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力之探討

本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創造力的意涵;第二部份探討創造力相 關理論;第三部份探討創造力相關研究。

壹、創造力的意涵 一、創造力的定義

在面對全球化、資訊化、區域化模糊了國界,多元智能大師 Howard Gardner 曾提出,未來人才必備的五種心智(修練、統合、創造、尊重、倫理),而創造力指 得是「能夠揭發並闡明新的問題、疑問和現象的一種能力」。究竟「創造力」一詞 從何而來?創造力一詞引伸自拉丁字「Creare」:to make 及希臘文的「Krainein」則 有 to fulfill 之意(Young ,1985)。陳龍安(2006)教授曾指出創造力是一種創造的能 力,也有學者稱之為創造思考能力。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則解釋「創造力」

為:「與智力同為個人心理能力。是經擴散思考而表現於外的行為,具有變通、獨

24

特、流暢三個特徵。」

1950 年 Guilford 在全美心理學會的演講中呼籲要重視創造力,更提出創造力 是指那些具有傑出創造表現的人們所具有的能力(“Creativity refers to the abilities that ar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creative people")。自此之後,國內外學者紛紛投入創 造力的研究。創 造 力 的 本 質 研 究 很 多 , 但 是 當 我 們 在 檢 視 創 意 時 時 常 需 要 一 些 準 則 作 為 創 意 與 否 的 依 據 , 依 此 , 潘 裕 豐 (2006b)將 創 造 力 的 本 質 歸 納 為 可 變 性 、 突 破 性 、 獨 創 性 與 新 穎 性 。

基於不同的哲學觀點與立場,而有不同的觀點與解釋定義,本研究對於創造 力之探究,將各學者對創造力的涵義整理如表 2-3-1。

表 2-3-1 國內外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

學者(年代) 創造力的定義

Wallas(1926) 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思考的運作歷程,此歷程具有概念形 成的階段性,包含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四 個時期。

Guilford(1950) 創造力涉及需要個體自己計畫和架構的活動,如繪畫、

寫作、表演、設計、發明等方面,皆可以視為是創造力 的行為。

Morgan(1953) 則認為在創造力的定義中,最為普遍的一個共通要素就 是「新奇性」。

Torrance(1962) 創造是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或重新考驗該假設,以 解決問題。

Torrance(1964) 認為創造力可能是一種發明能力、產出性能力、擴散性 思考能力,也可能是想像力。

Guilford(1967) 創造力是認知的能力,可視為擴散性思考之一,由流暢 性、變通性與獨創性所構成。

(續下頁)

25

Williams(1972) 主張創造力可以從一個人的認知思考方式中及情意發 展中,也就是指可以從個性及做事風格去瞭解創造力。

賈馥茗(1976) 創造力是利用思考的能力,經過探索的歷程,藉敏覺、

流暢與通的特質,做出新穎與獨特的表現。

Torrance(1979) 創造力是一連串的思考歷程,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或情 境時,能有敏銳的觀察力來察覺到問題的缺失,進而去 尋求解決之道,並將改造之後的成果分享世人。

Amabile(1983) 認為創造力就是新奇、有用、正確或對目前工作有價值 的反應,而此工作必需是有啟發性並非全依成規舊法解 決問題。

Guilford(1984) 個體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融合現有的觀念或產品,

而改變成一種新穎的形式。

Isaksen and Parnes(1985)

指出創造力是一種思考技巧,也是一種內在能力。

Guilford(1986) 從心理學的觀點,指出創造是一種能力,它包含敏覺 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等基本能力。

李錫津(1987) 創造力是創造性人物,以其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發 揮其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的人格特質,運用其習得 的創造技術,透過靈活有效的創造性歷程,表現出流 暢、變通、獨創、精進的能力,獲得新穎、獨特、稀奇、

與眾不同、利人利己的觀念行為與產品的總和。

Simonton(1984, 1988) 將創造力視為一種說服別人的行動,當作一種領導力、

一種影響他人的能力。

Sternberg(1988) 由智力、認知思考、以及人格動機三層面探討創造力的 (續下頁)

26

本 質 , 主 張 「 創 造 力 三 面 說 」 (three face model of creativity),強調創造力是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唯有三 面一體,才能充分瞭解創造力的概念。

Majaro(1988) 創造力是認知的能力,可視為擴散性思考之一,由流暢 性、變通性與獨創性所構成。

郭有遹(1989) 創造力是個體或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智、

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其表現的結果使自己團體 或該創造的領域進入另一更高層的轉變時代。

Woodman and Schoenfeldt(1990)

創造力是個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行為所產生的複雜產出。

陳英豪、葉懋堃、

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 (1991)

去發現新關係的能力,能瞭解新概念的主軸,是從已 有的二個或二個以上中心的概念組合成新的概念。

Kao(1991) 創造力對他人而言是一種人類處理程序,能導致新奇、

有用且可被複製瞭解的結果。

Woodman, Sawyer,and Griffin (1993)

定義組織創造力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中,一群人在一 起工作所產生有價值,有用的新產品、服務、點子與過 程的能力。

董奇 (1995) 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目標,運用所有已知信息,產生出某 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張玉成(1995) 歸納出創造力乃是屬於高層次認知歷程,其運作過程貴 能求新求變;創造性能力是認知、情意結合,多種不同 思考歷程並用的結果。

Sternbeg 及 Lubart 認為創造力是六大個人資源:智慧、知識、思考風格、

(續下頁)

27

(1995) 人格、動機、環境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俞國良(1996) 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目的和任務,運用已知信息,展開思 維活動,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

且具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或產品的智力品質。

Runco(1996) 創造力是一種適應力的表現,是由經驗轉變、個體的主 觀意識、動機、知識與經驗的結合運用。

吳武典(1997) 創造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能力或思考能力,具變通、

新奇、原創、精練且有意義價值的行為表現,人們不是 天生具有創造力,而需靠後天培養。

Ambile(1997) 創造力是在各種人類活動中,由科學、藝術、教育、企 業到生活等不同領域所產生的新的產出物或適當的新 點子。

Amabile(1997) 創造力並非單為個體現象,社會環境脈絡(context)乃為 創造力的重要成分,同樣一個個體(個人或小團隊),在 不同的社會環境脈絡下,將表現出不同的創造力。

高健(1998) 創造力乃是激發、形成創意,並將之轉化為實際價值的 整個過程。

黃麗卿(1998) 創造力是一種思考和行動的方法,同時是一個人獨特思 考後的價值呈現。它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歷程,可能 是產生一些新產品的過程。

Csiksentmihalyi (1999)

創造力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創造力是一 種系統性的,而非個別的現象。

Mayer(1999) 整理「Handbook of Creativity」中各個學者對創造力的 定義,發現他們對創造力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是:

(續下頁)

28

創 造 的 產 物 是 具 有 原 創 性 (originality) 及 有 用 性 (usefulness)的。

毛連塭、郭有遹、

陳龍安和林幸台(2000)

創造乃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就是解決 問題的能力。

Zhou and George(2001) 創造力是個體員工產生新的且有用的點子,並經由表達 意見行為而產生。

魏秀恬(2001) 創造力是一種可以被訓練的心理歷程且會被環境因素 影響,著重於認知及情意兩方面。

陳龍安(2004) 創造力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流暢、獨 創、精進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分歧性 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 別人獲得滿足。

潘 裕 豐 (2006b) 創 意 是 對 傳 統 或 文 化 的 再 詮 釋 ; 是 舊 元 素 的 新 組 合 ; 是 對 標 準 或 定 義 的 超 越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創造力以不同觀點切入:1.創造力是多元能力的組合 2.創 造力強調創心得能力 3.創造力強調運用,展現在生活當中 4 創造力強調思考的過 程 5.創造力是人格傾向的展現 6.創造力是連結、重組的歷程。

貳、創造力的相關理論

一、 Amabile 創造力的脈絡取向(Creativity in Context)

Amabile(1983)提出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基礎,認為創造力是經由個人特徵、

認知能力與社會環境的特別連結(constellation)後的行為。Amabile是第一個將創造 力組織成完善架構的人,把認知、人格、動機與社會因素對創造歷程的影響納入 考慮,也是第一個提出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不同步驟的創造歷程。其最主要的貢獻

29

是納入被過去研究者所忽視的二個部分:即創造歷程中動機的角色與社會環境對 創造力的影響。

Amabile(1996)修正其1983年提出的架構圖(圖2-3-1),在步驟 1 「問題任務確 認階段」受工作動機的影響,個人若有較高的興趣,此內在動機下較易啟動隨後 的歷程。步驟 2 「嘗試找出解決方法的準備階段」,頗受領域相關技能的影響,

則此步驟可說是熱身期。步驟 3 「決定新奇創意解決方法產生階段」,個人由探 索記憶與環境的認知途徑產生解答,受創造力相關技能與工作動機影響。具有較 佳的創造力技能或內在動機較強,都有助於這階段的創意反應產生。步驟 4 「創 意反應的確認與溝通階段」,溝通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僅存於個人腦海 中,需要講清,才可順利溝通;「非序列關係」是以波狀符號表示創造歷程非邏 輯式而是反覆式,可在步驟間跳躍;最後的結果若有進展,則回到步驟1,2,3,

4持續在進化;加入社會環境對動機的影響是最重要的改變,社會環境因素經由影 響工作動機進而影響創造力。

圖2-3-1 Amabile修正後創造力要素架構圖

30

二、Csikszentmihalyi 創造力的系統觀點

Csikszentmihalyi(1996)認為創造必定產生於某個特定專業領域,以其專業知識 為基礎,以個人(person)、工作領域(domain)、學門(field)三者的交互作用為核心,

構成一個文化演化的循環歷程。資說明如下:

(一)個體(person)

其涵蓋範疇為人格特質(personal qualities)及背景相關因素。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造性人物的人格會因領域、時間而有所調整。

(二)領域(domain)

各學習領域的象徵符號系統(symbolic system),相關領域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文

化。原創性的想法並不會憑空出現,所有新事物均與舊事物互相對照應運而生。

領域的新點子需被學門的守門人認可,才有可能適應成為新穎且具價值的創見。

(三)學門(field)

新穎點子的篩選機制,即守門人(gatekeeper)角色。以學術界而言,期刊編輯

新穎點子的篩選機制,即守門人(gatekeeper)角色。以學術界而言,期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