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智能之探討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情緒智能的意涵;第二部份探討情緒智 能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探討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

壹、情緒智能的意涵 一、情緒智能的源起

大多數學者將「情緒智能」的概念溯及最早提出者是 Thorndike。Thorndike 在 1920 年所提出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Bar-On et al., 2000; Mayer &

Salovey, 1993)。張春興(1996)指出,根據 Thorndike 的觀點,智力可分成抽象智力、

機械智力,及社會智力。其中他把社會智力定義為個人瞭解他人與管理他人的能 力(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people),此能力包含了兩個歷程:(1)個人對別 人內在狀態、動機、行為所做的認知評估(2)個人根據認知評估所獲得之訊息,以 最好的方式對他人採取行動(Mayer & Salovey, 1993)。直到 1990 年,耶魯大學心理 學教授 Salovey and Mayer 融合 Thorndike 的「社會智能」以及 Howard Garnder「人 際智能」和「內省智能」的概念,定義出情緒智能的內涵和理論後,才受到學術 界重視(Mayer & Salovey,1993)。然而絕大部分的研究都還是在探討 IQ 或性向測 驗的重要,直到 Goleman(1995)出版「EQ」一書,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詞便風靡全球,Goleman 認為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 20%歸諸 IQ,80%則受其他

17

因素影響,在此之後,「情緒智能」成了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用語。

二、情緒智能的意義與定義

情緒智力的意義為何?有句俗諺說「能克服自己的憤怒,便能克服最強的敵 人」的確,人類情緒反應是非常複雜的,我們或許會察覺自己的快樂、悲傷或憤 怒,然而卻不見得能完全明瞭這些複雜的情緒反應過程。依據近年來研究發現,

情緒智力較高者比較能覺察自我的情感,富有同理心,具備高度自尊,較能與他 人和諧相處,對生活較滿意,以及較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張美惠譯,1996) , 所以,過去以「IQ」來評量個人才智的標準,事實上已獲得無數心理學家證實,「IQ」

並不足以準確預測個人未來的成就。情緒智能被認定為與認識自我、管理情緒、

激勵自己以及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的能力,而這才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 鍵。(張美惠譯,1996)

隨著研究情緒智能理論取向的演進,對於情緒智能的定義也衍生出很多不同 的觀點,本研究對於情緒智能之探究,將各學者對情緒智能的定義整理如表2-2-1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情緒智能的定義

學者(年代) 定義

Salovey and Mayer(1990)

情緒智能是社會智力的一種,能夠區辨、監控與傳達自身與他 人的情緒,並能調節與運用本身情緒與他人情緒,以及利用情 緒的訊息來解決問題。

Salovey and Mayer(1997)

正確地覺察、評價與表達情緒的能力;激發感情、促進思考的 能力;能瞭解情緒與情緒相關知識的能力;能調整情緒以提升 情緒智能的能力。

Bar-On (1997) 由一系列非認知的能力與技巧組成,擁有這些技能是能成功地 面對環境的壓力與責任。

(續下頁)

18

王春展(1999) 發生、表現在個體對於自身情緒,以及他人情緒的覺察、了解、

推理、判斷、表達、調節、激勵與反省上;思考的主體都是自 己。

Bar-On(2000) 個體知覺、了解、表達他人及自我的情緒,積極處理各種人際 關係、適切的壓力管理及自我激勵。

Goleman and Boyatzis(2000)

情緒智力是可以觀察的能力,當個體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 方法,結合自我覺知、自我管理、社會覺知以及社會技巧,在 某些情境下產生適當效果的能力。

Richburg and Fletcher(2002)

個體知道自我及他人情緒、管理情緒、激勵個體及處理各種關 係的能力。

范振義(2006) 認為情緒智能係指個人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覺察和評估能力、

表達情緒的能力及情緒的調節能力。有助於減低個人之負向情 緒,並增進人際關係的拓展。

周美志(2010) 個人能正確面對及認識瞭解自己跟他人的情緒狀態,並適當的 處理自己和他人情緒,以及能運用自己與他人的正確表達情緒 方式,將消極轉為積極的情緒,使自己和他人身心達到平衡狀 態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情緒智能的相關理論

1990 年以來,情緒智能的重要性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因不同理論 背景,而從不同角度與觀點來詮釋情緒智能,王振德(2004)指出,情緒智能主要有 三個代表性的觀點:其一是 Mayer 和 Salovey 偏重認知能力取向的情緒智力理 論;其二是 Goleman 偏重在工作表現取向的情緒智力理論;其三是 Bar-on 偏重 心理健康或人格取向的情緒智力理論,茲分述如下。

19

一、 Salovey-Mayer能力取向的情緒智能理論

Salovey與Mayer(1997) 針對1990 年所發表的情緒智能架構提出修正,將情緒 智能定義修改為:「正確地覺察、評價與表達情緒的能力;激發感情、促進思考的 能力;能瞭解情緒與情緒相關知識的能力;能調整情緒以提升情緒智能的能力。」

(一) 情緒覺察、評估與表達的能力

第一階層為最基礎,包括從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狀態辨認出情緒的能力,以及 從他人與物體中辨認出情緒的能力。情緒的辨認與表達可以透過兩種媒介:語文、

非語文的方式。非語文的方式像是臉部的表情或肢體動作,除自身的情緒覺察外,

個體還須具有洞悉週遭他人情緒的能力。兒童的發展過程,往往從學習辨別自已 和他人的情緒開始,臉部表情是兒童在察覺情緒最早的部分,緊接著是覺察身體 狀態、感覺和思想,進而正確辨認情緒。待個體成熟穩定後,會開始評估情緒與 正確表達情緒感覺。

(二) 情緒促進思考之能力

第二階層強調情緒有助於促進思考及協助處理認知的過程。根據對特定物 體、事件及其他人有關之感覺,而能夠重新引導思考與排定思考優先順序,並且 引發鮮明的情緒,以促進判斷與記憶的能力。另一方面,情緒的波動,能促進多 元的觀點或思考,並整合這些因情緒所引發之想法或觀點的能力。最後,情緒狀 態以促進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能力。

(三) 了解與分析情緒訊息、運用情緒知識之能力

第三階層強調個體是否能瞭解、分析及善用情緒知識。個體開始運用情緒知 識賦予情緒名稱,並了解不同情緒之間關連性與知覺情緒的前因後果。另一方面,

個體開始可以解釋更複雜情緒,例如:因威脅而引起的恐懼、或是憤怒、生氣、沮 喪和惱羞成怒之間的差異,在過程當中學習情緒的推理,並能預測情緒之間轉換。

20

(四) 調節情緒的能力

第四階層為情緒智能結構中的最高層次,指個體能夠有意識地反省、調節情 緒以提升情緒、增長智慧。個體若能夠留意、關心自己的情緒,就能進一步的調 整與學習,因此不論是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都能保持開放、面對的態度。能夠 運動一些情緒控制策略,使個體能夠監控與反應情緒,例如:等到較適合的時機再 表達情緒,或者決定是否投入、延長、與之疏離的能力。當個體發展越趨成熟時,

就會開始產生情緒反省能力或後設經驗,進而根據情緒狀態之價值與效用,決定 是否管理自己與他人能力。

二、Goleman 工作表現取向的情緒智能理論

Goleman 於 1995 年發表「情緒智力」一書,以大眾化的方式闡述情緒智力的 概念。張美惠(1996)翻譯 EQ 一書提到,Goleman 把情緒智能分成五大內涵,而每 個面向的能力,都是前一個面向內涵的加深加廣。茲分述如下:

(一) 了解自身的情緒

亦即自我覺察,也就是當個體有情緒出現時,個體能夠認出自己的情緒,並 能隨時對情緒進行監控。

(二)妥善管理情緒

個體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不壓抑也不衝動行事,能夠自我安慰,擺脫焦慮 或不安等負向情緒,使身心保持在均衡穩定的狀態。

(三)自我激勵

個體能夠將情緒專注於目標的達成,也能夠克制衝動,延宕立即的滿足,並 保持熱誠的情感。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 終保持高度熱忱、專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辦事效率。

(四)辨識他人的情緒

同理心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具有同理心的個體較能夠覺察他人的情緒,也能

21

夠從細微的訊息中覺察他人的需求,並能作出適度的反應。在人際交往中,常從 對方的語言及其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姿勢等來作判斷。

(五)經營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會影響到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及人際和 諧。深諳人際關係者,能夠維繫人際和諧,並與他人產生良好的互動,往往能成 為社會上受歡迎的人。

三、Bar-On 人格取向的情緒智能理論

Bar-On(2000)曾將情緒智能定義:「個體知覺、了解、表達他人及自我的情緒,

積極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適切的壓力管理及自我激勵。」Bar-On 將情緒智力分析 成三個層次:(1) 覺察、了解以及表達情緒的能力;(2)覺察、了解和他人關係的能 力;(3) 處理強烈情緒並控制個人衝動的能力。根據上述三大項層次,茲分述如下:

(一)內省

1.情緒的自我覺察(emotional self-awareness):辨識、覺察並了解情緒之能力。

2.自我肯定(assertiveness):表達感受、想法,及以非破壞性的態度維護自己權 益的能力。

3.自我尊重(self-regard):覺察、了解並接納自己。

4.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了解個人潛能,並設定個人目標以達實現自我 潛能之能力。

5.獨立:能夠自我依靠且在情緒上不依賴他人。

(二)人際

1.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建立與維持相互滿意的關係之能力。

2.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在社會團體中展現合作、貢獻,及建設性的 能力。

3.同理心(empathy):覺察且了解他人感受之能力。

22

(三)壓力管理

1.壓力容忍度(stress tolerance):抵抗負向事件及壓力情境的能力,能夠主動且 正向地處理之能力。

2.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對抗或延遲衝動或誘惑,能夠有效地控制情緒之 能力。

(四)適應力

1.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發現並界定個人及社會問題的能力,並能產生可 能之有效解決方法。

2.現實考驗(reality testing):將內在主觀經驗與外在客觀事實加以核對的能力。

3.彈性(flexibility):調整個人感受、想法、行為已改變或適應情境的能力。

參、情緒智能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針對情緒智能研究相當廣泛,陳若芝(2010)指出國中生的情緒智能與利 社會行為有顯著相關;周美志(2010)則指出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創造力呈顯著正相

國內外針對情緒智能研究相當廣泛,陳若芝(2010)指出國中生的情緒智能與利 社會行為有顯著相關;周美志(2010)則指出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創造力呈顯著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