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三章、研究方法

為了尋找適當之研究方法,必先確切指認所要討論的現象,才能判斷使用 何種方法能夠回應問題核心。本研究認為,性別是形塑勞動過程與權力運作的 要素,故記者創傷研究無法忽略性別對勞動經驗的影響。研究目的在於描述女 記者的勞動處境與情緒壓力,需要細緻討論此類型的職場勞動經驗對她們自 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基此,我將採取質性研究途徑,透過深度訪談法來理 解女記者的經驗與感受。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提出研究方法,第二節說明如 何選擇受訪者。

第一節、研究方法

一、質化研究方法

當今社會科學是量化研究主導,而女性主義者正是當前社會科學知識體系 建構的質疑者,批判焦點其中也包括量化研究。質性研究的特殊優點在於它特 別重視脈絡、自然情境的價值;適合用來作為探索或描述性的研究;且能夠深 入探索參與者生活經驗當中的豐富意義(李政賢譯,2006)。儘管女性主義流 派甚多,彼此之間有衝突對立之處,但女性的生活空間、女性的主觀經驗感 受,卻是各派學者共同的關切。這種「生活」、「主觀經驗」、「主觀經驗之社會 反映」正是質性研究關切的層面,質性研究能捕捉被研究者的觀點與並檢視日 常生活,與女性研究者理念相符,對於研究女性經驗可說是直搗核心(胡幼 慧,2000)。

本研究以創傷新聞採訪作為背景脈絡,探討女記者採訪創傷新聞的處境與 壓力,且情緒壓力是非常個人化的感知,人們或許會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情緒 反應。質性研究擅長研究事件的動態過程、強調從「被研究者」的觀點看事 情、採取整體主義,將事件放在發生的場景和網絡中理解等特色(劉仲冬,

2002),正是用來處理情境下的女記者的行為與感受,理解她們所思所想的最 佳取徑。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不同於日常談話,是有特定目的、規則、結構與主題的研究性交 談(陳向明,2002:221)。Flick 認為深度訪談的根源處是一種探知的樂趣,渴 望去認識、理解他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她們對這些經驗所賦予的意義(李政賢 譯,2007)。與其他不同研究方法比較,訪談可以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與情 緒反應,也可以直接詢問受訪者對問題的看法,具有靈活性、即時性和意義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釋的功能(陳向明,2002),為了要理解女記者在創傷新聞情境當中賦予個人 經驗的意義,訪談是非常必要的方法。

訪談問題類型依結構分為「封閉型」(結構型)、「開放型」(無結構型)與

「半開放型」(半結構性)三類。封閉型訪談是由訪談者主導訪談走向和步 驟,通常用於蒐集量化的資料,研究者對所有受訪者都按照同樣的程序問相同 問題;開放型則沒有固定的程序,鼓勵受訪者用自己的語言自由發表看法,訪 談者只是輔助的角色,目的是了解受訪者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而本研究將採 訪光譜兩邊的折衷,即半開放型訪談,也就是研究者擬出訪談提綱,作為一種 提示,但允許受訪者的積極參與,隨著訪談具體情境的不同,訪談的程序和內 容會進行調整(陳向明,2002)。半結構式訪談法是一種相對開放且經過設計 的訪談情境,比起標準化的訪談或問卷,受訪者可更清楚表達出自身主觀觀點

(Flick, 1995/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

本研究先擬定訪談大綱,訪談大綱的問題主軸是依研究問題發展而來。訪 談一開始,我會先向受訪者簡單說明訪談主題,並告知訪談進行時將同步錄 音,但資料會予以匿名、保密。接著,請受訪者填寫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服 務單位、職稱與路線、工作年資與過去任職之媒體,最後一項是兩個供勾選的 選項,單身或是已婚。當受訪者正在填寫基本資料時,我會先根據受訪者填寫 的基本資料內容,與受訪者稍作閒聊。「閒聊」目的有三,第一是作為正式訪 談的暖身與熟絡氣氛之用;第二是透過基本資料中的服務單位與過去媒體經 驗,大致了解女記者工作生涯的不同階段與就業歷程轉折,並藉此知悉不同媒 體的組織文化;第三是透過女記者的單身或婚姻狀態的勾選,進一步詢問女記 者是否有小孩、小孩大概年齡,以此為基礎做為稍後調整訪談內容的先備理 解。

一開始採訪前測階段發現,如果談及「創傷」二字,記者會表現出不明所 以或較為敏感的態度,迅速說明自己並沒有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 和王靜嬋(2010)認為受訪者可能將「創傷」視為一種病徵或缺點,對此一詞 彙有所顧慮而造成分析結果的偏誤或隱藏的考量相呼應。因此我將避免使用

「創傷」一詞,告訴受訪者我的討論目標是所有「涉及死傷的新聞」,希望能 了解此類新聞對女記者在個人、工作生涯與生活中造成的各式影響,擴大討論 層面。之後,在閒聊過後的正式訪談中,我將依據受訪者的不同身分(包括組 織、職位、路線、未婚或已婚)、不同反應與所提出的經驗,提出延伸性的問 題,但這些延伸性問題將盡量扣連研究主題。

訪談大綱包括「組織如何分配工作」(考量與限制)、「性別對創傷新聞採 訪工作是否造成影響」(優勢與劣勢)、「印象深刻的創傷新聞採訪經驗」(事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類型、細節與原因等)、「採訪經驗造成的影響」(情緒、健康狀態、家庭、與 他人互動、工作、職業想像、生涯規劃與影響時間長度等)、「消息來源中與誰 互動壓力最大」、「採訪過程中的壓力」、「創傷新聞採訪的長期影響」(個性、

生活、工作想像、價值觀等)、「生涯規劃的想像」等部分,訪談題目並不特別 依照順序提問,時常在延伸性問題或受訪者經驗中就已互相關聯。此外,每一 次訪談後,我都會依照女記者特殊經驗或所屬組織的不同,對訪談大綱進行小 幅度的修改。

第二節、研究進行與受訪者選擇

質的研究中的抽樣遵循的是非概率抽樣原則,不完全遵守量的研究中抽樣 規則和程序、不要求每一個單位都具有同樣大小被抽中的機率、不強調將研究 結果推論到抽樣整體,所以抽樣策略都建立在「目的性抽樣」的原則上。陳向 明(2002)認為研究結果的效度不在於樣本數量的多少,而在於樣本限定是否 合適,以及該樣本是否能比較完整地、相對準確地回答研究問題,避免「典型 的」、「有代表性的」此類詞語所代表的量化研究邏輯。而目的性抽樣有兩種具 體策略,一種是關於「樣本本身特性」(典型性、異質性、同質性等),另一種 是關於「抽樣方法本身」(機遇式、方便式、滾雪球式等)。本節中,我將說明 本研究的受訪者選擇。

在樣本特性的選擇上,研究者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根據何種樣本特性進行 抽樣?是否要抽取極端個案,以求更有說服力地揭示女記者的身心壓力?抑或 追求最大差異抽樣,使研究結果最大限度地覆蓋現象中各種不同情況?不同的 受訪者選擇可能導致差異甚大的研究結果。陳向明(2002)指出,所有抽樣策 略都面臨了一個難題,即我們很難根據研究的具體「目的」對抽樣「標準」進 行確定,而由於目的本身可以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那麼由此不確定概念出發 而定義的標準顯然更難確定。例如何種狀況屬於極端?現象的什麼特點具有最 大異質性?這些都必須對「標準」進行界定後才可能提出抽樣原則。

由於本研究屬國內女記者採訪創傷新聞之初探性研究,希望能呈現女記者 的普遍經驗,儘管我所能及的普遍經驗不具全面性,但若是能夠取得部分的樣 貌,亦有助於後續研究的深入探討或全面檢視。為此,我的對象選擇是:一、

訪談限「線上女記者」,或許已有女記者因為創傷壓力或其他相關壓力的影響 而離開新聞工作,可能因此遺漏了更多關於女性職場困境等豐富資料,但對象 若是線上女記者,不僅可以突顯壓力與困境,更能展現出調適與因應等相關發 現。二、路線鎖定較易接觸創傷新聞的「地方記者」與「社會線記者」。三、

目的性地多找尋「已婚、育有兒女」的女記者,期望可以多了解兼有母職的女 記者的職場困境,也希望理解當女記者踏入不同生命階段後,對創傷新聞採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工作有何進一步的反思。四、在研究者時間與人力能及的情況下,盡量觸及不 同媒體性質(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組織、年齡、資歷的女記者。

必須說明的是,台北作為媒體中心及新聞的主要發生地,新聞業時常是

「從台北看天下」,電視新聞更是如此。但涉及天災人禍的創傷新聞經常是在 各個縣市發生。由於媒體「重台北、輕地方」的特質,地方事件要想躍升全國 版,多以社會新聞居多,姦淫擄掠、殺人放火或是重大意外事故,才有可能得 到編輯室的重視,尤其偏遠地區的地方新聞,常只有發生自然災害如土石流、

風災、山崩等災難才會展現在閱聽眾面前。因此,本研究不能輕忽長期深入地 方經營、又必須第一時間前往創傷事件現場的地方記者。可能因研究者人脈或 人數比例較少等限制,最後進行訪談的受訪者分布,平面媒體記者均分布在大 台北以外的地區,電視台女記者工作地點都在台北地區,沒有訪談到派駐在地 方的電視台女記者。

至於抽樣具體方法,我先是透過本身新聞系背景,找到幾位願意受訪的女

至於抽樣具體方法,我先是透過本身新聞系背景,找到幾位願意受訪的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