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的實踐與夢的主題呈現──音樂專輯《Dream Walker》的創作與製作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想像的實踐與夢的主題呈現──音樂專輯《Dream Walker》的創作與製作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創作論述. 想像的實踐與夢的主題呈現──.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音樂專輯《Dream Walker》的創作與製作 The Project of “Dream Walker”-- The Music Album of Dreaming Produced. ‧.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鍾適芳 研究生:李宜棻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 月.

(2) 摘要. 想像是一種說故事的媒介。說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種,文字、圖像、音樂,以及影 像等等,這些都是將腦中的想像具體化的方式。而作「夢」,也是一種想像,一種不 受人、事、時、地、物的影響,最自由的想像行為。. 立. 政 治 大. 本作品將以「夢」為創作發想,並以〈Night Dream〉以及〈Day Dream〉兩. ‧ 國. 學. 種夢的主題為創作核心,並在故事中加入「反烏托邦」的元素,以音樂作為說故事的 媒介,進行想像的實踐,進而完成一張音樂創作專輯。. ‧ er. io. sit. y. Nat. al. n. 關鍵字:音樂、想像、夢、記憶、創造、概念專輯、反烏托邦. Ch. engchi. i. i n U. v.

(3) Abstract Imagination is a media of telling storie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ll stories, which include words, pictures, music, videos, and so on. These are ways of making imaginations become stories. “Dreaming” is also a kind of imaginations, which will not be confined to no matter who, which, what, when, where, and how: it‟s the freest attitude of imaginations.. 治 政 and “Day Dream”. The idea this project, which includes both “Night Dream”大 立 of “Dystopia”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en creating stories. Telling. This project is to produce a music album. And “Dream” is the theme of. ‧ 國. 學. stories through music is the purpose and also the process of making imagination into practice in this project. A music album will be produced as. ‧.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project.. er. io. sit. y. Nat. al. n. Key words: Music, Imagination, Dream, Memory, Creation, Concept Album, Dystopia.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譜目錄.................................................................................................................. vi. 政 治 大 緒論 ......................................................................................................... 1 立.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 國. 學. 第一節、創作動機:想像的敘事.......................................................................... 1 第二節、創作目的:想像的實踐.......................................................................... 3. ‧. 第二章 創作背景 ................................................................................................... 5. y. Nat. 第一節、關於夢與記憶 ...................................................................................... 5. sit. 一、實踐想像的商業電影: 《全面啟動》與《啟動原始碼》 ............................... 6. er. io. 二、實踐想像的音樂專輯: 《Dream Walker》............................................... 8. al. n. iv n C 一、史上最偉大的概念專輯: .................................................... 9 h《The e nWall》 gchi U. 第二節、關於概念專輯 ...................................................................................... 9. 二、流行搖滾首張概念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 11. 三、以夢為主題的概念專輯:《Dream Walker》 ......................................... 13 第三章 創作論述 ................................................................................................. 14 第一節、創作理念 .......................................................................................... 14 一、創作發想 .......................................................................................... 14 二、預期成果 .......................................................................................... 19 第二節、創作核心:什麼是想像──創造與記憶 ................................................... 20 一、創造 ................................................................................................. 21 二、記憶 ................................................................................................. 27 iii.

(5) 三、創造與記憶 ....................................................................................... 30 第三節、創作內容:作「夢」 ........................................................................... 34 一、日常中的想像:白日夢(Day Dream) ................................................ 34 二、睡眠中的想像:睡夢(Night Dream) ................................................. 37 第四節、創作方法:想像的實踐........................................................................ 41 一、想像化作文字 .................................................................................... 42 二、想像化作音樂 .................................................................................... 48 三、想像化作音效 .................................................................................... 54 第五節、創作困境:理想的實現........................................................................ 57. 政 治 大 二、開放式結局: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 61 立 創作執行 ................................................................................................. 68. 一、情感的符號:語言與音樂 .................................................................... 57. 學. ‧ 國. 第四章. 第一節、首部曲: 〈Night Dream〉 .................................................................. 71 一、故事內容 .......................................................................................... 71. ‧. 二、創作結構 .......................................................................................... 82. y. Nat. 第二節、二部曲: 〈Day Dream〉 .................................................................... 84. sit. 一、故事內容 .......................................................................................... 84. er. io. 二、創作結構 .......................................................................................... 99. al. n. iv n C hengchi U 一、創作結構 ........................................................................................ 101. 第三節、序曲: 〈The Lullaby〉 ..................................................................... 101. 二、故事內容 ........................................................................................ 110 第四節、終曲: 〈Good Day〉 ........................................................................ 112 一、創作結構 ........................................................................................ 112 二、故事內容 ........................................................................................ 120 第五節、間奏曲: 〈Dream Walker〉.............................................................. 122 一、創作結構 ........................................................................................ 122 二、故事內容 ........................................................................................ 126 第六節、音效的使用與 Soundscape 的設計 .................................................... 128 一、暴風雨前般寧靜的序曲〈The Lullaby〉 ............................................. 128 iv.

(6) 二、烏雲壟罩般沉鬱的首部曲〈Night Dream〉 ........................................ 129 三、水中徜徉般悠游的間奏曲〈Dream Walker〉 ...................................... 131 四、雨過天青般清爽的二部曲〈Day Dream〉........................................... 132 五、日麗風和般明朗的終曲〈Good Day〉 ................................................ 134 第七節、錄音的過程 ..................................................................................... 135 一、現場收音 ........................................................................................ 136 二、混音修正 ........................................................................................ 137 第八節、專輯的設計 ..................................................................................... 139 一、概念的設定 ..................................................................................... 139. 政 治 大 三、包裝的製作 ..................................................................................... 145 立 創作結果 ............................................................................................... 148 二、顏色的運用 ..................................................................................... 141. 學. ‧ 國. 第五章. 第一節、成效與回饋 ..................................................................................... 149 第二節、檢討與建議 ..................................................................................... 153. ‧. 附錄 .................................................................................................................. 159. Nat. sit. y. 附錄一、展演公告 ........................................................................................ 159. io. er. 附錄二、問卷範例 ........................................................................................ 160 附錄三、問卷回饋 ........................................................................................ 161. n. al. Ch. i n U. v. 附錄四、專輯內容 ........................................................................................ 172. engchi. 參考書目 ........................................................................................................... 178 參考影片 ........................................................................................................... 180 參考專輯 ........................................................................................................... 181. v.

(7) 譜目錄. 譜 1:首部曲〈Night Dream〉(Track 02) ........................................................... 72 譜 2:二部曲〈Day Dream〉(Track 04) ............................................................. 85 譜 3:搖籃曲(節錄) ......................................................................................... 101 譜 4:序曲〈The Lullaby〉(Track 01) .............................................................. 104. 政 治 大. 譜 5:學校鐘聲(旋律) ..................................................................................... 113. 立. 譜 6:終曲〈Good Day〉(Track 05) ................................................................ 115. ‧. ‧ 國. 學. 譜 7:間奏曲〈Dream Walker〉(Track 03) ...................................................... 12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圖目錄. 圖 1 錄音用平台鋼琴 ...................................................................................... 135 圖 2 錄音用混音機 ......................................................................................... 136 圖 3 Soundscape 工作一覽圖 ......................................................................... 138 圖 4 第一版專輯封面 ...................................................................................... 140. 政 治 大. 圖 5 第二版專輯封面 ...................................................................................... 141. 立. 圖 6 專輯冊封面 ............................................................................................ 142. ‧ 國. 學. 圖 7 專輯說明紙正面 ...................................................................................... 142 圖 8 專輯冊內頁設計 ...................................................................................... 143. ‧. 圖 9 專輯冊背面 ............................................................................................ 144. y. Nat. sit. 圖 10 專輯說明紙背面 .................................................................................... 144. n. al. er. io. 圖 11 光碟封面設計 ....................................................................................... 145. Ch. i n U. v. 圖 12 第一版專輯實品照 ................................................................................. 146. engchi. 圖 13 第二版專輯實品照 ................................................................................. 147 圖 14 專輯冊與說明紙實品照 .......................................................................... 147. v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創作動機:想像的敘事. Imagination is everything. It is the preview of life’s coming attractions.. 立. 政 治 --- Albert 大 Einstein, Physicist. ‧ 國. 學. 人,無時無刻都在想像。利用各種手段以及媒介,將心裡所想以及構思的各種結 果一一以想像的方式表達及敘述。就像說故事一樣,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 y. Nat. io. sit. 當你「說」出心中的想法時,你是用「語言」作為敘述工具讓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er. 當你「寫」出心中的想法時,你是用「文字」作為敘述工具讓人知道你在想什麼;當. al. n. iv n C 你「畫」出心中的想法時,你是用「圖像」作為敘述工具讓人知道你在想什麼;當你 hengchi U 「唱」出心中的想法時,你是用「音符」作為敘述工具讓人知道你在想什麼。而在構 成這些結果的過程,將想法轉化成他人能理解的情境或故事,都是想像的行為。. You can’t do it unless you can imagine it. ---George Lucas, Director. 1.

(10) 沒有了想像作為敘事媒介,我們一無所有。沒有了想像,就沒辦法構成想法,更 沒辦法形成語言、文字、圖像、音符等這些傳播想像的媒介,甚至是文化。. 許許多多的故事裡,不論是小說、漫畫、電影,甚至是電視劇,都會有個充滿夢 想的角色──對於他的生活,他有很多想像,也因此成為推進整個故事行進的動力。 而這個角色通常會是故事的核心,是整個故事的主角;倘若不是主角,那也會是攪亂 主角生活的重要配角。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有許多想像的話,他就能掌控自己的人 生,過自己想像中的生活。.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於未來,我也有很多的想像。而這些想像,隨著時間推移,一點一點的長大,. ‧. 成了夢想;而這些夢想,在經過一連串想像的碰撞與串聯,形成了一張人生冒險圖,. er. io. sit. y. Nat. 等著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完。. 因此,我決定以這第一份畢業作品以及其論述作為實現諸多夢想的第一步。. n. al. Ch. engchi. i n U. v. 《Dream Walker》,是這份畢業作品的主題,以夜晚作的夢〈Night Dream〉 以及白天作的夢〈Day Dream〉作為創作發想主題的組合,利用「音樂」這項說故 事的媒介,完成以實踐想像作為創作目的的音樂創作專輯。. 2.

(11) 第二節、創作目的:想像的實踐. 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想像,把這些創作靈感「實體化」 ,就是一種想像過程的實踐。 而本創作計畫的內容就是要將這些過程,與音樂創作專輯一同呈現,這就是本創作計 畫的第一項創作目的。至於這些「過程」有哪些呢?在本創作計畫中,創作發想的文 字紀錄以及創作實踐的鋼琴樂譜就是將音樂專輯的創作靈感記錄下來的過程,是本計. 政 治 大. 畫中的兩種想像過程的實踐,是音樂創作專輯的雛型。. 立. ‧ 國. 學. 至於為什麼本計畫的音樂缺少了「歌詞」,取而代之的是純粹的鋼琴樂曲?本計 畫中,除了想要呈現專輯的創作過程之外,還想要單純使用音樂來說想說的故事。歌. ‧. 詞是一種很純熟的語言,人們可以很輕易地從這些文字來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想法,. y. Nat. er. io. sit. 是一種很直接且立即的傳播手段。可是這樣的結果不是本計畫的目的。本計畫想用其 他的方式來傳遞訊息給聽眾。沒有歌詞這樣的文字敘述來直接同步「灌輸」聽眾創作. al. n. iv n C 者想要傳遞的訊息,而是主要用音樂讓聽眾「感受」到本計畫想要表達的意念,又或 hengchi U 者在欣賞完音樂之後「執行」自己的想像,看是否能夠正確無誤的接收音樂所要傳達 的訊息,抑或是發展出自己對於整部音樂專輯的「新」想法,這就是本計畫的另外一. 個創作目的了。. 讓聽眾主動得到訊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鋼琴,是創作者最熟悉且親近 的樂器,希望能用鋼琴,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3.

(12) 將想像藉由創作發想的文字紀錄以及創作實踐的鋼琴樂譜展現出想像實踐的過 程,以及排除文字(歌詞) ,只用音樂,來說一個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的故事, 是本音樂專輯計畫的兩大創作目的。. 期望聽眾能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想像其實是如此地簡單、如此地貼近生 活,以及將這些實踐的過程當成一種藝術,用以欣賞及反思;期待觀眾能在欣賞音樂 的過程中,脫去文字的限制,單純聆聽音樂的編織,以及創作者的口頭說明與帶領,. 治 政 來感受創作者藉由音樂透露的各種訊息,除了在接收訊息後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之外, 大 立 還要以個人獨特的想像將這些創作者提供的元素,產製出各種想像故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3) 第二章. 創作背景. 第一節、關於夢與記憶. 不論是文學、音樂,或是電影戲劇等等,充斥著許多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對於人 類「大腦」的探索與假設也是其中一項想像題材──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與知識,還沒. 治 政 大 辦法對大腦有完整的認識,因此對於這樣未知的領域,有著各種猜測與想像。 立 ‧ 國. 學. 不過想像終究會成真。就像阿姆斯壯成功完成人類對於登陸月球的想像一樣,科. ‧. 技不斷地在進步。對於大腦也是一樣,人類開始不斷地實踐想像,例如更改記憶。. sit. y. Nat. TEDxTaipei 曾經作過這樣的報導,內容則是在敘述 Steve Ramirez 與 Xu Liu 做的. al. n. 表的實驗結果報告。. er. io. 兩項實驗。而這兩項實驗的內容便是來自於 2013 年《科學》(Science)1期刊上發.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種是記憶的控制:利用雷射光線開啟老鼠的恐懼記憶,使之憶起先前的受創 記憶而產生防衛姿勢。. 1. http://www.sciencemag.org/ 5.

(14) 第二種則是植入記憶:在新環境裡開啟老鼠對於前一個環境的記憶,之後再給予 新的訊息,老鼠便會將這個新訊息與在舊環境的記憶結合,事實上在舊環境裡是沒有 這樣的訊息存在的。(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考 TEDxTaipei 的報導2). 而此報導內容提到了兩部以夢境以及記憶為主題電影:《全面啟動》以及《攔截 記憶碼》。而事實上不只是記憶,科學家對於夢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續著。作為創作的 靈感以及參考來源,接下來將會集中討論《全面啟動》以及《攔截記憶碼》兩部實踐. 一、實踐想像的商業電影:《全面啟動》與《啟動原始碼》. 學. ‧ 國. 治 政 想像的電影,並再進一步說明作為實踐想像的音樂專輯《Dream Walker》。 大 立 ‧ sit. y. Nat. 2010 年上映的《全面啟動》 (Inception) ,正是以「夢」為主題,故事內容為主. al. n. 入全新的意識。. er. io. 角以及其工作夥伴,創造一層又一層的夢境以完成任務──為目標人物的潛意識裡植. Ch. engchi. 2. i n U. v. 《記憶,有可能被更改?》 http://tedxtaipei.com/2013/12/steve-ramirez-and-xu-liu-a-mouse-a-laser-beam-a-mani pulated-memory/) 6.

(15) 這部電影對於夢的各種細節的描述,包括共享夢境、構築夢境、分層夢境等,本 身就是編劇對於夢的想像,而這些想像,又都是藉由故事人物的想像能力創造出來的, 他們共享他們用想像力構築出來的夢境,並不斷在夢境中創造夢境,以進入目標人物 更深層的潛意識──這樣的劇情都是編劇對於夢的想像和猜測,並且讓人物在這樣的 想像故事中發揮更多的想像,來讓整部劇情設定完備。. 2011 年上映的《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正是以「記憶」為主題,故事. 治 政 內容為主角接到一項實驗任務──在自己的腦中植入另一個人關於恐怖攻擊的八分鐘 大 立 記憶。. ‧ 國. 學 ‧. 主角不斷重複進入這八分鐘的記憶,以探詢此恐怖事件的各種線索與可疑人物,. sit. y. Nat. 並嘗試阻止下一起恐怖事件的發生──這樣的劇情都是編劇對於記憶的想像和猜測,. io. n. al. 出完整的、編劇想要呈現出的效果與樣貌。. Ch. engchi. er. 並且讓人物在這樣的想像故事中遊走,來使劇情經由主角的深入與探索,漸漸地浮現. i n U. v. 不管是對於夢還是記憶,經由這兩部電影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而這些 可能性都是由編劇利用一些既有的科學知識以及自身的想像力編造出來的。也因此在 這兩部電影的結局都偏向開放式,因為最後的結果會是怎麼樣,沒有一定的答案,就 讓觀眾和編劇一起繼續想像,來為這兩部電影做各種版本的結局。. 7.

(16) 二、實踐想像的音樂專輯:《Dream Walker》. 在本計畫中,將使用音樂專輯的創作與製作來表現創作者對於夢與記憶,這兩種 腦部活動的想像。本音樂專輯主題圍繞在〈Night Dream〉與〈Day Dream〉這兩 種想像主題,由〈The Lullaby〉 、 〈Night Dream〉 、 〈Dream Walker〉 、 〈Day Dream〉 、 〈Good Day〉這五首歌組成整張專輯。. 政 治 大. 整張音樂專輯即是在敘述從入睡、惡夢進行、遊走在惡夢與白日夢的夢遊、白日. 立. 夢進行,以及夢醒的過程:將不好的記憶化作惡夢,夢醒了卻發現現實就是現實,不. ‧ 國. 學. 會因為將其視為一場惡夢就不存在;將憑空的想像化作白日夢,夢醒了卻發現什麼事. ‧. 也沒發生,就算想像飛馳實際上卻還是原地踏步──這樣的兩種作夢過程。. y. Nat. al. er. io. sit. 然而比起《全面啟動》和《攔截記憶碼》的開放式結局,《Dream Walker》的. n. 故事是有明確結局的,而結局就是本創作計畫想要傳達的訊息:面對現實才能夠繼續. Ch. 前進;實踐想像才能大步向前。. engchi. 8. i n U. v.

(17) 第二節、關於概念專輯. CONCEPT ALBUM Material recorded for an album intended to be an integrated set of statement on a theme. (Donald Calrke, 1998: 289). 由上述定義可以這樣解釋:由一系列「相同主題」歌曲所組成的主題專輯,就是 所謂的「概念專輯」。.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一、史上最偉大的概念專輯:《The Wall》. ‧ sit. y. Nat. The Wall ‟79, depicting rock star crack-up: no. 3 UK; no. I USA for 15 weeks (though nobody knew anyone who bought it) incl.. io. n. al. er. (Donald Calrke, 1998: 1003). Ch. engchi. i n U. v. 談到概念專輯,就不能不提到 Pink Floyd 的《The Wall》這張專輯了,在英國 的專輯排行榜最高排名第三、在美國則是蟬連 15 週第一。. 《The Wall》是全球樂評推崇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概念專輯,平克佛洛 伊德樂團核心人物 Roger Waters 以搖滾歌劇的風格,呈現面對「放棄」 與「隔離」這兩大議題。(Warner Music Taiwan Ltd.,2011). 9.

(18) 「他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創造出 Pink 這個角色。」 (Warner Music Taiwan Ltd., 2011)《The Wall》裡的曲目,是 Roger Waters 化身為 Pink,將自己所經歷的一 連串事件,用音樂,組成一篇篇的故事書章節。除了說故事之外,也道出了 Pink 對 於「放棄」和「隔離」的想法。. 這座「牆」 ,可能是 Pink 為了保護自己所建造的堡壘,也可能是各種社會壓迫或 家庭壓力,所形成阻撓 Pink 前進的壁壘。但是在經歷過了許多自我的懷疑,以及各. 治 政 種想法和行為上的矛盾後,Pink 終究要離開這座保護著也限制著自己的這座高牆。 大 立 ‧ 國. 學. 只是在走出牆內的世界,進入牆外的世界之後,Pink 就能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 ‧. 人生嗎?這個部分就像是個開放式的結局,如同前章節提到的電影《全面啟動》以及. sit. y. Nat. 《啟動原始碼》,沒有人知道做了這個巨大的變革之後,主角會變得怎麼樣。是很好. io. n. al. er. 的過著改變過後美好的生活?還是因為適應不良而重新回到牆內世界?抑或是因為. v. 看到牆外世界的不完美又重新展開了逃亡旅程?──都給予觀眾以及聽眾無限的想像. Ch. engchi. i n U. 空間。這種「反烏托邦主義」的內容,也將是本創作計畫的創作重心。. 烏托邦(Utopia)一詞是摩爾3自創,希臘原文的兩個字根有互相矛盾 的雙重意涵:一為「樂土美地」 (Eu-topia) ,一為「烏有之邦」 (Ou-topia)。 摩爾的用意在呈現烏托邦的辯證本質:它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國度。 (Thomas More,2003:iii). 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文藝復興時代英 國學術界代表性人物。 3. 10.

(19) 烏托邦的終極理想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制度,以及崇尚理性的行為制約。 (Thomas More,2003:xii). 以上引文為烏托邦基本定義,至於本計畫的創作重心「反烏托邦」的概念,將會 在之後第三章第五節的「創作困境」做延伸與討論。. 若是沒有前段關於《The Wall》的引文及該專輯內頁的說明,再進一步沒有歌詞 的話,光聽音樂我們或許無法確實理解 Roger Waters 想要傳達的理念。而這些關於. 政 治 大 「情感符號」的傳遞與表現,也會在之後第三章第五節的「創作困境」做討論。 立. ‧ 國. 學. 以自身的故事創造出一個角色,以及針對幾個主題,創作出一整完整的概念專輯,. ‧. 創作者也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完成《Dream Walker》音樂概念專輯創作計畫。.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流行搖滾首張概念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Ch. engchi. i n U. v. 1967 年發行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依然交由被譽為「第五位披頭四成員」、史上最偉大的 樂界巨擘之一 Sir George Martin 製作。…..The Beatles 開始大量使 用如弦樂、鋼琴、風琴等多樣樂器錄音,被視為流行搖滾樂的首張概念 專輯。(Universal Music Taiwan Ltd.,2014). 11.

(20) 談及概念專輯,這裡也要來談談世界「首張」概念專輯。雖然被稱為首張概念專 輯,但其實這張專輯並不符合概念專輯的定義。除了第一首〈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第二首〈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在講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的故事之外,幾乎每一首歌都有著它獨立的故 事以及創作背景。. Sgt Pepper’s Lonlely Heart Club Band ‟67… as a concept album. 政 治 大 music hall, old theatre posters 立. it was a carnival of pure entertainment, with an overture, a mixture of.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engaging nonsense („Lovely Rita‟),. ‧ 國. 學. psychedelia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LSD mnemonic), Paul‟s sentimentality („When I‟m Sixty-Four‟), Ringo‟s jolly. ‧. singing on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Donald. sit. y. Nat. Calrke, 1998: 83). n. al. er. io. 從上述引文便可知道,這張專輯是一張「純娛樂」如嘉年華般熱鬧多樣的音樂大. Ch. i n U. v. 碟,不只每一首歌都有著它獨立的故事以及創作背景,它們更被注入了各種不同、甚. engchi. 至是新的嘗試元素,或許也因此被視為第一張「流行」搖滾樂的首張概念專輯。. 化身虛擬樂團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演唱專輯同 名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 Non-Stop 方 式 直 接 進 入 「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 …… 。 (Universal Music Taiwan Ltd.,2014). 12.

(21) 不過化身成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這部分就像 Roger Waters 化身成 Pink 那般,作為音樂的主角,是在本音樂專輯創作計畫中,將會使 用到的創作手法。. 三、以夢為主題的概念專輯:《Dream Walker》. 化身為 Dream Walker,創作者用〈Night Dream〉以及〈Day Dream〉作為. 政 治 大 理念抒發的兩大主題──「面對現實」,以及「實踐想像」。 立. ‧ 國. 學. 而為了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The Lullaby〉是為了帶出〈Night Dream〉所. ‧. 作的開頭序曲;〈Night Dream〉是第一個小故事;〈Dream Walker〉是將〈Night. sit. y. Nat. Dream〉帶往〈Day Dream〉的間奏曲;〈Day Dream〉是第二個小故事;〈Good. n. al. er. io. Day〉是將整個故事從〈Day Dream〉帶到故事結束的終曲──五首歌組成《Dream. i n U. v. Walker》這部圍繞在「夢」這個概念的音樂專輯:一個由睡前、睡夢、夢遊、白日. Ch. engchi. 夢,到睡醒的完整故事。而故事主角一直沉浸在這兩種夢裡面,因此故事叫《Dream Walker》,一個遊走在夢與夢之間的人,夢遊者。. 至於夢遊者如何徘徊在兩種夢之間,以及整張概念專輯的故事內容和內涵,會在 之後的「創作執行」章節中,從睡前、睡夢、夢遊、白日夢,到夢醒,做更詳細的說 明與敘述。. 13.

(22) 第三章. 創作論述. 第一節、創作理念 一、創作發想. 政 治 大. 在夢裡,什麼事都可以發生。人、時、地、物,都可以在瞬間轉換,轉變成自己. 立. 「預想中」,以及「預想外」的樣子:在夢裡,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讓世界照著自己的. ‧ 國. 學. 劇本運轉,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在夢裡順利地完成;在夢裡,你突然發現你所創造的 世界在一瞬間變得陌生,身為創造者的自己變成了探索者,比起自己設定好的一切,. ‧. 你不清楚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夢,它可以簡單造就你的想像,也可以輕易毀. n. al. er. io. sit. y. Nat. 滅你的想像。. Ch. 一般來說對於白日夢與睡夢的定義就如下:. engchi. i n U. v. 白日夢是指清醒時的腦內所產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開心的念頭、希 望或野心。 ---《維基百科4》. 4. 《白日夢》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6%97%A5%E5%A4%A2 14.

(23)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 通常是非自願的。 ---《維基百科5》. 而白日夢與睡夢的差別,在於意識的清醒與否,其餘的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它們都是想像出來的產物,只是意識清楚的你,就能控制夢的進行;意識不清楚地你, 就只能被夢的進行控制。. 治 政 《Dream Walker》 ,是這整張音樂專輯的主題,故事主角是一個遊走在夢 (Night 大 立. Dream,睡夢)與夢(Day Dream,白日夢)之間的人,也因此本計畫就稱他為夢. ‧. ‧ 國. 學. 遊者。. n. er. io. sit. y. Nat. al. 5. Ch. engchi. 《夢》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2 15. i n U. v.

(24) 一、Night Dream. 睡覺時,尤其是在晚上,由於睡眠時間比較長,我們可能會作出一段相當有情境 的夢。這個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而不好的夢,也就是所謂的惡夢 (Nightmare),比起好的夢,或許更讓我們印象深刻、更加真實,甚至對現實的自 己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會以惡夢作為警惕,或是借鏡,甚至是改變了某些思考以及 價值觀。因此在夢境裡,就算背景時空等不甚合理,我們依然不覺有異而繼續夢境;. 治 政 大 也因此在驚醒的那一瞬間,我們必須花好一陣子的調適,才會意識過來幾分鐘前所經 立 ‧ 國. 學. 歷的一切都只是一場夢。. ‧.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希望只是惡夢一場,傾向逃避,不. sit. y. Nat. 願意去面對。不斷地說服自己,所經歷過的那些事情,都只是幾場惡夢而已。自我催. n. al. er. io. 眠後的結果就好像真的只是做了幾場惡夢一樣,其實什麼傷害也沒有。不想面對的事. i n U. v. 情就假裝它沒有發生,就這麼活在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就這麼繼續悠哉地過著人生, 很多人都是這樣處理事情的。. Ch. engchi. 只是這樣的處理態度,事情真的有解決嗎?雖然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下意識的自 我保護機制,但在這種機制啟動之後,怎麼利用這樣的機制就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了。 你可以就順著這個機制,繼續假裝什麼也沒發生;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制,做為緩衝, 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如何真正處理發生過的那些不好的事。. 16.

(25) 閉眼與睜眼,沒有對或錯,只有過不過得了自己這一關而已;而造成的傷害,不 管有沒有被正視,它都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假裝看到,它就不會痛,不會留下痕跡, 就看自己有沒有好好照顧傷口,還是就這樣放任它留下醜陋的傷疤而已。. 因逃避而緊閉的雙眼,睜開後以為自己從惡夢中醒來,雀躍之餘,卻發現身上留 有受傷的痕跡,而這些傷痕的存在,實實在在地證明了自己確實受了傷,確實經歷了 那些被自己稱為惡夢的事件──嘗試解決,或是讓這些事情所造成的傷害,留在自己. 治 政 與他人的心中,都是自己的選擇。 大 立 ‧ 國. 學. 不論是真實的夢境還是如夢境般的真實,都要睜開雙眼不再逃避,看清楚眼前所. ‧. 發生的所有事件,如同夢醒;不管是真實的夢境還是如夢境般的真實,都要保持清醒,. sit. y. Nat. 或是在夢醒之後繼續面對。就算傷害無可避免,但至少自己勇敢的挺身面對,就不會. n. al. er. io. 在傷痛之餘,又多了一些悔恨了。這就是〈Night Dream〉的主旨:現實的殘酷,如. v. 惡夢一場,夢醒之後,傷痕依舊。發生過的事都不可能挽回了,造成了傷害,經歷了. Ch. engchi. 痛苦,但無論如何還是要挺直腰桿勇往直前。. 17. i n U.

(26) 二、Day Dream. 有過睜著眼作夢的經驗嗎?手邊的事情做著做著,心思突然就飛到其他地方去, 而一場夢就這麼開始了。開始夢想著自己未來所有令人嚮往的一切,嘴角也因此不自 覺的上揚,全心全意享受這場夢境。這就是所謂作白日夢(Day Dream)吧,表面 上發著愣,思緒卻正大肆地天馬行空,逕自地寫下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與夢想,而這些 故事的主人翁,都是自己。. 立. 政 治 大. 想像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而作夢也是,擁有編織夢的能力,進而堆砌出一個一. ‧ 國. 學. 個具規模的夢想。擁有夢想的同時,就是一場想像的過程。想像自己成為一個怎麼樣. ‧. 的人,想像自己正在做自己夢想中的事。這些都是對未來的人生,以及自己的想像,. er. io. sit. y. Nat. 要是沒有這些想像,失去了做夢的能力,沒有了目標及動力的人生要怎麼過呢?.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也沒有永無止境的夢境,但就算夢醒之後什麼也還沒有發生,. al. n. iv n C hengchi U 自己還待在原處;就算睜開眼發現身邊沒有人和人陪伴,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也還是. 要勇敢地放膽去想像、去做夢。鼓起勇氣閉上眼睛,勇敢地想像自己的未來,就從現 在開始。而這就是〈Day Dream〉的主旨了:作作夢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所想像 的,是自己可能無法達到的目標也很值得開心,因為至少有能力去想像這些可能,就 算只是想像也要開心地想像用力地作夢,並期待著自己總有一天,能夠實現其中一個 想像中的未來。. 18.

(27) 二、預期成果. 鋼琴,作為音樂之王,是音樂創作的基礎;鋼琴,作為開啟創作者音樂之路的樂 器,是創作者最熟悉且親近的音樂媒介。因此在本計畫中才會期望能用鋼琴,其純粹 卻豐富的音色流動,來傳達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想法。. 白日夢與睡夢,都是有發展性與可能性的題材,因此本計畫要用這兩種夢,詮釋. 政 治 大. 創作者利用想像傳達所欲傳達的想法。 〈Night Dream〉和〈Day Dream〉兩首歌曲. 立. 雖然主題不同,但是並不是兩個獨立的故事,它們連同其他三首歌組成一整張音樂專. ‧ 國. 學. 輯。從入睡、惡夢進行、遊走在惡夢與白日夢的夢遊、白日夢進行,以及夢醒的過程,. ‧. 就是這張音樂專輯的故事主軸。. y. Nat. al. er. io. sit. 整張音樂專輯的創作內容與過程,就是創作者對於想像的實踐。因此一張完整的. n. 音樂專輯以及的紀錄創作過程的計畫書,就是本計畫的第一項預期成果。. Ch. engchi. i n U. v. 又由於本計畫的音樂是沒有「歌詞」的,因此另一個預期成果就是想要排除歌詞, 在創作者的簡短說明創作理念之後,用純鋼琴音樂傳達訊息給觀眾。而這幾首音樂帶 出的訊息,除了是創作者本身想要傳遞給聽眾的意念之外,也是觀眾發揮想像,拼湊 出屬於自己的故事的素材。. 19.

(28) 第二節、創作核心:什麼是想像──創造與記憶. 想像的活動是一種變幻莫測的活動。這是一種注定要造就出人的思想對 象的妖術,是要造出人所渴求的東西。(薩特6,1990:203). 薩特認為,這些被我們想像出來的對象,是「非現實(Unreal)」的對象:他們 從一種觀點上看是沒有發生的,而被我們盡力造出,如同其實際本身的存在一樣。 (薩. 政 治 大. 特,1990:203)也就是說,這些被我們想像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 立. 「像」實際本身的存在一樣,是被「創造」出來的。. ‧ 國. 學. 只是對於這些產物,我們真的可以光憑想像力創造出來嗎?不需要任何歷史背景. ‧. 或經驗,就可以憑空創造出全新的時空背景以及人事物嗎?其實這些想像,有很大的. n. er. io. al. sit. y. Nat. 一部份是取自想像者本身,根據「記憶」所延伸出來的。. Ch. i n U. v. 想像力不再必然是種瘋狂或感奮,雖然在夢中或不受約束的妄想裏他可. engchi. 以達到這種地步。基本上它是一種記憶型式,只是這種記憶已或多或少 的超脫了實際經驗的束縛。它搜盡了記憶裏感官意象的倉庫……當然它 無能創造全新的事物,因為它一切取材自感官經驗。但是它卻有辦法擺 脫歷史事實的限制。(霍布斯7,轉引自 R. L. Brett8,1973:9). 薩特,或沙特(Jean-Paul Sartre) ,法國的哲學家、作家,以及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被譽為二十 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本計畫之引文皆引自其作品《想像心理學》 。. 6. 7 8. 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國的政治哲學家,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 Raymond Laurence Brett,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niversity of Hull. 20.

(29) 因此,在本節中將分別討論「創造」以及「記憶」,作為想像行為的基礎,我們 如何「創造」以及利用「記憶」,來發揮想像力,並完成想像的各種產物。. 一、創造. 在開始時,我的妖術便強行要在整體上得到那些對象,要再造出完整的 實際存在。接下來,這些對象,當它們從一個特殊角度上表現在知覺中. 政 治 大 盡力造就出它們,如同其實際本身的存在一樣。 (薩特,1990:203) 立 的時候,也不再展現出來了;它們從一種觀點上是沒有發生的,而我則. ‧ 國. 學. 也就是說,我們所想像出來在這些對象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是沒有發生,或是還. ‧. 未發生的。我們只是創造出一個新的情境加諸在對象身上:這些對象是實際存在的,. sit. y. Nat. 而所加諸在這些對象的情景,或者說是發生在這些對象身上的事情,是如同實際存在. n. al. er. io. 一樣,而實際上卻沒有發生過的想像情景。好比說我想像自己完成了某個夢想, 「我」. i n U. v. 是實際存在的對象,而「完成了某個夢想」是沒有發生或者還沒發生的事件。這些被. Ch. engchi. 我們創造出來的,實際上不存在的意象,它們是被動的,是通過我們的想像所形成的, 只要我們停止想像,它們就不存在──它們是非活動性的(Inactive) 。對於非活動性, 薩特解釋,「這些對象中卻沒有一個要求我做任何意識活動。它們既不是有影響的、 顯著的,也不是讓人非相信不可的;它們是純粹的被動,它們是在等待著的。我們注 入到它們之中的生命氣息來自於我們的自發性。」(薩特,1990:204)只要我們沒 有主動去創造,這些意象是不會主動存在的。. 21.

(30) 那麼我們創造出這些意象的意義與目的呢?. 這種被動的對象,在人為造就中一直是活著的,但卻隨時會消失;這種 對象是不能滿足要求的。但它也並不是完全無用的:構成一種非現實的 對象,同時也就是為了強化而將渴求蒙蔽住的一種方法……(薩特, 1990:205).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因為我很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因此我想像我已經得到那樣東. 政 治 大. 西,只因為我目前沒辦法得到這樣東西,所以我創造了「我已經得到這樣東西」的意. 立. 象,使我的這項渴望得到滿足。就像薩特解釋的,這樣的想像過程是一種滿足渴望的. ‧ 國. 學. 遊戲(Playing) :因為想得到的東西實際上不存在於現實之中,我們便使這樣東西表. ‧. 現為一種非現實──這樣的想像過程,就是滿足自我渴望的過程。只是這種渴望提供. sit. y. Nat. 的是虛無(Nothing)。「正是那種渴望,大致地構成了對象:只要渴望在它面前設計. er. io. 出了非現實的對象,它便是隨心所欲地界定了自身。」(薩特,1990:206). al. n. iv n C 這種非現實的對象,至少在涉及其實際方面時,顯然就是那種渴望的限 hengchi U. 定與強化。它不過是一種幻影;而在想像活動,渴望則是得之於自身的。 更確切地說,作為意象的對象是一種確切的需要(Definite Want) ;它 體 現 為 一 種 空 虛 。 作 為 意 象 的 白 牆 就 是 不 為 知 覺 ( Absent from Preception)的白牆。(薩特,1990:206). 什麼叫作渴望的限定與強化呢?其實就是在說明,除了將對象化作為自己想像創 造出的意象之外,還添加了許多個人渴望、偏好,以及色彩。. 22.

(31) 舉例來說,我渴望見到的某位心儀男生,除了他現實中的樣貌之外,我可能又額 外幫這位男士添增了一些特質:可能是笑容帶點憂鬱,或者是戴著自己最喜歡款式的 帽子出現在自己的想像之中;我想念分隔兩地的好朋友,除了她現實中的樣貌之外, 我可能又擅自地幫這位朋友添加了一些想像:可能是因為生活寬裕而臉色紅潤甚至是 略顯福態,或者是因為也想念著自己而戴著與自己同款式的項鍊出現在自己的想像之 中──而這些增加的特質,都讓想像的對象變得更不真實,但目的也就只是滿足我們. 政 治 大. 的渴望而已。也因為這些限定與強化,我們的想像才能如此地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及. 立. 變化多端。. ‧ 國. 學. 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創造出來的質與空間都是非現實的,那麼時間呢?. ‧. y. Nat. 意識的對象在本質上不同於意識,它是意識的相關物。所以,沒有任何. io. sit. 理由說,意象意識中的時間流動與意象對象的時間相同。相反,通過一. al. n. 211). er. 些實例,我們將會看到,這兩種綿延性是完全獨立的。 (薩特,1990:. Ch. engchi. i n U. v. 薩特提出了兩種對象,分別為「不具有任何時間確定性」(薩特,1990:211) 的對象,以及「如果沒有更恰當的定位,也就確乎會具有一種被壓縮了的、受到抑制 的綿延性,亦即會有一種對特殊綿延的非時間性的綜合」(薩特,1990:212)的對 象。. 23.

(32) 前者例如鬼怪,因為它既不是現在,也不是過去,更不是將來的東西──它是非 現實的,雖然這個鬼怪出現在其中的意識是現在的,但是鬼怪本身卻又不是現在的, 它並不需要有時間的確定性。至於後者,就像前面提到的,透過強化與渴求,我們所 想像出來的對象已經不是現實之中的對象了,他不是你昨天遇到的對象,也不是你今 天遇到的對象,更不會是你未來遇到的對象──這個對象也是非現實的,因此這些非 現實與現實的意象,兩者是獨立的。而說到綿延性以及意識的流逝,我們又可以討論. 政 治 大. 「夢」這樣的意識──在稍後第三章中的「睡夢」主題時,會再詳加敘述。. 立. 最後,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想像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縱使這些被. ‧ 國. 學. 想像出來的意象是非現實的,我們卻會產生一些現實的反應以及感覺,來應對這些被. ‧. 我們創造出來的意象。這些反應,都是對於意象最真實的情感表達。. sit. y. Nat. io. er. 由感性衝動的中樞聯想機制所引起的意象,其效果可能與直接刺激相同。 曾經有人提到過。黑暗的觀念包含了眼睛瞳孔的放大,而一個封閉對象. n. al. Ch. i n U. v. 的意象則包含了與瞳孔會聚集收縮一致相同的反映。令人噁心的對象,. engchi. 想一下就會讓人嘔吐出來。如果餓了的話,對一盤佳餚的希望會產生出 唾液。(皮埃隆,轉引自薩特,1990:223). 以上引文我們可以知道,就算這些非現實的意象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我們並沒 有將現實與非現實混淆,但我們還是會因為這些意象產生對應的反應──所有的意象 又都處在現實存在的某個層次,而這個層次,就是所謂的想像性意識。. 24.

(33) 我們就是因為想像性意識,對非現實的意象產生現實的反應。而我們又把完全想 像性態度分成兩種層次:首要與次要層次。首要的,或構成的層次,一般被稱作是對 意象的反應層次。 「在意識中完全與非現實對象相對立的現實的要素」 (薩特,1990: 224),指的就是上一段提到的,對於非現實的意象,在現實中所產生的真實反應, 例如嘔吐、噁心等等,它們並不會在對向上附加任何新的性質──它們是「服從於指 。它 向形式,服從於最初的意象」 。 (薩特,1990:224)它們並不是自由的(Free). 政 治 大 「心理反應」;次要的,一般被稱作是對意象的反應層次,不同於嘔吐或噁心,我們 立. 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反應。但是除了這些「生理反應」之外,我們也可能對意象產生. ‧ 國. 學. 對意象的反應可能可以是愛或恨,也可以是讚嘆。這樣次要的層次跟首要層次一樣, 不會使對象有任何新的性質,但是幫對象「附加」了一點東西,而這些被附加的東西. ‧. 就是屬於次要的層次。除了對這個對象產生了厭惡反應,也多了可怕、恐懼等等的情. y. Nat. er. io. sit. 感反應。也就是說嘔吐或噁心,已經不再單純是「厭惡」的結果,而是「想像性感覺 自由發揮的結果」 。 (薩特,1990:226)而經由這些反應,所產生的結果是多樣的,. al. n. iv n C 例如噁心可能會有程度上的差異,可能是輕微的噁心也可能是極度地噁心。然而這些 hengchi U 非現實的對象其實也會變成一種記憶:對於非現實的對象,會產生一種記憶的意識── 再現實中發生的嘔吐意識。. 如果直接的意識本來是可以將作為意象的對象同現在出現的對象區別 開的話,那麼,記憶也就把這兩種類型的存在混和到一起了,因為現實 的與非現實的對象在它面前都表象為記憶的東西,亦即為過去的東西。 (薩特,1990:227). 25.

(34) 嘔吐或噁心,其實是因為厭惡的情感所產生的反應,如果脫離了這樣的情緒,那 麼那些反應自然就不存在;然而除了這種因意象而產生記憶,從而反應這樣的行為, 事實上還有另外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某種思想使自己產生對某人的眷愛或憎恨,這種眷愛或憎恨將自身 依附在認識上,經過了想像階段,最終創造出某人的面孔或姿態。在這種情況下, 「意 象是作為意義出現的,是作為命題出現的,是作為自發情感發展的高度統一出現的。」. 治 政 (薩特,1990:231)也就是說,對一個人的眷戀或憎恨並不是因為對方那張被我 大 立. 們想像出來的非現實面孔,而是因為眷戀或憎恨促使我們創造出這樣非現實的面貌在. ‧ 國. 學. 我們面前;而第二種情形是,一旦意象構成了,便可以帶著一種新的感覺、判斷,隨. ‧. 意地「重現」意象,以一種新的綜合形式的出現。「這種意象在同一構成運動中並沒. Nat. sit. y. 有與非現實的對象一道被置於一邊,而是明確地假定了自身就是一種反應,亦即是一. n. al. er. io. 個開始,是一種新的綜合形式的出現。」(薩特,1990:232)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i n U. v. 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產生的感覺,我們會再以這樣的感覺去再造出那一個人的行為,並. Ch. engchi. 且讓這個行為一再地出現,而我們之所以要再造出「類似」當下那個人的行為是因為 我們想要再度體驗一種現實、一種我們當下看到那一個人的行為所產生的各種感覺。 這其實有點類似渴望的限定與強化──除了將對象化作為自己想像創造出的意象之外, 還添加了許多個人渴望、偏好,以及色彩。. 26.

(35) 創造的部分將在此作小結:因為渴望而去創造想像。本音樂專輯計畫中〈Day Dream〉這首歌,將以「現實中無法達成願望,藉由作白日夢來作為滿足以及慰藉」 作為創作核心,將各種創造想像所產生的效應以及結果,運用在作品中。. 二、記憶. 在《幻想力與想像力》(Fancy and Imagination)這本書裡,主要用文學創作. 政 治 大 或修辭作為解釋想像的依據,不管是文學的創作或是修辭的使用,都是將想像化作文 立. ‧ 國. 學. 字的例子。在寫文章的時候需要想像,在使用修飾文章的時候也需要想像。. ‧. 作家的想像智能…像隻靈敏的獵犬,踏遍了記憶原野的每條蹊徑,直到. y. Nat. 追趕出尋覓中的野味。 (Essays, ed.WP. Ker [Oxford, 1900], I, P. 14,. n. er. io. al. sit. 轉引自 R. L. Brett,1973:9). i n U. v. 上述引文來自特萊登9(Dryden)在《奇妙的年代》 (Annus Mirabilis)之序言,. Ch. engchi. 採用霍布斯對於想像的看法。「想像和記憶是一回事,只不過是不同情況下不同的稱 呼罷了。」(《巨獸》,I, ii,轉引自 R. L. Brett,1973:9)──霍布斯同化了記憶和 想像,認為想像就是記憶。其實思考一下,當我們在創造一個故事的時候,不管是人 物、事件、場景等等,很多都是由我們的「經驗」轉換而來的。. 特萊登,或德萊登(John Dryden) ,英國著名詵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1668 年的英國桂冠詵 人。被當做是王政復辟時期的主要詵人,以至於這一段文學史被稱為德萊頓時代。. 9. 27.

(36) 而就算是創新的點子,也不免從自己記憶裡搜尋適合的素材,在經過重新的詮釋 之後,舊有的經驗轉變成全新的情節。這些經驗其實不一定是親身經歷,他人的作品 也可以啟發創作靈感,只要它們存在於自己的記憶庫裡面。. 因此詵人之想像力的首要適切職責,是創造或挖掘思想;第二是幻想, 或按照判斷力指示將該思想加以改變演化或塑造以適合主題的需要;第 三是演說術,或將挖掘得並經更一過的思想裝飾上恰切的、意義深厚的, 而且鏗鏘作響的詞句:於創造中見想像力之敏捷,於幻想中窺其豐盈,. 政 治 大. 於表達中視其精確。(特萊登,轉引自 R. L. Brett,1973:10). 立. ‧ 國. 學. 由上述引文可知,想像力是來自「創造」 ,以及挖掘「思想」 ;幻想,以及將這些 思想再造成符合需求的樣貌;將全新的思想化做詞句,加以表達呈現。雖然霍布斯對. ‧. 想像力的看法有像特萊登這樣的跟隨者,但是在之後還是受到不少批評與挑戰,例如. y. Nat. er. io. sit. 約翰洛克10(John Locke)。「霍布斯這種對想像力之角色的解釋集合了正統的文藝 復興理論和新的心理學研究法。他追隨文藝復興的作家以為想像力是哲學家和道德家. al. n. iv n C hengchi U 的僕人;它的功用是為他們所欲表達的智慧或美德提供引人的服飾。在這個觀點上, 霍布斯是個傳統主義者。」(R. L. Brett,1973:8)只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 觀點,畢竟他對於想像力的描述與看法,還是影響到後世的許多學者。而稱霍布斯為 傳統主義者的洛克提出的觀點也還是有許多部分是與霍布斯雷同的。. 約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 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10. 28.

(37) 洛克首創「觀念聯想(the Association of Ideas)」這個名詞:一個觀念能喚起 意識中另一個觀念的現象。這樣的概念其實在亞里斯多德的時候就已經普遍為人知曉, 只是霍布斯把觀念聯想跟想像連結在一起。. 霍布斯認為凡人皆有鄰近聯想的心理習慣(Mental Habit)。「所謂鄰近聯想是 一個意象喚起另一個曾經與它連結在一起的意象的能力。」 (R. L. Brett,1973:12) 舉例來說,我聞到一陣咖啡的香味就會回想起曾經在咖啡簡餐工作的記憶,因為在那. 治 政 裡我總是在這樣充滿咖啡香味的地方工作,這就是鄰近聯想。只是霍布斯覺得這種自 大 立. 由聯想(This Free Kind of Association)必須受制於判斷力。「想像力是協助作家. ‧ 國. 學. ,但它本身絕非理性的 選用新鮮而具說服力的詞句來表達思想的一種智能(Faculty). ‧. 活動。在判斷力的控制和指導下它就可以成為動人心智的有力工具。」 (R. L. Brett,. Nat. sit. y. 1973:7)而洛克則認為聯結觀念的心理能力具有普遍的危險性。「觀念可以被自然. n. al. er. io. 的,也就是說依據經驗的秩序或邏輯,連結起來;但是人時常在觀念與觀念兼作不合. i n U. v. 理的聯結,而且經由重複而虛偽的聯想建立起錯誤的思想習慣和偏見。」 (R. L. Brett,. Ch. engchi. 1973:12)然而,不管是霍布斯還是洛克的言論都顯示出想像的結果是「經驗」經 「聯想」後的產物,不管之後的結果合理與否,因為我們曾經體驗過,我們才能夠藉 由聯想,創造出新的想像產物。「想像幾乎等於聯想過程的名稱而已。」R. L. Brett 曾如此結論,「在這過程中,觀念按照彼此的酷肖、鄰近,以及先前聯結的頻率被拉 在一起。」(R. L. Brett,1973:15). 29.

(38) 記憶的部分將在此作小結:將經驗加以聯想來完成想像。本音樂專輯計畫中 〈Night Dream〉這首歌,將以「將親身經驗的痛苦加以詮釋,產生出『夢』這樣的 想像行為」作為創作核心,將記憶經由聯想所產生的觀念以及結果,運用在作品中。. 三、創造與記憶. 再更深入地談想像的同時必須釐清:想像力(Imagination)與幻想力(Fancy). 政 治 大 (Coleridge)在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裡便將想 立. 是不一樣的。柯立芝11. ‧ 國. 學. 像力與幻想力作了區分。. ‧. 幻想力和想像力是兩種截然離異的智能,而不是像ㄧ般人所相信的是異. y. Nat. 名同義或推到終極是同一能力的較低和較高的兩個層次。 (I P.P. 66-61,. n. er. io. al. sit. 轉引自 R. L. Brett,1973:33). i n U. v. 柯立芝用想像力與幻想力來區分兩種詩:才力詩(The Poetry of Talent)與天. Ch. engchi. 才詩(The Poetry of Genius) 。因為詩的想像力是藉聯想聚在一起的記憶意象──可 以解釋某一類型的詩,但是對於最上乘的詩則無能為力。(R. L. Brett,1973:45) 於是為了區分這兩種詩,必須要先區分想像力與幻想力。. 11.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國詵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 評集《文學傳記》 (Biographia Literaria)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 名。 30.

(39) 幻想是一種聯想過程;想像則是創造過程。正如在覺察時想像力把形式 和秩序加在感官的素材上,並且半創造它所覺察的對象,在藝術中想像 力以粗澀的經驗為素材並附之以結構和形式(Form and Shape) 。 (R. L. Brett,1973:45). 從上述引文還是沒辦法看出幻想與想像的差別,畢竟想像也包含了聯想的過程, 因此 R. L. Brett 又繼續引用和定義幻想與想像。. 政 治 大 鏡子而是一種創造原則。藝術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像 立 想像力首先必須敲破素材然後才能重新加以創造,因為想像力不是一面. ‧ 國. 學. 我們每天覺察的世界,但卻經過重新組織並提升至更高的孙宙層次。 (R. L. Brett,1973:45). ‧. 幻想力實際上只是從時空的秩序中解放出來的記憶。它接受的全是由聯. Nat. al. er. io. sit. y. 想法則製好的現成素材。(柯立芝,轉引自 R. L. Brett,1973:46). n. 從上述兩段引文,漸漸能歸納出想像力與幻想力的不同之處。我們是否能這樣解. Ch. engchi. i n U. v. 釋:如果說幻想力是單純將親身或非親身經歷的事件連結聯想在一起的話,想像力則 是將這些事件打散後重組,將各個事件的某幾項要素重組後成為全新的事件。不過其 實想像力還可以再細分成第一等想像或第二等想像(Primary, or Secondary)。(R. L. Brett,1973:47). 31.

(40) 第一等想像力是「調和感覺和洞察力(Perception)的智能。……這種智能作用 於每個人中,不管他樂不樂意,因為每個人都是有知覺力的生物。」(R. L. Brett, 1973:47) ;而第二等想像力則是「第一等想像力的回音,與有意識的意志並存,然 而在代理人的洞察力上與第一等想像力一致,只是程度和運作方式有些微差別。第二 等想像力能夠溶化、擴散、分解,以便重新創造:倘若這個過程無法完成,它就會不 顧一切地從事理想化和統一的工作。」 (I, P. 202,轉引自 R. L. Brett,1973:47). 政 治 大. 第一等和第二等想像力基本的差別是第一想像力是非自主的. 立. ,因為能否洞察由不得我們選擇,然則第二等想像力與 (Involuntary). ‧ 國. 學. 「有意識的意志」相關聯。其次的差別是第二等想像力不能始終完滿無 憾的達到統一的目的。不過第二等想像力也如第一等想像力一樣是一種. Nat. y. ‧. 創造過程。(R. L. Brett,1973:47). er. io. sit. 之後 R. L. Brett 又在提到了幻想力, 「幻想力相反的,除開固定不變的物體就沒 什麼可把玩的對象了。」 (R. L. Brett,1973:47)這個部分也很好的應證了前部分. al. n. iv n C hengchi U 所下的定義:如果說幻想力是單純將親身或非親身經歷的事件連結聯想在一起的話, 想像力則是將這些事件打散後重組,將各個事件的某幾項要素重組後成為全新的事件。 因此不管是第一還是第二等想像,都是一種重組與創造,而幻想則是對於既有的素材 作聯想而不作任何改變的。. 32.

(41) 「想像既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記憶」是這個部分所強調的重點:想像不可能只 是光靠記憶作聯想,且更不可能沒有相關的記憶為基礎而憑空創造。不同於幻想,想 像是重組與再造,不單只是用原有的記憶或經驗基礎聯想而已。. 因此比起幻想,想像才是完成本計畫的核心手段。利用想像力,來重新塑造創作 者的想法,成為一個全新的故事,構成一整部音樂專輯創作計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3. i n U. v.

(42) 第三節、創作內容:作「夢」. 「作夢」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所作的「白日夢(Day Dream)」,一種是在睡眠狀態下所作的「睡夢(Night Dream)」。不論是哪一種夢 境,都是由人、事、地、物,所組成一連串的故事。不僅平時作白日夢的行為是一種 想像,睡覺時所做的作夢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想像。. 立. 政 治 大. 一、日常中的想像:白日夢(Day Dream). ‧ 國. 學 ‧. 白日夢,是一種在沒有進入睡眠狀態的情況下,所作的一連串的想像。這些內容 可能是實際上沒有發生但渴望能達成的事情,也可能是對於實際上發生過的事情做更. sit. y. Nat. io. n. al. er. 多地聯想產生的新事件。. Ch. i n U. v. 白日夢或幻想共享許多夢的特徵:它們是願望實現,它們是部分地根基. engchi. 於孩童時期的印象,利用稽查制度的某種寬容。但不像夢見的夢,白日 夢雖然非常生動地想像著、經常伴隨視覺影像,但它們通常是被想到而 非幻覺的。(Figueira, Fonagy, & Person,2010:142). 34.

(43) 其實在談論什麼是想像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有提到,因為渴望的限定與強化,我們 在腦袋裡開始了一場全新的故事,甚至是冒險。而這些想像出來的產物,都是依照我 們的喜好以及渴望創造出來的。. 比起睡夢,我們能輕易地控制白日夢的內容,因為我們的意識主導著白日夢的進 行。尚未實現的夢想,我就在白日夢裡實現;無法達成的目標,我就在白日夢裡達成; 尚未碰面的朋友,我就在白日夢裡碰面;見不到面的朋友,我就在白日夢裡見面──. 治 政 做白日夢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因為我滿足了這些渴求。 大 立 ‧ 國. 學. 根據它們形成的機制,佛洛依德12向我們顯示白日夢的建構方式很類似 於夢,以凝縮(Condensation)和置換(Displacement) ,但更強調. ‧. 次級修正(Secondary revision)。這最後一個過程給予想像的場景比. sit. y. Nat. 夢見的夢更多的連慣性,加入更強的時間性、因果關係等等。 (Figueira. io. n. al. er. et al.,2010:142). Ch. i n U. v. 根據上述引文可以發現,白日夢的進行比起睡夢有著更多的彈性,但是兩種夢本. engchi. 質上卻非常地相似的。 「佛洛伊德提到白日夢的重要性,他把這與潛意識幻想相關連, 並且沒有區分這兩者的本質。」(佛洛伊德,轉引自 Figueira et al.,2010:123) 而佛洛伊德也有在《夢的解析》將兩種夢相提並論。.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猶太人,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 。. 12. 35.

(44) 語文,以其無比的智慧,在很久以前藉著把漫無邊際的幻想定義為「白 日夢」,決定夢的本質。(佛洛伊德,轉引自 Figueira et al.,2010: 123). 我們自己本身不知道這些願望,所以這些願望會被潛抑、推到潛意識中。 這種受潛抑的願望以及它們的衍伸物,僅能以非常扭曲的方式來呈現。 當科學工作已經成功地揭露出夢變形(Dream-distortion)時,那麼 就不難理解夜間夢就如同白日夢,皆是願望的實現。(佛洛伊德,轉引 自 Figueira et al.,2010:123). 立. 政 治 大. 因此我們可以說,白日夢的「夢」 ,也是一種「夢」 ,與睡覺時所作的睡「夢」一. ‧ 國. 學. 樣,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渴求所作的想像。只是白日夢的進行,其內容及時間等,都. er. io. sit. y. Nat. 進行。. ‧. 是可以以我們的清醒意識來控制,而非如同睡夢一般受到潛意識的影響,扭曲想像的. 就算停止了想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我們都還是會很享受作白日夢的過程,. al. n. iv n C hengchi U 它讓我們除了滿足之外,還多了一些希望:沒發生並不代表不會發生,而就算不會發 生也不會因此絕望,因為我們也可能因為做白日夢有了新的想法以及感受。〈Day. Dream〉就是以這樣的想像作為主題,記錄下主角 Dream Walker 作白日夢的過程, 以及想像終止之後的心境。. 36.

(45) 二、睡眠中的想像:睡夢(Night Dream). ……夢的科學理論一點也幫不了夢的解釋。因為,第一:根據這些理論, 夢根本就不是一種心理活動,而是一種肉體運作,透過符號已呈現於感 官的成品。(佛洛依德,1972:31). 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如此描述「夢」 ,也如此為「釋夢」作開場──因此,我們要 先釐清,作夢並不是完全源自於心理意象。. 立. 政 治 大. 認為睡夢是由心理意象構成的,這種十分常見的錯誤看法。……在睡夢. ‧ 國. 學. 中,意識是不能從事知覺的,因為它不能從它所曾封閉在其中的那種想 像的態度中表現出來;而且,顯然也是因為這點,它也不能對心理意象. ‧. 作出處理──這種心理意象雖然排除了知覺,但其產生卻僅僅從知覺向. y. Nat. 睡夢不斷過渡似乎成為可能的時候,也就是說僅僅是建立在知覺的始終. n. al. er. io. 1990:273). sit. 現實的基礎上的。睡夢是一種不能離開想像的態度存在的意識。 (薩特,. Ch. engchi. i n U. v. 我們是因為反思的意識才會知覺到我們在作夢,但是這樣的反思意識通常是短暫 的,「我正在作夢」這樣的意識常會被睡眠意識壓過去,而我又被夢給「捕獲」了。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作夢當作一種知覺,因為當我知覺到我在作夢的時候,便是否定 了我在作夢這件事;我們的反思意識被睡眠意識壓過去的時候,我們便沒辦法知覺我 們在作夢這件事──這便解釋了「意識不能從事知覺」這個敘述。. 37.

(46) 然而我們要怎麼解釋「睡夢是一種不能離開想像的態度存在的意識」呢?舉例來 說,我在睡覺的時候聽到了敲打的聲音,於是在睡夢中出現了有人敲門而我去開門的 意象──敲打的聲音是實際存在的,而有人敲門這樣的意象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我 把敲打的聲音跟敲門的聲音聯想在一起,實際上敲打的聲音不是敲門的聲音,只是我 將我自身聽過類似聲響的經驗,在睡夢中表現出來。. 夢的內容,不可能憑空捏造,而是由我們的經驗,去複製、延伸,或轉化而來的。. 治 政 佛洛伊德也說,「我們在晚上所作的夢,一方面有外在相同的情景,而與瘋狂的發生 大 立. 也有內在的關係,另一方面與健全的醒著時的生活卻是相容而並不矛盾的。」(佛洛. ‧ 國. 學. 伊德,轉引自史塔福克拉克,1986:39)佛洛伊德也提到小孩子常常夢見他們所希. ‧. 望的事物,這些事物常是他們前一天未能獲得滿足的。至於成年人的夢的內容「一般. Nat. sit. y. 的情形是不能理解的,並且又不能說那是不像願望在夢中的實現。答案就在這裡。這. n. al. er. io. 樣的夢已經歪曲變形;隱藏在這些夢底下的生理過程原可以極不相同的詞句來表達。」. i n U. v. (史塔福克拉克,1986:40)也就是說,比起孩提時代單純將渴望化作夢境,成年. Ch. engchi. 後的我們會把這些願望,扭曲轉化成一個全新且無法輕易理解的意象。. 夢的顯明部分是無意識夢的思想表露於外的歪曲變形現象,並且這種變 形是自我防禦力量所作的祟──是反抗性的。在醒著的時候這些反抗就 一起來對付從有意識而來的無意識地被壓抑的願望;並且當睡得不太熟 的那段時間,反抗的強烈程度足以強使願望蒙上一層偽裝的面紗。(佛 洛伊德,轉引自史塔福克拉克,1986:40). 38.

(47) 而從無意識夢的思想的扭曲而進入夢的顯明情境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夢的行為」。 我們總是用這樣的行為實踐一些想像,以實現願望。這些實現願望的意象是虛構的, 只是在夢中的我不會認為這些意象是虛構的,而會認為這些意象是實際的,用以滿足 自己的願望。因此,在夢裡,「絕無任何現實反思的東西。而且,我們也絕對沒有達 到清醒的狀態。」(薩特,1990:291). 唯一可以使睡眠者脫離睡夢的手段只是那種反思性的聲明:「我正在作. 政 治 大 種反思的意識卻又幾乎不可能造就出來的,因為那種通常產生出這一意 立 夢」。要作出這種聲明,所需做的只是創造出一種反思意識。但是,這. ‧ 國. 學. 識的動力顯然便是睡眠者「著了魔的」意識不再去考慮的那種動力。在 這一點上,唯一特別的是,睡眠者在某些惡夢中極盡全力的想提醒自己. ‧. ,反思的意識也是有可能的。 (薩特,1990:291) (Remind Himself). y. Nat. io. sit. 只是就像稍早提到的,我們不能把作夢當作一種知覺,因為當我知覺到我在作夢. er. 的時候,便是否定了我在作夢這件事;我們的反思意識被睡眠意識壓過去的時候,我. al. n. iv n C 們便沒辦法知覺我們在作夢這件事。因此就算努力想要創造出反思的意識來停止惡夢, hengchi U 只要還沉浸在夢中,這樣的努力大多是徒勞的。.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離開夢境呢?第一種是「現實的迸發」:惡夢讓我在現實中產 生了恐懼,我感到害怕,而這樣強烈的情緒促成了反思的意識;第二種則是「夢的本 身」:惡夢的情境讓我產生疑惑,沒辦法理解,因此故事沒辦法再進行下去了。這樣 猶豫的意識,也會促成讓我們從清醒的反思意識。. 39.

(48) 很多遺憾以及被壓抑的想法,都會藉由夢,甚至會轉化成惡夢表現出來。它可能 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也可能是一種自我提醒的機制;我們可能會把發生過的痛苦記憶 當成一場惡夢,也可能把這樣的一場惡夢認定為就僅僅是一場惡夢,不需要再作些什 麼行動來解決它。可是實際上事情若是沒有好好的解決,心中的壓力會不斷促使相同 的惡夢發生,讓自己不停的重複相同痛苦的記憶。〈Night Dream〉就是以這樣的想 像作為主題,記錄下主角 Dream Walker 在現實以及夢中的所發生的情境,以及在. 政 治 大 境的世界裡那樣重複相同的虛構意象。 立. 產生反思意識後,在現實的世界中決定改變態度以實際解決問題的情境,而不是像夢.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0. i n U. v.

(49) 第四節、創作方法:想像的實踐. 本創作計畫是以〈Night Dream〉及〈Day Dream〉為主題的《Dream Walker》 音樂專輯創作計畫。而在完成音樂專輯的製作之前,作為「實踐想像」的過程,「文 字」以及「音樂」這兩種媒介是本章節的討論重點。. 政 治 大 樂,則是組成五首創作歌曲的「樂譜」 立 ,這些都是在完成專輯這個實踐想像的「成果」,. 文字,指的是闡述五首歌曲的創作理念,可能是幾句話,也可能是幾段論述;音. ‧. ‧ 國. 學. 非常重要的靈感來源以及前置作業。. 而在展示五首歌曲的想像實踐過程之前,在本章節中,將會針對「文字」,以及. sit. y. Nat. 「音樂」這兩種實踐想像的媒介做討論。而更多關於整部音樂專輯計畫的文字相關論. n. al. er. io. 述,以及每一首歌的創作樂譜,也都會在之後的「創作執行」章節中一一展示,並做 更詳細的說明與討論。. Ch. engchi. 41. i n U. v.

(50) 一、想像化作文字 (一)決定內容. 在說故事之前,首先要先決定好要說什麼故事,之後才能決定要怎麼說故事。肯 恩‧丹席格爾13提到了四種故事型態,分別為個人的故事、熟悉的故事、原創的故事, 以及古典的故事。. 個人的故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人物故事可以縱貫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凝聚於某一小段時間內的發展。 二者都是將焦點集中於某一具有特殊經驗或處境的個人。無論處理方式. ‧. 為何,重點都是該角色的人性面向。……個人故事由於刻劃細膩,觀眾. y. Nat. 常對主人翁產生極為深刻的親切感,這是其他採客觀冷靜角度處理的故. n. al. er. io. sit. 事所無法與之相較的。(Ken Dancyger,1996:17). 熟悉的故事. Ch. engchi. i n U. v. ……有一些故事內容是歷久不衰的。他們的共同特色是觀眾對故事能一 目瞭然。……一些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加入新的轉變,使它脫胎換骨, 符合當前社會的觀點。……這種故事的好處是結構已公式化,完全不需 費心構想,只需創造出迷人的角色,尋出納符合現代社會觀點的轉機, 故事便重新披上鮮麗的色彩…...。(Ken Dancyger,1996:18). Ken Dancyger, a scriptwriting theoretician, film historian and expert on film editing and film production.. 13.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活動前 活動後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從物料、媒介和 形式的選擇、技 術掌握、及個別 作品的處理,以 判斷所表現的創. 意及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