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傷新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分為三部分,第一節先簡述創傷新聞的定義與討論範疇,並回顧 新聞史,了解創傷新聞與女性的交互關係,兩者如何連結起來評價與貶抑,此 將有助於分析女記者在職場中的性別權力關係;第二節檢視女性新聞工作者的 職業困境及導因於性別的工作阻礙;最後在第三節介紹記者創傷研究,及整理 記者可能面臨的創傷壓力類型,作為女記者創傷壓力的分析基礎。

第一節、 創傷新聞

本節回顧創傷新聞的定義與源起,了解何謂創傷新聞,以及創傷新聞何以 成為當代新聞主流,並回顧新聞理論探索創傷新聞的源頭。女性走進新聞業有 其特殊時代背景,中產階級女性走出家庭,卻未能在職場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待 遇,她們被視為理性與智能低於男性、情感豐富的寫手,當時女記者被封閉在 特定主題,寫作悲傷與煽情的故事。

一、 何謂創傷新聞

Ochberg(1999)指出,九○年代起創傷專家和新聞學界發現,具有新聞價 值的創傷事件若變成新聞,將使受害者失去隱私、造成二度傷害。當時創傷新 聞研究關注報導對新聞當事人的負面影響。媒體與創傷的研究累積至今,依照 關注對象不同可分為三大範疇:分別是(1)對受害者的影響:媒體若是採訪 態度及報導方式不慎,極可能對受害者、倖存者或其親屬造成二度傷害(許瓊 文,2009),這是台灣社會輿論最為詬病之處;(2)對社會與社區的影響:記 者報導方式影響社會反應,聳動或血腥畫面會引起閱聽眾較強的負面情緒(蕭 慧芳,2007),國外調查 911 事件觀看電視的民眾發現,所有受訪者均有壓力 症狀,90%民眾至少有一項較明顯症狀,44%顯示有嚴重症狀(Schuster et al., 2001);(3)對記者的影響:採訪創傷事件對第一線記者的身心影響(王靜 嬋,2010)。

創傷新聞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亦無研究分析過創傷新聞的範疇。因此,

討論創傷新聞必須先了解「創傷」(trauma)內涵。「創傷」意味個體承受驚駭 事件的見證,這個事件可能是自然的或人為的,但都指向個人信念認定之理所 當然的社會秩序因此動搖(Herman,1992/楊大和譯,1995)。Monahon

(1993;轉引自蘇逸人、陳淑惠,2008)指出,界定創傷的關鍵詞彙有「突 發」、「非比尋常」、「無法預測」、「情緒淹沒」、「毀損解體」(shattering)與

「不斷轉變」(transforming)等語意。常見例子包括目睹或知曉親人的突然死 亡,或是看到其他人非自然死亡或嚴重傷害。Resick 則表示,創傷事件是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然、毫無預期、威脅生命的暴力傷害行為,相較於普通的壓力源,創傷性壓力 常導致較顯著的心理症狀,可能進一步引起當事人的心理疾患(Resick, 2001/

游恆山譯,2003)。

「創傷」是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何以與新聞產生連結?原因是犯罪、司 法、天然災害等社會案件多與人員死傷有關,當事人與參與者皆面臨突如其來 的生離死別經驗(許瓊文,2009 年 8 月 9 日),涉及此類事件的新聞報導即本 研究所稱之「創傷新聞」(trauma news)。創傷新聞在社會路線中最多,但非社 會線記者獨有之經驗,每逢颱風、地震或空難等大規模天災人禍,不同路線的 記者常被組織調派支援,即使非社會路線的記者也可能採訪過創傷事件。

Newman、Simpson 和 Handschuh(2003)的研究區分出十一類創傷相關任 務,包含車禍、航空事故、火災、戰區、致命疾病、謀殺、家庭暴力、性攻 擊、其他嚴重的暴力、折磨或綁架,以及難以歸類的事件。台灣自然災害頻 傳,地震、颱風、土石流、豪雨,以及全球日漸增多的複合性災難,如輻射危 害、地震引發之海嘯等,都是釀成悲劇的重要事件,有必要將之納入創傷新聞 範疇;自殺事件亦常成為媒體報導的題材(陳憶寧,2004;張淑美、巫明蓁、

吳惠珊,2004;Pirkis et al., 2007)。據此,研究者整理出十三種創傷新聞類別 如下:車禍、航空事故、火災、自然災害、戰區、致命疾病、謀殺、家庭暴 力、性攻擊、凌虐或綁架、其他嚴重的暴力、自殺以及難以歸類的事件。

依照事件特色區分,可分為(1)意外事故:車禍、航空事故、火災、溺 水;(2)危險地區:戰區與激烈暴動現場;(3)致命疾病:癌症、罕見疾病 等;(4)涉及惡意企圖:謀殺、家庭暴力、性攻擊、凌虐或綁架、其他暴力行 為;(5)自然災害:颱風、地震、水災等;(6)自殺:名人自殺、攜子自殺 等;(7)其他。創傷事件可能同時兼具數種特色。

Chermak(1995)認為,新聞媒體把受害者當作維持新聞市場的工具,受 害者成為消息來源可提高新聞價值,尤其當受害者有激烈情緒反應時,更能增 加新聞性與收視率。於是,追逐受害者成為新聞媒體的「黃金定律」。不過 Shapiro(2006)認為,找到悲傷事件很容易,但不代表值得描述細節昭告公 眾,因這些經專業編輯和攝影師設計的故事,經常會資訊娛樂化,混淆虛擬和 真實。

Hsu(2008;轉引自許瓊文,2009)研究台灣電視新聞,發現創傷事件的 消息來源中,被害者與其家屬高居第一,採訪主題多半是痛哭、法事、追憶或 是全武行動手毆打加害者等畫面,拍攝策略傾向以特寫、近景以顯示張力,甚 至是沒有經過受害者同意下的偷拍。聲音方面,普遍使用現場自然音,例如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聲、悲憤的叫聲、法事聲、呼喊親人名字等。採訪記者多半自認為了公共利益 與知的權利、追求獨家表現,以及害怕新聞競爭中處於劣勢。

二、 從新聞理論出發:嗚咽姐妹新聞學(Sob Sister Journalism)

早前菁英報紙上情緒性報導不多,煽情感傷的新聞是十九世紀末黃色新聞 學的標誌,運用小說般的技巧,透過情緒刺激讀者。而這些報導產生一種說故 事型態的敘事新聞學(narrative journalism)來對抗硬新聞。二十世紀初,美國 出現了關於傷感新聞文類的討論,它是讓女性進入新聞業的契機。

過去新聞業女性不被允許寫作重要題材,包括頭版任務、政治和財經新聞 都不會派給女記者,女性較易被迫撰寫如美容、流行資訊、購物、育兒等主題

(Mills, 1990)。新聞室偏向讓女記者報導人性角度與有趣的花邊報導,但這些 報導只是為了補充正文之用,例如說,若有人被控傷害了一名女性,女記者會 奉命去強調故事的情感面向;若受害者是一名男性,那麼女記者就必須前去採 訪其妻子、女友或母親。報導取向是強調情緒、令人揪心的「sob stories」,而 報導的女記者則被稱為「sob sisters」(Saltzman, 2003)。

女性長期被封閉在私人情感與道德責任的家庭空間,唯有男性才能活躍於 政治經濟事務等公共領域。當中產階級女性走出家庭,她們仍然無法享有與男 性同等的待遇。男性成長的社會化過程是獨立、客觀、拋棄情感,這使男性更 有資格以理性姿態活躍於公共領域;而 Sob sisters 寫作的主題是女性無法擺脫 的屬性──私領域的、道德的、關懷的、情緒的,意味著女性的理性程度次於 男性,因而被排除在公共領域之外。

Elizabeth Cochran 是後來在報業被稱做 sob sisters 的女記者原型。1884 年,Pittsburgh 的報紙上出現了一篇文章,標題名稱為「What Girls Are Good For」,文章盡顯出一般男性的觀點,令 Cochran 相當不滿。她寫了一封信寄到 報社,指出報上文章論點錯誤,編輯收到這封犀利的反駁信後,便邀請她發揮 女性觀點,寫作關於女性與她們人生目標的文章,並將 Elizabeth Cochran 聘為 記者。當時的時尚是要取個筆名,女作家會使用男性化的筆名來獲得認同,可 是 Cochran 卻幫自己取了一個女性化的筆名 Nellie Bly(Williams, 2000)。

儘管編輯希望她可以寫更多刊登在「婦女頁面」的報導,像是時尚、園藝 或犯罪新聞等,但她卻做了諸如工廠女工、監獄中的婦女、性工作者招募等報 導。後來 Nellie Bly 在 Pulitzer 的煽情報《New York World》工作,她甚至假裝 精神失常,隱藏身分到精神病院蒐集資料,這篇報導寫成後引起全國震撼,也 迫使醫院改進醫療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Nellie 對貧窮問題深富同情心,對不幸的書寫極富天分,有人欣賞這種新 聞寫作方式,也有人嘲弄(Williams, 2000)。她雖不是美國第一位女記者,但 她開創了刺探新聞(stunt journalism)3與調查性報導之先河(Marzolf, 1995)。

Nellie Bly 最出名的事蹟是 1889 至 1890 年間,在《New York World》的計畫下 繞全球一周旅行,她花了 72 天完成這趟環繞世界之旅,使她成為首位國際知 名的女記者(Rosenzweig, 1997)。

(一)理論緣起:哭泣的女記者

到了二十世紀早期,出現用來形容女記者的名詞「sob sisters」。當時戲劇 性的法庭案件報導風靡美國,犯罪事件都成為一篇篇煽色腥的新聞。1907 年,

出身顯赫家庭的 Pittsburg 富豪 Harry Thaw,槍殺了他妻子的情夫名建築師 Sanford White,凶殺地點就在 White 設計的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世紀審判轟 動一時,相關話題佔據了頭版新聞。三家知名報社派出四名女記者,要她們寫 出深入、情緒性、令人心碎的報導滿足讀者。坐在法庭的媒體桌前,這四位女 記者被戲稱為「sob sisters」(Abramson, 1990)。

詞彙被編入辭典,她(有時候是「他」,但很少用 sob brother)被定義為

「報導人情趣味,特別是包含傷感故事的女記者」,至今仍用來形容使用情緒 性和煽色腥技巧的記者(Alexander, 2004)。1907 年後,「sob sister journalism」

變成報紙新聞的重要部分,受眾設定女性讀者,儘管男性也愛看此類報導

(Abramson, 1990)。

「sob sisters journalism」的出現有其社會背景。世紀末的美國社會面臨工 業化轉型和移民潮,政局也在改變,麥金萊總統(William Mckinley)遭暗殺,

進入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主政的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投票權、

扒糞新聞、反托拉斯法都是當時的熱門新觀念,社會風起雲湧。此時期社會各 階層的女性面臨生活方式、社會期待和責任的改變,女性角色劇烈轉變。低階

扒糞新聞、反托拉斯法都是當時的熱門新觀念,社會風起雲湧。此時期社會各 階層的女性面臨生活方式、社會期待和責任的改變,女性角色劇烈轉變。低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