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創作論述

第二節、 創作核心:什麼是想像──創造與記憶

6 薩特,或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的哲學家、作家,以及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被譽為二十 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本計畫之引文皆引自其作品《想像心理學》

7 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國的政治哲學家,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

8 Raymond Laurence Brett,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niversity of Hull.

盡力造就出它們,如同其實際本身的存在一樣。(薩特,1990:203)

也就是說,我們所想像出來在這些對象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是沒有發生,或是還

只要我們停止想像,它們就不存在──它們是非活動性的(Inactive)。對於非活動性,

薩特解釋,「這些對象中卻沒有一個要求我做任何意識活動。它們既不是有影響的、

顯著的,也不是讓人非相信不可的;它們是純粹的被動,它們是在等待著的。我們注 入到它們之中的生命氣息來自於我們的自發性。」(薩特,1990:204)只要我們沒 有主動去創造,這些意象是不會主動存在的。

1990:205)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因為我很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因此我想像我已經得到那樣東 出了非現實的對象,它便是隨心所欲地界定了自身。」(薩特,1990:206)

這種非現實的對象,至少在涉及其實際方面時,顯然就是那種渴望的限 定與強化。它不過是一種幻影;而在想像活動,渴望則是得之於自身的。

更確切地說,作為意象的對象是一種確切的需要(Definite Want);它 體 現 為 一 種 空 虛 。 作 為 意 象 的 白 牆 就 是 不 為 知 覺 (Absent from Preception)的白牆。(薩特,1990:206)

什麼叫作渴望的限定與強化呢?其實就是在說明,除了將對象化作為自己想像創 造出的意象之外,還添加了許多個人渴望、偏好,以及色彩。

(薩特,1990:227)

在《幻想力與想像力》(Fancy and Imagination)這本書裡,主要用文學創作 或修辭作為解釋想像的依據,不管是文學的創作或是修辭的使用,都是將想像化作文 字的例子。在寫文章的時候需要想像,在使用修飾文章的時候也需要想像。

作家的想像智能…像隻靈敏的獵犬,踏遍了記憶原野的每條蹊徑,直到 追趕出尋覓中的野味。(Essays, ed.WP. Ker [Oxford, 1900], I, P. 14,

轉引自R. L. Brett,1973:9)

上述引文來自特萊登9(Dryden)在《奇妙的年代》(Annus Mirabilis)之序言,

採用霍布斯對於想像的看法。「想像和記憶是一回事,只不過是不同情況下不同的稱 呼罷了。」(《巨獸》,I, ii,轉引自 R. L. Brett,1973:9)──霍布斯同化了記憶和 想像,認為想像就是記憶。其實思考一下,當我們在創造一個故事的時候,不管是人 物、事件、場景等等,很多都是由我們的「經驗」轉換而來的。

9 特萊登,或德萊登(John Dryden),英國著名詵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1668 年的英國桂冠詵 人。被當做是王政復辟時期的主要詵人,以至於這一段文學史被稱為德萊頓時代。

霍布斯是個傳統主義者。」(R. L. Brett,1973:8)只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 觀點,畢竟他對於想像力的描述與看法,還是影響到後世的許多學者。而稱霍布斯為 傳統主義者的洛克提出的觀點也還是有許多部分是與霍布斯雷同的。

10 約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 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洛克首創「觀念聯想(the Association of Ideas)」這個名詞:一個觀念能喚起 意識中另一個觀念的現象。這樣的概念其實在亞里斯多德的時候就已經普遍為人知曉,

只是霍布斯把觀念聯想跟想像連結在一起。

霍布斯認為凡人皆有鄰近聯想的心理習慣(Mental Habit)。「所謂鄰近聯想是 一個意象喚起另一個曾經與它連結在一起的意象的能力。」(R. L. Brett,1973:12)

舉例來說,我聞到一陣咖啡的香味就會回想起曾經在咖啡簡餐工作的記憶,因為在那 裡我總是在這樣充滿咖啡香味的地方工作,這就是鄰近聯想。只是霍布斯覺得這種自 由聯想(This Free Kind of Association)必須受制於判斷力。「想像力是協助作家 選用新鮮而具說服力的詞句來表達思想的一種智能(Faculty),但它本身絕非理性的 在一起。」(R. L. Brett,1973:15)

〈Night Dream〉這首歌,將以「將親身經驗的痛苦加以詮釋,產生出『夢』這樣的 想像行為」作為創作核心,將記憶經由聯想所產生的觀念以及結果,運用在作品中。

三、創造與記憶

再更深入地談想像的同時必須釐清:想像力(Imagination)與幻想力(Fancy)

是不一樣的。柯立芝11(Coleridge)在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裡便將想 像力與幻想力作了區分。

幻想力和想像力是兩種截然離異的智能,而不是像ㄧ般人所相信的是異 名同義或推到終極是同一能力的較低和較高的兩個層次。(I P.P. 66-61,

轉引自R. L. Brett,1973:33)

柯立芝用想像力與幻想力來區分兩種詩:才力詩(The Poetry of Talent)與天 才詩(The Poetry of Genius)。因為詩的想像力是藉聯想聚在一起的記憶意象──可 以解釋某一類型的詩,但是對於最上乘的詩則無能為力。(R. L. Brett,1973:45)

於是為了區分這兩種詩,必須要先區分想像力與幻想力。

11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國詵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 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 名。

力以粗澀的經驗為素材並附之以結構和形式(Form and Shape)。(R.

L. Brett,1973:45)

從上述引文還是沒辦法看出幻想與想像的差別,畢竟想像也包含了聯想的過程,

因此 R. L. Brett 又繼續引用和定義幻想與想像。

想像力首先必須敲破素材然後才能重新加以創造,因為想像力不是一面 鏡子而是一種創造原則。藝術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像 我們每天覺察的世界,但卻經過重新組織並提升至更高的孙宙層次。(R.

L. Brett,1973:45)

幻想力實際上只是從時空的秩序中解放出來的記憶。它接受的全是由聯 想法則製好的現成素材。(柯立芝,轉引自R. L. Brett,1973:46)

從上述兩段引文,漸漸能歸納出想像力與幻想力的不同之處。我們是否能這樣解 釋:如果說幻想力是單純將親身或非親身經歷的事件連結聯想在一起的話,想像力則 是將這些事件打散後重組,將各個事件的某幾項要素重組後成為全新的事件。不過其 實想像力還可以再細分成第一等想像或第二等想像(Primary, or Secondary)。(R.

L. Brett,1973:47)

(Involuntary),因為能否洞察由不得我們選擇,然則第二等想像力與

「有意識的意志」相關聯。其次的差別是第二等想像力不能始終完滿無 憾的達到統一的目的。不過第二等想像力也如第一等想像力一樣是一種 創造過程。(R. L. Brett,1973:47)

之後 R. L. Brett 又在提到了幻想力,「幻想力相反的,除開固定不變的物體就沒 什麼可把玩的對象了。」(R. L. Brett,1973:47)這個部分也很好的應證了前部分 所下的定義:如果說幻想力是單純將親身或非親身經歷的事件連結聯想在一起的話,

想像力則是將這些事件打散後重組,將各個事件的某幾項要素重組後成為全新的事件。

因此不管是第一還是第二等想像,都是一種重組與創造,而幻想則是對於既有的素材 作聯想而不作任何改變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想像既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記憶」是這個部分所強調的重點:想像不可能只 是光靠記憶作聯想,且更不可能沒有相關的記憶為基礎而憑空創造。不同於幻想,想 像是重組與再造,不單只是用原有的記憶或經驗基礎聯想而已。

因此比起幻想,想像才是完成本計畫的核心手段。利用想像力,來重新塑造創作 者的想法,成為一個全新的故事,構成一整部音樂專輯創作計畫。

Dream)」,一種是在睡眠狀態下所作的「睡夢(Night Dream)」。不論是哪一種夢 境,都是由人、事、地、物,所組成一連串的故事。不僅平時作白日夢的行為是一種 非幻覺的。(Figueira, Fonagy, & Person,20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