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第五章、 結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總結研究發現,台灣女記者在某種程度上仍被期 待扮演「sob sisters」的角色,只是此概念應有所反轉,創傷新聞中情緒勞動所 需的專業與勞動風險,值得新聞業正視。第二節提出對實務工作的建議,包括 創傷新聞報導方向的調整、勞動環境的改善、組織應提供支援與訓練,以及最 基本的個人行動,期望對新聞實務有所貢獻,第三節記錄了研究者在訪談過程 中與受訪者的互動與反思,最後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創傷新聞強調情緒與眼淚,女記者一方面被期待運用陰性特質處理創傷新 聞,另一方面,她們要表現得「像個男人」,表現冷靜自持的專業態度、在惡 劣採訪環境中奮不顧身,即使她們承擔過重的家務責任,感到角色超載,仍努 力符合組織對理想工人形象的期待。儘管新聞業的性別界線已逐漸消弭,女記 者還是在某種程度上被置入兩種價值的性別腳本,像是在災難發生或需要挺進 時,女性因為體力或生理的限制可能被排斥在外,但面對受害者的眼淚時,女 記者卻更被期待安慰受害者、採訪悲傷的人,做出感人肺腑的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陽剛文化或陰性價值的追求都有風險。記者勞動條件日漸 低劣,災區挺進時,組織無法提供充分支援,記者對現場情勢的掌握又不足以 應付惡劣環境,使記者不僅背負職災風險,過程中也飽受心理壓力;創傷新聞 追求悲劇及眼淚,也會造成媒體工作者的負面情緒,情緒性任務並不輕鬆,間 接接觸創傷事件、採訪受創之人,是許多記者感到壓力最大的採訪任務,記者 可能因此產生創傷性壓力,付出情緒勞動的代價。但新聞界甚少討論如何應對 受訪者的情緒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忽略情緒勞務的風險與成本,更遑論相關 智識與訓練。

檢驗女性在新聞室的地位,常會探究女性是否在硬性新聞領域占有一席之 地,至於創傷新聞中的女記者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卻少人探討。結果顯示,創傷 新聞分工的性別編碼仍然存在,女記者被限縮執行陽性價值的工作機會,即使 得到機會,也可能不被信賴,若表現不佳,還可能被貼上負面標籤。相反地,

在陰性價值的工作任務上,女記者被認為天生或能力上具有「優勢」,男記者 可以公然自怨自嘆,表示自己無法掌握情緒技巧,事實上貶低自身掌握陰性價 值的能力,可能暗示其具備更佳的理性能力。女記者如同百年以前剛跨進新聞 業的女性,在充滿創傷新聞的新聞業扮演著「sob sisters」的角色,容易被期待 寫作道德的、關懷的、情緒偏向的新聞報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女性成為了新聞業的主力,女記者不再被限縮於特 定主題與版面,她們並不是只能寫悲傷的故事,以賺取閱聽眾的注意力,女記 者在各類新聞領域都有傑出表現,且能參與重要決策,她們兼具理性與感性,

能衝鋒陷陣不讓鬚眉,也能感同身受地體察人情,她們努力在各種壓力與矛盾 中同時展現陽剛期待與面對人情的陰柔特質。「sob sisters」的概念有反轉的必 要,它不該是過去對女記者掌握情緒技巧的蔑稱,而是正面肯定新聞工作中的 情緒智識與技能,將此視之為一種專業,並考量情緒勞動的風險。

扮演「sob sisters」的角色並不容易,採訪受害者及其家屬是壓力極大的工 作任務,當事人受到重大創傷,可能出現激烈情緒反應,記者需要相當程度的 相關智識與技巧才能做好採訪工作,應具備包括提供支持、自我覺察、自我控 制、同情心、主動傾聽、衝突化解等,並協調心智、情感與行為,管理自己情 緒與感知他人情緒等能力。而此類工作亦可能使記者付出情緒勞動風險。情緒 風險可能來自事件本身的悲劇性、面對悲劇幫不上忙的無力感,甚至是消費當 事人導致的罪惡感,記者若長期採訪創傷新聞,又沒有適當管道排除情緒壓 力,將不利於新聞職涯與個人身心健康。記者面對創傷新聞採訪常不知所措,

壓力油然而生。從記者失敗經驗與感受到的壓力可以看出,創傷採訪智識通常 都是透過記者經驗累積而來。

女記者不僅在任務執行中面對壓力,平時與消息來源的互動就無法與男性 達到真正的平等。對社會記者來說,最密切的消息來源是警方。男女記者與受 訪者互動可能有不同的策略,男性抽菸、上酒家的「哥兒們」情誼建立不會引 來批評,而女記者無論與消息來源建立兄弟情誼或異性情誼都會動輒得咎。基 於身體的界線與社會文化對女性的規訓,女記者不可能完全用「男性方式」與 消息來源互動,她們上酒店應酬、在警局值勤室休息可能引來非議,她們若表 現出中性化言行舉止會被譏為「沒氣質」;諷刺的是,女記者也不能自由運用 女性特質,例如用撒嬌或展現自己的女性特質建立異性情誼,可能招致更不堪 的嘲諷。不像男記者可以運用男性特質與對方建立關係,女記者運用女性特質 不僅毫無專業能力,還是負面的魅惑行為。在競爭激烈的新聞業,男女記者都 盡其所能地、運用各種方式得到更多消息,但招致批評的經常都是女性。

女記者除了是專業的「記者」,無論她們願不願意,她們仍是生理的「女 性」,社會文化的枷鎖不曾鬆脫。組織從來不是性別中立的,它預設了一個身 為女性難以達到的、男性標準的理想勞工形象,兼顧母職與新聞工作是當代女 記者永遠的難題。在制度上,基於「考績」或擔心「失去原本路線」,幾乎少 有女記者敢請「育嬰假」,也有媒體組織在女記者請了育嬰假後,開始偏好應 徵男性記者。記者工作與母職一樣隨時待命、永無止境,突發的創傷新聞也影 響了女記者的生活型態,如果欠缺家庭支援,女記者經常是顧此失彼、身心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疲,陷入如何選擇都不對的窘境。

記者採訪創傷新聞可能產生創傷壓力,這是新聞創傷研究的主要命題。但 是不能輕忽一般性壓力也同時存在,與創傷壓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威 脅新聞記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較少受訪者提出單一事件引 發的創傷壓力,而是強調整體壓力情境使記者感到身心俱疲。各路線記者的壓 力必不相同,創傷新聞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注意,除了死傷悲劇本身帶來的衝 擊,時間壓力、新聞敘事方式等新聞室常規與組織內部控制,限制了記者的自 主空間,不僅影響創傷報導內容,也讓記者感到強大的人情衝突。

多數女記者都經歷過短期或長期的身心壓力與創傷壓力,受訪記者在講述 難忘的採訪經驗時,常會片段提及自己的創傷壓力反應,包含了焦慮、夢魘、

警覺、揮之不去的畫面、身體不適、罪惡感、無力感和失眠等徵狀。長期下 來,記者可能出現同情心疲乏,或是呈現較為負面的人生觀。亦有女記者因為 單一事件的刺激受到創傷壓力的苦楚,事隔多年,陰影仍揮之不去。創傷壓力 反應與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壓力源的嚴重性、創傷事件發生期間的一些因素、

記者的應對方式都可能影響她們的反應與復原。

在個人特質上,本研究認為,「性別」會影響記者的創傷壓力,男女的生 命經驗略有差異,易引發創傷壓力的事件類型也會有所不同,且女記者更容易 接觸、採訪當事人;「社會線記者」比起其他路線更常接觸創傷事件,累積創 傷壓力;「組織文化」若要求腥羶色風格或限制記者自主空間,更容易造成新 聞工作者的挫折與壓力;不同的「工作類型」接觸創傷的角度不同,攝影記者 多與創傷畫面帶來的震驚相抗,文字記者則多承受新聞室壓力與當事人的情緒 反應;每個人不同的「性格」也影響她們看待世界、看待記者工作的價值觀,

也會為創傷壓力影響起關鍵作用。在創傷事件期間,事件嚴重程度與投入時間 等個人「暴露程度」;是否牽涉「熟識的人事物」;是否了解當下狀況、做好

「心理準備」,而非錯估為安全環境導致忽然受到驚嚇;以及記者在過程中是 否「陷入道德困境」,都會影響到創傷壓力的出現、反應與復原。當然,這仍 須輔以大規模量化數據研究調查來強化論證。

記者身心壓力成因多與組織、上司、工作條件有關,她們同時面對工作中 多個心理壓力來源,如同理心耗竭、很難採訪應對的當事人、工時長、資源 少、缺乏成就感、長期缺乏支持等情況,使她們有沮喪、憤世嫉俗、興趣缺 缺、洩氣等壓力反應,女記者對於過度的工作要求、角色超載等家庭議題,也 經常感到孤立無援、進退失據,在家庭議題上也被組織視為個人問題,皆為女 記者討論工作壓力時常提到的細節。「倦怠」是個體同時面對工作中多種心理 壓力來源的心理耗竭,正符合了女記者在整體創傷新聞採訪情境中的工作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境。儘管創傷新聞帶來眼淚與壓力,可喜的是,仍可見到女記者間接參與各種 人生故事後的思考,這些反身性思考在她們的生活中持續發酵與衝突,形成了 個體獨特的生命過程,也留下主體建構的痕跡,她們依然努力在衝突與壓力中

境。儘管創傷新聞帶來眼淚與壓力,可喜的是,仍可見到女記者間接參與各種 人生故事後的思考,這些反身性思考在她們的生活中持續發酵與衝突,形成了 個體獨特的生命過程,也留下主體建構的痕跡,她們依然努力在衝突與壓力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