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創作執行

第三節、 序曲:〈The Lullab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第三節、序曲:〈The Lullaby〉

作為《Dream Walker》的序曲,描述 Dream Walker 進入夢境(睡夢)之前 的狀態。因此創作者以睡前聽的「搖籃曲」的概念,創作出〈The Lullaby〉這首歌。

一、創作結構

古典樂史上著名的三大搖籃曲28中,以布拉姆斯29的最為創作者所熟悉。

譜 3:搖籃曲(節錄)(尹宏明,1992:26)

28 分別為莫札特、舒伯特,以及布拉姆斯所作。

29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

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

因此在《Dream Walker》中,〈The Lullaby〉便是一種睡前的冥想進行曲吧。

一首較為安靜的進行曲。因此相較於傳統搖籃曲不斷重複的旋律,為了表現出冥想的 情緒起伏,〈The Lullaby〉也一樣擁有 Intro、Verse、Pre-Chorus、Chorus、Bridge、

以及 Outro 這樣起承轉合的編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至於 Outro,是第 82 小節到最後的部分。其作用則是為了讓〈The Lullaby〉

這首歌可以更加名符其實,並且引領 Dream Walker 進入〈Night Dream〉這個階 段以及情境。除此之外也有喚起聽者的對於搖籃曲的「共同記憶」的目的──而為了 達到這樣的效果,從第 82 小節開始便將速度改回 ♩=80,並且將原來的三聲部改回 二聲部,塑造成古典鋼琴曲的形式,並將布拉姆斯的搖籃曲稍作修改,修改成符合且 適合〈The Lullaby〉的曲式,並且在最後四小節漸慢及漸弱,塑造 Dream Walker 進入夢鄉的效果。可參見譜 4。

最後,在為主旋律伴奏時,決定將第三聲部定為只有單音的 Bassline,作為整 首歌的骨架與襯底;而為了使整首歌的音響性豐富,第二聲部便做了比較多的變化,

例如雙音或雙音以上的組合,以及些許的八分音符做轉折或結尾。這個部分的協調與

〈Night Dream〉相同:為了穩定讓第三聲部而不是第二聲部使用單音的編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譜 4:序曲〈The Lullaby〉(Track 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作為《Dream Walker》的序曲以及〈Night Dream〉的前導歌,〈The Lullaby〉

的故事內容是比較抽象且簡易的──Dream Walker 思緒的描寫。「描述進入夢境前的 思考狀態」為〈The Lullaby〉的故事中心。接下來將一邊對照譜 4,一邊講述〈The Lullaby〉的故事內容。

前 9 小節作為 Intro,開啟《Dream Walker》的第一樂章:Dream Walker 躺 在床上蓋上被子,準備開始回想一整天發生的事情。

第 10-25 小節作為 Verse, 進入冥想的階段:一整天下來,有沒有什麼什麼事 情是讓自己驕傲的呢?又有沒有什麼事情是讓自己後悔的呢?

第 26-34 小節作為 Pre-Chorus,突然想起的確有件事情讓自己後悔:今天好像 不應該這樣做,但如果不這樣做該怎麼做呢?

第 35-51 小節作為第一段 Chorus,展現出逃避心態的:不過今天這樣做應該是 對的吧?至少沒有造成衝突,或許這樣的處理雖然有遺憾,但是已經是最好的處理方 式了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第 52-61 小節作為 Bridge,發現自己的逃避心態:可是會這麼不安代表著心裡 其實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吧?為什麼總是要這樣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呢?

第 62-81 小節作為第二段 Chorus,想法繼續反覆:不過自己就是這種人啊,今 天發生的其實也只不過是小事吧──逃避心態的勝利。於是第 74-81 小節想呈現的是

「不管了,先睡吧,反正也只能這樣了」的想法,準備停止冥想。

第 81 小節到最後作為 Outro,以改編搖籃曲作結:冥想結束,進入夢鄉。

作為《Dream Walker》的終曲,描述 Dream Walker 離開夢境(白日夢)之 後的狀態。因此創作者以「學校鐘聲」的概念,創作出〈Good Day〉這首歌。

一、創作結構

因為白日夢的進行時間通常不會和晚上的睡覺時間重疊,也不一定會限制在早上、

中午,或是下午。只要開啟想像,白日夢隨時都在進行。因此如同離開睡夢,也就是 起床時會說「Good Morning」一樣,像咒語一般,為了表現離開白日夢,決定將這 首終曲取名為〈Good Day〉。

而為什麼取名為「Good Day」而不是「Good Morning」呢?如同前段所述,

白日夢隨時都在進行,不一定局限於早上,因此使用了「Good Day」這個比較中性 的字,祝福 Dream Walker 有個美好的一天。

至於為什麼要用學校鐘聲的概念創作,則是考慮到《Dream Walker》的進行到 了〈Day Dream〉設定的場景是在學校,而通常學生生涯,是白日夢做最多的階段,

例如思考未來以及認識自己等等。學校鐘聲搭配〈Good Day〉,祝福 Dream Walker 離開白日夢後的生活,也期許創作者畢業後也能有 Dream Walker 追求夢想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