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前述的動機與目的,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服務學習及其相關研 究;第二節探討情緒智能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創造力及其相關研究;第四 節探討服務學習、情緒智能、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本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服務學習的意涵;第二部份探討服務學 習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探討服務學習的相關研究。

壹、服務學習的意涵 一、服務學習的定義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是一門「互惠」的哲學。隨著經驗 教育的發展,加上1965年美國志工服務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 (VISTA)成 立,促成學生參與社會的風氣,因此,在1960到1970年代,服務-學習在美國許多 校園積極的擴展(教育部,2011)。

1967年南方教育委員會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SREB)首先提出

「服務-學習」一詞(Service-Learning),他們為了發展服務學習,將服務學習界定 為「發展學生的學習機會」,這些經驗與社區服務、社區發展及社會改變都有關係 (江雪齡,1999)。服務學習最常引用的是1993年美國經修正之「國家與社區服務法 案」的定義(Klopp,Toole& Toole,2001):

1.學生藉由參與服務活動獲得學習與發展,此類服務活動是一種有組織的服務經 驗,由學校與服務機構互相協調,使服務能夠符合真正的需求。

10

2.服務-學習融入課程,提供學生固定時間,讓學生針對服務活動中所見所為,

進行思考、討論與寫作。

3.服務-學習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所學的新技能與知識。

4.服務-學習將學生學習的教室拓展至社會,有助於學生發展對他人的關懷。

美國學者Sigmon(1996)曾分析服務與學習的各種不同關係,將其歸納為四 種類型(如表2-1-1)。其中,課程實習類似第一種型態,以學習為主;志願服務、

社區服務類似第二種型態;勞動服務則類似第三種型態,純粹是服務;服務學習 則屬第四種型態,服務與學習等量齊觀。

隨著研究服務學習理論取向的演進,對於服務學習的定義也衍生出很多不同的 觀點,本研究將各學者對服務學習的定義整理,如表 2-1-2

表 2-1-1 服務與學習之關係類型

型態 內容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目標,沒有關聯。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目標,同等重要。

資料來源:Sigmon(1996)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轉引自黃 玉,2009。

11

綜觀上述,研究者認為,服務學習是學生藉由服務的過程,能夠有所學習、

體會與成長,進而開拓視野,而被服務的組織、機構也能從中受惠、茁壯,進而 使得運作更為順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服務學習的特質

研究者以學者黃玉主編(2009)提出服務-學習五特質,來說明服務學習的特 質,資說明如下:

表 2-1-2 國內外學者對服務學習的定義

學者(年代) 定義

Jacoby(1996)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透過有計劃安排的社會服務 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並促進 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

沈六(1997)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將服務與學習、教室與社區結合,藉服 務過程達到學習效果,以增強兩者並產生比任一項學習之總和還 要大的學習效益,課堂知識在社區真實情境中被考驗而加深。

賴兩陽(2002)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學生應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參 加社區、機構的服務,並藉由服務經驗的反省,養成助人態度和 公民責任。所以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服務與學習的結 合,可以協助學生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劉若蘭(2011)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是一門「互惠」的哲學,

故服務-學習課程是透過有計畫的規劃設計,以「互惠」及「反思」

為核心要素,強調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且對服務者與被服 務者雙方的目標完成互相有加強效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2

(一)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協同合作即是雙方是平等、互利之關係,雙方透過一起分享責任、權力,一 起努力,分享成果。例如學生開始服務之前,需先到服務機構,一起規劃目標,

決定進行的方式,滿足雙方共同的需求期待;服務機構提供學生定向訓練與背景 知能說明,協助學生學習與成長。在服務過程中彼此合作、回饋與協助,完成目 標。

(二)互惠(Reciprocity)

互惠指雙方共同努力,共享成果,彼此都是教導者也是學習者,彼此由互動 中相互學習。 如:學生協助弱勢族群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其成長;學生在 面對弱勢族群問題時,思考其困境與社會問題癥結點,使弱勢族群的聲音被聽到,

同時,弱勢族群也幫助學生更瞭解他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此模式 中學生與弱勢族群的聲音同等重要,彼此在互惠、合作的關係一起學習成長。

(三)多元(Diversity)

多元,即服務-學習應包含各種多元的族群,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有機會接觸 與自己背景、經驗不同的人。因此,多元包括服務機構的選擇、安排、服務方式、

服務時間、服務完成等,讓學生可以多元選擇,使學生可以適應不同的興趣、能 力與需求,有彈性與適合,讓不同的人充分應用其能力,發揮多元智慧。

(四)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

服務-學習與傳統社區服務最大的不同,是強調學習與服務的連結,設定具體 學習目標,透過服務的具體經驗反思,來達到學習的目標。只有實際服務經驗不 一定能產生學習,還要透過反思才能產生學習,故反思(reflection)是經驗學習最 重要的一環,也是服務-學習中帶來學習最重要的一項因素。Kolb(1984)指出,

人們經由具體經驗接觸,透過反思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實際經驗,由反思中悟出 新的原理、觀念,再應用新觀念於新的具體經驗中。

(五)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

傳統社會服務以慈善為觀點,滿足被服務者的不足與需求,結果會讓被服務

13

者長期依賴別人的服務;社會正義為焦點的服務,則是讓被服務者看到自己的能 力和資產,看清問題癥結,大家一起站起來,解決問題,追求社會正義與改變,

這也是服務最終的目標。

貳、服務學習的相關理論

一、社會學習理論

施良方(1996)指出,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會對周邊的人、事、物,

所呈現出的現象刺激進行觀察,並轉變為心像,再解譯成自己容易理解的語言符 號,予以保留、記憶,並在適當的時空環境下應用,是一種間接學習的歷程,以 觀察榜樣行為及行為帶來的結果,並習得複雜的技能和能力,此即是觀察學習。

Bandura 認為,觀察學習是創造性行為的一個主要來源。當觀察者看到眾多不 同榜樣時,會影響他們自己的創造性表現,說明如下:

(一)替代過程

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是受到強化還是懲罰,不必自己 親身經驗結果,也可以學習。

(二)認知過程

使用符號跟預見結果的能力。

(三)自我調適過程

包括自我觀察、判斷和自我反應階段三個階段,來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二、經驗學習理論 (一)杜威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新模式,透過有計畫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 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完成服務的需求,並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一般認 為服務學習理論以杜威的教育理念貢獻最大(Sheffield, 2005),所謂「教育及生 活」,杜威強調學校不應孤立在社會外,課程必須和外在社會接軌,而學生所

14

學的知識不僅是世界的鏡子,也是與世界相處的工具(Rocheleau, 2004);而「從 做中學」 則是另一個Dewey所強調的教育理念,經驗是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 用,經驗產生知識,知識用於改造經驗,新經驗又再產生新知識,形成一種循 環,故教育應重視活動,因為活動本身即是經驗改造的歷程。因此,學習應著 重生活經驗,其為省思性經驗的最好的材料,對於抽象而難以用言語描述的的 概念,只有回到生活經驗,才容易被理解。

(二)經驗學習圈

經驗學習圈的哲學是延續杜威的學說而來。基於杜威的主張,經驗學習圈 強調教育與訓練最重要與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經驗的本質(nature of

experience)。Kolb(1984)參照 Kurt Lewin「將經驗劃分為不同階段的概念」,而 提出經典的四階段的模式「經驗學習圈」。「經驗學習圈」由體驗、反應、歸納 及應用與實施再回到體驗組成的模式。蔡居澤(2003)則提出更簡潔的三階段經 驗學習模式,較 Kolb 的四階段經驗學習圈更容易呈現經驗學習,內容如下:

(1)從事(Do):從實際的參與活動中獲取相關的經驗。

(2)回顧(Review):回顧活動中所發生的事及所學得的經驗。

(3)計畫(Plan):策劃未來的學習經驗。

杜威(1938)主張所有的經驗都是連續性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經驗都會影響到未 來的經驗(引自蔡居澤,2003)。因此,服務學習的課程或活動改變了學員的學習經 驗,對於學生未來經驗會產生莫大的影響。

參、服務學習的相關研究

黃明雪(2007)指出學習是由服務開始,而有學習與成長,並會產生允諾再投入 服務的動態歷程。服務學習讓學生能夠在多個面向學習與成長,包含自我審查、

主動負責、包容尊重、批判思考、溝通協調、與他人互動、反應等能力的提昇,

另外也培養感恩、承諾、公民參與等自我效能。劉雅君(2008)針對童軍社團的學生

15

進行服務學習的研究,發現學生增進許多自身之學習,如童軍技能、溝通協調、

自信等,並增加對他人的包容,學會感恩。而鄧涵方(2012)針對幼女童軍研究也提 出幼女童軍在經過服務學習之後展現認知、情意與技能及公民行動力學習成效。

在大學部分,李燕美(2004)針對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提出以下的研究見解:

(1)學生的服務價值觀改變,經過服務學習經驗後,學生瞭解服務需符合他人的需

(1)學生的服務價值觀改變,經過服務學習經驗後,學生瞭解服務需符合他人的需