體(part-whole)、商(quotient)、比(ratio)、運 算元(operator)、機率(probability)。

Kieren 1988 分數概念的五種建構:部份-整體(part-whole)、比 (ratio)、商(quotient)、測量(measures)、運算元(operator)

3.二元向量(a binary vector):包含比(ratio)、內涵量 (intensive quantities)、比例(proportion)、平均(含速

分數的意義是多重的,唯周筱亭、黃敏晃主張為了學童理解及教學成

二、 國小階段分數教材

教育部並沒有將全部的分數意義納入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中,但是對 於分數的解釋仍有所著墨:

(一) 數學科教學研究(國立編譯館,1981)提出分數的兩個由來:

第一個由來:將物件等分為若干分後,取其幾分的結果 第二個由來:表示實測的結果

以及兩數除法的商和兩數的比值

(二) 國小數學科教學指引(教育部國立編譯館,2000)又細分為六個角度:

1. 部分與全體的比較 2. 除法的活動

3. 算子:分成若干等分,取其中幾部分 4. 小數的另一種記法

5. 比的意義

6. 測量:不滿一個單位量的量

(三)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又做了另一番詮釋,包含:

1. 平分 2. 測量 3. 比例 4. 比率 5. 比值 6. 部分/全體

(四) 教育部修改了 92 年綱要後,發部 97 年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研究 者將分數修改的部分整理如附錄一。

綜合上述,將國小階段分數意義歸納為表 2-1-2(改自李彥典,2008):

表 2-1-3 國小階段分數的意義整理表(續)

Warfield (1976, 1982) 所提出的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原本僅限於分析二元關係的資料矩陣,就一個集合內元素之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的階層結構運算法則,可以數值和圖 形 結 構 呈 現 個 人 化 概 念 階 層 結 構 (individualized concept hierarch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