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記者創傷壓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三節、記者創傷壓力

本節首先將綜覽國內外記者創傷壓力研究,接著整理記者創傷研究中較常 討論的創傷壓力類型。並且提出,女記者採訪創傷新聞過程中面臨多種心理壓 力來源,創傷壓力類型除了間接接觸創傷新聞導致的間接性創傷壓力(STS)、

同情心疲倦(CF),也應強調與多重壓力有關的倦怠(BRN)。

一、 記者創傷壓力研究

Kawamoto(2005)表示,「創傷」是新聞從業人員無法避免的報導題材,

新聞相關系所卻少有課程教導未來的記者如何應對。新聞報導經常出現的車 禍、家暴、謀殺、性侵害、虐待、天災等,即使是最普遍的車禍事件,當記者 第一眼看見血淋淋的畫面時,仍會感到怵目驚心。當事件牽涉暴力與惡意企圖 時,可能加重受害者、倖存者、或他們所愛之人的心理創傷,新聞從業人員亦 然。Frank 和 Perigoe(2009)認為沒有新聞記者不受自己的報導影響。輿論經 常批評創傷新聞的報導方式過於聳動、煽情,記者採訪創傷事件的經驗卻極少 受到關注。記者必須克服個人情緒才能快速完成任務,但記者本身或新聞室主 管,都沒有花太多時間評估採訪創傷新聞的衝擊。

記者創傷研究中不可忽略的是戰地記者研究。Feinstein、Owen 和 Blair

(2002)訪問了 140 個戰地記者,並與 107 個沒報導過戰爭的記者進行對比,

發現無論男女戰地記者都有更高比例的每周飲酒量、28.6%的比例終其一生會 有 PTSD 症狀、 21.4%患有憂鬱症、14.3%有物質濫用問題,尤其女性戰地記 者的飲酒量更高於非戰地女性記者。Feinstein(2006)後來更用個人敘事方法 描繪記者報導戰爭的心理影響。例如,女記者在戰場上失去攝影夥伴,使她不 得不依賴鎮定劑與飲酒與藥物來安定神經與幫助睡眠,但她焦慮傾向卻變得更 嚴重,最後不得不放棄她熱愛的新聞工作。

除了戰地記者,亦有研究針對報導大規模災難的記者進行調查。Ricchiardi

(2001)關注報導美國 911 事件的記者,記者形容他們在採訪中經歷了震撼靈 魂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對他們造成永久性的影響。學者指出,追逐大新聞的激 動消散後,記者要對抗他們目擊的悲劇事件所帶來的恐懼。Weidmann、Fehm 和 Fydrich(2008)則針對報導過 2004 年南亞海嘯的記者進行線上研究,他們 透過 e-mail 發出了 170-190 份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德國、澳洲和瑞士德語區媒 體組織的記者,最後共 61 人完成調查。研究發現,約在事件後八個月,6.6%

比例的記者出現 PTSD 壓力症狀,顯示報導自然天災可能導致某些人的心理壓 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上述研究忽略即使不是身處極端的危險,一般新聞人員接觸創傷事件的頻 率仍相當高。Newman、Simpson 和 Handschuh(2003)整理出十一類創傷相關 任務,值得注意的是,車禍是讓記者壓力最大的任務類型。記者在每日例行工 作報導意外、暴力犯罪、家庭悲劇和其他創傷事件,都可能經驗身體的危險與 精神的創傷,尤其新聞環境競爭日趨激烈加劇了此現象。Dworznik(2006)指 出,收視率競爭使新聞追求大量死亡與受難的新聞,因為這種新聞容易抓住大 眾的注意力,而暴露在車禍、謀殺、綁架等例行事務的在地記者處境卻很少被 注意。Bennetts(2008)研究中也同樣提到,多媒體的發展與 24 小時新聞台的 出現,迫使記者深入險地,搏命演出,以拿到更多新鮮的畫面與新角度的報 導。以上研究均顯示,創傷壓力的檢視應擴大到一般處理例行事務的記者,特 別在現今新聞環境中,新聞業對創傷報導的飢渴使記者面臨的挑戰更為險峻。

Pyevich、Newman 和 Daleiden(2003)曾對美國 906 位報社記者進行線上 調查,發現 96%的記者過去一年內至少報導過一則涉及人們死亡或受傷的創傷 事件,其中,4.3%的記者出現足以被判定為 PTSD 的症狀。研究並指出,創傷 新聞的暴露量與創傷壓力症狀相關,接觸愈多創傷新聞的記者會呈現較負面的 世界觀。Newman、Simpson 和 Handschuh(2003)則調查了 875 個攝影記者,

98%的比例表示曾暴露在創傷性事件之中,車禍、火災或謀殺案是最常見的類 型,其中將近 6%達到 PTSD 的診斷標準。日本也針對記者創傷壓力發出了一 千份左右的問卷,調查日本包括 NHK、朝日電視台、MBS 等廣電記者的職業 相關創傷壓力,總共回收了 360 份有效問卷,86%的回應者表示過去至少報導 過一件創傷事件。從中再選取 270 份沒有遺漏資訊的資料作為分析對象,發現 6%達到潛在 PTSD 標準(Hatanaka et al., 2010)。

Bennetts(2008)指出,大多新聞組織更關注記者身體受傷風險,情緒的 影響則較晚被注意。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的資深記者 Beth Fertig 報導 911 事件後開始經歷失眠、沮喪、情緒化等生、心理問題。事發一年後,她受 嚴重的失眠問題所困擾,並常感到驚慌失措,此情況直到與遭遇相同經驗的朋 友傾吐才稍微紓解。Ricchiardi(1999)提到,當記者感受到愈是強大的恐懼,

愈能生動描繪事件。作為一個職業觀察者,記者與攝影師與訊息來源高密度接 觸,以有效傳達訊息給閱聽眾,因而吸收受害者的痛苦、失落、孤立與罪惡 感。美國心理學家 Martin Cohen 表示,記者的工作特性可能使他們成為間接性 受害者,因為僅僅是暴露在他人的創傷中,也可能引發創傷症狀(Ricchiardi, 2001)。

Simpson 和 Bogg(1999)在報社記者創傷壓力的初探性研究中,調查美國 華盛頓州與密西根州主要報社的 131 個記者,發現新聞室人員有相當高比例的 創傷壓力症狀。70%的記者在報導創傷事件時,感到緊張、壓力大。四成的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訪者仍可生動地敘說這些創傷事件,儘管有些事件已發生在三年以前,卻歷歷 如昨,其中大部分是交通事故。McMahon(2001)調查 279 位澳洲墨爾本的平 面媒體記者後發現,記者報導創傷新聞後會經歷相當程度的侵入性回憶,但主 要處理方法為逃避,而創傷反應會隨著時間減緩。Dworznik(2006)訪談了美 國中西部電視台的 26 個電視記者和攝影師,也得到類似結論,新聞工作者通 常拒絕承認受到創傷事件的情緒影響,他們需要找尋一些方法來消化或賦予這 些事件意義,不如自己宣稱的無感情或抽離。台灣研究也指出,記者報導災難 後若沒有妥善處理情緒將造成心理問題,高壓的工作壓力與接觸悲劇引發的心 理失調,可能引發憂鬱症等危害(賴若函,2010;陸逸馨,2008)。

攝影記者是記者創傷關注的焦點。Newman、Simpson 和 Handschuh

(2003)認為,攝影記者比起文字記者接近危險與死亡、更可能遭受攻擊。此 外,文字記者能把資訊轉化為文字,由此得到情緒的紓解,攝影記者卻無處抒 發,因此攝影記者特別容易累積創傷。Bennetts(2008)也提到,攝影記者必 須更靠近新聞畫面,因為如果攝影記者帶回一張安全的照片,他們就會另派一 名不會帶回這種畫面的記者出任務。達德中心的歐洲前主任 Mark Brayne 認 為,攝影記者無法像文字記者將事件做出開始、中間、結尾等敘事,幫助事件 產生意義,故特別容易累積創傷。紀錄片「睜開左眼」中,攝影記者出現類似 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即使事隔多年,每當記者走過同一地方,往日記憶仍 會不自覺湧現(李惠仁,2009)

。究竟是拍攝畫面的攝影記者衝擊較大?或投

入情緒、深入了解當事人故事的文字記者所受影響更大?無論如何,至少可推 斷,工作類型的差異使記者在創傷壓力感受上確有不同(王靜嬋,2010)。

進一步思考,社會文化架構中性別影響著工作類型,進而使創傷經驗與創 傷感受有所不同。新聞室是社會文化脈絡中的一部分,自然無法脫離於文化中 的「性別化社會分工」(gendere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性別差異在工作類 型、路線、任務分配可能產生作用,例如有著更高男性比例的攝影記者,更易

「看到」震撼人心的創傷場景,而負責採訪、寫稿的文字記者多是女性,可能 與採訪對象有更深入的交流。

關注女性記者的討論極少,Reinardy(2009)針對 715 名報社記者檢視女 記者的倦怠和工作滿意度,以及可能會影響這兩者的生活議題。結果發現,女 記者比男記者有更高程度的疲憊感,以及更低的專業效能感。27 歲以下的女性 中,有 30%表示想要離開報社。2005 年女性佔整體勞動力的 46.3%,卻只有 24%的女性在新聞界坐上主管位置,工作不滿意度可能是離開新聞界的指標。

更多女性(21%)比起男性(16%)表示她們要在五年內離開媒體工作。主因 是工資低與工作保障(20%)以及壓力、倦怠和惡劣的工作環境。而家庭議 題、性別偏見和歧視、天花板效應更加重職業婦女的壓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新聞工作具有創傷風險,記者對創傷壓力卻有「沉默的文化」。Feinstein、

Owen 和 Blair(2002)的戰地記者研究發現,出現創傷症狀的記者,不會因此 更傾向接受治療,因情緒壓力被視為一種脆弱的象徵,即使有如此高的 PTSD 罹患率,記者仍選擇沉默面對恐懼與不安全感。創傷事件的影響通常受到快節 奏的職業生活所遮掩,或是男子氣概的生活方式來理想化與偽裝。Feinstein

(2006)曾批判新聞組織的麻木不仁以及不照顧自己的新聞文化,創傷性報導 任務可能使記者一蹶不振,新聞組織卻視而不見,很少提供支持,甚至棄絕這 些遭受創傷的記者;記者也會自我欺瞞,認為自己可以免除傷害,極少會尋求 幫助與治療。Greenberg 等人(2009)調查國際新聞組織的 124 位媒體記者,

了解他們對 PTSD 與尋求幫助的態度。結果顯示,記者傾向尋求家庭支持,他 們對於向組織尋求支持,很少抱持正面態度。

如果新聞室不予重視記者創傷壓力,在毫無準備、毫無支援的情況下,不 僅影響記者能否適當地完成任務,個人亦容易遭受心理衝擊。Simpson 和 Bogg

如果新聞室不予重視記者創傷壓力,在毫無準備、毫無支援的情況下,不 僅影響記者能否適當地完成任務,個人亦容易遭受心理衝擊。Simpson 和 Bogg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