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解釋,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欲從三個方向敘述本研究背景,首先闡明服務學習的重要性,接下來 說明服務學習、情緒智能與創造力之關係,最後是論述服務學習與當前教育政策。

壹、研究背景

一、服務學習的重要性

服務-學習隨著經驗教育的發展與 1965 年美國志工服務 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 (VISTA)成立,促成學生參與社會的風氣。在 1960 到 1970 年代,服務-學習在美國許多校園積極的擴展(教育部,2011)。學者張春興(1994) 指出當個人對於自己所從事的某種工作,能察覺其需具備之能力,以及對自己達 成該項工作時之可能程度的一種觀念、評價與認知即為自我了解。服務學習活動 能夠讓國中生透過實際的服務工作,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甚至發覺自己的 長處與欠缺。在服務學習有別於一般的認知型教授課程,服務學習強調從做中學,

透過實際的參與活動獲取相關的經驗,並且能夠回顧活動中所發生的事有所反 思,並策劃未來的學習經驗(蔡居澤,2003)。

愛爾蘭詩人葉慈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研究者認為服務學習之所以重 要,是因為服務學習創造一個機會與平台,讓孩子自行體驗、學習、與成長,進 而開拓視野,而過程當中被服務的組織、機構也能從中受惠、茁壯,進而使得運

2

作更為順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服務學習與情緒智能及創造力

大多數學者將「情緒智能」的概念溯及最早提出者是Thorndike。Thorndike 在 1920年所提出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Bar-On et al., 2000; Mayer &

Salovey, 1993),直到Goleman(1995)出版「EQ」一書,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詞便風靡全球,過去以「IQ」來評量個人才智的標準,事實上已獲得無數心理 學家證實,「IQ」並不足以準確預測個人未來的成就。情緒智能被認定為與認識自 我、管理情緒、激勵自己以及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的能力,而這才是決定個人成功、

快樂與否的關鍵。(張美惠譯,1996)

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參與服務學習不僅本身能夠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 能,楊翠凌(2006)更指出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分享執行任務的困難與問題,

透過界定問題、腦力激盪、評估與選擇解決策略,最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服務 困境的過程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楊翔喻(2007)研究發現參與服務工作,能夠拉 近青少年與人際相處的互動,由上述可知,學生透過服務學習還能夠增進人際關 係,甚至養面對問題與壓力管理的能力,這些都是情緒智能當中重要的指標,可 見服務學習與情緒智能的養成有某種關聯性。

潘裕豐(2006a)指出人類需要運用創意來解決他們對當前且未來的問題。在快 速變遷的時代中,「創意」是現代及未來人類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是教養及 學校教學成功的不二法門(陳龍安,2006)。學校創造力教育的全面推動與落實,

日漸受到各國政府教育當局的重視,陳昭儀、吳武典和陳智臣(2003)提出創造力 的重要性至少有七點:(1)發展凌駕智能的潛力:為了發展人類無限的潛能,須由 教育中擴展不同於智力的創造力教學(2)精緻、多元藝術的文化:在教育中建構健 全的創作心境與開發跳脫圍籬的自由創造能力很重要(3)科技與經濟快速成長:企 業要擁有高度創意組織結構須從教育著手(4)人類學習權的體現:學習行為使人從

3

受事件支配的客體狀態變為創造自己歷史的主體地位(5)人力資源培育:培養高素 質的人力才能創造永續生存的發展願景(6)強化學習歷程與創新智識:發揮具創造 思考的教學才能強化學習的歷程與效果(7)發展有效的領導決策:創意的領導者能 發揮團隊的效能,需要具創造性解決能力的正確領導。

李清榮(2006)曾提出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社會聯繫,維持良好 關係,有利於個人的智力和創造力的發揮。而就研究者本身實務觀察,學生因為 從事服務學習活動,能夠從做中學、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在遇到困難的同 時,尋求變通與解決的方法。研究者認為服務學習活動,能夠儲備孩子帶著走的 能力,一為情緒運用與調節的能力,二為變通思考與創新能力。因此研究者將針 對國中生服務學習態度以及國中生服務學習經歷是否對創造力產生差異進行探 討。

三、 服務學習與當前教育政策

(一)服務學習與九年一貫教育政策

服務學習是1980年代新興的經驗性教學策略。在國內,民國96年大專校院已率

先推動,98年高中職也已跟進,但在國民中小學僅有部分學校自主推動。而教育 部於2008年完成修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旨在培養中 學生具備「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規 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以及「獨立思考與解 決問題」等十大基本能力。教育部(2011)指出以養成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 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已包含有服務學習 之精神與內涵。

服務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執行,可以讓國中生的學習場所,不僅只侷限於 學校以內,可擴充至校園以外,融入社區及社會,以增加國中小學生實踐、體驗

4

與省思之機會。教育部(2011)提到十大基本能力與服務學習的關連性甚高,其中「欣 賞、表現與創新」:強調服務學習知、情、意的表現,透過社區服務的歷程,可引 導學生從欣賞的層次,提升到創造與呈現自我的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指出服務學習以更寬廣的角度,同理與了解不同的觀點,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 力,同時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服務主題,可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瞭解自我與發 展潛能」:服務學習能讓學生從實作中更了解自己的長處與能力,增進自我認識,

同時,透過服務,讓每個人的潛能都得以發揮;「表達、溝通與分享」:提到服務學 習使學生學習傾聽、同理別人,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學習接受責任,成為有 耐性的可靠的人,修正並增進知識的深廣度;「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服務學習 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共同參與,有機會接觸與自己不同的人與服務對象,可培養 關懷、同理、相互尊重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服務學習與十二年國民教育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轉型或轉變,是為了讓教育更好,教育不僅要做好,

更希望能成人之美,讓孩子展現其專長和潛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延續九年一 貫的精神,以學生主體,並且以扶助弱勢、均衡學習、發展學生多元能力及確保學 生學力品質為理念。教育部(2012b)指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國民中學加強 推動「教學正常化」,並落實「適性輔導」與「品質提升」。在教學正常化方面,教 育的內容不宜偏廢,必須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具,而服務學習正式德育與群 育的重要展現。教育部(2012a) 頒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 元學習表現」採計原則中,內容包含:「服務學習」、「體適能」、「競賽、技職證照 或資格檢定」、「社團」、「日常生活表現」、「幹部」等項目。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 更發布聲明,北北基 3 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考量政策穩定性及學校執行性,

研議要將「獎懲紀錄」、「體適能」、「競賽成績」、「幹部經歷」等細項刪除,只保留

「志願序、多元學習與教育會考」3 大項,而 3 大項當中「多元學習表現」占了百 分之 40,其中「均衡學習」項目採計 18 分,「服務學習」項目採計上限由 9 分大幅 調整為 12 分,顯見「服務學習」在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催化之下,受到家長與學校 熱烈的關注。

5

貳、研究動機

陳清溪(2007)表示,隨著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之建立,師資應該加強,應該訂 定系統性和長期性的教師回流教育,教師才有專業知能可以輔導學生。童鳳嬌(2012) 也指出在十二年國教拍板定案,預期未來教育現場,勢必產生新一波的教育改革,

對高中職、國中小學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老師的教學也將造成新的壓力和 挑戰。因此,研究者認為,老師需要專業成長,方能面對教育制度轉型和學生的 需要,十二年國教的新挑戰,教師必須提升專業,需要終身學習才能從A→A+。

研究者目前所在的職位,正是負責服務學習的業務單位,依據教育局的來函,要 求學校要提供足額的服務學習機會給所有學生。然而,根據研究者的觀察,校內 行政業務單位要釋放的服務學習名額實在有限,透過領域教學與彈性社團課程的 規劃,才能夠深入的帶領學生於事前瞭解服務學習的意涵,並實際參與服務,事 後進行的反思學習,進而達到Geleta和Gilliam(2003)所提出發展服務學習的三階 段主張「準備」、「行動」、「評量與慶賀」。為此,童鳳嬌(2012)曾經指出,十二年 國民教育共通的價值在於未來人才培育及規劃特色課程,將以學生的「適性發展」

為主軸,強調的「適性」及「多元」教育。研究者目前所看到的研究論文,多半 是從領域課程角度來探討對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變項也多半是性別與家庭背景 的不同,沒有從社團活動(彈性課程)為變項切入對學生服務學習、情緒智能與創造 力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因此,本研究的探討,對於學校社團發展深具意義。

吳明清(2005)指出教育發展必須堅持教育專業的動機與目的,更要善用教育專 業的過程與方法,因為卓越是一種理想,公義是一種責任,打造優質學校必須從

吳明清(2005)指出教育發展必須堅持教育專業的動機與目的,更要善用教育專 業的過程與方法,因為卓越是一種理想,公義是一種責任,打造優質學校必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