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三、 抽樣

本研究因時間限制以及受訪學童個性、理解力、自信心等因素,僅能 於各組中挑選兩位學童進行訪談,得到的資料有限。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與研究限制,提出下列數點建議,以提供國小分數 加減學領域教學、課程規劃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 課程規劃與教學方面

針對本研究的結論,研究者提出建議提供參考:

在這七個分數加減概念中,其中概念 3(分數比大小)、概念 7(因數 倍數)在低精熟度學童的概念結構圖中並非位於最下層,顯示低精熟度的 學童對於分數加減的意義並不完全理解。所以,研究者建議教學者在進行 分數加減教學時,應加強因數倍數與分數的連結,並多舉生活中的實例,

經由具體物操作,來強化學童對分數加減實質意義的理解,避免形式化的 訓練,才能讓學童對於分數加減意義更加瞭解。

概念 6(分數「整數相除」的意涵)為四年級分年細目中訂定要實施 之內容,但大部分五年級學童仍不精熟,可見四年級時並無理解透徹,研 究者建議此概念的教學時機仍須斟酌。

二、 未來研究方面

(一) 本研究只針對分數加減的七個概念來進行研究,所以後續研究者可以 針對分數的其他概念,例如:分數的乘除、分數換算小數、分數換算 百分率,進行概念詮釋結構模式的分析,以對國小分數單元有通盤性 的瞭解。

(二) 本研究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來分析個別化的概念結構,未來的研究 者可運用其他個別化概念階層結構之分析方式,並加以比較兩個方法 論之異同。

(三) 本研究運用 PCAISM 繪製出概念結構圖後,經由訪談了解學童的概念 結構,此法需人力分析且無法普及,若能設計出一套軟體來分析,會 讓教師提高使用 CAISM 分析學童迷思概念的意願。

(四) 低精熟組學童的迷思概念很多,本研究訪談兩位便發現許多可省思之 處,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低精熟組部分作更普遍的訪談。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佩芬、易正明、林原宏 (2008)。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在評量除法概念上的 運用。2008 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新竹煙 波大飯店。

余民寧 (1998)。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 社有限公司。

余民寧、陳嘉成 (1998)。排序理論在概念結構評量上的應用。政大學報,

76,17-48。

余民寧、林曉芳、蔡佳燕 (2001)。國小學生數學知識結構認知診斷評量之 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263-302。

吳玫栞、林原宏、易正明 (2008)。CAISM 電腦圖形化知識結構分析及其 在四邊形概念之實證研究。TANET 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高雄 縣:義守大學。

呂玉琴 (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1/4。國民教育,31(11,12),

10-15。

呂玉琴 (1995)。國小教師的分數教學知識。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 研討會,759-773。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 (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 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呂秀茹、洪文良、林原宏 (2009)。結合 SCM 與 CAISM 分析國小五年級學 童 時 間 化 聚 計 算 概 念 。 第 一 屆 科 技 與 數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宋在煥、金忠靜、孫靜華 (2008)。我的第一本親子數學。臺北縣:美藝學 苑。

宋德忠、林世華、陳淑芬、張國恩 (1998)。知識結構的測量:徑路搜尋法 與概念構圖法的比較。教育心理學報,30,123-142。

李青芷、林原宏 (2008)。在職進修教師的基礎統計知識結構探討-概念詮 釋結構模式之分析。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縣: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校區進德校區。

李家同 (2010)。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臺北市:聯經。

李彩瑞、林原宏、易正明 (2010)。三年級學童除法概念個別化認知診斷與 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2010 國際學術研討會 永續教育發展-創新與實 踐。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沈佩怡 (2007)。試題關聯結構在評量分析上的應用—以國小四年級學童之 二位小數化聚概念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 論文。

周筱亭、黃敏晃 (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臺北 縣:教育部國教研習會。

林邦傑 (1981)。集群分析及其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彥宏 (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台南師範學 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南。

林原宏 (2003)。Fcut 軟體〔軟體和說明〕。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原宏 (2005a)。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 與心理研究,28,161-183。

林原宏 (2005b)。次序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34,142-143。

林原宏、洪文良、黃國榮 (2006)。概念詮釋結構模式[軟體和手冊]。臺中 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 (2005)。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法的應用示例。測驗 統計簡訊,65,1-9。

林原宏、陳紹銘、黃國榮 (2006)。模糊邏輯的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及其在等 量公理知識結構階層分析。第三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 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2006.09.23) 。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林原宏、游森期 (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解題規則階層分析及其結構圖比 較之探究。測驗年刊,53,239-260。

林原宏 (2010)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進修推廣部九十九年度專長增能學分班 學習評量與認知診斷講義,臺中。

林清山 (1985)。群聚分析的理論和統計方法以及應用群聚分析的實徵性研 究。測驗年刊,32,155-180。

林碧珍 (1985)。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國教世紀,21(1,2),1-4。

林碧珍 (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 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 (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4,161-169。

南一書局(2010)。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涂金堂 (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南師學報,37,67 - 97。

國立編譯館 (1981)。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平東 (1995)。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 (2 版)。臺北 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立編譯館 (2000)。國小數學科教學指引。臺北市:教育部。

莊惠雯、林原宏、易正明 (2008)。圖形表徵的知識結構評量分析及其在學 童加減法文字題的探討。2008 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 會。新竹市:新竹煙波大飯店。

許天維、林原宏 (1994)。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的 理論與應用介紹。國教輔導,34,31-35。

郭輝龍 (2009)。互動式虛擬儀器應用於工程教學之效益評估 -以測量課 程教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海燕 (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森期、余民寧 (2006)。知識結構診斷評量與 S-P 表之關聯性研究。教育 與心理研究,29,183-208。

黃可欣 (2006)。科學概念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之發展-以國中光學概念評 測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婷鈺、易正明 (2011)。破解迷思概念之知識結構圖-以小五未知數基本 運算為例。2011 資訊教育與科技應用研討會。臺中市:修平技術學 院。

黃智瑛 (2007)。台灣與大陸現行小學數學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雅琦、林原宏、易正明 (2008)。以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六年級學生分 數與小數數感發展。第四屆臺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

楊壬孝 (1989)。國中小學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執行單位: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楊秀倩、陳進春、許天維 (2006)。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在探討資賦優異學 生梯形面積測量概念上之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87-107。

楊瑞智 (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家明、林原宏 (2008)。國小五年級數與量分年細目之圖形化認知診斷探 究。2008 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新竹煙波 大飯店。

詹婉華 (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婉華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 刊,12,241-263。

詹婉華、呂玉琴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2,241-263

劉秋木 (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孟憲、林原宏 (2010)。大學生微積分學習之分群化概念結構圖分析。2010 國際學術研討會 永續教育發展-創新與實踐。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 院籌備處。

蔡炳燁 (2004)。結構化概念構圖於數學補救教學教材設計之應用研究。行 政 院 國 家 科 會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NSC92-2521-S-032-001) 。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鄭佩郡 (2008)。六年級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面積概念之概念詮釋結 構模式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麗娜 (2004)。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地理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盈州、林原宏 (2010)。運用 S-P 表與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在國中七年級學 生之比與比例式概念階層研究。2010 國際學術研討會 永續教育發展-創新與實踐。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戴筱玲、洪文良、林原宏 (2009)。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 學 童 速 率 概 念 。 第 一 屆 科 技 與 數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2009.03.13~2008.03.14) 。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二、日文文獻

佐藤隆博 (1987)。ISM 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三、英文文獻

Airasian, P. W., & Bart, W. M. (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 mode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 56-60.

Bart, W. M., & Krus, D. J. (1973). An ordering-theoretic method to determine hierarchies among item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3, 291-300.

Bart, W. M. (1976). Some results of ordering theory for Guttman scaling.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6, 141-148.

Behr, M. J., Harel, G., Post, T., & 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97-333). New York, NY: Macmillan.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 323-341.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 3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